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602334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10篇) 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理解人口增长、分布的特点。 (2)理解世界人口问题及其对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和分布。 二、力量目标 (1)学生学会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状况,以及世界人种的分布。 (2)通过地图,能分析影响各地区人口密度的自然缘由。 (3)依据有关人口统计数据,学会绘制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世界人口问题,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对世界三大人种特点的了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种族公平思想。 (3)通过读图、绘图的训练,进一步培育学生

2、的动手、动脑和审美力量。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预备 一、教师预备: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人种的分布图、三大人种的面具以及书中相关内容的图片。 二、学生预备:世界地形图、世界气候分布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和进展,很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着竞争剧烈、就业困难。就拿我国来说吧,现在我们听得最多和说得最多的词中就有“竞争”和“下岗”两个词,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缘由是什么呢?人口不断增长是缘由之一。 投影“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 板书 一、世界人口的增长 (二)师生小结 从“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中可以直观的看出,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曲线较陡,说明人口增长较快。所以在18

3、世纪以前,人口增长得非常缓慢;18世纪以后,特殊是20世纪以来,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才大大加快。 (三)指导活动 看书中图4.3“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活动1,即计算世界人口从1830年的10亿到1990年的60亿,人口每增10亿所需的时间,让学生将答案填人右表中,然看看这些数值的变化规律。 (四)师生小结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人口每增加10亿,所需的时间渐渐趋(短),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逐步趋(快)。 (五)叙述 人口的增长与医疗卫生事业的进展是严密相关的。据有关资料调查,现在每年诞生的婴儿数大大多于死亡人数,使得人口总数不断提高,明显,人口增长的速度是由诞生和死亡的人数

4、来打算的。 “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示意图”,了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 (六)师生小结 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是由人口的诞生率与死亡率所打算的,即由人口自然增长率来打算的。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表示人口增加,数值越大,表示增加越多,也就是人口增长快;当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表示人口即不增加,也不削减,也就是人口停顿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表示人口削减,肯定值越大,表示削减越多,也就是人口削减快。 (七)指导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进展活动2,计算右表中四个国家1998年的人口诞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 组织学生争论 1.比拟表中四个国家自然增长率的大小。 2.德国

5、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其他3个国家有什么不同,这意味着什么? (八)师生小结 四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大至小排列为:尼日利亚巴西英国德国; 德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说明德国的人口死亡率高于诞生率,人口消失负增长即人口在削减,但是由于有外来移民的补充,实际人口并没有削减。 (九)指导学生活动 依据非洲人统计数据,完成非洲人口增长柱状折线图。 叙述:通过以上活动可以得出:世界人口在不断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但各国增长不同,即世界人口的分布是不匀称的。 板书 二、世界人口的分布 叙述:明确人口密度的概念人口密度一般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内居住的人口数。公式为:人口密度该地区的总人口数该地区的总面

6、积。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疏密程度。 (十)指导学生活动 看书中图4.6,填写下表 地区面积/平方千米人口数/人人口密度/人口每平方千米 A12500100万80 B10000160万160 (十一)小结 从表中可看出,A地人口密度较B地小,也就是人口分布较稀疏。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口密度是不一样的。(提出问题)世界哪些地区稀疏,哪些地区密集? (十二)组织活动 请大家从自然条件,历史或其他方面分析影响人口密度不同的缘由。 (十三)师生小结 1.世界人口稀疏区 (1)极端干旱的沙漠地区,如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 (2)气候过于潮湿的雨林地区,如南美洲的亚马孙热带雨林区; (3)终年寒冷的高纬

7、度地区,如亚洲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地区,南极洲更是无人口的地区; (4)地势高峻的高原、山区,如中国的青藏高原。 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口稀有。 2.世界人口稠密区 (1)从自然条件看,这四个地区都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气候较为相宜;同时地势平坦,大都在平原地区(亚洲东部是中国的华北平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亚洲南部是印度的恒河平原,欧洲主要分布在中欧和西欧平原,北美洲东部主要是五大湖地区),所以,自然条件比拟优越。 (2)另外,社会经济进展条件也影响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这里聚居的历史悠久,农业进展较早;欧洲和北美洲东部都是工业进展较早的地

8、区,经济兴旺。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环境承载力与合理容量的概念,并结合我国实例,了解掌握人口数量的重要意义。 2、了解环境人口容量估量的几种观点。 教学重点: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及其估量。 教学方法: 以实际生活为例进展分析。 教学过程: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一个连续。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生产背景: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近几千年来,世界人口始终在增长,而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据猜测,本世纪末,全球人口可能到达100亿以上。 2、概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环境人口容量下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

9、,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给的人口数量。简洁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3、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依据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资源、科技进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其影响最大。资源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科技水平的提高,必定带来人类猎取利用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转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随着社会进展,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同样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

10、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定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详细时期内,假定制约因素保持不变(如技术水平、资源的根底和潜力相对稳定,以及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时,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展相对定量的估量。这就是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无论是整个地球,还是某一国家或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详细的估量值,都是建立在环境人口容量相对确定这一根底上的。 2、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不同,估量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在地球毕竟能容纳多少人口的问题上,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1)悲观者认为:现今世界人口太多

11、,已经大大超过了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依目前状况,不能解决人口过多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人口的进一步增长,后果不堪设想。 (2)乐观者认为:将来世界人口,不会到达地球环境人口容量的极限值。在经济高度进展、科技进一步提高的将来,人类有足够的力气制止环境退化,推动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良性循环。 (3)介于两者之间的观点认为:将来全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公布的报告认为,将全球人口稳定在110亿或略多一些,可使地球上的人维持合理安康的生活。 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在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力量及人口承载力讨论报告,报告

12、认为,我国人口承载量最高值为16亿左右。我国目前尚未到达此值,但不行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资源的冲突已非常突出,表现为: (1)我国人均可耕地缺乏世界人均可耕地的三分之一,随着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展,人均可耕地还将连续削减。 (2)我国人均淡水占有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四分之一。由于缺水,工农业生产受到了较为严峻的影响。等等。 总之,我们应当正视我国人口增长与环境关系的现实冲突,坚决不移地执行规划生育和环境爱护这两项根本国策,只有这样,能能逐步走上人口与环境协调进展的轨道。 课堂小结: 点明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并估量环境人口容量。 板书设计: 第三节环境人口容量 一、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1、

13、产生背景:世界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 2、概念含义: 3、制约因素:资源、科技水平、消费水公平。 二、环境人口容量的估量: 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地球环境人口容量 3、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16亿左右。 教学后记: 联系现实生活,培育学生科学地分析问题、推断问题的力量,正确处理人口与环境的关系。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我国人口与某些资源的冲突非常突出,如人均可耕地和淡水人均占有量与世界相比, 以下几组数据正确的选项是() a、1/2,1/3 b、1/3,1/2 c、1/3,1/4 d、1/4,1/3 2、我国人口与一些资源之间的冲突,表现在() a、环境污染和生态退

14、化 b、耕地总数和人均耕地始终稳定不变 c、自然环境的承载力量已达极值 d、淡水资源严峻缺乏,有些地区已消失地下水枯竭的迹象 二、填空题: 1、环境人口容量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其中进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最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许多,其中、及,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最大,而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三、简答:环境人口容量为什么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参考答案 一、1、c 2、d 二、1、资源、科技消费 2、资源科技进展水平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资源 三、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进展水平和人口消费水平不断变化;相对确定性是指:在肯定

15、历史阶段内,假定科学技术水平、资源的根底和潜力相对稳定,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的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人口容量进展相对定量的估量。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过程与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力量,学会从图表上获得地理信息的力量;教会学生如何读图,如何从图上获得有关学问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世界三大人种及主要分布区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式讲授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新课导入 猜猜看:他们是谁(媒体投影展现三幅图片:) 1

16、.“神七”的三位航天员 2.安南与球王贝利 3.欧文和贝克汉姆 提问:这三幅图片反映了世界的三大人种,你能说出来吗?你是怎样区分出来的? (同学们看图答复) 二、了解三大人种的体貌特征。 教师问:你见过白种人和黑种人吗?你能从肤色、眼色、发色等方面说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吗? 教师媒体展现三大人种的特点, 练习:说出图中人物属于哪一人种。(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当说明美洲的印第安人、因纽特人都属黄种人;南亚的印度人则属于白种人) 学生抽签分组预备(可以短剧表演、化装表演、动手画面具)表现出世界三大人种各自体质特征,说出三大人种的特点。 三、读图三大人种的分布特点 活动二:除亚洲以外,还有哪

17、几个洲黄种人较多?你能读三大人种分布图说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吗?(动画链接:世界人种的分布) 学生答复 小组争论答复并填表: ( 1 )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主要分布着什么人种? ( 2 )除亚洲以外,还有哪几个洲黄种人较多? ( 3 )把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填入表中。 四、学会分析影响人种分布的因素 活动三:有人说:非洲是黑人的家乡,但是,黑种人不仅仅分布在非洲。结合下面的阅读材料黑人被贩卖至美洲实行小组争论 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黑人的分布为什么会消失这种现象。 五、通过辩论渗透正确的种族观和民族观 教师引导: 但是,也应当指出:人种的外部特征差异,同人种的心理素养差异没有因果关系;

18、近代,一些白种人为了推行种族卑视政策,制造了白种人是“高等”人种,有色人种是“低等”人种的反动种族优劣学说。 特殊强调:种族优劣论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例:属于黄种人的人制造了长达五千年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古代文明;印第安人在美洲制造了辉煌的古玛雅文化和印加文化;黑种人,中世纪时曾在尼日尔河流域制造了绚烂的贝宁文化,都比所谓的欧洲文明要早得多。 教师: 人种的外部特征同原居地的自然条件有关,这是事物进展的客观规律,而绝不是什么“神的意志”。 自由辩论: 一些人把某个人种说成是“高等”或“低等”的,并对“低等种族”的”人加以卑视和压迫,你赞成吗? 自由辩论:人种有高等、低等之分么(要求有理有据) 板书设

19、计 不同的人种 1.三大人种 2.三大人种的分布 3.世界上全部人种都是公平的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把握世界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 2.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世界三大人种的重要特点。 3.树立科学的种族观,各种族之间一律公平。 教学重、难点: 把握人种征,培育学生精确辨识各人种的力量。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和方法: 一、导入新课: 世界人口的分布各不一样,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人少,而且世界各地的人模样也各不一样。都有哪此不同呢?肤色、头发。 二、师由此总结出人种概念及分类: 1、人种:依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所划分的人群。这些特征包括肤色、(

20、人的第一特征)、眼色、毛发、头型、脸形等。 2、人们依据这些不同把世界上的人划分为哪几大人种? 3、争论: 是什么缘由造成各人种的不同? 新闻记者“人种与地理环境”,皮肤中的色素细胞越多,肤色就越暗。从地理分布来看,人种肤色大致由赤道向极地渐渐变浅。赤道地区,太阳辐射强,皮肤中色素的增加,使人免受紫外线损害。 介于凹凸纬度之间的人种皮肤呈黄色。 你能再举出一些各色人种适应环境的外貌特征吗? 总结:各人种的长相区分是由于适应环境的结果,并不能说哪种肤色的人名贵,哪种朊色的人低贱,各种人之间应当是公平的。 三、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1、黑色人种肯定分布在热带吗?三大人种究竟是怎样分布的? 2、观看

21、地图,分组讲座并连续完成上表中“分布栏”。 3、小结:美洲分布有一局部黑色人种,那是主义造成的,贩卖“黑奴”。 四、稳固练习: 将人种与地理分布用直线连接起来: 黄色人种,非洲中部 亚洲南部 白色人种 大洋洲南部 欧 洲 黑色人种 北冰洋南岸 五、探究 1、你想对“种族优劣”论者说些什么? 2、各人种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吗? 附:板书设计: 白色人种 三大人种特征 黄色人种 黑色人种 世界的人种 人种与地理环境的联系 人种没有优劣之分 三大人种的地理分布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5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力量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

22、主要缘由。 正确熟悉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争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详细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分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看力量,分析力量和推断力量。 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根本缘由推力拉力作用,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对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争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沟通,进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力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进展的观点对待生活。激发学

23、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育学生高度的民族骄傲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其次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淌,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

24、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其次段并思索这两个问题。 其次阶段:出示问题“什么是人口迁移“,引导、组织学生思索。 学生答复后,教师总结。 人口自然增长是人口变动的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另一个方面。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淌行为。 教师展现问题: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哪几类呢?在学生争论、答复根底上,教师归纳。 依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按人口迁移的方向分类,可以分为农村到城市,城市到农村,农村到农村,城市到城市。 “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兴旺国家历史上和进展中国家产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按人口迁移方式分类,可以分自发性与

25、规划性。教师组织学生争论:教材17页“活动题”。 学生答复后,教师展现正确答案,并就学生的难题进展分析。 第三阶段:投影展现:课本插图1-9“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流淌路线示意”学生争论:近现代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迁移的缘由? 依据学生的争论,转折进入下一个问题的学习。 投影展现:“人口迁移的推力和拉力因素”示意图。 第四阶段:出示问题“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师归纳总结: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地形、土壤、环境、自然灾难。 2.经济因素:城市化的推动、大型建立工程的布局、区域的大规模开发。 3.政治因素:政策、战斗、政治中心的转变。 4.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

26、、宗教信仰。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知道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了解我国人口增长状况,知道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 4.理解我国人口问题产生的缘由及为此制定的根本国策。 5.了解有关华侨、华人的学问。 力量目标: 1.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 2.学会阅读“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 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育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力量。 3.能够依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资料,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情感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人口方面的根

27、本国情,懂得人口的增长要同经济、社会的进展相适应,从而树立正确对待人口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 教学建议 关于“中国的人口”的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主要内容是我国人口及其分布概况,是中国 地理的根底学问。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的根本国情,是我国进展经济建立的动身点。 2.“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一段中,运用“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的比拟”示意图,形象地向学生展现了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读一读”中的资料更是表达了中国人口的这个特点。 3.人口分布的学问是从“做一做”引入的。这局部内容即可以使学生学会运用人口资料,计算人口密度,而且还使学生初步

28、熟悉到我国人口的分布很不匀称。“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既是某些自然环境区域的结果,又是形成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运用“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 4.关于我国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华侨和侨乡的学问不是本节的重点。 人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经济进展相适应。教材通过“我国人口的增长”图、“我国每年新增人口的消耗占当年新增财宝的百分比”图、“我国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在世界的位次”图,使学生初步熟悉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规划生育根本国策的必要性。这也是本节必需使学生理解的重点学问

29、。 关于“中国的人口”第一课时教法建议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学生所熟识的常识。 教师在讲授这局部内容时,除去利用课本中“中国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的面积和人口比拟图”和“读一读”的材料之外,还可以联系一年级的世界 地理学问,让学生知道我国人口相当于西半部欧洲30多个国家人口之和的2倍多,比非洲和拉丁美洲两大地区的人口还多,用这些材料进展渲染,使学生对我国人口众多这一国情有深刻的印象。 2.由于学生在初一已经学过人口密度的概念,并接触过人口密度图,在讲“人口分布不平均”这局部内容时,可先让学生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口数量”图上,读出江苏、山东、新疆

30、、西藏的人口约数(江苏6700万、山东8500万、新疆1500万、西藏200万),计算人口密度(江苏和山东每平方千米分别为670人和560人,新疆和西藏每平方千米分别为9.4人和1.7人),比拟东部沿海两省和西部内陆两自治区的人口密度大小(江苏、山东人口密度大,新疆、西藏人口密度小)。通过以上练习,使学生对我国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有一个深刻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结合课文,自己总结出中国人口分布的特征。 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不均状况,是 历史上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各地的经济进展水平和自然条件的关系非常亲密。 教师不宜把中国人口分布的不平均这一特征作为中国的“人口问题”来讲。

31、最好结合本段课文的内容,联系初中“世界的人口”一章的学问进展 教学,让学生搞清晰中国人口分布同地区经济进展和自然条件的关系,使这局部内容的 教学成为义务 教育 地理教材“人和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的一个局部,为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人地观打下根底。 3.在讲授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大,城镇人口比重小”这一内容时, 教师可采纳列表叙述的方法。 同时,应向学生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 今后,随着国家经济建立和城镇建立的进展,城镇人口的比重还将连续增加。至于我国城市进展的政策这一内容, 教学中可一带而过。 4.“华人与华侨”这一局部内容, 教师应首先帮忙学生区分“华侨”和“

32、华人”两个概念,然后说明我国的侨胞遍布世界各地,广阔侨胞喜爱祖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立事业做出了很大奉献。同时,也要说明关心和重视爱护海外华侨是我国政府的一贯政策。 关于“中国的人口”其次课时教法建议 1.“人口增长过快及带来的问题”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这局部内容可以分三局部讲授: 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可以结合课文中的“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让学生看看我国人口直线上升的状况。或者让学生简洁算算假如人口自然增长率一样,11亿人和100万人所增加的人口有什么不同,以此理解人口基数大对人口增长的影响。但这种计算不要搞得太多、太简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增长快速的主要缘由: 我国人口增长

33、快速的缘由比拟简单。这里应主要向学生讲明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死亡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我们掌握人口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好,人口诞生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即使在70年月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掌握较低的年月,由于已形成浩大的人口基数,每年的新增人口仍是个惊人的数字。 “人手”和“人口”、“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之间的关系: 要让学生明白人既是物质财宝的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生下来就需要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物质资料。人口越多,需要生产的产品、耗用的资源和占用的空间越多,在我们

34、国家这个既定的范围内,每人平均占有的就越少。假如我们不留意掌握人口,使人口的增长超过物质资料增长的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要降低,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不会实现,而且会使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给我们的子孙后代造成困难。 这段课文插有几副图,较为形象地反映了“人的生产”和“物的生产”的关系,突出了人均的观念。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些插图,谈谈这些关系。 2.在讲规划生育是我国的根本国策之前,可先联系第一册课本中学过的有关人口与经济、资源和环境相适应的学问,让学生对为什么我国把规划生育作为根本国策有所熟悉。 我国规划生育的根本国策,掌握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养的人口政策,以及

35、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详细要求,应让学生牢记。 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在实行规划生育的同时,还要努力进展生产。只有经济进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了,才能最终解决我国的人口。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建国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特点及其缘由,并猜测其进展趋势。 2.学会因时因地比拟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征,并科学地猜测。 【教学重点】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缘由。 【教学过程】 本节主要争论我国的人口迁移的一些根本状况,是在上一节的根底上绽开的。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从秦汉时期开

36、头,我国人口就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集中,重点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集中。由“安史之乱”而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转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人口,中国人口地区分布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 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缘由,其中最直接的就是移民支边、战斗和自然灾难。如我国历史上,每发生一场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次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80年月中期的人口迁移 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规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治理,表现为:规模小,频率低,受国家政策影响。 从迁移方向上看: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有:辽宁、山东、上海、四川;迁入与迁出持平的地区是西藏;

37、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状况: (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 (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立的人口迁移; (3)移民开荒支援边疆建立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 (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安排的人口迁移; (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 (7)少量的自发迁移。 三、80年月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泼,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淌人口大量增加,属自发流淌。 从流淌方向上看: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这一时期的人口流淌主要是自发性的,其目

38、的主要是务工和经商。同时,因学习、培训和安排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在这一时期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头变为净迁入地区,如上海市。 【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对我国的人口迁移状况有所了解,了解其主要特点及缘由。 【板书设计】: 第六节 中国人口迁移 一、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迁移方向:由北向南。 迁移缘由:移民支边、战斗和自然灾难。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规模小,频率低。 三、80年月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 特点:流淌人口增加。 方向:农村城市,内地沿海。 目的:务工、经商、学习、培训。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使学生能够分析人

39、口的移动因素 重点难点: 人口的迁移缘由 讲授过程: 探究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世界人口的迁出地有哪些?主要迁入地有哪些? 问题为什么人口要迁移?经济因素,由于人口是从经济落后地区迁往经济兴旺地区。 人口的迁移 人口的迁移: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肯定距离之外,转变其定居地的行为,即人口移动。 一、人口迁移的空间形式 按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在新大陆发觉后国际上发生了哪些人口移动? 新大陆发觉: 从欧洲美洲(印第安人的血泪史) 从非洲美洲(黑人的血泪史) 从中、日、印等国东南亚、美洲(华工的血泪史) 问题

40、二战后国际人口消失了哪些特点: 劳务输出:亚、非、拉进展中国家北美、西欧、西亚 国际难民: 进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移向兴旺国家 人口迁移流向发生的变化:欧洲(出入)拉美(入出)北美、大洋洲(入) 2、国内人口移动: 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中国历史时期和解放后分别发生了哪些人口的移动? 历史上: 黄河流域长江、珠江流域 河北、山东东北(闯关东);河南、山西甘肃、内蒙、新疆(走西口) 新中国成立后: 支边:东部西部遥远地区 改革开放后:落后地区兴旺地区 乡村人口城市 二、迁移的缘由: 分析前面的迁移,给予很种迁移一个缘由 得出迁移的主要缘由: 1、经济因素(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历史时期

41、的大迁移 现代社会的由落后区迁入经济兴旺区(图1-2-5) 城市化过程(乡村人口城市人口) 大型工程工程移民(区域经济开发)三峡移民100万。 2、政治因素: 政治迫害、战斗(例)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例) 3、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卑视、文化传统(中国的叶落归根)(例) 4、生态环境因素: 生态环境的差异(逐水草而居)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自然灾难等) 5、其它因素: 家庭和婚姻、投亲靠友、躲避种族卑视。 初中七年级地理上册人口和人种教学设计 篇9 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谈一谈我对众多的人口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一课出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的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其次节。本章在全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不但突出了我国最根本的地理国情,同时也使学生熟悉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有着亲密的联系,从而使学生逐步建立人地协调的地理观和不断充实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它是学习此后各章节不行缺少的根底学问。而众多的人口这节课又处在本章的中间位置,具有着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