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登高》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8-2登高(杜甫)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解读教材单元分析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属于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诗歌意境,感受诗人的精神境界,体会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欣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应引导学生通过知人论世体味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齐聚心头的沉郁悲凉的境界,并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体会诗人圆熟的创作技巧。课文分析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夔州之时。全诗
2、写诗人登高远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齐聚心头。首联和颔联分别写近景和远景,述登高见闻,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颈联和尾联抒登高之怀,围绕作者自身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漂泊他乡的悲哀之情。这首诗通篇对偶,句法严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感受诗歌营造的沉郁悲凉的意境,并体会诗人圆熟的创作艺术。学习本诗对提升同学们的人生境界有着积极意义。解读学生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杜甫的不少诗歌作品,如望岳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石壕吏等,对杜甫的生平及其沉郁顿挫的创作风格有一定了解,也能够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中所营造的意境之美,但在感悟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的沉郁悲凉时存在一定难度。在
3、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同学们在诵读中发挥想象,还要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及其精神境界,从而感受杜甫晚年生命的诗意。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登高,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涵。2.了解律诗起承转合、对仗严谨的表达特色,体会诗人圆熟的创作技巧。3.发挥联想和想象,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理解诗歌的艺术魅力。4.借助知人论世的方法,感悟诗人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齐聚心头的沉郁悲凉的境界。教学重点1.赏读首联和颔联中的意境。2.理解杜甫晚年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教学难点杜甫晚年的身世之悲与忧国之愁。教法学法讲授法、吟诵法、师生互动法、生生互动法、多媒体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导入3min“李杜文章
4、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一个雄奇奔放、天马行空,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一个悲天悯人、忧国忧民,现实主义的诗词有诗史之称。当然他们在世时的声名是不相称的。就像长安三万里的结尾,高适的小书童问:杜甫的诗为什么没有收在集子里,是他写的不好吗?高适说:以后会有别的集子收他的。因为,在后来的一千多年里,杜甫名满天下,和他的偶像李白终于齐名。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杜甫落第后开始了漫游生活,在漫游途中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三十年后的767年,杜甫在流寓夔州时写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从望岳到登高,那个“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小杜甫会想到以后的生活
5、会如此艰难吗?环节一:起承转合,吟咏诗韵7min1.起承转合出处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释义 起:开头;承:承接;转:转折;合:结束。登高(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起)(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承)(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转)(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合)阅读律诗应关注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之间的起承转合。首联以登高眼前所见之近景为起,颔联承接以阔大之远景,并由空间联想到时间,颈联由景物转入人事,尾联在人事感慨上收结。2.强调字音:渚(zh)萧(xio)鬓(bn)潦(lio)3.聆
6、听名家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悲”4.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环节二:品味诗意35min思考探究(一)诗人为何登高?(二)诗人登高所见?(三)诗人登高所感?(一)诗人为何登高?(5min)创作背景登高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杜甫时在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765),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
7、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二)诗人登高所见?(20min)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提问:首联写了哪些意象?明确:“风”“天”“猿啸”“渚”“沙”“鸟”。提问:这些意象有怎样的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明确:(1)风:特点是急。有秋风扫落叶之势,给人一种凛冽逼人之感,既使人身寒,又使人心寒。(2)天:特点是高。天空高远而辽阔,诗人于天地之间显得十分渺小,给人一种渺小和孤独之感。(3)猿啸:特点是哀。“巴东三峡巫峡长,
8、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多出现在深山峡谷中,其叫声具有悠长凄凉的特点。这里的猿哀不仅是指猿猴啼叫时给人一种凄凉之感,也是诗人内心悲哀之情的流露。(4)渚与沙:特点是清与白。诗人选用清淡的冷色调,给人一种清冷与凄凉之感。(5)鸟:特点是“飞回”,即盘旋。回鸟是一种怎样的鸟?是刘禹锡笔下那些“晴空一鹤排云上”的那些鸟吗?不,可能是孤鸟,它离群失散、无家可归,在急风中绕着天空徘徊不定。“鸟飞回”的状态仿佛便是诗人漂泊异乡的真实写照,给人一种哀伤孤寂之感。小结:首联对仗工整,用字妥帖,音韵铿锵。风、天、渚、沙、猿啸、鸟飞等意象自然成对,句中的“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句式结构井然有序,抑扬有
9、致。且首联字字精当,如“急”“高”“哀”“清”“白”“飞回”等修饰词准确地描绘出不同意象的特点。在音韵上,声调和谐、韵律流畅,具有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朗读时要读出一种哀婉与孤独之感。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提问:与首联相比,颔联意境雄浑、气势磅礴,诗人是如何呈现这种大意境的?(提示:同学们可抓住“无边”与“不尽”,“落木”与“长江”,“萧萧”与“滚滚”等词进行赏析。)明确:(1)“无边”有无边无际之意,“不尽”有无穷无尽之感。诗人用“无边”形容落木,用“不尽”形容长江,使万千之景融汇笔端,登高所见尽收眼底。(2)“萧萧”写草木摇落的声音,“滚滚”写长江奔涌的气势。落木而言“萧萧”
10、,如闻秋风萧瑟,木落山空;长江而言“滚滚”,如闻涛涛水声,滚滚之势。(3)落木萧萧,诗人描写的意境越是扩大,诗人就越感到渺小;长江滚滚,诗人描写的长江越是无穷,人生就越是短暂。提问:将“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换成“落叶”好不好?为什么?预设:同学们通过对比,说出“落叶”与“落木”具有不同的特色与魅力,进而关注到“木”给人带来的干枯、萧瑟之感。补充:“落木”与“长江”林庚说木叶“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而“木
11、”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舒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解读:关于“落木”,正如林庚在说木叶中所言,“木”暗示微黄、干枯、枯竭,一说起“木”仿佛就听见了离人的叹息与游子的漂泊。而关于“长江”,长江滚滚东逝,江水无穷无尽,然而生命却归期有时,因此一看到江水,自然而然便会有人生易逝之感。朗读首联和颔联,思考诗人选择“
12、风”作为第一个意象有何艺术效果?杜诗七言律解意“荆卿易水歌,神彩全在风字,此作亦尔。起手二字,是其得力处,惟风急故猿啸哀绝,鸟飞却回,落木为之萧萧,长江为之滚滚,此传神法。”解读:“风”这一意象串联起首联和颔联。“天高”“猿啸哀”“渚清”“鸟飞回”“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等意境的产生都因“风急”。秋风迅疾故能吹散浮云,使天空辽阔高远;因“风急”,猿啼更显哀绝;又因天空无云,江水愈加清澈;因“风急”,故飞鸟徘徊不定,落木为之萧萧,长江为之滚滚。(三)诗人登高所感?(10min)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提问:罗大经鹤林玉露中所言“十四字之间含八意”(八意:八悲、八难)指哪“八意”?
13、(同桌合作)明确:罗大经鹤林玉露“万里,地辽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齿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黄永武:“分作数层,层层入里,造成层波叠澜的境界。”解读:“秋”,点出了季节的凄惨,但家乡悲秋又远不及在异乡悲秋,作客异乡的悲秋,又远不及久羁他乡,思归不得者的悲秋。若是年少气盛,志在四方,那么他的悲秋,又远不及百年齿落,垂老漂泊者的悲秋。若是身体健康,步履轻快,那么他的悲秋,又远不及身老多病,终年漂泊的悲秋。那年老体衰,终年漂泊者的悲秋,又远不及登台远眺,满身萧然的悲秋。况垂老漂泊的人,登台远眺,又远不
14、及孑然一身、形影相吊者的悲秋。诗中用意不断累积,层层深入,直至感情完全饱和,到最终的喷涌而出,令人惊叹不已。(板书:八意万里、悲秋、作客、常作客、百年、多病、登台、独登台)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提问:尾联中呈现了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同桌相互交流)诗句行为心理肖像神态综合鉴赏“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明确:“新停”言诗人的戒酒行为,说明诗人暮年身体多病,健康状况堪忧。诗人心情痛苦,处境潦倒之时,还要面对“新停浊酒”的打击,无法借酒消愁,内心更添愁苦。而“霜鬓”增繁,生活“艰难”,又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落他乡,通过对诗人行为、心理、肖像等的描绘,使诗人的形象愈加真实
15、立体,跃然纸上。提问:如何理解“艰难”二字?明确:安史之乱虽已过去四年,但国家仍动荡不安。因此“艰难”既指自己生活多艰,又指国家多难。追问:这首诗表面上看写的是杜甫个人的漂泊,那么诗人的“忧国之愁”表现在哪里呢?明确:诗人描写的雄浑苍凉的秋景其实是国家动乱的暗示。“秋”既是自然之秋,是人生之秋,亦是国家命运之秋。而诗人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愁苦,也与国家多难的背景密不可分。同学们再次朗读全诗,感受诗歌的沉郁悲凉。课后作业1.背诵全诗。2.胡应鳞诗薮曾引用元人评此诗语:“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请你选择诗中的一句或一字,以“奇”为核心特点,写一段文学短评。板书设计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