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峨日朵雪峰之侧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创作的一首诗歌,收录于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这首诗歌以峨日朵雪峰为背景,通过描绘雪峰、草原、河流、戈壁等自然景观,展现了大自然的恢弘大气和摄人心魄之美。在诗歌中,作者通过对自己攀登峨日朵雪峰过程中的艰辛经历的描述,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思考。教学这首诗歌,可以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诗歌中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可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此外,诗歌中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也可以引导学生对人生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核心素养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学
2、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掌握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复杂的句式结构。同时,学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语言知识进行表达和交流。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让学生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这篇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让学生领略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所展现的自然之美、人性之美以及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鉴别能力。同时,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让学生了解峨日朵雪峰之侧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以及时代文化,培养学生对中华
3、优秀文化的热爱和自信。使学生在语言运用中能够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 (1)诗歌的意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人物形象等意象,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2)诗歌的语言品味:引导学生品味诗歌中的语言,体会诗歌的语言美。 (3)诗歌的主题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把握诗歌的核心思想。2. 教学难点: (1)诗歌意象的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意象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需要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去理解和分析。 (2)诗歌主题的把握:诗歌的主题有时较为抽象,需要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语言等方面去把握。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诗歌欣赏的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
4、诗歌的意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3. 讨论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联想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进行联想,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学生兴趣:播放一段关于峨日朵雪峰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论雪山之美。2. 引入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是一首描写雪山的诗歌,作者是昌耀。今天我们将学习这首诗,感受诗人对雪山的赞美之情。(二)作者简介昌耀,原名蒋咏华,生于 1936 年,湖南岳阳人。他是中国当代著名诗
5、人,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远的艺术追求。昌耀的诗歌创作涵盖了许多主题,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昌耀曾在青海省西部地区生活和工作过一段时间,这段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的诗歌作品中,经常出现高原、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意识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峨日朵雪峰之侧是昌耀的一首代表性诗歌,描绘了诗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的感受。在这首诗中,昌耀通过塑造雪峰、石岩壁蜘蛛等审美意象,展现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并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等元素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
6、命意义的思考。(三)诗歌欣赏1. 学生自读诗歌,感知内容大意。2. 分析诗歌结构:诗歌可分为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以“峨日朵雪峰之侧”为开头,表现了诗人对雪山的依恋和敬仰之情。(1)诗歌的整体布局:这首诗共分为四节,每一节都有各自的主题和情感,但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完整的诗歌结构。第一节描绘了峨日朵雪峰的壮丽景象,展示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第二节通过“我”与“蜘蛛”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渺小和坚韧;第三节将个体命运带入历史长河,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第四节通过“风”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和谐共处的向往。(2)诗歌的意象群:在这首诗中,昌耀运用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如峨日朵雪峰、石岩
7、壁蜘蛛、万年冰雪、古战场等。这些意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丰富的意象群,为诗歌的情感和主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3)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昌耀在峨日朵雪峰之侧中巧妙地运用了诗歌的节奏与韵律。整首诗的句子有长有短,排列错落有致,使得诗歌在视觉上呈现出一种美感。同时,昌耀还运用了押韵、抑扬顿挫等手法,使诗歌具有音乐般的韵律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表现力。(4)诗歌的抒情与思考:在这首诗中,昌耀将自己的情感与对自然、生命、历史、社会等主题的思考融为一体,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思熟虑。这种抒情与思考的结合,使得诗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3. 赏析诗歌关键词句:(1)“石砾不时滑坡,
8、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通过描写石砾滑坡的场景,表现了雪山的威严和气势。(2)“峨日朵雪峰之侧”:这是诗歌的题目,也是诗歌的核心意象。峨日朵雪峰作为自然的代表,象征着壮丽、崇高和永恒。诗歌以此为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3)“我”与“蜘蛛”:在第二节中,诗人通过对比“我”与“蜘蛛”,表现了生命的渺小和坚韧。这里,“我”象征着人类,而“蜘蛛”则象征着生命力。诗人通过这种对比,强调了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同时也赞美了生命的顽强。(4)“万年冰雪”:这个词出现在第三节,它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变迁。在这里,诗人将个体命运带入历史长河,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
9、关系。(5)“古战场”:在第三节中,诗人提到了“古战场”。这个词语既代表了历史的痕迹,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环境中的挣扎与求存。它与“万年冰雪”共同构成了诗歌的历史感。(6)“风”:在第四节中,“风”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出现。诗人通过“风”的描绘,传达了和谐共处的向往。在这里,“风”象征着自然界的力量,也象征着和谐与平衡。(7)“从永恒的远处吹来”:这是第四节中的一句关键词句。诗人通过“永恒的远处”这一表述,强调了“风”所代表的自然力量的伟大和恒久。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人类对和谐共处的向往。4. 体会诗人情感: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雪山的向往、敬仰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挑战的渴望。(四)主题讨论1.
10、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雪山的赞美之情?为什么这些句子具有感染力?2. 分组分享:各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六)写作训练1. 请学生仿写一首赞美自然景观的诗歌,要求抒发真挚的情感,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2.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七)总结通过学习峨日朵雪峰之侧,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雪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会到了诗人对挑战人生的渴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勇敢面对人生的挑战。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旨在让学生欣赏诗歌之美,体会诗人对雪山的赞美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课堂实践,我认识到本次教学存在以下优
11、点和不足之处:优点: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播放峨日朵雪峰的风光视频,激发了学生对诗歌的兴趣,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基础。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句子,并分享讨论成果。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指导,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3. 写作训练:布置仿写诗歌的作业,让学生学以致用,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不足:1. 诗歌赏析不够深入:虽然学生对诗歌的内容和结构有了基本了解,但在诗歌的修辞手法、意象表达等方面分析不够深入,有待提高。2. 时间分配不尽合理:在本节课中,诗歌赏析环节所花费时间较多,导致写作训练环节时间相对紧张,可能影响了学生的写作质量。3. 学生参与度不高: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表现较为被动,未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针对以上反思,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相应改进:1. 深入解析诗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诗歌赏析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修辞手法等方面。2. 合理安排时间:对课堂环节进行调整,确保诗歌赏析和写作训练环节的时间分配更加合理。3. 提高学生参与度:加强课堂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