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统编版那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峨日朵雪峰之侧》教案 -统编版那高中语文必修上册.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一、 教学内容分析峨日朵雪峰之侧选自部编版高中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自读课文这一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人文主题是青春激扬。这首诗写于特殊的年代,这时的昌耀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但是,诗人没有消沉,而是保持着坚定的信心,对生活充满着热爱。坎坷的命运,艰苦的生活,磨炼了诗人的意志,更砥砺了诗人的思想。二、 教学目标1. 自主诵读诗歌,梳理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2. 深入体会诗歌氛围,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自主诵读诗歌,梳理诗歌脉络,把握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歌氛围,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思。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诗歌是抒情写志的一种
2、体裁,能够以最凝练的方式来表情达意,沁园春长沙抒发了毛主席昂扬向上的青春激情和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力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勇猛革命精神,红烛展现了诗人青春的困惑与希望,以及对理想的坚毅追求。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当代的青春之诗,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二) 知人论世、了解背景1. 作者简介:昌耀(1936-2000),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14岁参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3年负伤回国,同年进人河北省荣军学校。1956到青海文联工作,后长期在农场劳动,1979年复出到青海作协工作。代表诗作有慈航山旅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等。峨日朵雪峰之侧是其短诗中的精品。2. 人物
3、经历:1936年6月27日生于湖南常德市一个有着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早年丧母,其父王其桂与伯父王其梅,从青年时代即投身革命。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1955年调青海省文联。1958年被划成右派,后颠沛流离于青海垦区。1979年平反。后调任中国作协青海分会专业作家。2000年诗人过世,有昌耀诗歌总集行世。3. 写作背景:本诗初稿写于1962年。早期的昌耀已经提前进入冷寂和苦闷,所以此时的他在写作诗歌时掺入理
4、智和清醒,用以关照和揣摩这一时期的冷寂和苦闷,这就是他创作峨日朵雪峰之侧的直接意图。4. 解题:“峨日朵”是现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镇的老百姓对“峨堡”一词的口语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小雪峰。它们原本没有自己独立的名字,诗人拿来作为诗中一个如画的诗作之远景而已。(三) 自主诵读、把握内容学习任务:1.请同学们自主朗诵诗歌,梳理这首诗写作脉络。明确:本诗主要分为两部分,具体如下: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我小心地探出前额,惊异于薄壁那边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石砾不时滑坡,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像军旅远去的
5、喊杀声。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第一部分:开篇给读者一个攀登者的形象,这个攀登者并未登上山顶,正在攀爬的过程中,所以说“仅能征服”,到达能征服的这个高度,诗人探头看到太阳跃入山海,周围的石砾不时落下发出嚣鸣的场景。第二部分:描写攀登者的动作状态和心理状态,动作状态是指关节揳入巨石,脚掌流出血滴,心理状态是希望有像雄鹰或雪豹一样强大的力量陪伴,但有的只是一只弱小的蜘蛛,与攀登者一起努力攀岩,享受征服自然,观赏美景的乐趣。2.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示
6、例:这首诗描写了一个登山勇士的所见所思,通过对景物和登山状态的描写,营造了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蕴含着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四) 细读诗歌、品味语言学习任务:这首诗的语言全无俗套,请从意象、手法、场景、句子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示例1:“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一是这高度并非顶峰,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二是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示例2:“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是个判断句,暗示了“我”身后已经陆续征服了从前的那些高度,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
7、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示例:3:“太阳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眼前的景色仿佛是一切努力的报偿,“我”吃惊地看到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用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精炼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语言功底。示例4: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视听合一的效果不仅产生了审美意义上的“崇高”,也引发了读者的生理意义上的紧张。示例5:“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8、指关节想铆钉意义揳入巨石,鞋底撕裂,血滴渗出,比喻手法的运用和动作描写给读者巨大的想象冲击,展现了攀登者到达这一高度所付出的沉重代价,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示例6:“在锈蚀的岩壁,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一只小小的蜘蛛与前一诗节的宏阔与“嚣鸣”形成对比,这里,“可怜与“默享”两个词极具分量,使前一节的辉煌壮丽不流于虚矫浮饰,使之凝定在一个谦卑而坚毅的高度上,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全由这只小小的蜘蛛得到表露。在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雪峰、薄壁、太阳、山海、石砾、巨石、岩壁
9、、雄鹰、雪豹、蜘蛛等,它们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五) 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 为什么诗歌取题为“峨日朵雪峰之侧”而不是“之顶”“之巅”?明确:因为攀登者的形象不是绝对高大的,他并未登上山顶,只到达了山峰的一个高度,描写的场景是从山峰的一侧看过去,所以是之侧。2.诗人为什么不选取更有积极意义的朝阳作为看到的场景,而选择了落日?明确:落日场景与攀登者的心境更吻合,诗人早年对生活充满了
10、热情,但成长经历让他在保持生活信心的同时多了审慎和清醒,多了对生活内涵的深刻体认。3.石砾滑坡,引起深渊的喧嚣,像军旅的杀喊声,紧紧是攀登者当下的场景吗?明确:不是,诗人虽然对生活多了审慎态度,但他也认识到,到达一定的高度,都不容易,都能看到别样的风景,但不管征服怎样的高度,都要付出相应的努力代价,所以这样的场景不仅是攀登者即时的场景,也是诗人现实生活中的生存状态,更是诗人精神生活的写照,所以为了到达顶峰,攀登者不管怎样都要做出指破脚裂的努力。4.诗人为什么选取一只弱小的蜘蛛来与自己为伍?明确:诗人渴望与高原上的勇者为伍,来鼓舞自己,表明他不息奋斗的精神,但与他为伴的是小得可怜的蜘蛛,蜘蛛在形
11、体、力量、风格方面与落日、山海、滑坡、军旅、巨石、雄鹰、雪豹等意象形成巨大的发差,但正是这样弱小的蜘蛛也在默默努力,征服山峰。所以重要的不是力量,不是地位,不是高度,而是孜孜以求的态度,这才是真正难以企及而我们又应具备的精神高度,诗人在刹那间顿悟,从中得到新的感悟,取得了与小蜘蛛的默契,一同享受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六) 独立思考、观照主旨1.联系时代背景,谈谈你对本诗主旨的理解。示例:我国的五六十年代,诗人处在一种狂热、迷乱、肤浅、喧嚣的社会环境中,对理想追求的热情和热爱遭到打击,但诗人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这样的时代与社会现实,他并没有就此放弃对生活的热情和理想的追求,而是经过冷
12、静地思考后归于理智,在峨日朵雪峰之侧顿悟,不管环境怎样都要与小蜘蛛一起坚守精神的高度,为实现青春理想而努力攀爬。1. 在这首诗中,有人认为诗人似乎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又似乎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对此谈谈你的见解。明确:昌耀是一个孤独的诗人,他自始自终有着一种震动人心的忧郁和伤感,而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是诗人对生命本真的捍卫,与对尊严的追寻。在这首诗中,诗人开始了他的征服之旅,继而完成旅途,实现了自我超越,一首诗的诞生往往就是诗人新生命的诞生,从这一方面看,诗人是一个积极的生命体验者。从诗歌创作的角度来看,诗人是将深刻体验到的生命理念、立场、情感倾注到精心选择的意象中,其中包括攀登者,诗人本身与诗中的攀登者形象是剥离出来的两个不同的个体,由此,创作了一幅真实而顽强的生命之歌,并未真实地进行攀登山峰的生命活动,所以他又是一个冷静的创作者和旁观者。对于这首诗,评论界有多种解读,但是诗无达诂,不强求大家对作品有一致的看法,同学们可以自己去想象、探索,进行开放式的鉴赏,言之有理即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