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_T 781-2023 船舶噪声.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5939843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JT_T 781-2023 船舶噪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JT_T 781-2023 船舶噪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JT_T 781-2023 船舶噪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JT_T 781-2023 船舶噪声.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JT/T7812023目次前言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总体原则15隔声设计36消声设计67吸声设计98隔振和减振设计11附录A(规范性)倍频带允许声压级查算表15附录B(资料性)各种船用隔声复合结构的隔声量16参考文献20JT/T7812023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JT/T7812010船舶噪声控制设计规程。与JT/T7812010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增加了辐射噪声、动力机械和吸声结构的术语和定义(见3.2、3.3和3.4);更改了机舱噪声控制设计要求(见4.2

2、.1.1,2010年版4.2.1.1);增加了传动设备噪声控制设计要求(见4.2.3.4);将包扎更改为包覆等隔振处理(见4.2.4.2,2010年版4.2.4.2);更改了船尾结构及桥楼的噪声控制设计要求(见4.3.7,2010年版4.3.7);更改了螺旋桨噪声控制设计要求(见4.5.1和4.5.4,2010年版4.5.1和4.5.4);更改了组合隔声结构的设计(见5.1.4);将受声点更改为受声部位(见5.2、7.2.2,2010年版5.2、7.2.2);更改了隔声设计的步骤见5.2.1a)、b)、d),2010年版5.2.1a)、b)、d);更改了舱室受声部位各倍频带容许声压级的确定规则

3、(见5.2.2,2010年版5.2.2);更改了隔声结构与隔声构件的确定要求(见5.2.4,2010年版5.2.4);更改了隔声室的实际隔声量的计算公式(见5.2.6,2010年版5.2.6);更改了隔声构件固有隔声量的计算公式(见5.3.1,2010年版5.3.1);更改了吸声设计的一般规定(见7.1.2,2010年版7.1.2);增加了隔振器的动刚度最大值的选择要求(见8.3.1);更改了振动激励源的减振设计要求(见8.4.1、8.4.2、8.4.4和8.4.5,2010年版8.4.1、8.4.2、8.4.4和8.4.5)。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

4、的责任。本文件由全国内河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30)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吴卫国、林永水、王献忠。本文件所代替标准的历次发布情况为:1993年首次发布为JT/T45431993;2010年第一次修订为JT/T7812010;本次为第二次修订。JT/T7812023船舶噪声控制设计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船舶总体设计中的噪声控制的总体原则,以及隔声设计、消声设计、吸声设计、隔振和减振设计的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海洋及内河新建、改建各类船舶设计中的噪声控制设计。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

5、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5980内河船舶噪声级规定GB/T7452机械振动客船和商船适居性振动测量、报告和评价准则3术语和定义3.13.23.33.4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A声级A-weightedsoundlevel声级计的A计权网络测得的声压级。来源:GB/T45952020,3.6,有修改辐射噪声soundradiation以空气为介质,结构振动声源向船舶舱室空间传导的噪声。动力机械powermachinery船舶动力中将自然界中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而做功的机械装置。注:包括柴油机、燃气轮机和正在发

6、展中的其他新型动力机械。吸声结构soundabsorptionstructure其构成材料本身不具备吸声能力,但由材料制备成特殊结构形式可实现吸声功能的结构。注:包括多孔吸声结构、共振吸声结构和特殊吸声结构。4总体原则4.1总则4.1.1船舶总体设计中的噪声控制设计包括船舶动力装置和船体的噪声控制设计两个方面。4.1.2船舶动力装置噪声控制设计指在确定位置及尺度时,以及在主辅机等设备选型中充分考虑低噪声要求,采取必要的减振降噪措施。4.1.3船体噪声控制设计包括船体总布置,居住舱室及螺旋桨的噪声控制设计。1JT/T78120234.2船舶动力装置噪声控制设计4.2.1机舱噪声控制设计4.2.1

7、.1机舱位置的确定除应满足船舶用途和船舶类型等常规设计条件外,还应满足噪声控制的要求,在确定生活起居舱室、驾驶室和其他有噪声控制要求的场所位置时,宜尽量远离机舱。4.2.1.2机舱尺度的确定,除应有利于机械及机器安装安全操作及维修方便外,还应减小辐射噪声及结构噪声传递。4.2.1.3机舱控制室的布置,原则上宜布置在机舱的前部,尽可能远离主辅柴油机和螺旋桨,对不同吨位和类型的船舶也宜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布置。4.2.2动力机械噪声控制设计4.2.2.1宜选用振动与噪声较低的动力机械,以减小空气噪声和结构噪声。4.2.2.2宜在增压器进气口处设置消声装置,以消除其高频噪声;对不安装废气锅炉的柴油机排气

8、口应加装排气消声器。所有通风、空调的进排气口均应注意噪声指向性。4.2.3传动设备噪声控制设计4.2.3.1宜选用液压传动或啮合性能好的斜齿轮传动,以减小冲击及敲击声。4.2.3.2应提高轴系传动设备的加工和装配精度,保证轴系对中,轴承间隙适中,传动运转平稳,减小振动和冲击,以减缓结构噪声的传递。4.2.3.3甲板机械,如舵机、起货机等,应选用液压传动设备,以减小噪声。4.2.3.4可通过合理布置阻尼装置等降低轴系振动传递。4.2.4管路系统噪声控制设计4.2.4.1船舶流体机械,如空压机、货油泵、风机等,其管路设计应合理选择管内流速、流向;管路截面不宜突变,阀件宜选用低噪声产品。4.2.4.

9、2宜考虑所有管路的隔声效果,管路与设备或构件连接时,如其中之一振动强烈时,应采用柔性连接,对某些管段应根据需要进行包覆等隔振处理。4.3船体总布置噪声控制设计4.3.1应按声学特性布置声源和舱室,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尽可能把高噪声源集中布置。4.3.2居住舱室和工作舱室应远离机舱,船尾和烟囱等高噪声区,在机舱棚和居住舱室之间应设置走道、盥洗间、储藏室等作为噪声缓冲区。4.3.3烟囱、通风系统的排气口应远离和背向居住舱室和桥楼。4.3.4机舱设置的双重门应和居住舱室门错开,面向烟囱的上层建筑道口应设隔声门。4.3.5天花板、舱壁、甲板、门窗等结构设计应避免共振,门窗还应避免二次噪声。4.3.6船尾

10、线形在满足性能前提下,也应满足降噪要求;客船的船首结构形式应注意减小波浪引起的拍击噪声。4.3.7船尾结构应避免局部共振,防止尾部振动激励引起桥楼振动过大,超过相应的振动评价要求。4.3.8类型、航区和用途等不同的船舶,总布置应符合GB5980等规定的噪声控制要求。4.4居住舱室噪声控制设计4.4.1降低居住舱室的结构噪声,可采用以下措施:2JT/T7812023a)弹性安装动力设备;b)弹性安装上层建筑;c)弹性安装隔声内衬,吊装天花板,浮筑地板;d)舱壁结构采用阻尼减振材料。4.4.2降低居住舱室的声辐射,可采用以下措施:a)设计隔声性能优良的单层或双层隔声舱壁;b)舱室围壁敷设吸声材料或

11、安装吸声衬层;c)通风管系进入舱室前安装消声器,舱室内选用低噪声设备;d)噪声控制要求较高的舱室,可铺设地毯,悬挂厚丝绒窗帘等。4.5螺旋桨噪声控制设计4.5.1合理设计螺旋桨前方船体的尾部线形,改善船体尾部的伴流分布;合理选择螺旋桨叶数、螺距、侧斜角等参数,减小螺旋桨的激励。4.5.2螺旋桨叶梢和船尾应有合理的间隙。螺旋桨设计应避免产生空泡现象。4.5.3螺旋桨制作要保证加工精度,装配前应作平衡试验。4.5.4在已建成的船舶上,如果出现振动噪声超标,可采用更换螺旋桨、安装导流鳍或避振穴等措施治理。5隔声设计5.1一般规定5.1.1船舶隔声设计是将声源与受声室进行隔离的噪声控制措施,主要包括:

12、声源隔声设计,可采用隔声罩结构;对受声室的隔声设计,可采用隔声间(控制室)结构;噪声传播路径的隔声设计,可采用隔声屏(壁)结构。5.1.2机舱内强噪声源的隔声,在不影响操作、维修及通风冷却前提下,可采用相应的可拆密封型或局部开敞式隔声罩。5.1.3在机舱内噪声级超标时,宜优先考虑设置符合内河或者海洋船舶噪声级要求的隔声间(控制室)。5.1.4组合隔声结构的设计,应遵循等透射原理,还应注意孔洞、缝隙构件的拼装接点、电缆、管道的通过部位以及一切施工上容易忽略的隐蔽声通道的漏声,并做密封或消声处理。5.2隔声设计程序和方法5.2.1隔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根据船舶的声学资料、噪声源特性和舱室声

13、学环境估算受声部位倍频带声压级;b)确定舱室内受声部位允许的倍频带声压级;c)计算各倍频带的需要隔声量;d)设计适当的隔声构件,组成隔声结构。5.2.2受声部位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符合GB5980的要求,按附录A确定。5.2.3各倍频带需要的隔声量按式(1)计算:TL=LP-LPa+5(1)式中:TL舱室受声部位各倍频带所需的隔声量,单位为分贝(dB);LP舱室受声部位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3Sn(2)1.80SVE(5)JT/T7812023LPa舱室受声部位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单位为分贝(dB)。5.2.4隔声构件的隔声量应能满足各倍频带隔声量的要求,按实测得到。5.2

14、.5居住舱室的舱壁及甲板等隔声构件,按下述方法确定,即对频率500Hz的隔声量(R500),应不小于下列数值:a)居住舱室之间及它们与通道之间舱壁:R500=30dB;b)居住舱室的甲板(包括露天甲板):R500=40dB;c)厨房、餐室、娱乐室以及噪声可能大于85dB(A)的区域与居室、医务室之间舱壁:R500=45dB;d)居住舱室与机舱之间舱壁:R500=50dB。5.2.6隔声室的实际隔声量不仅与隔声构件有关,还与隔声室内表面的吸声系数()和内表面面积有关。其值按式(2)和式(3)计算:TLP=TL0+10lgAP式中:TLP隔声室的实际隔声量,单位为分贝(dB);TL0构件隔声量,单

15、位为分贝(dB);AP隔声室总吸声量,单位为平方米(m2)。AP=nSn(3)式中:Sn隔声室内各表面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n隔声室内各表面的吸声系数。5.3隔声结构的选择与设计5.3.1隔声结构的设计,应首先收集隔声结构固有隔声量的实测数据。当无现成实测数据时,单层均质隔声结构的隔声量,按式(4)进行估算:TLS=18lgS+18lgfC-44(4)式中:TLS单层均质隔声结构的隔声量,单位为分贝(dB);S隔声结构的面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2);fC各倍频带中心频率,单位为赫兹(Hz)。选用单层隔声结构,应防止吻合效应影响,单层均质结构的吻合频率,按式(5)计算:fc=c

16、2式中:fc结构的吻合频率,单位为赫兹(Hz);c空气中声速,单位为米每秒(m/s),20时,约等于340m/s;S结构厚度,单位为米(m);V结构的材料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E结构的材料弹性模量,单位为牛每平方米(N/m2)。选用复合结构可提高单位质量的隔声量(如超过30dB),附录B列举了若干船用隔声复合结构及其隔声量,吻合频率以及吻合频率时的隔声量。5.3.2双层结构的设计满足下列要求:a)隔声结构的共振频率,宜设计在50Hz以下,若双层结构的两板由不同材料制作或用同种材料但厚度做得不同,则其共振频率按式(6)计算:4A1S1+1S2(6)fgn=1(1+1S2)Ac2

17、A(7)TLZ=10lg(9)JT/T7812023fgn=60式中:fgn双层结构的共振频率,单位为赫兹(Hz);A两板间空气层的厚度,单位为米(m);S1、S2两板各自的面密度,单位为千克每平方米(kg/m2)。考虑双层板间介质密度时的共振频率按式(7)和式(8)计算:2S1式中:A空气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常温下为1.18kg/m3。cP(S2PS2)fgn=21.8S1S1+(8)式中:P两板间介质的密度,单位为千克每立方米(kg/m3);P两板间介质层的厚度,单位为米(m)。b)空气层的厚度不宜小于50mm。其间宜填充多孔吸声材料,此时的平均隔声量按增加5dB进行估

18、算。c)吻合频率不宜出现在中频段,双层结构各层的厚度不宜相同,或采用不同刚度,或增加阻尼。d)双层结构的连接应避免出现声桥,双层结构的层与层之间、双层结构与基础之间,宜完全隔开或采取隔振措施。5.3.3隔声门窗的设计与选用,应防止缝隙漏声,并满足下列要求:a)隔声门窗的隔声性能应与缝隙处理的严密性相适应;b)隔声门窗构件宜选用填充多孔材料(如矿棉、玻璃棉等)的夹层结构;c)门缝宜采用斜企口,密封条应柔软而富于弹性,并有压紧装置;d)隔声窗的隔声量超过25dB时,应采用双层结构,如隔声量超过40dB时,可采用三层;层与层之间的边框应敷设吸声材料;e)隔声窗的各层玻璃厚度不宜相同,并不宜平行安装;

19、f)对隔声门隔声性能要求较高的场合,应采用两道门;g)机舱控制室门的隔声量一般宜达30dB35dB,对于机舱范围内其他工作间门的隔声量为20dB25dB。5.3.4隔声间(控制室)的设计符合下列要求:a)隔声间(控制室)的底甲板宜作阻尼处理或采用浮筑地板;围壁与顶棚宜采用双层结构,并采用柔性连接;门窗宜采用双层或三层结构;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有良好的吸声设计;b)隔声间(控制室)的组合隔声量,按式(9)和式(10)计算:1=SZii/SZi(10)式中:TLZ隔声室的组合隔声量,单位为分贝(dB);隔声室的平均透射系数;i组合结构的各部分透射系数;SZi组合结构的各部分的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

20、)。5JT/T7812023c)隔声间(控制室)内应采用低噪声设备,进、排风口应设置消声装置。5.3.5隔声罩的设计符合下列要求:a)隔声罩壳可采用阻尼钢板或铝板制作;如采用厚度为0.5mm2mm的钢板或铝板制作,壳体应作阻尼处理。阻尼层厚度不应小于壳厚的13倍;b)隔声罩的内侧面,宜敷设吸声层、吸声材料应有较好的护面层;护面层与设备表面之间的距离应不小于10cm;c)隔声罩应避免漏声,并注意结构噪声的隔离;d)隔声导内设备的控制开关应引到罩外,并设置观察窗罩;e)隔声罩的所有通风、排烟以及生产工艺开口,均应设置消声器,其消声量应与隔声罩的隔声量相当;f)罩体与声源设备及公共机座之间不应有刚性

21、接触(安装隔振器);g)隔声罩的形状应恰当,避免罩壁的平面与机器设备的平面平行,以防止罩内空气的驻波效应和罩壳共振,且间距不小于10mm;h)对于具有动力,热源的设备,宜考虑通风散热。5.3.6隔声屏障设置,应靠近声源或接受者,室内设置隔声屏障,应在接受者附近做有效的吸声处理。6消声设计6.1一般规定6.1.1船舶消声设计主要适用于降低空气动力机械(柴油机、增压器、空压机、通风机以及其他气体排放装置等)辐射的空气动力性噪声。6.1.2船舶空气动力机械噪声控制设计,除采用消声器外,还可配合隔声、隔振、阻尼减振等其他综合降噪措施。6.1.3船舶主辅发动机经烟囱的敞开排气口,除加装废气锅炉者外,均应

22、装设消声器。6.1.4船舶消声器的设计,特别是柴油机排气消声器应考虑其空气动力性能,应将消声器的压力损失控制在柴油机功率比的许可范围内。6.1.5为了减小气流通过消声器时产生的再生噪声,船舶消声器和管道中气流速度,应符合下列要求:a)内燃机进、排气消声器中的气流速度,最大值不超过50m/s;b)空压机、通风机等的进、排气消声器中的气流速度,最大值不超过30m/s;c)空调系统,消声器内气流速度,最大值不超过10m/s。6.1.6船舶消声器应满足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简单、阻损小,坚固耐用等要求。对有特殊用途的消声器还应满足对防潮、防火、耐高温、耐油污、防腐蚀等要求。6.2消声器设计程序和方法6.

23、2.1船舶消声器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空气动力机械(或系统)的噪声级和各倍频带声压级;b)根据允许声压级计算出消声量;c)确定消声器的类型;d)确定消声器的安装应置;e)设计或选用合适的消声器。6.2.2船舶空气动力机械(或系统)的噪声级各倍频带的声压级由测量、估算或查找有关资料确定。6.2.3允许噪声级和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按附录A确定,所需消声量应按5.2.3规定求出的噪6a00.10.20.30.40.50.60.70.80.91.0(a0)0.10.20.40.550.70.91.01.21.5注1:当消声器内有气流时,消声量将随气流速度增高而降低。注2:消声器长度增加到一定

24、程度时,由于气流再生噪声等原因,消声量不再随长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因此,不能单纯依靠增加消声器的长度来提高消声器的消声量。Dj=(a0)CXLXJT/T7812023声级与频带声压级计算得出。6.2.4船舶消声器的类型应根据消声对象的空气动力性能,并结合船舶防潮防火耐高温等特殊要求确定。6.2.5船舶消声器的安装位置应根据辐射噪声的部位和传播噪声的途径确定。船舶柴油机排气消声器宜安装在排气总管上或安装在距排气管末端1/4管长处。6.2.6船舶消声器可根据现有定型系列消声器性能参数选定或自行设计。6.3消声器的选择与设计6.3.1当噪声呈中高频宽带特性时,可采用阻性消声器,其静态消声量按式(11

25、)计算:SX(11)式中:Dj消声器内无气流情况(即静态)下的消声量,单位为分贝(dB);(a0)消声系数,由驻波管法吸声系数a0决定,按表1查得;CX消声器通道内吸声材料的饰面周长,单位为米(m);LX消声器的有效长度,单位为米(m);SX消声器通道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表1消声系数6.3.2设计阻性消声器,应防止高频失效的影响,其上限截止频率fH按式(12)计算:fH=1.85c/de(12)式中:de消声器当量直径,单位为米(m)。6.3.3阻性消声器结构形式的确定,符合下述要求:a)当管道直径不大于400mm时,可选用直管式消声器。b)当管道直径大于400mm时,可选用片式消

26、声器。片式消声器的片间距宜取100mm200mm,片厚宜取50mm150mm,通常可使片厚与片距相等,片式消声器的A声级消声量按15dB/m估算,其阻力系数可取0.8。c)当需要获得比片式消声器更高的高频消声量时,可选用折板式消声器,折板式消声器适用于压力较高的高噪声设备(如罗茨鼓风机等)消声。折板式消声器消声片的弯折程度,应以视线不能透过为原则,折角不宜超过20;其A声级消声量按20dB/m估算,阻力系数可取1.52.5。d)当需要获得较大消声量和较小压力损失时,可选用消声通道为正弦波形,流线形,或菱形的声流式消声器,其阻力系数可在片式与折板式消声器之间选取。e)对风量不大,风速不高的通风空

27、调系统,可选用消声弯头,其气流速度应小于8m/s。6.3.4扩张室式消声器设计6.3.4.1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脉冲特性时(如船用大型低速柴油机)或气流通道内不宜使用阻性材料7Dk=10lg1+1(-1)(2L)(13)sin2kJT/T7812023时(如空压机进排气口,柴油机排气管等),可选用扩张室式消声器,单节扩张室式消声器的消声量按式(13)计算:24式中:Dk单节扩张室消声器的消声量,单位为分贝(dB);扩张比;Lk扩张室长度,单位为米(m);声波波长,单位为米(m)。按式(14)计算:=Sk2/Sk1(14)式中:Sk1排气管道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Sk2扩张室横截面积,单

28、位为平方米(m2)。6.3.4.2单节扩张室式消声器,当Lk=(1/4)或的奇数倍时,消声量达到最大值。当扩张比5时,按式(15)计算:Dk=20lg-6(15)6.3.4.3单节扩张室式消声器,当Lk=(1/2)或的偶数倍时,消声量达到最小值,即Dk=0。6.3.4.4扩张室式消声器的设计要点如下:a)扩张室式消声器的消声量,可用增加扩张比(管与管的截面积比)的方法提高,扩张比取值范围一般为415,风量较大的管道可选46,中等管道宜取815,最大不宜大于20;其消声频率特性,可用改变室长的方法来调节;b)将几个扩张室串联使用来增大消声量时,各室长度不宜相等;c)为消除周期性通过频率的声波,应

29、在室内插入长度分别等于室长的1/2与1/4的内接管,为保持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内接管宜采用穿孔率不小于30%的穿孔管道连接起来;d)扩张室式消声器的内管直径不宜过大,管径超过400mm时,可采用多管式。6.3.5共振式消声器设计6.3.5.1当噪声呈明显低中频特性时,可采用共振式消声器。典型的共振式消声器是由一段开若干小孔的管道和管外一个密闭的空腔所构成的消声器,其共振频率按式(16)和式(17)计算:caVafVn=2nSX(16)式中:fVn共振式消声器的共振频率,单位为赫兹(Hz);n孔数;Sa穿孔板的小孔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VX共振腔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a穿孔板有效厚度

30、,单位为米(m)。a=a0+0.8da(17)式中:a0穿孔板厚度,单位为米(m);da穿孔板的小孔直径,单位为米(m)。6.3.5.2共振式消声器对某一频率的消声量按式(18)式(20)计算:8DV=10lg1+(f/fVn-fVn/fin)(18)2SX(19)a=nd2a4(a0+0.8da)(20)JT/T78120232in式中:fin入射声波的频率,单位为赫兹(Hz);与共振消声器性能有关的无量纲值,按照式(19)计算:=GVX式中:G传导率,单位为米(m),按照式(20)计算:G=nSa6.3.5.3共振式消声器倍频程频带消声量按式(21)计算:DV=10lg(1+22)(21)

31、6.3.5.4共振式消声器的设计要点如下:a)共振式消声器适用于带有明显低频峰值噪声及对气流阻力要求较严的场合;b)为改善消声频宽,可增大共振腔体积,减小孔径,在孔颈处增加阻尼,将相同共振频率的共振腔串联或并联;c)尽可能增大值,使2;d)穿孔板的板厚宜取1mm5mm,孔径宜为3mm10mm,穿孔率宜为0.5%5%,腔深宜为10cm20cm;e)共振腔的几何尺寸宜小于共振频率波长的1/3,当共振腔较长时,宜分割成几段,其总消声量近似为各段共振消声量之和;f)穿孔段宜集中在内管的中部均匀分布,且长度不宜超过共振频率波长的1/12,孔心距宜大于孔径的5倍;g)若在排气噪声的频谱中,有某一较强的单调

32、成分的噪声,则可采用共振腔式消声器来消除该噪声分量。6.3.5.5当共振式消声器需在高速气流冲击下工作,且要求压力损失较小,又不宜使用多孔吸声材料时,可采用消声频带宽广的微穿孔金属板式消声器。6.3.6为提高宽广频率范围内消声效果,可根据具体消声对象,做成阻抗复合式消声器或扩张共振复合式消声器等。7吸声设计7.1一般规定7.1.1吸声设计适用于原吸声量较小,混响声较强的各类舱室的降噪处理。以直达声为主的噪声,不宜采用吸声处理作为降噪的主要手段。7.1.2吸声设计适用于平均吸声系数较低、混响声较强的舱室,如机舱、应急发电机室、空调机室等;吸声量一般在3dB(A)10dB(A)。7.1.3吸声降噪

33、效果并不随吸声处理面积成正比增加,因此,吸声设计时,应综合考虑经济性与降噪要求的关系,确定吸声处理面积。为方便吸声材料充分发挥作用,应将其布置在最容易接触声波和反射次数最多的表面上,如天花板、地板。7.1.4吸声设计应满足防火、防潮、防腐、防尘等工艺与安全卫生要求,同时,还要兼顾通风、采光、照明及装修要求,注意埋件设置,做到施工方便,坚固耐用。9(Q4rRr)(22)Rr=SC1-=AJT/T78120237.2吸声设计程序和方法7.2.1吸声设计应按下列步骤进行:a)确定吸声处理前室内的噪声级和各倍频带的声压级;b)确定降噪地点的允许噪声级和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计算所需吸声降噪量;c)计算

34、吸声处理后室内应有的平均吸声系数;d)确定吸声材料(或结构)的类型、数量与安装方式。7.2.2舱室吸声处理前的室内噪声级以及各倍频带的声压级,可实测得出,也可按式(22)和式(23)计算:LP=LW+10lg2+4式中:LW声源各倍频带声功率级,单位为分贝(dB);Q声源指向性因数,当声源位于室内几何中心时,Q=1;当声源位于室内地面中心或某一墙面中,Q=2;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边线中点时,Q=4;当声源位于室内某一角落时,Q=8;r声源至受声部位的距离,单位为米(m);Rr声学环境的房间常数,单位为平方米(m2)。1-(23)式中:SC室内壁面的总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平均的壁面无规入射

35、吸声系数;A室内各倍频带的总吸声量,单位为平方米(m2)。用式(22)计算室内声压级时,室内吸声处理前的平均吸声系数(或总吸声量A)可由计算求得,也可通过测量房间混响时间求得。7.2.3降噪地点的允许噪声级和各倍频带的允许声压级应按附录A确定,所需吸声降噪量可将室内吸声处理前的声压级减去允许声压级得出。7.2.4吸声处理后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应根据所需吸声降噪量以及吸声处理前室内平均吸声系数,按式(24)计算:Lp=10lg(2/1)(24)采用室内总吸声量计算,应按式(25)进行:Lp=10lg(A2/A1)(25)采用室内混响时间计算,应按式(26)进行:Lp=10lg(T2/T1)(26

36、)式中:Lp吸声降噪量,单位为分贝(dB);1、2吸声处理前后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A1、A2吸声处理前后的室内的总吸声量,单位为平方米(m2);T1、T2吸声处理前后的室内混响时间,单位为秒(s)。7.2.5吸声材料(或吸声结构)的种类、数量与安装方式,应根据吸声处理后所需的室内平均吸声系数(或总吸声量混响时间)的要求按7.3的有关规定确定。7.2.6吸声设计的效果,可采用吸声降噪量及室内工作人员的主观感觉效果来评价,通常,吸声降噪量应通过实测或计算吸声处理前后室内相应位置的噪声水平(A声级及各倍频带声压级)来求得,也可10JT/T7812023通过测量混响时间,声级衰减等方法求得吸声降噪量。7.3吸声构件的设计7.3.1吸声构件的设计与选择符合下列要求:a)中高频噪声的吸声降噪设计,一般可采用20mm50mm厚的常规成型吸声板;当吸声要求较高时,可采用50mm100mm厚的超细玻璃棉等多孔吸声材料,并加适当的护面层;b)宽频带噪声的吸声降噪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地方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