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宜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 计划纲要“十五计划是我市跨入21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第一 个五年计划,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 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今后五到十年, 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 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我市既面临国际国 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更面临新的巨大发展机遇,必须继续坚持深化 改革、扩大开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 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和长江沿线
2、的经济强市。第一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与发展战略一、“十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宏观背景1、“九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九五时期的五年,是我市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五年,是全面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在市委、市 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人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两个文明建设一起抓,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市场紧缩、多种自然 灾害等严峻考验,胜利完成了第九个五年计划。九五时期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 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实力 和发展后劲显著增强,提前实现了第二步
3、战略目标,提前整体上步入了小康,为 十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九五期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9.49亿元,年均增长13.34%,经济增 长速度连续八年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原定于2000年实现比1980年翻三番 的目标已于1998年提前实现。2000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487元,比1995 年增长近1倍,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收入达到26.37亿元,年均增长 15.71%o全市一、二、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1995年的237 51.6: 24.7 调整为 2000 年的 16.6: 54.4:29。(2)农业和农村经济在调整中稳定发展围绕提高
4、“两个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货币收入占纯收 入的比重),大力实施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成了一批农业产业化基地和龙 头企业。2000年两个比重均达到60%,分别比八五末提高10.5个百分点和 15个百分点。脱贫攻坚和小康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基本实现整体脱贫。九五 期间全市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 34万人。当阳市、枝江市、伍家岗区率先进入小进一步发展建筑业。建筑施工企业要围绕城乡建设需求,大力开拓市场, 增加市场占有率,发挥市域内建筑业设计、安装的技术、人才优势,提高设计、 安装的技术水平,加强施工管理,完善建设项目招投标、质量监理制度,提高建 筑工程质量,促进全市建筑业进一步发展。3、
5、以旅游业为龙头,突破性发展服务业以建设世界水电旅游中心、区域性交通中心、区域性信息中心、区域性商 务中心和区域性科教文化中心为重点,以旅游业为龙头,大力培育和发展服务业, 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和效益。旅游业。围绕把宜昌建成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按照高起点、新 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原则和统一规划、联合开发的思路,切实搞好全市 旅游景点、景区的规划和管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高标准地建设一批旅游景点 和旅游设施。全方位开发利用长江三峡和世界水电之都两大世界级旅游品牌, 突出水电特色,深度挖掘水电旅游文化内涵。优化旅游产业布局,以长江三峡大 坝国际旅游区为主体,以宜昌三国古代文化旅游区和清江土
6、家风情旅游区为两翼, 着力推出两坝一峡精华游等系列精品名牌旅游线路。坚持旅游六大要素(行、 游、住、吃、购、娱)配套发展,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商务旅游、观 光旅游。加大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建立政府引导性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旅 游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旅游业,通过上市募集旅游发展资金。依 法加强旅游管理,全面规范旅游市场,努力提高旅游档次,创造优良的旅游环境, 在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基础上向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迈进,逐步形成大旅游、 大产业、大市场的发展格局,使旅游业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市场,努力完善交通信息网络,实现 交通运输结构合理化、交通运
7、输生产集约化,并向交通运输现代化发展,形成畅 通、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一邮电通信业。以互联网建设和网络服务业为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业的 发展。邮政要积极运用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形成电子邮政与传统邮政相结合的新 型邮政发展模式。电信以宽带综合数字业务网为方向,增强公用网的通信能力。 大力发展移动通信,扩大通信服务业务。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服务质量。商贸服务业。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流通体系,建立统一开放、公平 竞争、规范有序的流通秩序,着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经 营方式。大力培植特色市场、专业市场,增强市场辐射功能。一一卫生、文化、体育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服
8、务、预防保健、 卫生监督服务体系,满足城乡人民的基本卫生需求。构建具有宜昌地方特色的文 化体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扶持,实现村村通广播电视,改善农村 电影放映条件。提高新闻出版物质量。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文物、博物 馆和档案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不断 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着力发展有潜力的竞技体育项目,为国家培养和输送竞技体 育人才。房地产业。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城乡居民住房面积,提高住房 质量,加快以经济适用房为主的住宅建设,实现城镇居民每户有一套适用住房。 推行社会化、专业化的物业管理,积极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 发展房地产服
9、务业,提高行业整体素质。一一金融保险业。积极发展和完善以银行金融为主的金融市场。推进银企合 作,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银企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发展金融保险和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和扩大各类消费信贷业务。进一步整顿金融 秩序,努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社区服务业。大力推进全市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规范化进程, 全面开拓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满足居民多层次需求。鼓励社会力量兴 办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家政服务、维修服务、养老服务、幼儿服务、文体娱乐服 务、医疗保健服务,创造优美、方便、完善的社区服务环境。二、地区经济布局十五期间,全市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调整完善,继续开放开发焦枝
10、铁路沿线、 国道省道沿线、长江清江沿线,以沿江沿路为突破口梯次推进,大力发展宜昌市 中心区、宜东平原丘陵地区、宜西山区、库区四类经济区,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 经济格局。市中心区充分发挥其经济带动和辐射功能,成为全市经济的龙头,按城 市功能分区的要求,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商贸、金融、信息、科教文化 等服务业;工业逐步退出老城区,向开发区、工业园区转移,把宜昌开发区建成 高新技术的聚集地和示范园,加快虢亭开发区及西陵、伍家岗、点军等工业园区 建设;城郊重点发展旅游、专业批发市场、名特优产品市场、观光农业和菜篮 子基地。一一宜东平原丘陵地区重点建设农产品商品基地、农产品深度加工基地、创 汇农业基
11、地和先进农业技术示范试点基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发挥交通 便利、经济基础较强的优势,大力发展食品、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新 兴经济走廊。宜西山区大力发展以林果业为主的多种经济,开发绿色食品,建设反季 节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合理开发利用矿产及水能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 势。充分发挥森林资源优势,开发山区生态旅游。库区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合理开发库区水面, 发展库区水产养殖业。积极发展环保型加工业。大力开发独特的集现代化水电工 程和湖光山色于一体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努力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东部平原丘陵地区继续加快发展,巩固小康成 果,向富裕迈进
12、。西部山区坚持自力更生改变面貌,积极争取落实中央和省的各 项扶贫政策和民族政策,举全市之力,全力帮助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缩小发 展差距,促进共同发展,走向共同富裕。到2005年,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趋于 协调,西部山区的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县级财政做到自给,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科教、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彻底改变 西部山区的落后面貌。三、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构筑以市中心区为中心,以长江、宜黄高速公路 和沪蓉高速公路、焦枝铁路、沿江铁路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的城镇群,形成以 高速通道相连、成片绿地相间、市中心区和卫星城镇共同发展的格局,建设最适 宜人类
13、居住的山水园林城市。市中心区按照建设水电旅游名城的目标和“拓宽骨架、完善功能、突出特色、 提高水平的要求,高起点规划、建设和管理城市。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 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突出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优化城市布局。加快 西陵、伍家岗、点军、狭亭、宜昌开发区的城市建设,拓展市中心区。在抓好宜 昌长江公路大桥、夷陵长江大桥、发展大道、城东大道等一批骨干工程建设的同 时,加快实施江南大道、沿江大道延伸工程、平湖改造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厂和 城市防洪工程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基本完成老城区改造,加快经济 实用房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住宅小区。按照把宜昌建成重要交通枢纽的要求, 合理布局站、
14、场、港及中心区环线交通和放射状出口通道。抓好磨基山、滨江公 园、东山三条绿色长廊和风格各异的园林小区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增强市 中心区的辐射功能。次中心区要加快宜昌、宜都、当阳、枝江、远安、兴山、称归、长阳、五峰 等九个县城的建设步伐,搞好城市道路交通、供排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 的改造、扩建,抓好环境污染治理,加快园林绿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功能,提高 品位,增强经济辐射力和带动力。重点加快城市道路网的建设,使绝大多数县城 能在1小时左右的车程内到达宜昌市中心区,在全市形成以快速交通干线相连的 集群式城市组团。中心镇建设以沿长江、清江和沿铁路、国道和骨干公路的小城镇为重点,通 过抓好10
15、个示范城镇建设,带动一批新型城镇的发展。把中心镇建设与移民建 镇和扶贫搬迁相结合、与乡镇企业合理集聚、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具 有经济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小集镇。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 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建成一批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 齐全、产业发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明星镇。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调整行政区划,科学规划城市发展空间,优化城市 布局,扩大城市骨架。推进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农村人口向 小城镇集中,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集中,乡镇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业资源 向经营能人集中。广辟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在
16、政府引导下发挥 市场机制作用建设小城镇。四、信息化建设十五期间,全市要把推进信息化作为重大战略放在优先位置,坚持统筹 规划、国家主导、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充 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积极引进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 民间资金参与信息化建设。发挥后发优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全面推进全市 信息化建设,在较高起点上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一一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以建设信息大通道、“三网(计算机网、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电子商务为重点,加大传输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加快接入网建设,加快数据多媒体网的建设,建设大容量宽带高速信息传输网, 建立
17、统一的信息网络互联平台,加快我市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建设数字宜昌, 向数字化城市迈进。广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普及计算机和信息网络知识,加快建设政务信 息、经济信息、公共信息等应用系统,推进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经济社会 各领域的应用和融合。建立政府行政管理网,推进办公自动化。企业运用信息技 术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各类数据库建设,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 力发展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提高宜昌市经济文化的信息化水平,扩大宜昌的开 放度和知名度。鼓励发展信息产业。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上市公司联合研制和开 发新型信息产品,在宜昌开发区建设三峡软件园,加速发展
18、软件产业。鼓励发 展信息商务代理业、配件制造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业特别是网络服务业,建立 为各类信息系统开发、集成、运行、维护提供支持的技术服务体系。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五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要加快路网、电网、 通信网、燃气网、广播电视网建设,着力构筑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信息和 管线六大通道,构筑宜昌经济腾飞的跑道。1、公路完善路网布局,优化路网结构,公路运输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干支连 网,村村通路。重点抓好市中心区到各县市的干线公路建设。加快宜昌交通信息 中心、伍家岗客运站、流亭客运站、三峡客运站和乡村道路等工程建设。积极争 取加快沪蓉高速公路宜昌至恩施段、宜昌
19、经当阳至荆门高速公路建设,形成完善 的公路交通网络。争取至十五末,全市通车总里程达9000公里以上。2、港口坚持调整布局、改善结构、综合配套、提高效益的方针,重点加强宜昌港、 枝城港和三峡坝区中转港的建设,适当发展重大件、集装箱码头,配套建设进出 口专用码头,提高港口服务能力。加快库区港口码头的复建,抓好秫归县茅坪港、宜昌县太平溪港和兴山县峡口港复建工程,确保与三峡工程蓄水进程同步,加快 港口运输业发展。3、航道坚持恢复与开发并举、以开发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长江黄金水道开发, 突出抓好清江航道建设,加快开发清江梯级航运,抓好高坝洲和隔河岩两大库区 主航道恢复建设工程和河口段航道整治工程。4、铁
20、路积极配合国家和省加快沿江铁路宜昌至万州段建设的前期工作,争取尽早开 工建设。加大争取花艳接轨的工作力度,实现宜昌花艳接轨方案,扩建宜昌火车 站。5、航空充分利用好三峡机场现有通航条件,着力拓展国际国内航空市场,逐步开辟 国际航线和直升机旅游航线,扩展航空快速货运业务。进一步配套完善三峡机场 功能,建设成重要的支线机场。6、电信积极开发网络数据业务,增强通信能力,进一步配套建设和完善以光纤为主、 微波为辅的长途、本地的传送网络,促进电信网与计算机网、广播电视网互联, 建设大容量宽带高速信息网。7、管道运输加大管网建设力度,加快全市管道运输建设。利用川气东输工程,建设宜 昌市中心区和宜昌、长阳、
21、宜都、枝江、当阳、远安等县市的天然气管网工程, 大力开发天然气产业。建设中加合资宜昌磷矿矿肥结合工程原料矿浆输送管道, 完善我市综合运输体系。8、水利加强市中心区防洪工程建设,争取列入国家城市防洪规划。当阳、远安、五 峰等县(市)城关镇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完成下百里长江堤防加固任务。 争取上百里堤防加固、沮漳河堤防加固列入长江干堤和重要支流整治计划。加快 以东风渠为重点的十大灌区的整治改造,基本完成大中型水库、涵闸、泵站等水 利设施的整修、改造和续建配套,搞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重点小流域整治 步伐,加强山区农村饮水及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节水灌溉。9、电网抢抓三峡工程电力外送和我省
22、形成500千伏电网骨架的机遇,加强城乡电网 建设与改造,完善地方电网结构,提高电网运行管理水平。实现城乡电网同网同 价,为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优质安全可靠的电力服务。10、其他基础设施加强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发展气象、测绘等公益性事业,为城乡建设提供及时,准确、优质的信息与 服务。六、科技教育1、科技加速建立科技创新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广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全面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全市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要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创建和完 善一批国家级、省级技术开发中心。鼓励和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在政策、融资、开发等方面营造宽松环境,引
23、导和推动民营科技企业健康发展,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科研机构向企业化转制。建立健全 社会化、网络化服务体系。一一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宜昌开发区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招商引 资为重点,突出发展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海洋探测、电子信息等产品。 拓展招商引资渠道,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的高新技术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到开发区 落户,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全市新上的高新技 术项目、支柱型工业项目要进入宜昌开发区建设。大力支持中省、军工企业和科 研院所在开发区投资兴办高新技术项目,实行一区多园管理方式,拓展开发空 间,争取把宜昌开发区建设成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基
24、地和外向型经济基地。进一 步办好狭亭、枝江、当阳等省级技术开发区和三峡民营科技园,积极创办高科技 农业示范园。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推广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 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农业装备水平。围绕工业优势产业,强化高新技术的渗透 与辐射,引导企业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质量监控 技术及行业认定的高新技术。扶持高新技术服务型企业。加强我市企业与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及国内外知名高科技企业的联合与协作,以资产、技术、人才为纽 带,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或科技产业化基地,抓好 重大科技成果的应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高新技术项目为载体,促进
25、高新 技术产业化。一一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投融资体系。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 体,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研开发投入,支持企业利用外 资兴建高新技术项目,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到创业板上市融资。建立高新技术风险 投资机制,设立宜昌高新技术风险投资基金,积极吸引国内外投资机构来宜投资。金融机构积极采用优选闭合贷款法,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贷款,支持科技成果 转化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2、教育进一步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按照办学体制多元化、经费来源市场化、 教育体系合理化、教育管理规范化的原则,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 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积极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
26、办学, 允许个体私人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发展各类教育,政府在义务教育中确保每个适龄 儿童接受教育,满足不同层次的教育消费需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创 新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积极发展文艺、体育、外语等特色教育,不断提高 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适应素质教 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基础教育。巩固提高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工作 的达标成果。调整中小学布局,积极推行县市办中学、乡镇办小学体制,努力降 低农村初中辍学率。市中心区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办学 条件。市中心区和经济发达县市努力扩大高中阶段办学规模,基本普及高中阶段 教育。
27、重视特殊教育和流动少年儿童入学工作。一一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调整职业教育结构,合理配置 职业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档次,组建宜昌职业技术学院。完善初、中、高三级职 业教育体系,加强重点职业教育学校建设,努力培养一大批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高等教育。大力支持三峡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改善办学条件,力争把三 峡大学办成以水电为特色的、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一一终身教育。积极发展电大、函授、高等自学考试等成人教育,建立三级 成人教育网络,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七、人才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切实抓好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 开发、激励保障
28、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围绕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造就一 支宏大的人才队伍,力争十五期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年均递增10% O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为他们充分施展才能创造条件。鼓励科技人员开发、 转化科技成果,通过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相应的股权或收益,鼓励高新技术成果和 管理技术拥有者以其成果和管理作投资股本,参与兴办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收益 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者,实行重奖,破格评聘专业技 术职务,破格享受有关待遇。大力引进高素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力 度,重点引进各类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优秀中青年专家。 更新人才引进观念,加强智力
29、引进工作。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宜创办博士后产业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建立专家顾问制度,聘请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 院士和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对我市重大决策进行指导。积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大智力投资力度,狠抓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建立 一支以中青年专家为主体的骨干队伍。委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我市定向培养 一批专门人才,完善继续教育制度,广泛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劳 动者的人才素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较完善的科技人才市场和经营管理人才市场体系,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继续实行机关事业单位干部公开招考录用制度,建立有利于 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加强对各层次优秀专家跟踪管理与
30、服 务。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人才对口交流、干部挂职锻炼、选派优秀大中 专毕业生等形式,为基层输送人才。八、对外经济1、积极迎接加入世贸组织认真研究应对措施,迎接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对我们的挑战。重点研 究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尽快提高我市工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推进服 务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竞争能力。认真学习和掌握涉外经济法律、法规、政 策和世贸运作规则,培养一批熟练掌握和运用有关世贸组织的基本知识和国际规 则的专门人才,依照国际惯例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经济权 益和经济安全。2、全方位扩大出口贸易实施大经贸战略,贯彻以质取胜、以新取胜的出口方针,大力调整和优
31、化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开发和培育特色名牌商品,扩大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提 高出口创汇率。加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以磷化工、生物制品、石墨、机电为主,以 服装、纺织、轻工为补充的出口商品群。扶持发展创汇农业,争取更多的农副产 品打入国际市场。巩固东南亚、港澳等传统市场,开发北美、欧盟、日本等发达 国家市场,拓展东欧和独联体等潜力市场,抢占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促进全 市进出口市场多元化。外贸企业要加快体制改革与创新,以外贸产品为依托,采 取股份制形式,与出口生产企业实行工贸结合。加大对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和三资 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之成为我市出口的主力。加强援外项目工作,开展劳务输出 承揽工程,实现对外经济合
32、作的突破性发展。3、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全面贯彻“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方针,把利用外资的重点从主要追 求数量、扩大规模,转移到数量和质量并重上来;从以推出项目、引进资金为主, 转移到引进企业、带动技术引进上来。把利用外资与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国有企 业战略重组结合起来,鼓励外资投向开发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及环 保产业。把国际知名的大公司、大财团及国际金融机构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进 一步加大对港、澳、台及欧、美、日的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探索BOT等利用外 资的新方式,在引进世界500强上取得突破。加强对利用国外贷款项目的监管, 使国外贷款的借、用、还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4、切实改善和
33、优化投资环境大力营造全方位、大开放的投资环境。加快口岸建设步伐,积极申报一类空 港口岸,延伸二类水运口岸到三峡坝区,直接为三峡工程服务,抓紧做好二类铁 路口岸开放论证,加快实现我市水陆空一、二类口岸全方位开放。加强对外友好 城市工作,扩大国际交往。规范对外开放中的行政行为,加强涉外经济管理部门 之间的协作。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改进服务质量,依法保护外来投资 者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九、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1、人口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着力提高人口素质。继续贯彻执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坚持计划生育工作三为主(宣传教育为主、经常性工作为主、避孕节育工作为 主)方针,重点管理农村人
34、口和流动人口。进一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计划生育 基本国策意识和优生优育观念。不断完善基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体系。重视老龄 人口工作,努力解决老龄人口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 以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为目标,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人口素质教育,形成适应多重 任务和满足不同需要的人口素质体系。2、资源认真贯彻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进一 步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强土地资源的计划管理,以耕地保护为中心,珍惜 每一寸土地,对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坚决制止一切破坏耕地生产能力的行为, 努力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加强对水资源的统一规划和管理
35、,积极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全面节约用水、 计划用水,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综合效益。防止水污染,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 境的质量,加强地下水开发利用与污染控制管理。鼓励清洁生产,提高水资源的 重复利用率。加强对矿产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的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利用市域现有矿产资 源,提高矿产资源优化配置。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矿业管理体制和地质勘查 管理体制。3、生态建设进一步实施国家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大力加强生态建设。三峡库区和清 江库区及西北部山区大力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启动天 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有效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东部平原丘 陵地区进一步加强保护基本农田、水
36、资源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防止环境污染。 市中心区着力搞好城市绿化,继续实施大树进城,建设秀美的绿色长廊。4、环境保护坚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依法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及破坏,依靠科技 进步推进环境保护产业和工业清洁生产的进程,重点抓好三河(香溪河、黄柏 河、沮漳河)一区(市中心区)的环境综合整治,抓好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综合 整治。实施工业污染源巩固达标工程。到2005年市中心区、次中心区和大部分城镇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环境空 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一级 标准。酸雨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发生频率大幅度下降。主要河流水质符合相应 的地面水环境功能区标准,主
37、要城镇生活饮用水源水质全面达标。进一步降低国 家总量控制的12种污染物排放量。提高工业废气废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 合治理率及机动车尾气达标率。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建立完善防灾减灾体系,加强重点地质地震灾害点的动 态监测和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控制人为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好防洪抗旱工 作,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对社会造成的损失。十、做好移民工作,服务三峡工程建设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贯彻落实农村移民外迁和企业迁建两个调整的原则, 认真落实和完善各项移民政策,集中精力打好三峡库区二期移民攻坚战,搞好三 期移民起步,着力抓好生产生活安置,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积极 做好移民外迁、投亲靠友、异
38、地安置的管理工作。把企业搬迁与对口支援、技术 改造和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提高迁建企业的档次和水平,按时按质完成库区基础 设施复建和兴山县城等城镇的搬迁工作。加大市直部门对口支援的工作力度,加 强移民资金和移民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迁建项目质量。继续做好支援服务三峡工程建设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强坝区及周边地区社 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加强三峡坝区道路交通、劳动、工商、税务、土地管理等 社会行政管理和协调。深入开展企地共建活动,为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和2003 年第一批机组发电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和社会环境。继续做好支援和服务清江开 发工作。第三章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环境建设一、深化改革,
39、营造创新的体制环境1、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康,宜昌县、当阳市连续5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市行列,位次不断前移。农业抗灾 能力逐步增强,东风渠整治,长江、沮漳河堤防加固及各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和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3)工业在结构调整中实现持续发展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冶金、电子、煤炭行业整体压缩,对纺织行业 压锭改造,对小水泥、小煤窑、小造纸、小钢铁等实行限制或关停。对具有高科 技含量和一定技术实力的系列产品大力扶持。全市水电、食品、化工等优势产业 得到发展壮大。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收缩国有企业战线,引进嫁接民营机制, 县域经济正逐步形成以民营为主体的格局,市直国有企业大多数发展成为混
40、合所 有制。全市个体私营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22%。国有企业改革稳步推进, 三年改革脱困目标基本实现,列入全国三年扭亏脱困指导企业名单的27家企业, 已有26家全面完成脱困任务。破解产权改革、产品不优、资金紧缺、冗员分流、 过度负债五大难题成效明显。先后有160多家国有企业被兼并重组,全市国有及 国有控股企业由1995年的393家,下降到248家,资产总额由200多亿元上升 至U 400多亿元。五年来全市创湖北名牌32个,引进国内外名牌40多个。积极利 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宜化、兴发、原宜、安琪、当玻等企业成功上市,筹集资 金13.33亿元。探索实施优选闭合贷款法,共为93家企业、96个产
41、品投放封闭 贷款16.5亿元,有效缓解了资金紧缺的矛盾。打好社会保障攻坚战,实现养老、 失业、医疗保险金社会化发放。全市8.3万名下岗职工得到妥善安置,下岗职工 再就业率达60%以上。打好增资减负攻坚战,共有70多家企业实行破产,消化 历史包袱22亿元;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剥离企业办学校、医院22家。工业经 济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内工业增加值达141.8亿元,比1995 年增长113%;全市规模内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达4.05万元/人,同比增长164%o(4)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九五期间,全市第三产业以年均增长15.24%的速度快速发展,2000年实 现增加值110
42、.13亿元,比八五期末增长L33倍。商贸流通业不断发展,2000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9亿元,年均增长13.07%。旅游业蓬勃发展,九 五期间累计接待海外旅游者48万人次、国内旅游者2100万人次,旅游创汇年 均增长18%,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31.7%,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2000 年我市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湖北长江三峡国际旅游 节,接待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外游客115万人,促进了我市对外交流与合作, 提高了宜昌的知名度。(5)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九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76.74亿元,比八五期间增长1.87 倍;新增贷款200亿元。完成宜化、
43、昌丰、红缆、安琪、当玻、兴发等一批重大 基建和技改项目。大力开展对口支援,与全国187个单位建立对口支援关系,落 实对口支援项目1208个,到位资金达38亿元,引进娃哈哈、海尔、汇源、均瑶、 麦科特、森达、维维、小护士、新蓉新、新雅鹿、灯塔、椰风、AB集团等一大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着力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大 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建立起适合我市生产力发展的所有 制结构。国有经济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大胆进行战略性调 整。积极发展城乡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尤其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 寻找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加快中小企
44、业和县域经济民 营化进程,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竞相发展的格局。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 业的结构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素质 和经济效益。以优质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为龙头,以股份制改造为主要形式,以 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胆引入民营机制,全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明确各级 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范围和责任,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营运和监督体系。按 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在完善规范我市省级现代 企业制度试点企业的同时,由点到面,全面推进,使大多数企业真正建立规范的 现代企业制度。3、推
45、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不断增强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坚持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 配。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 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规范社会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 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扩大。4、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完善项目法人制度和项目资本金制度,强化投资风 险责任,逐步建立起竞争性建设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自担风险、信贷银行独立 审批
46、、政府间接调控的投融资体制。财政统筹安排的社会公益性建设项目,广泛 吸引和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投资建设。健全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和投融资政策信 息发布制度,多渠道筹融资,鼓励和吸引外来投资投向社会开放的经营性基础性 建设项目,扩大利用外来资金渠道。5、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效益财政建设,努力提高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可用财 力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坚持财政收支平衡的原则,优化财政收支结构,增加公共 财政的支出。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实行部门预算。建立完善、规范的社会保障资 金收缴体系。加强专项资金的计划管理,集中财力,支持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 设。规范转移支付,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制度,促进各县市区
47、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积极稳妥推进税费改革,建立完善、规范的税收征管体系。6、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和小政府、大社会原则,搞好政府机构改革, 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廉洁高效、运 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政企分开,强化政府运用经济、法律手 段调控经济活动的能力,集中精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推进政府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法制化,自觉接受法律、舆论和社会监督。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能 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激励和制约机制,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二、规范发展,建设开放的市场环境1、进一步完善商品市场以建设大市场、搞活大流通、形成大格局为目标
48、,商品市场建设由量的扩张 向质的提升转变,推行连锁经营、物资配送、多式联运、网上销售等现代经营方 式。改造完善生活资料市场,配套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重点扶持现有市场上规模、 上档次,发展环夷陵广场商业中心区,形成高档次、大规模的商品市场载体,提 升市中心区市场辐射功能。大力发展各县市区特色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完善农 村集贸市场。加快形成能够满足城乡人民需求、功能完备的商品市场体系。建设 国际会展中心,发展会展业。2、培育发展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全力推进全市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和人才双向选择、 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完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发挥市场机制对劳动 力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作用,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的合理自由流动,逐步把我市 劳动力和人才市场建设成为立足宜昌、辐射三峡、面向全国的区域性综合劳动力 和人才市场。3、积极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发展宜昌产权交易市场,鼓励和引导企业到产权市场交易,实现产权的合理 流动。努力拓展交易空间,逐步实现与长江沿岸城市的产权交易市场联网。进一 步发展和完善房地产市场,开放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强化政府对土 地一级市场的垄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