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pptx(4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的天文与历法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平面图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平面图北斗星名图北极星与北斗七星周髀算经周髀,长八尺。髀者,股也。髀者,表也。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说文解字十,数之具也。一为东西,丨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凡十之属皆从十。星空槷甲骨文、金文龙字与苍龙星宿东方苍龙、北方玄武(龟蛇)、西方白虎、南方朱雀,这是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的四种动物形象,叫做四象。四神瓦拓(t)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面径18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古陶文明博物馆打拓四象二十八星宿东方苍龙七宿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角亢氐(
2、d)房心尾箕)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奎娄胃昴(mo)毕觜)毕觜(z)参()参(cn)南方朱雀七宿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井鬼柳星张翼轸(zhn)左传襄公九年:“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尔雅释天:“大火谓之大辰。”郭璞注:“龙星明者以为时候,故曰大辰。大火,心也,在中最明,故时候主焉。”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木星古名岁星,迳(jng)称为岁。古人认为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并据以纪年(
3、下文谈到十二次和纪年法时还要回到这一点上来)。二十八宿不仅是观测日月五星位置的坐标,其中有些星宿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例如在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正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等。这是就当时的天象说的。夏小正:“正月初昏参中,五月初昏大火中。”七曜星期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星期六七政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木曜日金曜日土曜日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子兴视夜,明星有烂”(见诗经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见诗经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所以诗经说“东有启
4、明,西有长庚”(见诗经小雅大东)。水星一名辰星,火星古名荧惑,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古人以恒星为背景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而二十八宿都是恒星。了解到这一点,那么古书上所说的“月离于毕”“荧惑守心”“太白食昴”这一类关于天象的话就不难懂了。太阴在寅,岁名曰摄提格,其雄为岁星,舍斗、牵牛;太阴在卯,岁名曰单阏,岁星舍须女、虚、危;太阴在辰,岁名曰执徐,岁星舍营室、东壁;太阴在巳,岁名曰大荒落,岁星舍奎、娄;太阴在午,岁名曰敦牂,岁星舍胃、昴、毕;,太阴在未,岁名曰协洽,岁星舍觜、参;太阴在申,岁名曰涒滩,岁星舍东井、舆鬼;太阴在酉,岁名曰作鄂,岁星舍柳、七星、张;太阴在戌,岁名曰阉茂,岁星舍翼、轸;
5、太阴在亥,岁名曰大渊献,岁星舍角、亢;太阴在子,岁名曰困敦,岁星舍氐、房、心;太阴在丑,岁名曰赤奋若,岁星舍尾、箕。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二十四节气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大寒小寒这是依照后代的顺序;名称和淮南子天文训相同。惊蛰古名启蛰,汉代避景帝讳改名惊蛰。又,二十四节气和阴历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
6、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太阳走,和朔望月没有关系。这里所列的是综合一般的情况。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b)书摹本战国纵)书摹本战国纵39厘米、横厘米、横47厘米厘米楚帛书是写在厚的丝织品(即所谓“帛”或“缯zng”)上的。帛书方位如同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东南西北四个方位依次写有春夏秋冬十二个月的月名及月令。月名和尔雅的十二个月月名基本相同,帛书中央十三行部分是帛书的甲篇,八行部分是帛书的乙篇。乙篇与甲篇文字相反。十二月令部分则被定为帛书的丙篇。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月名四季地支律吕陬 孟春寅太簇如仲春卯夹钟窝季春辰姑洗余孟夏巳仲吕皋仲夏午蕤宾且季
7、夏未林钟相孟秋申 夷则壮仲秋酉南吕玄季秋戌 无射阳孟冬亥应钟辜仲冬子 黄钟涂季冬丑大吕花木杏月桃月槐序榴月蒲月荷月兰月兰秋桐月桂月菊月菊序葭月时令首春元阳正阳孟阳首阳酣春仲阳丽月晚春抄春暮春清和麦秋葡月端月精阳暑月伏月溽暑徂署首秋肇秋新秋开秋早秋巧月中秋正秋桂秋暮秋霜序凉秋抄秋小春上冬开冬初冬小阳春冬月末冬抄冬严冬暮冬岁松冰月严月其他初月嘉月泰月岁首端月开岁献岁肇岁夏正令月大壮夫月蚕月楔月乾月垢月小刑郁蒸霜月否月瓜月仲商剥月青女月坤月良月朽月复月畅月龙潜腊月临月嘉平清祀晦,朔,望,朏(fi),弦每月的最后一日叫作晦,最初一日叫作朔。每月十五日(有时是十六日,偶或是十七日)叫作望。这时地球运行到
8、月亮和太阳的中间。由于太阳和月亮此升彼落,一东一西,遥遥相望,所以叫作望。释名释天:“望,月满之名也。月大十六日,小十五日,日在东,月在西,遥相望。”后人以十五日为望,十六日为既望。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后赤壁赋:“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每月初三叫作朏,说文:“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朏”是月亮出来了,但是还不十分明亮的意思。月亮和太阳成九十度角,叫作弦。释名释天:“弦,月半之名也,其形一旁曲,一旁直,似张弓施弦也。”有上弦下弦之分。上弦指初七或初八,下弦指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一天之内的纪时法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
9、一般地说,日出时叫作旦早朝晨,日入时叫作夕暮昏晚(古代夕又当夜讲,通作昔。太阳正中时叫做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y)中(左传昭公五年孔颖达疏:“隅谓东南隅也,过隅未中,故为隅中也。”),太阳西斜叫做昃(z)。了解到这一点,对于古书上所说的“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见尚书无逸)这一类记录时间的话就了解得更加具体了。一天之内的纪时法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b)时(晡时也写作餔时)。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说“晻(yn)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可以看成为古代这两个时段之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
10、就是夜半了。日,时,刻,分,秒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叫作一日,古人以一昼夜为一日。一日分为十二时(时辰),一百刻。每刻有十五分,每分有六十秒。古人以十二辰纪时,所以后人又叫作“时辰”。从半夜算起,叫作子时。“子夜”就是半夜的意思。今人以夜里十一点到一点的时间为子时,一点到三点为丑时,三点到五点为寅时,五点到七点为卯时,七点到九点为辰时,九点到十一点为巳时,十一点到下午一点为午时,下午一点到三点为未时,三点到五点为申时,五点到七点为酉时,七点到九点为戌时,九点到十一点为亥时,这是符合古制的。十二时辰夜半子时(23:00凌晨1:00)鸡鸣丑时(凌晨1:003:00)平旦寅时(凌晨3:005:00)日出
11、卯时(早上5:007:00)食时辰时(早上7:009:00)隅中巳时(9:0011:00)日中午时(11:0013:00)日昳di未时(13:0015:00)脯时申时(15:0017:00)日入酉时(17:0019:00)黄昏戌时(19:0021:00)人定亥时(21:0023:00)日,时,刻,分,秒古代计时,用铜壶滴漏法。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画分一百刻,所以叫作“刻”。古代所谓“刻”,与今人所谓“刻”稍有不同。现在一昼夜分为九十六刻,而古人一昼夜分为一百刻。甲骨月食刻辞甲骨文合集第三三六九四片干支纪日干支纪日注意:先秦两汉,关于每月的日期,都不说初一、初二、初三等,而是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
12、僖公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据后人考证,这个庚辰是鲁僖公三十二年十二月十日。后来曾用初一、初二、初三等纪日法,但历史学家仍用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干支纪日远在商代以前,古人就用干支纪日。以十干配十二支,得六十“甲子”。如下表: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元旦人日上元社日元旦这是正月初一日。(辛亥革命以后公历的1月1日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被改称春节。)人日这是正月初七
13、日。据传说,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按即杜甫):“人日题诗寄草堂。”上元(元月元宵)正月十五日。旧俗以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朱淑贞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杜甫遭田夫泥饮美严中丞:“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王驾社日诗:“桑柘(zh)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寒食清明花朝上巳寒食清明前二日。荆楚岁时记说,冬至后一百五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因此,有人以“一百五”为寒食的代称。温庭筠寒食节日寄楚望诗:“
14、时当一百五。”但依照旧法推算,清明前二日不一定是一百五日,有时是一百六日。所以元稹(zhn)连昌宫词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清明就是清明节。古人常常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杜牧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旧俗以此日临水祓(f)除不祥,叫做修禊(q)。但是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变成了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浴佛节端午(端阳)伏日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15、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端午(端阳)五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拯救屈原。(后来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午节的传说很多。唐代以后,端午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据说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思。(此据史记秦本纪“二年初伏”张守节正义。)伏日祭祀,所以也是一个大节日。一般所谓伏日,大约指的是初伏。杨恽(yn)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七夕中元中秋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
16、是牵牛织女聚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元七月十五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盆,梵语,是解倒悬的意思。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把中元看成鬼节,有施饿鬼等迷信行为。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以为这时的月亮最亮,所以是赏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重阳冬至
17、腊日除夕重阳(重九,九日)九月初九日。古人以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所以称为重阳。古人在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习惯。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灾难,带茱萸(zhy)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这是一般人认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一定可靠。风土记以为此日折茱萸插头,以辟恶气,而御初寒,与此并不相同。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古人把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史记律书“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从冬至起,日子一天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古人又认为:冬天来了,春天就要跟着到
18、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代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二月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二月初八日是一般的解释,到今天还有“腊八粥”的风俗。杜甫腊日诗:“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周书武成曰: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于征伐纣。粤若来三月既死霸,粤五日甲子,咸刘商王纣。惟四月既旁生霸,粤六日庚戌,
19、武王燎于周庙。翌日辛亥,祀于天位。粤五日乙卯,乃以庶国祀馘于周庙。尚书顾命曰: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甲子王洮颒水,相被冕服,凭玉几。大敦曰:隹王十又二年二月既生霸丁亥。“霸”:月貌,霸从月声,为形声字,说文曰:“,雨濡革也。从雨革。”为会意字。段注“,雨濡革则虚起,今俗语若扑。”可见“”为“霸”字声符,又兼表义。因为雨下皮革,浸湿处变形虚起,未浸处依然如故,正应日照月球,受光面逐渐变白,背光面暗然转黑之形貌,如同“娶”字之“取”兼表声、义一样。月面明暗相依,变化呈形,“霸”字只是泛称,并不确指某一固定月相。霸、魄迭韵,故相通。若释“霸”为“有光处”或“无光处”,将月面明暗断然分开,各执一端,必
20、然不得其解。死魄、生魄:死魄,月面背光处之貌;生魄,月面受光处之貌。说文:“死,澌也。”段注:“水部曰,澌,水索也。方言,澌,索也,尽也。”白虎通:“死之言澌,精气穷也。”月面背光处之貌,黯然无色,隐入夜空,如精气穷尽,故为“死魄”。说文又云:“生,进也。”韵会:“死之对也。”月面受光处之貌,光生辉现,与“死魄”相对,故为“生魄”。死魄、生魄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然而,月貌随时变化,天天不同,死魄、生魄并不能用来单独确指某一固定月相,自然不能纪日。朔日、既死魄、初吉:月初一。说文:“朔,月一日始苏也。”段注:“朔苏迭韵。日部曰晦者,月尽也。尽而苏也。乐记注曰,更息曰苏。息,止也,生也;止而生矣。
21、引申为凡始之称,北方曰朔方,亦始之义也。”晦为月尽,朔为月初,贯穿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和史书记事的始终。“既”表月相有二义:尽也,已也。段注:“引伸之义为尽也,已也,如春秋日有食之既。周本纪东西周皆入于秦,周既不祀。”月相名称中“既死魄、既生魄”之“既”当释为“尽”,“既望、既旁生魄”之“既”当释为“已”。“既死魄”即月面尽(全部)为背光之貌,故为朔日、月初一。旁死霸:月初二。“旁死魄”实为“旁既死魄”之省文。释名“左边曰旁”,玉篇“旁,犹侧也”,此处“旁”为依傍于(既死魄)边侧之义,故“旁死魄”为月初二。哉生魄、朏:月初三。尔雅释诂:“哉,始也。”古文哉、才相通。“生魄”为月面受光处之貌。“哉
22、”用以修饰描述,“哉生魄”就是月面开始(才)受光之貌,承小月者本月大,初三可见新月;承大月者本月小,初二偶尔可见一线生魄,但此种情况少有。已有“旁死魄”之名,故“哉生魄”实指月初三。说文云:“朏,月未盛之明也,从月出”,为会意字,与“哉生魄”同义,亦为初三。既望、旁生魄:月十六,望日之后一日为“既望”。此处“既”应释为“已”,古今无异辞。“旁生魄”为“旁既生魄”之省文,为“既生魄”之后一日,与“旁死魄”同理。既旁生魄:月十七,此“既”为“已”,“既旁生魄”为“旁生魄”之后一日。初一:朔,初吉,吉,既死魄;十五:望,既生魄;初二:旁死魄;十六:既望,旁生魄;初三:哉生魄,朏;十七:哉死魄,既旁生魄。从王国维月相四分说,则从月牙初露到月半圆,称初吉。首日朏(初三)。从月半圆到满圆,称既生霸。首日哉生霸(初八)。从月满圆到月半圆,称既望。首日望(十六)。从月半圆到消失,称既死霸。首日哉死霸(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