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课后反思(四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克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课后反思(四篇).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克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课后反思(四篇) 1、给学生掂量、感受、查找的的时间较短。1克、1千克不能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熟悉,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而由于一些缘由,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的确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推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消失的问题敏捷应变力量待提高和加强! 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
2、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学问也会学得扎实,用得娴熟,提高生活力量。 克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篇二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外表特征,而对于质量的关注则较少。由于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对“克”、“千克”的接触比拟少,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关注和经受轻重的体验比拟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拟小,学生更是很少有对这个重量单位的感受与体验,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克”、“千克”这两个概念的建立特别具有挑战性。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在详细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熟悉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
3、0克,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在建立质量观念的根底上,培育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这局部的教学我主要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是初步熟悉“克与千克”。在教学中,我着重留意了以下几点: 我拿着天平和盘秤走进教室,很胜利的吸引了孩子们的留意力,利用生活中常消失在孩子们身边的秤拉近质量的学习与孩子们的距离。并借此时机简洁给孩子们讲解了盘秤和天平的用法,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追问孩子们还见过什么样的秤? “克与千克”的教学不能拘泥于一般的理论课堂,要让孩子们亲自体验才有助于孩子们对学问的把握。我首先让孩子们用学具掂量了学具中“1克”的学具,体验1克之轻,再用盘秤称量了数学的重量,发觉6本数学书的质
4、量大约有1千克,让孩子们分组体验了1千克的有多重,让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 我安排了“拍卖会”的活动环节,当孩子们对1克与1千克有了初步的体验后,拿出事先预备好的各种水果:苹果、梨子、香蕉、油桃、番茄等。让孩子们以手称量猜想水果的重量,并将孩子们的答复板书在黑板边缘,再称量水果,将水果送给猜想质量最接近的孩子,孩子们非常活泼,课后我通过调查,发觉有的孩子虽然课上不知道水果的质量,但是通过活动,了解了哪种水果大约有多少克。活动环节的效果还是特别好的,为孩子们以后做估质量类的题目打下根底。 但是对于这类要求实践的课程来说,孩子们的充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可是由于课堂的局限性、工具的局限
5、性、材料的局限性,有的孩子们还是不能亲身参加到体验中来,于是我布置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用家里的称量工具称一称家里物品的质量,增加生活体验。 克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篇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展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数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根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学问,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
6、境。找准“学问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沟通平常购物中的一些发觉,学生学会了熟悉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学问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分的信念。 传统的教学中,学问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供应了“做数学”的时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学问。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很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
7、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进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熟悉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肯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熟悉假如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熟悉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加,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缺乏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
8、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沟通学问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克千克的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课后反思篇四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学问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虽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的轻重问题,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熟悉,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熟悉。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详细、直观,不能靠眼睛观看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本节课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因此,教学时
9、我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看一看、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回忆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利用超市购物引出课题,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感受生活,体会数学,发觉生活中的数与量。然后再让学生查找生活中的克,说明数学与日常生活亲密相连。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熟悉的根底,才智从动手开头。”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本节课重点就是建立1克、1千克的质量观念,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受学问的形成过程。 在建立1克的观念时,让学生两次掂一掂一
10、枚2分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质量,再让学生动手找一找,找诞生活中大约重1克的物品,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克黄豆大约有几粒,最终师生共同演示称1克重黄豆的过程,并让学生亲自观看称重结果,加深了对克的印象。在建立1千克的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500克、两个500克(1千克)的盐,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等系列活动,充分感受500克、1千克的质量,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精确建立1千克观念。 为了有机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中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把抽象的质量单位更形象详细化。我让学生先估一估自己的书包有多重,再用秤称一称,验证估量的是否正确。学生通过这些操作,对千克的质量观念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深刻。 在学生充分感受
11、到1克和1千克有多重后,我让学生一手掂2袋盐,一手掂1枚2分硬币,来比照感受一下它们的轻重,这样通过比拟,学生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轻重”形成较鲜亮的表象,也简单把握单位间的关系。 练习题的设计形式多样、好玩,进一步稳固和升华了质量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乐趣,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在这节课中,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亲历了学问形成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理解、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仆人。 同时,在教学中也存在着以下缺乏: 1、给学生掂量、感受的时间较短。 教学千克时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的重量,学生的体验时间短而少。 2、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单一,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证明多元化的课堂评价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随时留意学生专注性及学习习惯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