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学习目标1 .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2 .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 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 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 人。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 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 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作品大多反 映富贵悠闲的
2、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 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这首词选自珠玉词。浣溪 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 逝的感伤。“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 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知识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夕阳西下: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 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 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 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
3、心情,又 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 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 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 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 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 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 之意,见于言外”。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 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 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 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4、。主宾倒置的同 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 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赏析三】此词为作者徐州写的五首浣溪沙中的一首,描述他乡间的见 闻和感受。作品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 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 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上片写景,也写入,并点出季节,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 活的画面:作者从枣树下走过,枣花簌簌地落了他一身,这时候,他 耳边听到了村子里从南到北传来一片片缥丝车堞丝的声音,又看到古 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正叫卖黄瓜。作者抓住富有
5、季 节性特征的一些事物,有声有色地渲染出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下片记事,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接下来一句写作者骄阳下口干舌燥的感受。结尾一句,写作者以 谦和的态度向村野百姓求茶,一则显示出词人热爱乡村、*易朴实的 情怀,二则暗示了乡间民风的淳厚。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 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四、学生品味,指导改写1、我独自漫步在枣花铺满了乡间的道路,一阵清风徐来,吹起 地上的花瓣,也吹落满树的枣花,枣花扑簌簌地落在我的衣服和头巾 上,我听到了轻微的落花声。整个村庄飘散着甜腻的气息,农民的 脸上洋溢着微笑。我陶醉了!不知走了多少路,
6、觉得自己真的喝醉了, 有些昏昏欲睡的感觉,加上太阳照耀在我的身上,火辣辣的,现在的 我,只希望有碗水喝解解渴。我进入了一个山村,我在满村“吱吱扭 扭”的抽丝缭车声响中,我听见有人吆喝卖黄瓜的声音。我来到一户 农家前,试着敲门去讨碗水。在敲门时,我隐约看见,远处飘逸的柳 树下,正有一位身着粗布麻衣的农民在卖黄瓜。2、长途跋涉,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衣服上感到什 么落在身上,仔细一瞧原来是一朵朵枣花落在了衣巾上,好似为这一 件衣服增加艳丽的色彩。在这村庄的路上走啊,听,两旁的屋子中传 来了 “沙沙”的缭车缥丝声音。不,不仅是两旁,沿着路上一直走过, 到处响遍了缥车的响声。看,远方的那一棵古
7、老的柳树,真想去感受 一下历史的苍桑。咦,这儿已经有一个人了,那装在篮子里清爽的黄 瓜正打算卖给路人,一起分享丰收的喜悦。刚刚喝完了好多酒,感到 晕晕乎乎的,两个眼皮上下吸引,真想闭上眼睛大睡一觉。我抬头望 着高高的太阳,似乎奇怪地变成了好多太阳,一起将我喝水的欲望又 上升一级。噢,天哪,我竟然离村庄越来越远,干渴的嘴巴到那里去 寻找水。瞧,小路的两边,有好多百姓们在弯着腰辛勤劳作。汗水像 下雨一样不停往下流,而脸上露出的是喜雨的微笑。看那有一户人家。 该吃饭了,可烟囱里并没有溢出饭菜的香味,莫非都下地干活了么我 真是太渴了,去看看有没有人在家。我走了过去,轻轻地敲响了门3、你看,枣花仿佛迫不
8、及待的簌簌落下,像花瓣似的,不一会, 衣巾上沾满了枣花,美极了。村南村北,想起了什么声音。如此悦耳 动听,哦!原来是缭车飞快的转动的声音,飞快转动的缭车如一个失 了控的转盘。我走在路上,那一片片绿意在大地上覆盖着,像一件华丽的翠衣, 一派凉意。农民在田地中来回穿梭,只见一顶顶斗笠在穿梭。一棵 古老的柳树下,一位农民穿着粗布衣,正卖着一条条黄瓜,那黄瓜一 排排整整齐齐,个个肥身材,黄瓜上还顶着一个下黄帽呢!人们围着 那颗古老的柳树挑着入口爽脆的黄瓜,不一会置剩下半筐了。我不禁 高兴的喝几口酒,酒后,双眼开始打起架来,路还有那么长,现在只 想好好的睡上一觉。太阳像个大火球挂在空中,喝完酒后,觉的嘴
9、渴 得裂了条缝似的,难受极了。不意间,想喝口茶。前面有一间农舍, 我犹豫地走到农舍前。正直丰收年,人们都到乡间劳作去了,这家可 否有人呢我太渴了,于是,我决定试着敲敲门,但愿里面有人在。4、徐州的大路上,匆匆行走着一位身着便装的官员,他就是苏 轼。刚到这里作知州不久,这里就发生了春旱,他十分着急,多方祈 祷后终于下了雨,现在他就城东谢神去!他正赶路时,突然听到了簌 簌的声音,原来是枣花轻柔地落在他的衣服和头巾上。这说明春旱终 于解除了呢,今年枣子一定丰收。苏轼一笑,不禁放慢了脚步,放松 了心境,这才听到耳畔传来“吱吱呀呀”的缥丝车声,他侧耳倾听, 却又无法分辨声音的来处,因为在这个繁忙的收蚕季
10、节里,巢丝声已 在村南村北此起彼伏响成一片了。继续赶路吧,看见一位披着粗麻衣 服的农民坐在古老柳树的荫下,面前摆着一堆黄瓜。此时行人并不多, 卖主也并没有大声叫卖,只是斜依着柳树小憩。大概是中午喝了点小 酒,苏轼不由感到了阵阵困意袭来。天气炽热,二十里的路程显得是 那样漫长,无法午睡也罢了,偏偏日头正晒,他渐渐越来越感干渴难 耐,此时他的需求变得迫切起来:一杯清茶,哪怕一碗井水也好!既 醒酒,又解渴,还能提神解乏。那就向附近的人家讨口茶来喝吧。可 是郊外的人家稀少,走了好一会才遇到一山间的农家院落。于是他抱 着希望上前敲门,心情却忐忑不安:正值农忙时节,不知主人是否在 家呢终于,有老妪来应门了
11、,他用谦和的语气请求。接过百姓双手捧 上的一碗清凉的井水,这位太守一饮而尽,困倦、渴望顷刻间变成了 喜悦与满足,使他精神一振。接着,这个热爱百姓、为民谢雨的知州 又重振精神上路了。五、学生总结,教师归纳。让学生学习阅读与欣赏词的基本方法,了解吟诵、理解、品味、 联想、反思是欣赏词的基本过程。无可奈何:似曾相识: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2)指感 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 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
12、便是 一种等待。“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 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 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 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 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 命的圆寂。示例二:或许生于夕阳西下的缘故,面对落日,只有无声的叹息,我 早在无可奈何中牺牲自己,在那一片似曾相识的欢乐中遗失了微笑, 孤寂的影子映在夕阳下显得那么地苍凉,仿佛似一个失了心的魂魄在 徘徊、在流荡,在漂泊二、说出诗的大意。听一曲以新词谱成的歌,饮一杯酒。去年这时节的天气、旧亭台依
13、然 存在。但眼前的夕阳西下了,不知何时会再回来。无可奈何之中,春 花正在凋落。而去年似曾见过的燕子,如今又飞回到旧巢来了。(自 己不禁)在小花园中落花遍地的小径上惆怅地徘徊起来。课堂探究一导入新课北宋初期有一位词人以神童入朝,官至宰相,一生显贵,以“善知人” 著称。他生活优裕,喜聚客宴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 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 和谐,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无 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成为千古名句。你可知道他是谁 二、整体感知。1 .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对光阴流逝的怅惘和对春天消失的惋惜之情。2 .上
14、阙写了什么下阙又写了什么上阙怀旧,感伤年华易逝;下阙惜春,悼念春光难留。3 .本词具有怎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用语清新,明白如话,音律和谐。词意极为深广,从极为平常 的时序转换中引出富含人生哲理的启迪。4 .文章脉络梳理:一曲新词酒一杯富贵闲适的生活去年天气旧亭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夕阳西下几时回就眼前之景来抒写情怀无可奈何花落去岸惜的情感似曾相识燕归来对时光流逝的感伤小园香径独徘徊惆怅的感情更为强烈5 .本词的名句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6 .词中作者借助曲、酒、夕阳、落花、燕子及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书 写对人生的体验,对人生的思考,做到了情景理结合,浑然一体。7 .词的上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15、“夕阳西下几时回”暗含了怎样的哲理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2篇】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说明: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 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 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
16、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 识燕归来。”所蕴含的深邃内涵。说明: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 思。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 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 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 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 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 一步地
17、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 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教学过程交流导入,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 千载空悠悠。”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迂、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的体会,学生可自由发表见解,并由此导入对晏殊之浣溪沙 的学习。1、从学生积累的古诗词入手,意在引导学生对本词学习的
18、兴趣。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3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风格、作品及词人生*经历;学习词的基本知识;掌握 吟诵欣赏词的技巧与方法。2、反复诵读,掌握适当的停顿、节奏与语气;充分发挥想象在阅 读诗词的作用;结合词的背景来阅读理解词的内容;从语言的角度品 析词的意境。3、体会词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思想;认识古人面对自然、生活与 自身变化所持的态度与观念;在感悟中多一份情感的经历。【教学过程】一、学生准备,教师引导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 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宋仁宗年号,1056 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
19、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 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 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值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 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 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又 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2、创作背景:这首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今属江苏)任太守时所 作。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 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 同赴石潭谢雨。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
20、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题 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 首。3、作品导读: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 词作。此词写作者在乡间的所遇所感,上片写初夏的田园风光,下片 写主人公的感受和行踪。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 郁。日高、路长、酒困、人渴,字面上表现旅途的劳累,但传达出的 仍是欢畅喜悦之情,传出了主人公县令体恤民情的精神风貌。作品既 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 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二、学生吟诵,教师引导。浣溪沙苏东坡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缭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
21、茶,敲门试问野人家。三、学生体验,指导赏析【赏析一】本篇写的是作者“谢雨”途中的感受。上片写景,下片抒情。需 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 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 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现在,不妨让我们跟随作者的 意识活动来体验一下这首词的构思过程。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 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籁籁”之声传来耳际,并好象有什么东西打 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接着,耳 边又传来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 从四面八方传来,不用看
22、也不用问,这是作者熟悉的缭车的响声。从 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 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 中,面前摆着一堆黄瓜。些少三句,农村的季节特点,村中的劳 动生活以及农村的贫困面貌,均不同程度地有所接触并形象地折射出 来。下片写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 补充。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 来写,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 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 识活动
23、,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看来, 苏轼似乎并没有多少太守的架子,他跟农民的距离并不太远。读这样 的词,会使人感到真实、亲切,可以嗅到当时农村生活的气息。这首 词与前首有所不同,它主要写作者路途中的片断感受,其重点并不在 于要反映农村的贫困面貌。由于灾后得雨,旱象解除,作者的喜悦之 情较前首也浓厚得多了。这首词注重词句的锤炼而又不露痕迹。例如“簌簌”,有的评论 家认为这两字放在句首是“句法倒装”,其实,作者的目的在于强调 “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并合乎*仄的要求,而不是在写下 落的形态。正因这两字放在“句首”,才说明作者是从“簌簌”声中 得知枣花落在身上的。此外,“
24、落”、“响”、“漫”、“敲”等字也均用 得灵便而贴切。【赏析二】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 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 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 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 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 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 “缥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 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 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 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 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缥车声,还是瓜农的叫 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 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