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赋税制度的变化.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一赋税制度的变化四川师范大学实脸外国语学校 熊丽一、课标要求与教学目标(一)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 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二)教学目标:知道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的基本史实。并通过史料的阅读与分析,归纳概括得 出租庸调制的意义,以及两税法实行的原因、内容及利弊。二、核心素养解读(一)唯物史观:通过史料解读分析两税法的利弊,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评价方法(-)时空观念:利用时间轴使学生整体把握魏晋到唐中后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培养学生时序观念(三)
2、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通过文献史料与出土文物相互印证,解读两税法实行的必要性和进步性,培 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四)家国情怀:从赋税制度的创新看隋唐盛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租庸调制的创新与进步作用;两税法的创新(二)难点:两税法的利弊;汉唐间赋税制度的变化趋势四、教学设计【导入新课】唐朝在我们心目中,是统一、盛世、辉煌、包容开放,整个隋唐时代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怎样的因素造就了隋唐盛世呢?让我们一起进入隋唐赋税制度的学习,窥见隋唐盛世密码。【新课主干】1 .设问:赋税制度是中国古代经济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是维护封建国家机器运转的重要经济手段,那 “
3、赋税制度”具体是什么呢?答:赋税制度包含了 “税”和“役”两大主要门类,其中“税”又有田税、人头税、户税、杂税等, “役”主要指成年男子无偿为国家进行劳役、兵役等。2 .师:依据教材可见,从魏晋到隋唐,赋税制度先后经历了 “租调制”一“租庸调制”一“两税法”。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一、租调制(一)开始:魏晋时期收 R 根亩g升,户出第二虫、烯二斤。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二)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时,确立均田制作为租调制的实行为基础。何谓均田制呢?它本质上是一种土地 国有制,具体指政府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使用收取赋税。这种制度在国家掌握大量土地的情况下,适应了社 会上存在大量自耕农的现实情况,起到
4、了发展生产的作用,为北魏和唐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此孝文*牧单均可制:措政府不触动原有和方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也分 化给E3也或少地农民耕种,挖全土地的农民要向封41国家交纳献 和加服役。易孑受贰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校窿田20亩,不按桑田。苑 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评者,寤B归还国东.。桑田为世业,身死不 还官,露田为不的买卖,桑田也限制买卖。槐书卷一一6一-1年编二、唐初期: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设问:租调制为何被租庸调制取代?唐初,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规定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或折合为银) 称为庸,即租庸调制。今陕西历史博物馆陈列的“唐朝怀集庸调银饼”就是这一制度的佐
5、证。“庸”的出 现,是唐朝赋税制度的一大创新。以庸代役的实行,体现了国家对人身控制的减弱,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农 民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息期怀掌扈遇做情租庸调制示意图(4十帙再防火博物值三、唐中期: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一)背景设问:那为何唐中后期两税法又取代租庸调制呢?结合下列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两税法实行的原因。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户口册)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 敛,迫趣cCi取办,无复常准。赋效之司增数而英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 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
6、输月 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徒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贞枚,十七升亢643耳)工刀二日,初B人 杷怀洒从B壬张欢仁、张茂南处和皿若干襦若干 步,*击吗双价,)、爰干为定额支付3也科,才去奇 步计算,一次付清 租他人忻J,、爰g质 Q 宴乐 “使干冷金井”,川*和爰不干冷,则知风4方耿, 物 下 g佗洒 麦粒 才佻.无作地*。B 和4艮 定6个月 交. 乔,者犯延一个月,则处斛地和L增加; 若才怛欠不小t, 则吗4H R人宓财独龙。达洪文书从不问他的反映 了 UY在内州推.行 存在着普遍极:H不足咐现软,I河时可口 推断,地主与介,容问 W立和6 1关学
7、g情比乙木1当 令通。可见,安史之乱后,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农民为少交税而隐匿户口,使得政府控制农户减少, 赋税来源日益枯竭。同时,随着唐朝承平日久、人口增加,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可直接支配 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日益瓦解,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了。为解决这一系列的 问题,780年,唐德宗采用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二)内容设问:结合教材及材料,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完成表格材料三 先计州县每步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 调、
8、杂徭悉省。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26两税法的征税标准“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征税项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以田 租(即地税)和户税为主,户税依据户等缴纳,户等的划分以丁壮数量、土地、房屋、牲畜多少为依 据。征收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征税时间基本固定为夏秋两季。财政原则确立“量出制入”,即 以政府支出确立当年征税总额。内容两税法征税标准资产为主征税项目户税、田税征税时间夏、秋两季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财政原则 量出制入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有什么创新之处呢?创新一:以资产和田亩为征税标准,改变了自战国以 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创新二:扩大了纳税对象。创新三:固定纳税时间。创新
9、四:实行预算定额管理。内容两税法租庸调制征税标举财产人丁征税项目户税、田税田和、户调、杂税等征税对象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授田农民征税时间夏、秋两季旬输月送财政原则量出制入税额固定(三)评价设问:综合表格信息并结合材料,屏幕前的同学们,谈一谈你们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材料四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 暴减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材料五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 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缥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
10、 残税,因费:官库门。结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 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上述材料可见,两税法在封建社会背景下,实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弊端。但其进步意义是巨大的, 它不仅仅有利于维护唐朝后期的统治,还为今天的赋税制度变革提供了参考。同学们,制度变革是永恒的 主题,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发展。作为青年公民,希望你们能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客观看待国家 制度的改革。【探究活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唐以来赋税制度演变趋势?五、板书设计港晋南北朝:祖调制 (特点 唐前期:租房调制彳赋税制度的变化i意义背景 唐中后期:两税法,内容 、评价六、教学反思(一)立足课标,围绕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充分利用叫擦资源,从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角度 培养学生学科素养(二)立足学生学情,考虑高一学生的学习特点,降低难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其领悟历史概念, 从整体上认知隋唐赋税制度的传承性与创新性(三)需注意精心设计学案,学生提前预习,以保证课堂时间的有效性和教学任务的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