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583514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教学设计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酒泉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授课教师课题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时2课时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 下中国古代官员的考核和监察制度教 学 目 标唯物史观: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时空观念:以历史发展顺序为脉络,了解从世官制、荐举制与军功制,到察举 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和官员的管理制度。历史解释:了解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试内容变化,以及对官员考核和监察的 加强,有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巩固中央集权和封建统治。史料实证:通过图文材料把握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

2、和不同阶段的 特征。家国情怀:通过认识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制度文化 的自信。重难点教学重点:各主要历史时期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核心。 教学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教学方式问题探究式、阅读归纳法课前预习阅读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初步认识这一历史时期官员选 拔制度的演变过程。重难点突破【情境创设】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 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 云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之一。一个国家的制度实施和社会治理都离 不开官员,官员的

3、道德水平和能力不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制度和社 会治理的效果。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政治制度对官员的要求不同,官员的 选拔和管理方式也不同。【讲授新课】第1课时一、先秦时期的官员选拔随着农业革命的到来,所有这一切都起了变化。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人口不断增 加,村庄拓展成城镇,城镇由扩张成拥有巨大的宫殿和庙宇以及聚敛来的财富的帝国。人口的增长使某些村落得以发展成由新的宗教显贵及后来军事首领和行政首脑统治的 城市。农业生产率增长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够供养新产生的祭司阶级、士兵和官吏。(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L西周至春秋:世官制(世卿世禄制)“文王孙子,本支百

4、世,凡周之士,不(丕)显亦世”。(先秦)佚名诗经大雅文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特点:官位依据血缘世袭,贵族世代垄断高官。世官制与分封制、宗法制相配合,担 任周王室或诸侯国官职者,都是各级贵族,他们不仅世代掌握着政权,也拥有所封土地上的 人口和财物。世官制度下,普通庶人是不可能当上高级官员的。影响:进步:世官制的推行与西周国家治理方式有关,在当时有历史进步意义。局限性:重血缘、轻才能,不利于社会阶层流动。在世官制下,无论个人才能如何, 都可以凭借宗法血缘关系拥有高官厚禄,其腐败不言而喻。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功劳制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史记赵

5、世家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战国策燕策二商君之法日: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 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韩非子定法原因:春秋时期,周天子的政治秩序开始瓦解,各诸侯国走上了争霸之路,为争霸图 强,需要选拔有才能之人,与往日的世官制形成矛盾,尚贤思想兴起,各国纷纷鼓励举荐有 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各国变法就是一场争夺人才、富国强兵的运动,变法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废除贵族的世 卿世禄制,实行“食有劳而禄有功”的政策,这一时期出现的荐举制、客卿制、军功爵制等 新的选官制度,就是这一政策的体现。其中以秦国的选官制度最为典型、最为完备。

6、内容:荐举,把自身或他人所拥有的才能推荐给君主,供君主选用。分自荐和他荐两种,如 毛遂就是自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就是他荐。功劳制,主要指军功爵制,即在战场上杀敌立功获得爵位,再凭爵位高低,获得不同 等级的官职,故被称为官爵合一制度。影响:废除贵族世袭特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利于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官僚制代替了世官制。二、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秦统一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明主之国,无书简以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战国)韩非子标准: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后者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意志。影响:形成了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维护君主专

7、制中央集权制度。实质:摒弃诸子学说,专任法家思想,是文化教育上的专制。(2)汉武帝:察举制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背景:荐举功劳制是春秋战国至西汉初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荐举功劳制是一种适合战 争状态和临时状态的官员选拔方式。荐举比较散漫,不是一种制度;军功也只适合战争状态, 且杀敌与为官本就不相匹配。当汉朝大一统王朝建立并巩固后,这种官员选拔方式已经不适 应新形势的需要了。于是,汉武帝时期,察举制应时而生。内容: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

8、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 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常科和特科。常科为岁举,有人数规定,有具体标准,如孝廉、 茂才等。特科有具体标准但无固定时间,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东汉后期,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 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结私,背实趋华”。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白寿彝中国通史特点:察举制在形式上吸收了荐举的因素,但又有两个重大变化:一是察举的权利掌 握在皇帝和各级主要长官手中,察举的科目由皇帝制定,被查举的人必须以信奉和践行儒家 思想为主;二是察举有

9、固定的时间、地域、名额规定。这样察举制成为一种较荐举制更为健 全完善的官员选拔制度,适应了汉武帝时代加强大一统中央集权需要,保障了官员的来源渠 道,也成为此后汉朝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当然后来察举也有不断变化,如东汉时有了年龄 限制,考试科目规定的形式上更加健全。影响:进步:察举与考试相结合,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开儒学取土之先河, 注重德行,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局限: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3)征辟制征召:皇帝直接下诏征求土人并拜任其为官的制度。征召的对象一般是“隐居严穴之 土”重德高望重的宿儒、名土。征召的特征是“

10、德举”。武帝自为太子闻(枚)乘名,及即位,乘年老,乃以安车蒲轮征乘。(东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辟除:各级国家机关及地方政府的属吏可以由其长史自行选拔与任命。汉初,掾吏辟,皆上言之,故有秩比命士;其所不言,则为百石属。其彳麦皆自辟除,故 通为百石云。(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九选举考十二(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东汉末年,察举制出现了严重问题,政治与社会秩序大乱,豪强大族控制了地 方选人权。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其原因有三:一,察举主要靠地方舆论评价,由于汉末中央集权削弱,豪强势力兴起, 地方舆论被豪强名士垄断,国家在地方的选人权沦丧;二,察举制本身腐败重重,察举中的 沽名钓誉、

11、营私舞弊、选举不实被社会诟病;三,汉末大乱,察举所原所依赖的乡里社会秩 序被破坏,人员流动杂乱,察举失去了所依托的社会基础。内容: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 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 由吏部授官。九品中正制既解决了汉末察举制的危机,也满足了汉末兴起的豪强大族在政治上的要 求,从此九品中正制成为魏晋南北朝的主要是官员选拔制度。影响: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西晋段灼在上晋武帝表中指出: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居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 昆弟也。晋书段灼传进步:九品中正制将选官

12、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局限: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逐渐形成“上 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成为维护门阀氏族政治利益的工具,阻碍社会阶级流动。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官师相规,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恭,邦有常刑。尚书夏书胤征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考核、审计、监察制度等,从先秦到秦汉经历了从礼 制向法治的转变过程。夏朝时期已经形成了官员管理的意识和初步方法;战国时期,出现了 考核官员的上计制度,监察制度的萌芽也开始产生。秦汉大一统国家建立后,官员管理制度 更加法治化,突出特征是以上计为代表的官员考核制度,以及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监察体系 的完备。

13、(1)考核:有道之主,听言督其用,课其功,功课而赏罚生焉。故无用之辩不留朝。韩非子八经秦汉:上计制对象:地方行政长官内容:每年岁末,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 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 假。功能: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魏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多流于形 式。(2)监察:彰善瘴恶,激浊扬清,御史之职也。政之理乱,实由此焉。唐大诏令集政事官制上秦朝:中央: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的监察体系。地方:设郡监御史。其特点为自上而下垂直监察;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免;监察机构及

14、其职能尚未专门化。汉朝:中央:监察体系沿袭秦制地方: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一 人。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举豪强和郡 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直延续下来。东汉晚期,刺史演变为地方割据 势力,威胁中央集权。第2课时三、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官员的选拔与管理1.选官制度:科举制(1)原因:九品中正制的本质是与汉末以来大族妥协的结果,代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 门阀士族子弟凭借门第高贵“平流进取,坐至公卿”,根本不需要任何努力,中正对人物的 品评也流于形式。门阀士族虽出身高贵,但只知道崇尚清谈,毫无实际行政能

15、力,致使国家 必须要启用寒门庶族管理要务。南北朝后期,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 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 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2)演变过程:隋唐,确立:隋文帝,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选拔人才;同时废除了由来已久的各级长官私人自辟 属官的制度,一律改为中央任命。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唐科举制特点: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而举选不由馆、学者,谓之乡贡,皆 怀牒自列于州

16、、县。新唐书选举制上一是允许“投牒自进”,应举者不限财产、门第,只要没有犯罪或其他不适行为, 不必通过官府荐举而投递文书,自由报考,一切以考试结果决定去留。二是考试有具体科目。分为制举和常举两大类:制举不是常设性科目,皇帝自设科 目和时间考试选人,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参加,制举科目众多,如文词、吏治、儒学、贤 良、方技等,为统治者网络特别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 土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土两科最受社会重视。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 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科最初内容包括贴经、诗赋和政论,考试难 度大,但考中进土最为荣耀,有的官至宰相。“

17、不为进士出身,终不为美”。三是考试有具体的程式。只有通过州、县考试者,方可到京城参加省试。考试合格 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思考1: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科举制之前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 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 科举制下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不需要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的社会基础更加广泛。 科举制把官员选拔的权利收归中央,巩固了中央集权。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北宋“取土不问家世”原则的确立,堪称我国封建选土制度史上的

18、一大变革。至此,魏 晋隋唐“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的时代始告终结。张邦炜论北宋“取土不问家世” 一是“取土不问家世”,严厉清除科举制中的荐举因素,严管官僚世家子弟的考试; 二是严格考试制度,考场布置、进场搜身、“锁院”“回避”“糊名” “誉录”等制 度,保障考试的公平性;三是考试程序完善:创立南北分卷制度、形成了州、省、殿三级考试、形成了三年一 考的考试周期。四是考试内容有了变革: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元朝:时断时续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如世袭、军功。随着上层统治者汉文化素养的不断提高,元朝在1313年颁科举诏,宣布次年开考, 恢复了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续。元朝科举录取人数不多

19、,科举出身者在官员队伍中的人数 比例也不高。明清:科举制走向繁荣的同时也步入衰落特点:一是与学校制度相结合,国子监与各府州、县学是人才储备的摇篮,其学习内容与 科举科目对应,二者呈现出合流趋势。二是形成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考试制。乡试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及未仕的儒生和 低级官吏的考试,每三年秋八月在南北两京和各省省城进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是 由礼部在京城主持的考试,于乡试次年春三月举行,乡试中举者皆可应考,考中者称为“贡 士” O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会试录取者皆可参加。殿试试题一般由皇帝圈定,中者称为 “进士”,又称甲榜、甲榜、分三等。其中一甲榜有3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三是考试

20、采用八股文。八股文专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以理学家的注解为标准答案, 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组成,格式固定。影响:进步:科举仍是选官的主要途径,选拔了一批文化素质较高的官员。局限:明清时期,世界正发生着巨大变化,科举制仍固守一端,在考试形式与内容 上更加僵化,其走向衰落也是无可挽回的。(3)影响:科举制度在科目名称等方面虽然与秦汉以来的制度有相似之处,但去掉了很 多人为的主观因素、贵族因素,且一切以考试为准绳,有力推动了社会公平与社会流动,这 是社会的巨大进步。(1)考核:隋唐;吏部考核擢授监察御史,由是知名。尝谓人曰:“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 耳

21、。”旧唐书韦思谦传方式:设尚书省吏部考功司专门负责中央到地方官员的考核;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 县巡行考察。唐代:一是覆盖广泛,把所有的官与吏均纳入考课范围;二是等级与标准明确、客观, 便于执行:分为品德和才能两部分。德指“四善”:指品德方面的四项标准。一曰德义有闻, 二日清慎明著,三日公平可称,四日恪勤匪懈;能指“二十七最”:将官员职掌分为二十七 各方面,确定其考核标准,分别定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种、 下下九个等级,根据考核等级确定奖惩黜陟。三是制度严密,既有专门负责此事的机构,又 有明确的考课时限,既有校考使,又

22、有监校使,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宋朝,称为“磨勘”方式: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力官。标准:制定了严格的考核标准,定期勘验官员以定升迁。熙宁元年,颁行了考核州县 官员的守令四善四最,其中“四善”沿用唐制,为德义、清谨、公平、勤恪。“四最” 是断狱平允、赋人不扰;均役屏盗、劝课农桑;赈恤饥穷、导修水利;户籍增衍、整治簿书。 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考满是对官员任职期满的考核。官员任现职满三年称“初 考”,满六年称“再考”,满九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 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 京察,

23、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朝: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思考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考核制度的看法。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 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 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张文忠公全集奏疏三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积极:一定程度起到了监督官员的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推动吏治清明和提高行 政效率等。局限:本质是维护君主专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僚体系中的腐败、低效、论资排辈等 问题。(2)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隋唐:中央: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24、其长官为御史大夫,辅佐是御史中丞,御史台设侍御 史、殿中侍御史、监察御史,负责中央到地方的监察。地方: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设按察使作为州刺史的上级,委派监察官定期 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 大的威慑作用。问: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君葭 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 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加强了中央集权。隋书刘炫传载:往者州唯置纲纪,郡置守丞,县唯令而已。其所具僚,则长官自辟,受诏赴任,每州不 过数十。今则不然,大小之官,悉由吏部,纤界之迹

25、,皆属考功。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封建官僚制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中央任命的 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县尉为长史,其他属吏称为少史,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 长官在所任地选用,一般为当地人。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品 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属吏不归中央管理,由 此也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或结成朋党。隋朝改变这个制度,各级长官的僚属皆 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对吏的管理更加严格,这无疑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朝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并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 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

26、,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入,否则就要罢黑占 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央监察机构承唐制设御史台。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御史拥有了谏官的议事权,谏 官拥有了御史的监察权。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设四司职能分割,对其下属府、州、军监既掌行政,又掌监察。元朝:监察机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两朝:监察机构主要有督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十三道监察御史,出则巡视方岳,入则弹压百僚,虽与都御史相涉,而非其属官,直名 某道,不系之都察院,事得专达,都御史不得预知也。张萱西园闻见录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

27、事中负责 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品 级虽低,但权力很大。清朝,将六科并入督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督察院作为皇帝“耳目 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思考3: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 “才”的要求有何特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重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 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 ”更有五善:一日(中)忠信敬上,二日精(清)廉毋谤,三日举事审当,四日喜为善行,五 日龚(恭)做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 既重才又重德,但德是第一位的,被放在才前面课后作业课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