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二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检测考试说明:选择题从第1组的第1题涂起,对应题号填涂。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 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这意味着阐释是 一种公共性的行为,只有坚守公共性,才能圆人类的阐释之梦。离开公共性,阐释不可能,更遑论真理性 和澄明性!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这个规则总体来说极为复杂,不可一概而论,更不好随意确定。它 可能是整个人类的规则,
2、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 它遵循的是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其终极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实现 意义的澄明。我们言说政治,政治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历史,历史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言说道 德、伦理,道德、伦理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公 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也就是说,公共性包含着真理和谬误。真理不可能 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族群都是真理,更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谬误也是。当然,这种公共性是受时 间和地域限制的,没有永远的真理和谬误,而公共性却是永
3、远的。公共性的存在需要公共阐释去解惑释 疑,需要公共阐释去彰显真理。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维持着社会的公平、 公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摘自李健共阐释:作为一种阐释理论的合法性)材料二:“公共阐释”也即“阐释的公共性”,是对文学阐释行为根本属性的一种界定。任何一种阐释行为, 都是一种参与生活、理解世界的方式,只有“公共阐释”才能让每一个个体有效并且高效地充分对话。与 之相对的,则是“个体阐释”,也即阐释的个体性。它强调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特的,都有着自己的个性、 性别、民族与生活经历,对待同一问题的视角与态度确实存在着诸多差异。但是,如果仅仅将两
4、者确定为 二元对立的概念,显然是将问题简单化了。一般来说,“个体阐释”中会带有“公共阐释”的烙印,每一 个个体都不是独立存在于这个世界的;而“公共阐释”中也会带有“个体阐释”的痕迹,如果没有个体作 为基础,就不会出现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面对如此棘手的“阐释循环”,诚如海德格尔所言:“决定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 军。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为 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汉三 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
5、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日:“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 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汉 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那侯。功臣皆 日:“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 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 ”高帝日:“诸君知猎乎? ”日:“知之。” “知猎狗乎? ” 日:“知之。”高帝日:“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 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
6、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 臣皆莫敢言。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汉十二年秋,森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 国何为。客有说相国日:“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 矣。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赏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 计,上乃大说。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日:“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 者? ”对日:“知臣莫如主。”孝惠日:“曹参何如? ”何顿首日:“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孝惠二 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节选自史记萧柏国世家)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7、A.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B.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C.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D.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麻布制的衣服。古时平民百姓不能身着锦绣,而只能穿麻布衣服,可用来借指平民百姓。B.太子,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指其他儿子,历代多以长子做太子。C.食邑,古代君主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又称采邑、采
8、地、封地。D.侯,爵位名称。古时封建制度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一种封赐。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萧何慧眼识英。当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利用职权保护他并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韩信得到萧 何推荐成为大将军。B.萧何重视文法。刘邦入咸阳,将领们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收藏秦朝的 法律诏令及图册文献。C.萧何忠君尽职。刘邦在外征战,萧何留守关中,制定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等等。D.萧何明哲保身。他听取鲍生意见,派亲人到军中效力;采纳门客意见,贱价强买平民田宅以示无政治 野心,平安解除信任危机。13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辄奏上,可,许以从事;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14 .汉十二年,高祖屡次派人询问萧何做什么,有门客说萧何离灭族不远了,门客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0.D11.B 12.A13 .(萧何诸事)总是禀报汉王,经汉王同意,准许施行这些政事;如果来不及禀报汉王,就根据情况(酌 情)处理,等汉王回来再上报。我们身穿铠甲,手执兵器,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场战役,攻破城池,夺取土地,战功大 小各有差别。14 .萧何官居相国,功劳第一;深得关中百姓之心十余年;高祖怕他谋反。【解析】【
10、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 他功劳是不能忘记的。“且诸君独以身随我”中“我”作“随”的宾语,意思是“追随我”,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B。“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中“我”作“随”的宾语,与“诸君独以身随我”结构相同,中间不能断 开。排除C。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 “有时也指其他儿子”错误。太子,古代储君称谓。商周时,天子的嫡长子称太子;自秦开始,只有皇 位的继承者才能称太子。故选B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 “当
11、刘邦还是贫民百姓时,萧何就送他五百钱当作路费”错误。原文为“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 奉钱三,何独以五”,意思是“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百钱,只有 萧何送了五百钱”,可知此事发生在“高祖以吏繇咸阳”时,此时刘邦是吏,已不是贫民百姓。故选A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萧何诸事)辄奏上”,省略句;“辄”,总是;“从事”,施行这些政事;“便宜”,根据情况, 酌情;“闻”,使闻,上报。“被,通披穿着;“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铠甲,兵器;“差”,差别。【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夫君位为相国,功
12、第一”可知,萧何官居相国,功劳第一;从“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可知,萧何深得关中百姓之心十余年;从“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可知,高祖怕萧何谋反。参考译文:萧柏国萧何,沛县丰邑人。汉高祖刘邦还是平民时,萧何多次凭着官吏的职权保护他。刘邦当了亭 长,萧何常常帮助他。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百钱,只有萧何送了 五百钱。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以后,将 领们争着到藏有珍宝钱财的府库瓜分财物,唯独萧何进入咸阳以后先把秦朝丞相府御史府的法律文献收藏 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萧何向汉王推荐韩信,汉王
13、任命韩信为大将军。汉王领兵东进,平 定三秦。萧何凭借丞相的身份留守巴蜀,为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草。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 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 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 汉王回来再报告。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 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 您不如派自己能够作战的子孙兄弟都到军营中,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 汉
14、王大为高兴。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 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娜侯。功臣们都说:“我 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 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 猎吗? ”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 ”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 猎的时候,追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
15、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 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 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这一天,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 有食邑。汉十二年秋天,歌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 些什么。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 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 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
16、借贷来玷污自己,(如 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萧何向来与曹参不 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 ” 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 ”萧何叩头说:“皇上 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号为文终侯。(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为六绝句(其一、其五)杜甫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
17、梁注作后尘。【注】齐梁:指南朝齐、梁时追求音律精细、对偶工整、辞藻巧艳,但内容不充实甚至没有内容的文风。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评价庾信的文章到其创作后期健笔凌云,纵横开阖,更加苍劲浑成。B. “前贤畏后生”用反语讽刺了当时那些“后生”嗤点庾信作品的行为。C.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梁的后尘。D.诗人就事人诗,虽言“戏为”,但在轻松笔调中寓严正笔意,情味盎然。16 .杜甫对作家作品的评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这两首诗简要分析。【答案】15.C 16.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 浑
18、成;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兼收并蓄,爱古而 不薄今,崇尚古调,也要兼取新声;相较于作品的形式,内容充实更重要。(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 内容的能力。C. “诗人认为不应该追攀屈原、宋玉,否则就会文风浮华,步齐、梁 后尘”错,意思理解反了。“窃 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注作后尘”的意思是:如果你们要在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 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所以,诗人恰恰认为 要追攀屈原、宋玉的精神品格和才情,否则才会“文风浮华,步齐、梁的后尘”。故选C。【
19、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1)首联意为:庾信的文章到了老年就更加成熟了,其笔力高超雄健,文思如潮,文笔挥洒自如。据此 得到启示:要用发展的眼光评价作家作品,如看庾信的文章,要看到他老年时的风格更加苍劲浑成。(2)颔联意为:当今的人讥笑、指责他留下的文章,如果庾信还活着,恐怕真会觉得你们这些后生可畏 了。据此得到启示:不要自以为是,随便去嗤笑、点评别人的作品,不能效仿其一中的“今人”。(3)颈联意为:你们学诗要爱古人但也不能鄙薄像庾信、四杰这样的今人,要把他们的清词丽句引为同 调。据此得到启示:兼收并蓄,爱古而不薄今,崇尚古调,也要兼取新声。(4)尾联意为:如果你们要在
20、内心里追攀屈原、宋玉,应当具有和他们并驾齐驱的精神和才力,否则就 会沿流失源,堕入齐、梁时期那种轻浮侧艳的后尘了。据此得到启示:相较于作品的形式,内容充实更重 要。17 .名句名篇默写。(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 子路是因为子路“,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用一个真切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帝王与百姓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a, O(3) “楼”在古代诗词中是被常用的意象,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请写出含有“楼”字的诗句 a, O【答案】.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载舟覆舟.所宜深慎.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小
21、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容易写错的字:礼、载、覆、慎、巷、卖。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一生“修身”,他主张并践行的做人要做君子、不做小人,成为儒家对后世的 遗嘱。只要是中国人,即使不通文墨,甚至,也乐于被人称为君子,而绝不愿意被人看作小人。 由此,儒家的遗嘱,也就变成了整个中国文化的主要遗嘱。其实,孔子完整的人生规划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一辈子下来,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不但自己没有达到,讲给别人听也等于对牛弹琴。十余年奔走
22、于一个个政治集团之间,并无成效。回来一 看,亲人的离世使“齐家”也成了一种自嘲。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 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条。(),没想到,竟变成了终点。不错,做人,是永恒的起点,也 是永恒的终点。因为与人人有关,所以能够代代感应,成为有效遗嘱。做君子、不做小人,这是一种永不止息的人格动员,它使多数社会成员经常发觉自己与君子的差距, 然后,产生对高山景行的向往。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修身”、锻铸人格的过程,而“即时打造、 批量生产”的“君子”,肯定 O而告诉我们如何自救与解脱,如何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的庄子,像个真正自由的野田 之龟,戋尾于涂,
23、虽则不如孔孟煌赫与实惠,却其乐无穷。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永远在 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诱引着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他规划的起点本来是“修身”B. “修身”本是他规划的起点C “修身”作为他规划的起点D.作为他规划的起点的“修身”20.请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的比喻手法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目不识丁 见贤思齐 名不副实19. B20 .句子中本体是“心境”,喻体是“人类心灵的花朵”,特点是“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 把庄子的“心境”比作“人类心灵的花朵”,形象生动地写
24、出庄子在一片混乱中保持心灵的安宁与清净, 守护内心的自尊与自爱的品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空,此处的语境是比“不通文墨”更厉害,可填“目不识丁”。“目不识丁”,形容人不识字。第二空,前面说“发觉差距”,后面说“产生向往”,语境应该是发现差距,并向目标看齐,可填“见贤 思齐”。见贤思齐: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第三空,是对“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君子”的评价,很显然这样“即时打造、批量生产”的 “君子”并不是真正的“君子”,可填“名不副实”。名不副实:指名称与内容或名声与实际不相符,空 有虚名。【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
25、能力。根据前文”最后,他唯一能抓住的,只有修身。因此,他真正实践了、可让别人信赖的结论,也只有这一 条”,可知此处是在说“修身”,所以“修身”做主语,排除AD;根据后文”竟变成了终点”可知,此句应该“本是”他规划的起点,“本是”和后文语境更和谐一致,排 除Co故选Bo【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他的这种心境实在是人类心灵的花朵”运用比喻修辞,本体是“心境”,喻体是“人类心灵的花朵”, 特点是“在乡村野外幽芳独放”“一尘不染”。“乡村野外”指不同于庙堂甚至红尘的幽静之处,“幽芳 独放”指不受外物打扰保持心灵的高洁与宁静,“一尘不染”体现精神的纯净。此处化抽象为具体,
26、生动形象表明庄子内心的悠游自在,纤尘不染的纯净,体现庄子于混乱中保持心灵的 安宁与清净的心境,守护内心的自尊与自爱的品质。(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这句话大家常挂在嘴边。“百步”只是一种比较虚的说法。饭后适当 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好的健康生活 习惯。不过,o正确的做法是,饭后不要马上散步,最好饭后休息二三十分钟,再 开始散步较为适宜。如果饭后马上散步,血液需运送到全身其他部位,胃肠的血液供应就相应减少, ,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甚至是多病的人来说,最容易诱发功能性消
27、化不良等疾病。在北方的冬季,,有些人在餐厅进餐时吃得红光满面,大汗淋漓,如果饭后匆 忙离开,在外面瑟瑟的寒风刺激下行走,汗腺及皮下组织中的毛细血管骤然收缩,容易引起风寒头痛,甚 至可能加大心脏的供血负担。这种情况下,&Q更不建议“饭后百步走”。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小明出了大门,小强忙催促道:“我们快走吧,要迟到了! ”B.刘老师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C.既然我们话不投机,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还是各回各家吧!D.对我们的警告,请不要置若罔闻,要积极配合,而不是逃避。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
28、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 字。【答案】21. D22.饭后散步也有讲究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室内外温差较大【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文中的“我们”是指说话者、作者。A. “我们”指“小明和小强”两人。B. “我们”是“你”之意,不包含刘老师,指小明。C. “我们”指说话时的双方。D. “我们”与划线句中的“我们”,指说话者或作者。故选D。【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处,要考虑后面讲的是饭后散步的正确做法,结合“不过”分析,此处作为承前启后的过渡句,与上 文“饭后适当散散步,对于大多数健康的人来说,有助放
29、松心情,还能促进胃肠蠕动,所以一直被视为良 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形成转折,故填:饭后散步也有讲究。第二处,要考虑饭后马上散步的后果,最后提到了 “消化不良”的疾病问题,源于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 故填:食物得不到充分消化。第三处,前面点明是冬季,后面点明是在温暖的餐厅,导致饭后马上散步出现疾病的原因是温差太大。故 填:室内外温差较大。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人说: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个春天。也有人说:一片叶子凋零, 森林就缺了一角;一块土石流失,欧罗巴(欧洲)就缺了一角。对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写出你的感悟。要求:观点明确,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0、,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求归属感与自我价值。若沉浸于自我的世界,便很难找到归属感,就像一颗孤 星若不融入整片星空,人们便看不到它的陨落或灿烂;一朵鲜花若不与春同绽,或许也吸引不来诸多游 人因此,积极融入到我们的世界,才能借助集体的力量,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由此可见,积极融入 集体,努力奋斗,以千万个臂膀扛起希望,才是个体获得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最好方式。正所谓一人为人,二人为从,三人为众。那么14亿人是什么呢?我想,是力量,是希望,当中华民 族万众一心时,定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翻开中国的奋斗史,我们会发现,正是亿万人民万众一心
31、,才造就出令人仰视的丰碑。当风沙肆虐、 黄土漫天的赛罕坝上升起一片绿色海洋;当道路崎岖、地势陡峭的贵州山间,建起一座可观宇宙的巨大望 远镜;当神秘未知、难以企及的宇宙间连出了完整的北斗系统我们会发现,无数的人民万众一心,用 自己坚实的臂膀扛起这个国家从一穷二白走向国富民强,更将走向伟大复兴之路的重任。中国的2020年,这个极不平凡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国家从一片热闹喜悦中沉寂下来。 有人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中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是的,每当灾难来临之时,便有无数人挺身而出,万 众一心,就地凝聚起风雨无阻的力量。从84岁的钟南山院士逆行赶往武汉的坚毅与刚强,到张伯礼院士 行大医之道传承中医
32、药文化,从铁人张定宇奔波在战役一线,到陈薇院士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的豪迈 与力量岂止是他们,跟随在他们身后的,还有千千万万的医务工作者、万万千千的快递小哥、千千万 万的建筑工人。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举国同心,为这个国家撑起前行的希望,指引我们实现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作为祖国未来的青年一代,我们更应当提升自己,融入集体。无论是生产流水线上的工人、团队,还 是办公室中编辑文本的工薪职员,都挥洒汗水在自己的团队之中。只要大家劲儿往一处使,万众一心,定 能在中国伟大复兴的征程上绘下浓墨重彩的一笔。独木难成林,众人拾柴火焰高,正如“一片叶子凋零,森林就缺了一角”,每个人对于集体都至关重 要,只有让一滴
33、水融入大海才能成就千层巨浪,千万个臂膀才能扛起未来的希望。【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包含两种不同观点,具有思辨性。“有人说: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灿烂;一花凋零,荒芜不了整 个春天”,这是说个人对集体的影响不大,小我不能决定大我;“也有人说:一片叶子凋零,森林就缺了一 角;一块土石流失,欧罗巴(欧洲)就缺了一角”,这是强调个人对集体的意义重大,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 体,都是这个世界独特的风景,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因此写作时应从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或团结合作和独立自 主之间的关系角度立意。写作时,可以先拟一个靓丽的标题,可以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比如“
34、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要给人 向上的精神力量,借代、比拟修辞,非常具有感召力。开篇可以先引述材料内容并顺势以设问句引出观点或 话题。第二段可以从现当代中国的奋斗历史写起,来三到五个经典事例铺排,用巨大的成就来鼓舞人心,给 人正能量,可以借助第二人称以撩拨出信心和希望。第三段联系当下的疫情而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针对 性,例如钟南山、张伯礼、张定宇、陈薇,医务工作者、快递小哥、建筑工人,铺排列举点面结合,事例典 型新颖,论证充分有力。注意行文过程中要有总结和过渡,以对称句总结,结构严谨完整。结尾部分可以发 出呼吁和召唤,或者引用名言警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立意:1 .“我们”永远大于“我”。2
35、 .小我也有巨大的能量。3 .当代社会“众”的重要性。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这一进入就是一种“介入式”的阐释 行为。在置身于他者之中时,个体也在不断地拓宽自己的视域。这里的他者既指向个体(文学作品、个体 读者),也指向整体(社会历史环境),更是要领会到“整体只是源于单个情形的范式展露”。文学阐释激 活了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这四个时常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破碎的要素。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 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个 人类的一种
36、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释”。从政治学的角度,我们往往会将“公共性”与“私人性”对立起来谈,但是如果转移到文学领域,“公共性的问题还有其自身独特的理论维度。这就是“文学之内”和“文学之外”的问题。正如韦勒克 和沃伦所说,“事实上,任何文学史都不会没有自己的选择原则,都要做某种分析和评价的工作”。从20 世纪西方文论发展史来看,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 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本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而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来,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作者、叙述者
37、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 现或投射,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因此,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应该落脚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本点上,即 在处理“文学内外”关系上,坚持“文学之外”的关系为主来统摄“文学之内”的关系,重建“隐含作 者” “叙述者”与“真实作者” “理想读者” “真实读者”以及人物间的社会关系的投射等。只有这样, 我们的文艺批评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历史功能,这也正是强调“公共阐释”或“阐释的公共性”的 要义之所在。(摘自曾军、辛明尚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及其问题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理性与澄明性是
38、人类阐释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境界,它也揭示了一个事实:阐释活动是面向公众的。B.公共性之所以能够包含价值判断,是因为公共阐释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有效地发挥其功 能。C.世界、读者、作者与文本四个要素被不同的文学理论切割开,文学阐释用个体性和公共性的交互激活 它们。D.文学阐释的公共性,应该回归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批评的基点,以便真正发挥文学批评应有的社会历 史功能。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论述公共阐释的理论,文学只是其中一个例证;而材料二论述的主要对象是文学阐释。B.材料一大量运用道理论证,作者说理充分,行文逻辑严密,具体地阐明了公共阐释的合法性问题。C.材料
39、二中引用海德格尔的话语,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D.材料二运用辩证思维,清晰界定了 “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文学之内”与“文学之外”的关 系。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董仲舒:“诗无达诂,文无达诠。”B.陶渊明:“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C.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D.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4 .对于文学艺术,我们常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样说的理由。5 .请以红楼梦阐释为例,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进行文学的公共阐释。【答案】1 B 2
40、.C3. B4 .民族的文艺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 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 .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悟; 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当时封建末 世社会特点的反映。【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 之所以,是因为”错误,选项颠倒了因果。原文说“公共性本身不是一种价值判断,但 它又蕴含着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公共阐释维持着时代的公开、透明,
41、维持着社会的公平、公 正,维持着政治的民主、正义,维持着人类的审美判断”,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公共性”包含“价值判 断”,所以能够“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维持时代与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公共阐释的意义,而 非“公共性能够包含价值判断”的原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证明个体阐释与公共阐释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具体性与交互性”错误,对论证目的解说错误。引用海德 格尔的话语是为了指出进入“阐释循环”的方式,“阐释的具体性与交互性”是个体为基础的阐释的特 点。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公共阐
42、释是文学阐释的根本属性”。A.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强调诗歌和文章没有通顺明白的注解和诠释。因为语言文字的时效性,当代的 人在读古代的典籍和作品或者方言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翻译和解释,但注解因人的理解和水平差异,往 往很难达到与原著丝毫无差。此句强调的是“个体阐释”。B. “共欣赏”“相与析”包含了公共阐释的意义。C.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此句强 调“时事” “现实”的重要性,与“公共阐释”无关。D.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强调个体感受,属于“个体阐释”。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人
43、类的阐释自始至终都在追求真理性和澄明性,那是人类向往的阐释目标,也是阐释的理想境界”“真 理和澄明虽然昭示的是阐释的两个不同的层级,但都指向一个事实:阐释是面向公众的”,民族的文艺虽 然具有时代和地域性,但借助阐释对真理和澄明的追求而获得公共性得到世界认可;“我们谈论文学、艺术,文学、艺术就是一个公共性问题”“阐释本身有它的内在规则,可能是整个 人类的规则,也可能是生活在特定区域或国家、操持不同语言、从事不同专业研究者的规则;它遵循的是 人性的共同性,或者是沟通、交流之后业已达成的共同性”,作为文学艺术,阐释文艺的规则与标准具有 公共性,民族的标准与世界的标准可以相通。【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
44、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文学阐释不同于一般意义上 阐释。它首先面向的是文学作品,即对文学作品作出阐释主体的感 受、理解与判断”“在具体的文学阐释过程中,存在着以个体阐释为基础,并从个人走向社群再到整 个人类的一种趋势。这一过程的每一次完成则意味着个体阐释得到了时空的检验而成为公共阐 释”,首先面对文学作品本身,作出主体的阐释;读红楼梦,每个个体都应从中读出自己的人生领I 口。“文论研究的重点出现了一个从文学之外转向文学之内,再转向文学之外的过程,即我们通 常所描述的从作者中心向文体中心再向读者中心的两度转向”“即使是文学之内的隐含 作者、叙述者和人物及其关系,也是社会历史的再现或投射
45、,这些均是现实生活在文学世界中的一种艺术 化表达”,坚持“文学之外”统摄“文学之内”的立场,认识红楼梦中各种虚实情景和人生感慨都是 当时封建末世社会特点的反映。(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瓦猫(节选)葛亮宁怀远从蒙自刚来到昆明时,在翠湖边上看到一株梨花。很大,风吹过来,就落了一地,好像雪一 样。后来,他无数次对荣瑞红说起这株梨花树。荣瑞红说,我们龙泉镇,什么花都有,就是没有梨花。后来,宁怀远在滇池边上,听一个拉胡琴的唱,“万紫千红花不谢,冬暖夏凉四时春。”他又想起这 株梨花,想起满天飞的白,却怎么也记不起树的样子了。荣瑞红倒记得清清楚楚。那年夏天
46、,蓝花楹开得正盛。黄昏时候,村里头来了一个人,敲开他们家的 门。荣瑞红应了门,见是高个儿中年人,穿着青布衫子。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 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荣瑞红就喊她爷爷。荣昌德老汉走出来,敲着烟袋锅, 眯眼看来人胳膊底下夹着两本书,就问,先生,你是昆明城里来的教授吧?那人点点头,说,小姓闻。荣老爹回,我们家的耳房刚租了出去。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 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走,我陪你去问一问。荣老爹带着这个先生,顺着金汁河畔的小路,挨家挨户一路问过来。天擦黑了,这先生在一户人家门 口停下,抬头看看说,这
47、房子好。“三间两耳倒八尺”。荣老爹说,可不,正正经经的“一颗印”。敲开了门,一看,小院干净开阔,房子也通透。用的石材、木料都考究得很,楼板和隔墙板还未装 完,眼见是新起的房子。闻先生怕人家不舍得,但还是说了来意。屋主说,好。钱不打紧,您看着给。这 屋子刚建好,您不嫌弃,下周就能住进来。闻先生看他爽快,也很高兴。屋主说,都说昆明城里造了新大学,来了许多教授。北方来。要是不打 仗,我们请也请不来你们。荣瑞红才知道,这个闻先生,不是替自己找房子,是要替他们大学找个地方,盖个研究所。要装修这个房子,镇上不缺人手。可这闻一多先生,一个瓦匠窑工也不请。他和另一个姓朱的先生, 橹起袖子,带着几个年轻人,自己干。荣老爹就说,他们开不了伙。因儿,新烧的饵块,给他们送些去。荣瑞红就拎着一只篮子,装几只碗给他们送过去。闻先生客气,要给她钱。她躲过去。待装修好了,闻先生请村里的木匠刨了一块木板,刨得又平又光。他对青年说,怀远,去龙头村的弥 陀寺,找冯先生,给咱研究所题个名。黄昏的时候,“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的牌子就挂起来了。屋主来了,看了又看,说,这字可真好。可这屋上了椽子,要住进人,其实还缺了一样。闻先生说,愿闻其详。屋主笑笑,这得麻烦您找荣老爹问一问。当天后晌,宁怀远第一次见到了瓦猫。他看见荣家老爹捧了一只黑黔黔的物件走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