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单元测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 单元测试题(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二)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某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的末速度必与时间成正比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少2. 用图象来描述物理过程是物理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如图1为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图象,x轴和y轴分别表示某一物理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若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位移,则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B.若尤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速度,则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C.若x轴表示时间,y轴表示加速度,则
2、该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D.以上说法均不对3. 一辆以36 km/h的速度沿平直公路行驶的汽车,因发现前方有险情而紧急刹车,刹车后获得大小为。=4 m/s2的加速度,汽车刹车后3 s内行驶的距离为)B. 12.5 mA. 12 mC. 90 mD. 126 m4. 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方向向 东;当,=2s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方向仍向东,则当,为多少时,物体 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 ( )A. 3 sB. 5 sC. 7 sD. 9 s5.空降兵从飞机上跳伞时,为了保证安全着陆,着陆前最后阶段降落伞匀速 下落的速度约为6m/s.空降兵平
3、时模拟训练时,经常从高台上跳下,则训练高台 的合适高度约为(g取lOm/s?)()A. 0.5mB. 1.0mC. 1.8mD. 5.0m6.为测得楼房的高度,让一小球从楼顶自由下落(不计空气阻力),那么除已知的重力加速度g外测出下列哪个物理量就可以算出楼房的高度()A.小球下落到地面的总时间B.小球下落第1s内的位移C.小球落地最后1s内的位移D.小球落地最后1m位移的时间7 . 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以一定加速度运动,它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为x = 24t-3t2 (x以m为单位,以s为单位),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个物体的初速度是48m/s8 .这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是6m/s2C.这个物
4、体将于4s后停止运动D.这个物体加速度方向一定与初速度方向相反8 .某军事试验场正在平地上试射地对空导弹,若某次竖直向上发射导弹时发图26s生故障,造成导弹的口/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述说法中 正确的是()A. 1 s末导弹上升到最高点B. 1 s2 s内导弹静止不动C. 3 s末导弹加速度为0D. 5 s末导弹恰好回到出发点9 .有四个运动的物体A、B、C、D,物体A、5运动的x/图象如图4中甲所示;物体C。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3中乙所示.根据图象做出的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乙A.物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A的速度比3更大B.在03s的时间内,物体8运动的位移为10mC. U3s
5、时,物体C追上物体DD.厂3s时,物体C与物体D之间有最大间距10. 如图4所示,以8 m/s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 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 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2 mH,减速时最 大加速度大小为5m/s2。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2.5 m/s,下列说法中正确 的有()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t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线车一定超速,H18 m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图4D.如果距停车线5 m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把答
6、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1. (6分)物体第1s由静止向右做加速度为1 mH的匀加速运动,第2s加速 度方向向左,大小不变,以后每隔1s加速度方向都改变一次,但大小不变,则60s 后物体将位于原位置方 m处。12. (8分)从离地80m的空中自由落下一个小球,从落下的时刻开始计时, 第1s末的速度是 m/s,最后1s内的位移是 m (取g= 1 Om/s2)13. (8分)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所用电源频率为50 Hz,取 下一段纸带研究,如图5所示,取0、1、2、3、4点为计数点,相邻两个计数点 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则(1)则“0、“1”两个计数点之间的距离1=cm。(2)计算此
7、纸带的加速度大小“=m/s2o(3)打下“2”计数点时物体的瞬时速度为也=m/so(4)若当时电网中交流电的频率略大于50 Hz,而实验者不知道,则测量值 将比实际值偏 一些。图5三 计算题(本题共4个小题,共30分)14. (6分)一物体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匀加速滑下,前3s内位移为4.5m,后3s 内位移为10.5m,求斜面的长度。15. (8分)一物体做直线运动,在第Is、2s、3s内通过的位移分别为Im、2m、3m,则:(1)该物体是否是匀加速运动?(2)如果是匀加速运动,该物体初速度和加速度大小为多少?16. (8分)在竖直的井底,将一物块以11 m/s的速度竖直地向上抛出,物块 冲过井
8、口时被人接住,在被人接住前1s内物块的位移是4 m,位移方向向上,不 计空气阻力,10 m/s2,求:(1)物块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经历的时间;(2)此竖直井的深度.17. (8分)一气球以10m/s的速度从地面竖直匀速上升,当升高到离地面18m 高度时,从气球下方的地面以初速30m/s的速度竖直上抛一物体,不计空气阻力, 试求物体抛出后多长时间和气球相遇?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 C解析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工二%,。产可得AB错误;由公式 2= 4,可得C正确;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运动位移均为随时间增加。2. B解析由直线运动图解意义可知B正确。3. B 解析由题意可求出2.5s汽车即停止,故汽
9、车刹车后3 s内行驶的距离 即为2.5s内的距离,由公式:-匕2=2以可得选项b正确。4. BC解析由题意可求出加速度。=匕/=-2m/s2,因速度大小为2m/s时 t物体运动方向可能向东也可能向西,故/=上二=5 s或7 s。5. C解析由题意可知空降兵从高台跳下时的速度应为6m/s左右,故由公式 v2= 2gh ,可求得 /z=L8m。6. ACD解析由/z = g/可知选项a正确,B错误;由最后1s内的位移可求 出最后1S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从而求出总的下落时间,进一步算出楼房高度, 故C正确;根据产-Lg “-力2=1相,可求出下落的总时间,进而求出楼 的高度,故选项D正确。7. B
10、D 解析对照 =工。产,可知I,这个物体的初速度是5m/s,加速度2为-6m*,由公式也可得此物体于第4s后反向运动。8. D 解析在丫一/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故。1 s内导弹匀加 速上升,1s2 s内导弹匀速上升,第3s时导弹速度为0,即上升到最高点,但加 速度不为。,故选项A、B、C错;u%图线与时间轴包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在。X2= x2x60 m= -60 m,所1x(l+3)x30 m = 60m,在 3 s5 s 内,以X=X1+%2 = (),即5 s末导弹又回到出发点,选项D正确.9. ABD 解析由4图象含义可知斜率为速度,A、B正确;由U4图象含义 可知六3s时,物
11、体C与物体D速度相同,此时它们之间有最大间距。10. AC解析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九=2s内的位移玉=匕/1+!”2 =20m18m,此时汽车的速度为4 =% +印1=12 m/s12.5 m/s,汽车没有超速,A项正确,B项错误;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时间2=幺=1.6$, a?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L%,22=6.4m, C项正确,D项错误.二、填空题11.右 30解析物体先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然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为0,然后又恢复和开始一样的先加速后减速向右运动,即方向一直向右,位移为1 2x = 60 x 6/ =30m。12. 1 Om/s;35m解析
12、第Is末的速度u = g/=10m/s,由=产可求出小球落地总时间为4s,则最后1s内的位移I = h-gt =35m013. (1) 3 (2) 3 (3) 0.75 (4)小解析(1)由公式Ar二恒量,可得xi = 3cm;(2)由公式 Ax = aJ 可得q = 4 =2加/2=3 m/s2; t2 0.12(3)2t5/%/s=0.75 m/so 0.2三、计算题解析由题意,在前3s内有玉14. 12.5m at12 ,解得 q = L%/s2;对后 3 s 有 2 1x2= v0f2+ at229 vz = v0 + at2,求得:vt = 5m/s ;对整个过程有匕?= 2依,可得
13、斜面长12.5mo15. (1)不一定 (2) 0.5m/s, lm/s2解析(1)物体可能做变速运动;(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公式产可得八丫IIa = Im/s2,对第 Is 由 x = vt + at2 ?可得 =0.5 m/s。解析(1)设人接住物块前1 s时刻速度为口由公式解得u=9m/s。.则物块从抛出到被人接住所用总时间为,=匕且+ /=l.2s。 8(2)竖直井的深度为h = v.t-gt2=6 mo17. L4s 和 2.6s解析设物体抛出后t时刻与气球相遇,此过程中对物体有4 =%,-2,J2/对气球有为=”,由相遇可得用=2+%,联立以上各式代入数据可得5产20-18 = 0,解得I t2= 2.6s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