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学教育初中教育_中学教育-初中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中学教育初中教育_中学教育-初中教育.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湘教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解读和教材分析 地 球 一、标准要求 1 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2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地球与地球仪(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由于学生在小学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形状,因此在让学生认识地球是个球体时,没有必要转弯抹角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
2、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大小,学生在小学也已经学过。因此,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描述地球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赤道略鼓,两极略扁,南北两极不对称”。(3)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把握三点:一是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周期、方向等被看作是学生已有
3、的知识;二是不要求学生系统地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用“地理现象”代替了“地理意义”;三是不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是要求学生能用事实(地理现象)说明。对本条“标准”,应理解为,只要学生能用事实(哪怕是一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或者说学生能分别说明哪些现象(哪怕是一种)是由自转或公转产生的,就可以说达到了“标准”的要求。一般来说,学生较易理解的现象有:用昼夜交替现象来说明地球的自转,用四季更替和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来说明地球的公转。(4)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对于地球仪,传统教材在处理上偏难,本条“标准”只是抓住了最主要的内容,实实在在地把地球仪当作学习的工具来看待,
4、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看出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一切都是借助于地球仪来进行的,不要盲目加深内容。至于经线和纬线的特点,在观察地球仪的过程中,可顺带完成。(5)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熟悉地球仪、认识经纬网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前一条“标准”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目的。本条“标准”明确要求利用经纬网给任何地点定位,这是学习地理应达到的基本技能之一。学生要熟练掌握这一技能,需要反复训练。训练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进行,其一是给出几个地名,让学生在地球仪上读出各地点的经纬度;其二是给出一些经纬度,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相应的地名。在训练过程中,可设计一些有趣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描述一个地点的位置,把经纬度写
5、明确(东西经、南北纬、度数)的重要性。地 图 一、标准要求 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知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辨别方向、量算距离和估算高度是地图学习必须掌握的三项基本技能。辨别方向包括两个层次:其一是能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包括指向标地图、经纬网地图和无特殊标志的地图;其二是能在地图上辨别两点之间的相互方位。在本节知识中,无须
6、教给学生极地图上方向的判别,内容可放在后面的分区地理中学习。量算距离只需要把握在平面图上进行即可,不要扩展到各类地图上量算。估算高度只能在地形图上进行。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关键是要明确等高线值和等高距,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则要看明白高度表。在上述三项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中,学生会理解图例和注记的重要性。本条“标准”的学习,不能只局限与课堂和教材,建议教学时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实践活动,效果更佳。(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不同的地形部位。为使学生完整的掌握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地形名称,建议在教学时,除掌握“标准”中列出的三个地形名称之外,补充掌
7、握山脊、山谷的识别,并让学生在读图过程中归纳出山脊、山谷的等高线特点。(3)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对于五种地形,学生或多或少已经了解一些。本条“标准”学习的目的,应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会阅读有关区域的地形图。教学时,没有必要介绍它们的概念,而它们的特点、分布等内容更不必要去讲述。“标准”只要求学生能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地形,当然要使学生通过读图找出五种地形之间的差异以及它们在地形图上的表现。一般而言,可以让学生在地形图上分别比较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
8、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的等高线分布特点。(4)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地图的习惯。本条“标准”包
9、含的信息较多,可以做以下理解:第一,了解不同比例尺地图所承载信息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根据所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地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并学会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第二,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几种图是人们经常要用到的,如平面图、导游图、交通线路图等。因此,也需要学生熟悉这几种图的内容特点和阅读方法,以便于顺利地从这些图上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第三,强化学生的用图意识,使它们在遇到有关地理问题时,主动地在地图上查找,并逐渐地养成用图的习惯。要达到上述要求,需要学生带着实际问题做经常的用图、读图训练。例如,去公园游玩,怎样根据导游图寻找景点;在城市里游玩,怎样根据交通线路图设计最佳游览路线等。(5)知
10、道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对于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知道电子地图光盘、公共场所设置的电子查询系统、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的卫星云图等在生活中的应用。海 洋 与 陆 地 一、“标准”要求 1海陆分布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2 海陆变迁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全球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本条“标准”只要求学生能运用以上数据说出海陆所占比例,而不要求了解海洋和
11、陆地的面积数据。海陆分布的特点一般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海陆所站比例;第二,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陆地;第三,陆地无论在东西南北哪个半球都是海洋大大于陆地。本条“标准”要求学生能用地图和数据用自己的话描述以上分布特点。为加强学生对海陆分布的认识,可通过填绘全球海陆轮廓图的训练办法,让学生掌握。(2)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本条“标准”的要求包括运用地图说出和在地图上识别两个层次。要求学生掌握七大洲、四大洋和名称、大小次序(面积数据不要求记住)、分布特点、界线等。对于大陆、岛屿、半岛等名称,学生只需要运用地图能区分开即可,不需要记住或说出其严谨概念。
12、应引导熟练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加深学生对各大洲、大洋轮廓的印象,便于今后的地理学习。(3)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本条“标准”重点在进行科学观念的教育。受知识量的限制,学生很难举出能说明海陆变迁的例子。因此,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13、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教学中,教师应提供更多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提供的实例应包括陆变海和海变陆两个方面。从培养观念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轮廓仍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感觉不出来,但地球在一直的运动和变化。(4)知道板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本条“标准”
14、侧重于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对“标准”可做以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目的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的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建议按照以下要点和步骤把握教学:讨论大地是
15、运动变化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展示大西洋两岸大陆的可拼合性,提出它们原来是否在同一块大陆的问题 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提出大陆漂移说 展示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设疑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划分,板块交界处地壳特点 展示证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的证据高大的山系以及火山、地震的分布。气 候 一、标准要求 1天气与我们的生活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2 温与降水的分布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
16、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3 主要气候类型 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使用这两个术语。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
17、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把握的重点在于:能够区分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言,并能正确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学习的重点不在于理解什么是“天气”和“气候”,而在于要描述某时的天气和某地的气候时,分别关注哪些要素以及两者的主要区别。本部分的主题是“天气与我们的
18、生活”,因此,天气的学习应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以了解不同的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由于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中常用的天气符号和天气图每过一段时间可能有所改变,因此,学习时应注意当时的天气预报节目。对“标准”的更深一步理解是,当学生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看懂简单天气图后,会对电视台天气预报产生较强的兴趣。结合日常生活实际,使学生养成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节目的习惯。(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大气环境问题很多,涉及的知识面很广。鉴于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天气与我们的生活”这一主题下,本条“标准”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环境观和保护大
19、气环境的意识。因此,选择的大气环境环境问题只是用做实例,以说明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从联系生活实际的角度出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可作为达到本条“标准”要求的一条途径。应引导学生逐步养成关注大气环境质量的意识,理解保护大气环境质量的重要性。(4)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本条“标准”要求的重点是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实现途径是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基本上有三条,即:气温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大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是高温地区;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为达到此条标准要求,课堂上需要补充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如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平均气温、等温线图等
20、。为便于学生后面知识的学习,在此最好能说明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5)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本条“标准”的把握可参照前一条“标准”的要求操作。(6)使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阅读和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即年内各月气温、降水量图,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在之后的地理学习中要经常运用到。课程标准将本条技能做了明确要求,正符合“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本条“标准”可细化为三条,即能阅读和处理气温、降水资料;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绘制气候直方统计图时,可以先学习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
21、然后再学习气候直方统计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学习也可以采取先阅读后绘制两个步骤进行。绘制时主要步骤如下:气温曲线图的绘制 绘制坐标轴,把它平分为 12 段,逐段标上月份。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的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将表中各月的气温数据用点标注出来,再用平滑的线把各点连接起来,画出一条曲线。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
22、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在图的适当位置写上图名,完成气温曲线图。实际绘图时,不一定事先将绘制的办法详细介绍给学生,可在学生绘图遇到困难是给予指导和帮助。(7)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对于本条“标准”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第一,对气候类型的分类不必太细,可作适当概括和综合,只要能反映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
23、即可。第二,对于气候类型名称中涉及的概念,如季风、海洋性、大陆性等,不必做解释。第三,对于每种气候,学生能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起分布地区即可,不必讲述其特征、分布地区及景观特点等。这是一部分能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结合上条“标准”要求,可安排学生读某种气候 气候直方统计图,让学生从读图中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所以应注意培养学生通过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归纳气候特征的能力。注意,由于本部分知识学习时,学生尚未学习分区地理,因此在描述气候分布区域时,不要出现东南亚、南亚、西欧等分区词语,而应该用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大陆东岸、西岸、内部等。(8)举例分析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对气候的影响。本条“标
24、准”中的“分析”,不必从成因来理解,只要学生能比较出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即可。例如,影响热带和寒带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位置;影响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东西向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使得山地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存在降水差异,山上和山下存在气温差异。(9)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条“标准”的侧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引起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所举实例应主义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生活方面,气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学生不易理解,而对穿衣、住房的影响接受容易;生产方面,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较为适合的例子。气候对于人
25、类活动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候的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涉及一些温室效应和全球变暖的问题,以加强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认识。居 民 一、标准要求 1人口与人种 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2 语言和宗教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3 聚落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
26、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7、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对于本条“标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第一,着眼的区域范围是全世界,至于各大洲或地区的情况,可等到后面世界分区地理中学习。第二,会通过世界不同年代的人口总数,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要求学生会阅读和分析世界人口统计数据或世界人口增长的曲线图、柱状图等。数据分析时,可突出世界人口达到 10 亿整数倍的年份,或以某一基数为准突出世界人口每翻一番的年份。第三,衡量人口增长速度的指标是人口自然增长率,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高低是由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因此,学生要会通过人口的出
28、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资料,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统计资料,加强学生的能力训练。第四,要对学生进行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曲线土、柱状图、折线图等)能力的培养。第五,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能说出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可简单地分析这些特点的成因(尤其是自然原因)。第六,学生应会通过人口面积和人口计算一地的人口密度。(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本条“标准”中的人口问题侧重于人口过多过快所带来的问题,但结合我国人口发展的趋势,也可适当的介绍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的影响,“标准”要求“举例说明”。所举实例,最好具体。例如,可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的下降、人口对环境压力的
29、具体表现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的影响;可从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说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不同的,因此也可适当的介绍不同的国家为解决人口问题而制定的相应政策。(3)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三大人种指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三大人种的体质特征是指肤色、头发形状和颜色、眼睛、面部特征体毛等方面。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应通过阅读世界人种分布图获得。对于黑种人在非洲之外的分布,可结合历史知识,使学生了解欧洲殖民者贩卖黑奴的罪恶行径。通过世界人种的学习,学生
30、应能形成各人种没有优劣之分的观念,反对种族偏见和种族歧视。(4)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世界的语言有约几千种。“标准”选择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 6 种语言,不仅因为它们是联合国常用的语言,而且它们的使用范围广、使用人数多。各语言的主要分布地区可通过阅读世界语言分布图获得。(5)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举例说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本条“标准”要求了解三大宗教的名称,说出三大宗教的分布地区。可通过一些典型的宗教建筑景观图片,让学生对宗教文化有直观的认知。通过三大宗教地区分布的学习,并结合一些国家的实
31、例,学生不仅要认识到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存在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而且要认识到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的人们,在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上也存在着差异。人们自由的信仰宗教,每个人都应理解并且尊重他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
32、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6)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在描述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别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学生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不必强求描述的一致性;第二,只要求描述景观的差别,不要扩大到其它的方面。景观是在照片上看到的,并且比较宏观。(7)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聚落的区位(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
33、我国南方的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盆地或谷地。其二是聚落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地区、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从后果上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的分布有着相同的特点。其三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我国的北方平原地区的村落成团块状,而南方村落呈条带状。其四,聚落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的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课程标准没有要求学生系统的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但应能针对具体的聚落(提供的图片或说明材料)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所举聚落应能体现上
34、述几个方面,使学生从多个方面分析。(8)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世界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本条“标准”设计在聚落的主题之下,因此可将教学内容缩小到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举例也应中外兼顾。我国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有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的丽江古城、安徽的西递和宏村村落等。其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聚落有意大利的威尼斯城、法国的“巴黎塞纳河岸”、巴西的巴西利亚等。通过本条“标准”的学习,学生应能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地区发展差异 一、标准要求 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35、的地区分布特点。2国际合作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说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很大。用数据比较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其一是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总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者在世界人口中的比重和在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其二是将一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国家作个体比较,例如可比较两类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引起学生的兴趣,用实例来比较时,可举生活中的例子,如居住水平、收入、消费水平、教育状况等。注意:教学时,应让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和成果。有些发展中国
36、家的发展水平已经接近发达国家。在某些领域,甚至还超过了发达国家。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
37、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2)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有多种标准,因此教学时应介绍公认的发达国家,但又不能绝对化。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突出“北”,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突出“南”。以使学生能了解新闻媒体中经常提到的“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3)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本条“标准”倾向与从学生容易理解的经济领域说明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从我国的现实来看,经济的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的企业面向世界市场以及世界同行业的竞争,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和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资金、人才。从
38、经济全球化的角度看,生产活动的国际化需要加强国际合作。(4)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在国际合作中,国际组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联合国是世界上重大的国际组织,我国是联合国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的许多领域都与联合国的下属机构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在联合国之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让学生了解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红十字会等重要的国际组织。认识区域 一、标准要求 1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说明某一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运用地图和有关资料归纳出某一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等问题。通过实例说明某一大洲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
39、是不平衡的。2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一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一地区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说出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运用图表说出某一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运用地形图说明某一地区主要河流概况,以及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运用地图和资料,指出某一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举例说出某一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说出某一地区最有影响的区域性国际组织。运用资料描述某一地区富有特色的文化习俗。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40、性。3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某一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指出特有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突出的自然灾害,并简单的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
41、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说出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在某一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根据资料和地图,说出某一国家的种族、民族、人口、宗教、语言等至少各的方面的概况。用实例说明某一国家自然与社会环境对民俗的影响。举例说出某一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 1说明:本单
42、元通过从世界范围内选学部分大洲、地区、国家,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初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实际教学时,必须从世界范围内选择至少一个大洲、五个地区(例如南亚)和五个国家组织教学。在组织教学时,所选择的“洲地区国家”的组合,其内容必须涵盖所列各项“标准”;就某一具体区域而言,可以选择若干条“标准”,合理组织材料;不一定是一个区域对应一条“标准”。安排学习不同尺度的区域地理,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不规定必学区域,是本课程标准的总原则,但所学的“地区”中,有一个例外,即规定“极地地区”为必学内容。这是因为极地地区自然
43、环境相对世界其它地区来说具有明显的特殊性,极地地区的科学考察站和环境保护也有重要的全球意义。中国地理 疆域与人口 一、标准要求 1疆域与行政区划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2人口与民族 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本条“标准”包括三层含义。
44、一是我国的地理位置可从半球位置、大洲大洋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四方面来说明,并且都需要落实在地图和地球仪上。二是我国地理位置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些特点正反映了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三是为加深学生对我国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
45、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字只是要求学生会用这些数字来描述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没有必要象以往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地球的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可通过与其它国家进行对比。例如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至于为什么显出优越性,还需要从地理位置对各方面提供的有利条件来说明。例如,跨热带至寒温带的纬度位置,为发展多种多样的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海域辽阔、海岸线漫长、多优良港湾、
46、,便于发展海洋事业和国际贸易;领土深入亚欧大陆内部,便于与众多的邻国发展边境贸易。(2)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领国和频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我国的领土面积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的数据。从增强国土意识的角度看,在记住我国领土面积的同时,还应该关注我国的海洋国土。我国还有 12 海里范围的领海,并且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我国管辖的海洋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接近于领土面积的 1/3。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陆上有 15 个邻国,与 6 个国家隔海相望。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虽然不要求一一记住,但学生应能在地图上指出来。学习的方法是在地图上,
47、按照一定的方位,逐个指出。通过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可以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又是海洋大国。(3)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 34个省级行政区,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本条“标准”是课程标准中唯一要求记住名称的内容,然而,本条“标准”要求记住的具体名称约 100 个。这么多的地名,需要在中国地理学习过程中,逐个掌握,而不要强求学生一下子记住。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还需要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以便在实际生活和与人交往中能正确使用。(4)说出我国人口总数,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说出我国得人口国策。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
48、000 年)的结果,我国总人口为 12。95 亿。实际教学中,应使用我国最新统计的人口总数。可提供不同年份的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等数据,让学生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的时期应放在 1949 年以后。在了解我国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后,很容易认识到我国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为加深学生对计划生育的理解,可适当介绍人口众多和增长较快对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形成的巨大压力,以及实行计划生育以来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的成就。(5)运用人口分布图说出我国人口的分布概况。本条“标准”要求的概况是指人口分布的大势,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可在中国人口分布图上自黑龙江的黑河至云南的
49、腾冲画一条线,在图上可明显地看出来,此线东南部,人口稠密,此线西北部人口稀疏。可让学生调动思维,尝试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大势的形成原因,不必追求思考的结果。(6)运用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征。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征,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陆地边疆地区。第二,从地区分布来看,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第三,从具体分布来看,各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前两个特征和第三个特征中的“小聚居”,在我国民族分布图上可直接读出来;“大杂居”的特征需要辅助文字说明,例如,没有一个县或市的居民是由单一的民族构成。在学习民族分布的基础上,应了解我国实行民
50、族区域自治的民族政策,理解各民族互帮互助、和睦共处,组成统一的祖国大家庭,从而增强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用事实分别说明地球自转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地球仪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二对标准要求的把握地球与地球仪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来说明对标准把握的重点是放在提出证据说明上并进一步对此标准附加说明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有的科学史教育从本条标准及其说明来看它有两个要求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二是学生能自己提出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用的大小知识要求是次要的而培养能力描述地理事物是主要的从标准的表达看不要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