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知识点下册中学教育高考_中学教育-高中教育.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知识点下册中学教育高考_中学教育-高中教育.pdf(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高一生物知识点精选(下册)一、遗传的基本规律(1)基因的分离定律 豌豆做材料的优点:(1)豌豆能够严格进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2)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现性状分离,分离比为 3: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
2、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2)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 F1自交,后代出现四种表现型,比例为 9:3:3:1。四种表现型中各有一种纯合子,分别在子二代占 1/16,共占4/16;双显性个体比例占 9/16;双隐性个体比例占 1/16;单杂合子占2/16×4=8/16;双杂合子占 4/16;亲本类型比例各占 9/16、1/16;重组类型比例各占 3/16、3/16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
3、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运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种的方法:优良性状分别在不同的品种中,先进行杂交,从中选择出符合需要的,再进行连续自交即可获得纯合的优良品种。记忆点:1.基因分离定律: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生物纯本杂交时,子一代只表现出显性性状;子二代出现了性状分离现象,并且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的数量比接近于3:1。2.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3.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存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表
4、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4.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在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范围内,有 n 对等位基因的个体产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 2n 种。二、细胞增殖(1)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2)有丝分裂:分裂间期的最大特点:完成 DNA 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体的主要变化为:前期出现;中期清晰、排列;后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别注意后期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2 页 由于着丝点分
5、裂,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异:a.前期纺锤体形成方式不同 b.末期细胞质分裂方式不同。(3)减数分裂:对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时期:原始生殖细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细胞 特点: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结果: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比原始生殖细胞减少一半。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主要变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之间常出现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体散乱地分布于细胞中,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染色体的着丝点分裂染色体单
6、体分离。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形的鉴别:(以二倍体生物为例)1.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排列于赤道板或相互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体没有上述特殊行为有丝分裂 记忆点:1.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的生殖细胞的减少了一半。2.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个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随机的,则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4.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细胞,精细胞再经过复杂的变化形成精子。5.一
7、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6.对于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1)XY 型的性别决定方式:雌性体内具有一对同型的性染色体(XX),雄性体内具有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XY)。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产生了含有 X染色体的精子和含有 Y染色体的精子。雌性只产生了一种含 X染色体的卵细胞。受精作用发生时,X精子和 Y精子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均等,所以后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机会均等,比例为 1:1。(2)伴 X隐性遗传的特点(如色盲、血友病、果蝇眼色、女娄菜叶形等遗传)男
8、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属于交叉遗传(隔代遗传)即外公→女儿→外孙 女性患者,其父亲和儿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为携带者(3)X 染色体上隐性遗传(如抗 VD佝偻病、钟摆型眼球震颤)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具有世代连续现象。男性患者,其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4)Y 染色体上遗传(如外耳道多毛症)致病基因为父传子、子传孙、具有世代连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代自交代中出现性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
9、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自交后代出现子占双杂合子占亲本类型比例各占重组类型比例各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3 页 续性,也称限雄遗传。(5)伴性遗传与基因的分离定律之间的关系:伴性遗传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性染色体也是一对同源染色体,伴性遗传从本质上说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记忆点:1.生物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以分为两类:常
10、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生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 XY型,另一种是 ZW型。2.伴性遗传的特点:(1)伴 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遗传现象(由于致病基因在 X染色体上,一般是男性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女性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亲传给致病基因。(2)伴 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连续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是患者。(3)伴 Y染色体遗传的特点:患者全部为男性;致病基因父传子,子传孙(限雄遗传)。四、基因的本质(1)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整个生物界中绝大多数生物是
11、以 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有 DNA 的生物(细胞结构的生物和 DNA 病毒),DNA 就是遗传物质;只有少数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没有 DNA,只有 RNA,RNA 才是遗传物质。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想:设法把 DNA 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 DNA 的作用。(2)DNA 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DNA 分子的结构 a.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由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组成)。b.脱氧核苷酸长链:由脱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聚合而成 c.平面结构:d.空间结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e.结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DNA 的复制 a.时间:有丝分裂
12、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 b.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半保留复制。c.条件:模板(DNA分子的两条链)、原料(四种游离的脱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等),能量(ATP)d.结果:通过复制产生了与模板DNA一样的 DNA分子。e.意义: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3)基因的结构及表达 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 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转录:以 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 RNA的过程。翻译:在核糖体中以信使 RNA 为模板,以转运 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
13、蛋白质分子 记忆点:1.DNA是使 R型细菌产生稳定的遗传变化的物质,而噬菌体的各种性状也是通过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代自交代中出现性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自交后代出现子占双杂合子占亲本类型比例各占重组类型比例各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
14、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4 页 DNA 传递给后代的,这两个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2.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核酸。细胞内既含 DNA 又含 RNA 和只含 DNA 的生物遗传物质是 DNA,少数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由于绝大多数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3.碱基对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对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 DNA 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4.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
15、 DNA 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基因的表达是通过 DNA 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5.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在两条互补链中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在整个 DNA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整个 DNA 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6.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 DNA 的缘故。7.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
16、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9.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决定了信使 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信使 RNA 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又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氨基酸的排列顺序最终决定了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的特异性,从而使生物体表现出各种遗传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时:基因的碱基数:mRNA 上的碱基数:氨基酸数=6:3:1。氨基酸的密码子是信使 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不是转运 RNA 上的碱基。转录和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意:配对时,在 RNA 上 A对应的是 U。10.生物的一切遗传性状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基因控制性状的另一种
17、情况,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来直接影响性状。五、生物的变异(1)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的概念:由于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的特点:a.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c.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 e.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 基因突变的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突变的类型:自然突变、诱发突变 人工诱变在育种中的应用:通过人工诱变可以提高变异的频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状。(2)染色体变异 染色体结构的变异: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猫叫综合征。行自花授
18、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代自交代中出现性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自交后代出现子占双杂合子占亲本类型比例各占重组类型比例各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学
19、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5 页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包括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和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减少。染色体组特点: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一个染色体组中所含的染色体形态、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个染色体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一整套基因 二倍体或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由未受精的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发育成的个体均为单倍体(可能有 1 个或多个染色体组)。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和幼苗。原理:当秋水仙素作用于正在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细胞分裂前期纺锤体形成,导致染色体不分离,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
20、。多倍体植株特征:茎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糖类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有所增加。单倍体植株特征: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单倍体植株获得方法:花药离休培养。单倍体育种的意义: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只需二年)。记忆点:1.染色体组是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者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染色体组。2.可遗传变异是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最大的特点是产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体的某个位点上的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既普遍存在,又是随机发生的,且突变率低,大多对生物体有害,突变不定向。基因
21、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原有基因的重新组合,并没产生新基因,只是通过杂交等使本不在同一个体中的基因重组合进入一个个体。通过有性生殖过程实现的基因重组,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述二种变异用显微镜是看不到的,而染色体变异就是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显微镜可以明显看到。这是与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别。其变化涉及到染色体的改变。如结构改变,个别数目及整倍改变,其中整倍改变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类型,如:染色体组、二倍体、多倍体、单倍体及多倍体育种等。行自花
22、授粉而且是闭花授粉自然条件下能保持纯种品种之间具有易区分的性状人工杂交试验过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扰人工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后代表现为一种表现型代自交代中出现性体在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亲本杂交后产生的自交后代出现子占双杂合子占亲本类型比例各占重组类型比例各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