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科学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反思(2023秋).doc(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一单元 光1.有关光的思考有关光的思考是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光”的起始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进行交流,说说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让学生比较各位发光体,区分光源和非光源。其二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重点聚焦“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昨天课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满意。我采用的是全班讨论个人发言,学生交流光的认识内容不够丰富,也许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基础上再代表发言。关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学生对“星光”、“月光”的争议,强调光源必须是符合3个条件,分别是“自己发光”“正在发光”和“
2、物体”,并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观察辨析,成为本课一个亮点。由于准备不充分,我没有在课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苹果”实验,只是口头讨论,导致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十分苍白,准备利用其他时间补做这个实验。另外在群里有老师提出可以用书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实验,都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总体觉得,这课教材的编写有些不足,反光镜和鲜花草坪的图片和本课教学目标不怎么合群,后面的夜视仪出现也牵强。2.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怎样传播的?很多学生都会回答,光是直线传播的。话没错,可是你有什么证据吗?你能看到光传播的路线吗?答不上来吧,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的所在,通过与声音传播方式的比较,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推测光的传
3、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声音的传播,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已学习,可以作为学习“光的传播”的铺垫,我采用的是韦恩图形式,让孩子们讨论声音和光传播的异同,这个图不需要填写,只是给学生一个暗示,光的传播和声音的传播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光的传播”探究活动。探究活动采用的实验是沿用以前教材上的实验,需要3张带孔的卡纸,还有1张纸屏,以及1个手电筒。教科书详细介绍了实验器材、方法和步骤,通过两次对比来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个实验真的能让学生明白光是直线传播吗?我表示有些怀疑,感觉这个实验设计有些复杂,而且是在已知道实验结果设计出
4、的验证实验,就如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实验后,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用来浇灭蜡烛。不好意思,扯远了,回到这个实验,我觉得这个实验的操作可以进行改进,不是一开始就让学生将3张卡纸摆成直线,而且提出一个任务:将3-4张有孔的卡纸间隔摆放,用手电筒照射,想办法让光斑落在最后的纸屏上。上图中的学生实验就是这样做的,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思考,什么情况下,光斑会落在纸屏上,什么时候情况光斑不能落在纸屏上,从中你有什么猜测或启发?这样的设计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从问题出发,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不是懵懵懂懂地动手实验。当学生根据前面实验说出光是直线传播的猜测后,老师也不要急于肯定
5、,而是再多问个问题,让学生直接跨到核心概念的领域,千万不要差临门一脚。要问什么问题?当然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一步验证光是直线传播的。前面“让光斑落在屏上”的实验探究,学生知道要把这些卡纸排成一条直线(实际上是让小孔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如果移动这些卡纸,特别是不让这些卡纸在一条直线上,光斑还能在原来的屏上吗?在我的课件里,提出可以怎样移动卡纸,比如可以移动第二张卡纸,也可以移动第三张卡纸,卡纸的移动方面可以是前后移动,也可以是左右移动。学生再次发现,如果卡纸是前后移动,光斑都能落在原来的纸屏上(光斑的大小会有变化,位置不变),如果卡纸是左右轻微移动,光斑就不能落在原来的屏上,进一步说明光是直线
6、传播的。遗憾的是,书上的这个实验是单元重点实验,考试要考的,所以我难免落于俗套,以落实书本实验为主,改进拓展为辅。而且一旦按我前面的设计开展教学活动时,时间往往不够用,这就是科学专职老师的无奈和困惑。什么时候能自由地进行深入地主题式研究,而不是蜻蜓点水,折射、反射、散射都要涉及却都没有到位,呵呵,大家一起努力。课堂拍摄了几张学生的实验照片,感觉大部分小组顺利地完成任务,学生做实验还是挺开心的,这是科学老师的幸福来源。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光在传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接着思考,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改变? 揭示课题。探
7、索活动1光从空气进入水中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知道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接着让学生思考“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出示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的实验,让学生推测光的路线图,并画出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光路图,学生画的光路图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从空气到水中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水中的光线会变粗;(2)光从空气到水中会发生偏折现象,有的往上偏折、有的往下偏折;(3)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到达水面时,部分光在水中发生偏折,另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反射;(4)光在水中会发生反射现象。反思:根据学生画的光路图,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对折射有一些了解,而且学生对于反射现象的了解明显高
8、于折射现象。建议把反射的内容放在折射之前上更好,因为发生折射现象时都会伴随有反射现象的发生,从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开始讲起,这样更符合他们的认知。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实验过程在做下水实验时,发现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时,光的路线完全看不见,只能在水中看见零星的几个红点,不能呈现教材图片中的现象。于是我对实验做了以下的改进:(1)通过在水槽中点燃蚊香,让蚊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用激光笔照射水槽就能看到空气中光的路线(2)通过用茶水、在水中滴加墨水和牛奶的方式,让水中形成丁达尔效应,再用激光笔照射就能看到光的路线。我分别用茶水、墨水、牛奶做了实验,发现在水中加入牛奶光的路线最清晰。在教学中我把这个实验
9、,当成一个教育契机,让学生明白不要唯书本论,遇到问题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课堂上演示光从空气透过水的实验时,学生发现不能看见任何光的路线,于是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如何改进实验才能看见光的路线。学生讨论后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用喷雾器喷出水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2)利用蚊香的烟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3)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牛奶,这个方法来源于上学期学生做的杯中日出实验。让学生利用的实验器材线香、金属架、塑料盒搭建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发现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而当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改变,并且在水中光的路线会更粗一些。反思:实验中加
10、入的牛奶要一点一点的添加,当能清楚看见光的路线时就停止加入。观察光的路线时,要求学生观察光从空气垂直和斜射入水的两种情况,为折射概念做铺垫。活动2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观察到,垂直放入水中时铅笔会粗了,倾斜放入时铅笔像折断了,需要注意选圆筒形的容器偏折现象会更加明显。折射概念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让学生思考发生折射现象,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学生得出需要斜射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这个两个条件,于是我反问学生,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也会发生折射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会发生。于是让学生做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的实验,发现也能发生折射现象。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折射的概念: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
11、种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现象。反思: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折射的规律,自己总结出折射的条件,能够用自己的话给折射下定义,从而深度的理解了折射的概念。活动3观察鱼学生在观察鱼的活动中,关注点在鱼的数量上,完全忽略了观察的角度,因此教师在实验之前,强调观察鱼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观察的角度。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很多条鱼,并且对形成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我这样解释,看到多条鱼是由于反射和折射叠加形成的,但这种说法不够科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您,给出好的建议。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回忆生活中的现象,光在传播中如果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接着思
12、考,这时光的传播路线是否会发生改变? 揭示课题。探索活动1光从空气进入水中通过上节课学习,学生知道光在空气中和水中都是沿着直线传播,接着让学生思考“光从空气射入水中它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吗?”出示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的实验,让学生推测光的路线图,并画出光从空气到水中的光路图,学生画的光路图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从空气到水中的传播路线是一条直线,水中的光线会变粗;(2)光从空气到水中会发生偏折现象,有的往上偏折、有的往下偏折;(3)光在空气中沿着直线传播,到达水面时,部分光在水中发生偏折,另一部分光在水面发生反射;(4)光在水中会发生反射现象。反思:根据学生画的光路图,发现只有少部分学生
13、对折射有一些了解,而且学生对于反射现象的了解明显高于折射现象。建议把反射的内容放在折射之前上更好,因为发生折射现象时都会伴随有反射现象的发生,从学生从熟悉的内容开始讲起,这样更符合他们的认知。光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实验过程在做下水实验时,发现激光笔的光透过空气射进水中时,光的路线完全看不见,只能在水中看见零星的几个红点,不能呈现教材图片中的现象。于是我对实验做了以下的改进:(1)通过在水槽中点燃蚊香,让蚊香的烟气充满水槽,再用激光笔照射水槽就能看到空气中光的路线(2)通过用茶水、在水中滴加墨水和牛奶的方式,让水中形成丁达尔效应,再用激光笔照射就能看到光的路线。我分别用茶水、墨水、牛奶做了实验,发现
14、在水中加入牛奶光的路线最清晰。在教学中我把这个实验,当成一个教育契机,让学生明白不要唯书本论,遇到问题应该像科学家那样自己想办法解决。在课堂上演示光从空气透过水的实验时,学生发现不能看见任何光的路线,于是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如何改进实验才能看见光的路线。学生讨论后给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用喷雾器喷出水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2)利用蚊香的烟雾可以看见光的路线(3)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的牛奶,这个方法来源于上学期学生做的杯中日出实验。让学生利用的实验器材线香、金属架、塑料盒搭建了如下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学生发现当光斜射入水中,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而当光线垂直射入水中时,光的传播路线不会发生
15、改变,并且在水中光的路线会更粗一些。反思:实验中加入的牛奶要一点一点的添加,当能清楚看见光的路线时就停止加入。观察光的路线时,要求学生观察光从空气垂直和斜射入水的两种情况,为折射概念做铺垫。活动2铅笔倾斜和垂直放入水中学生通过实验很容易观察到,垂直放入水中时铅笔会粗了,倾斜放入时铅笔像折断了,需要注意选圆筒形的容器偏折现象会更加明显。折射概念通过以上两个实验,让学生思考发生折射现象,需要哪些必要条件,学生得出需要斜射和光从空气进入水中这个两个条件,于是我反问学生,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中也会发生折射吗?大部分学生都认为不会发生。于是让学生做光从水中斜射进入空气的实验,发现也能发生折射现象。最后和
16、学生一起归纳出折射的概念:光从一种物质斜射进入另一种物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称为光的折射现象。反思:学生在实验中发现折射的规律,自己总结出折射的条件,能够用自己的话给折射下定义,从而深度的理解了折射的概念。活动3观察鱼学生在观察鱼的活动中,关注点在鱼的数量上,完全忽略了观察的角度,因此教师在实验之前,强调观察鱼的过程中,要重点关注观察的角度。实验中学生会观察到很多条鱼,并且对形成的原因非常好奇。于是我这样解释,看到多条鱼是由于反射和折射叠加形成的,但这种说法不够科学,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您,给出好的建议。5.认识棱镜(1)选择大的棱镜和光照强度大的手电筒,棱镜分解的颜色会更清晰,同时呈现
17、的颜色也会增多。(2)选择一个晴天,让学生用太阳光直接做实验,最好让分解的光投到光线较暗的地方,这样呈现效果更好。(3)室内做实验时,由于白光通过棱镜分解的颜色,受光照射棱镜的角度以及电筒、棱镜、屏三者之间距离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提前把三棱镜、电筒固定好,并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棱镜的侧面,这样棱镜分解的光颜色更多更清晰。根据学生记录的三棱镜分解光的颜色记录单,发现学生记录的颜色多数都是4-6种。对于三原色叠加的颜色不易观察到,尤其是靛色他们会写浅蓝色或者直接把它归类在蓝色里。同时学生们感到疑惑靛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它与彩虹的青色是同一种颜色吗?青色与靛色的区别是什么,两种颜色是否可以等同起来?做完
18、实验后,要求学生画出白光通过三棱镜的光路图,从记录单可以看出学生已经知道白光通过棱镜会发生折射变成七种颜色的光,但多数学生都认为白光通过棱镜只发生一次折射。于是让学生思考白光通过棱镜的过程中经过了哪些介质?空气-固体-空气,再根据折射的概念,学生就明白了白光通过棱镜其实发生了两次折射。最后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牛顿用白光通过三棱镜变成七种颜色,由此说明白光不是单色光,而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组合形成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加入科学史让教材更加人性化,能大大的增强学生探究光奥秘的兴趣。6.光的反射现象写在前面的话:一到9月,新学期就开始了。特别是今年,教科版小学科学5-6年级新教材同时推出,让以前
19、积累的教学资料都失去用途。许多老师争先恐后地挤进年级QQ群,要教学计划,要教案,要课件,要试卷,要知识点互助互享没有错,但感觉不少老师只是索取,缺乏认真的教研态度,有些让人无奈和悲哀。作为一个老师,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用心备课和客观反思,是提高教学实效和促进自身发展的不二法宝。有没有兴趣,加入教学反思的队伍?我先开篇有关光的思考是五年级上册新教材第一单元“光”的起始课,目的是了解学生关于光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探索有关光现象和原理的兴趣。本课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其一是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进行交流,说说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让学生比较各位发光体,区分光源和非光源。其二是研讨光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20、重点聚焦“没有光会发生什么”。昨天课上下来,感觉不是很满意。我采用的是全班讨论个人发言,学生交流光的认识内容不够丰富,也许可以尝试小组讨论基础上再代表发言。关于光源的辨析,我利用学生对“星光”、“月光”的争议,强调光源必须是符合3个条件,分别是“自己发光”“正在发光”和“物体”,并让学生上台进行实验演示,同学们观察辨析,成为本课一个亮点。由于准备不充分,我没有在课堂上安排完成“黑暗中的苹果”实验,只是口头讨论,导致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十分苍白,准备利用其他时间补做这个实验。另外在群里有老师提出可以用书卷、鞋盒或月相盒等材料做实验,都是值得借鉴的好办法。总体觉得,这课教材的编写有些不足,反光镜和鲜花
21、草坪的图片和本课教学目标不怎么合群,后面的夜视仪出现也牵强。7.制作一个潜望镜本课是光单元的最后一课,通过简单回顾本单元的知识概念及运用,聚焦到单元知识综合运用:利用光学知识制作一个潜望镜。 第一部分教材呈现了一艘潜艇,说明潜望镜经常使用在潜艇上,让学生明白潜望镜的作用,同时联系本单元的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第二部分是制作潜望镜。教材呈现了制作的方法和所需要的材料,这些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可以找到的,提醒教师和学生材料需要自己准备,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进行科学学习。教材还提醒制作潜望镜的材料还有很多,希望学生能够关注生活,进一步在生活中延伸应用。制作活动可以转化为微项目进行实施。第二单元 地球表
22、面的变化2.地球的结构由火山口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么样的”?从而聚焦本节课的重点地球的结构。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视频中,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被类比成鸡蛋,这样的类比符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理解。学生通过阅读资料和观察岩石,了解地壳的组成。提供的资料图文结合,不仅岩石分类明确,还介绍了不同种类岩石形成的原因,能帮助学生完善关于“岩石“的认知结构,加深对地壳组成的认识。资料还需在教学过程中继续改进,语言能更简洁,表述能更完整。学生观察岩石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视频补充,了解地壳的运动。学生用海绵块模拟岩层弯曲的活动仅仅体验了地壳运动中的挤压受力,而地壳的运动
23、是复杂多变的,因此播放视频进行补充说明。学生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在制作模型前,通过讨论和举例,学生明确“制作模型需按照原型各部分数据成比例缩小来完成”。3.地震的成因及作用以谈话的方式,用四川长宁发生地震为导入,并出示1998-2011年较大地震的表格让学生观看,接着提问“关于地震你们最想了解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回答,他们对以下问题感兴趣:(1)为什么一些地方发生地震会如此频繁?(2)地震的形成与什么因素有关?(3)地震发生时有大小不同的震级,震级受什么因素的影响?(4)为什么地球上会发生地震?(5)地震会带来哪些灾难?(6)为什么动物在地震来之前可以提前感
24、知到,而人类却不能感知?(7)频繁发生地震的地方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吗?让学生分析这么多问题中,我们应该先研究哪个问题,才能解决其他问题,大部分学生认为先研究“为什么地球上会发生地震”,顺势引出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教学反思: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信息让其观察分析后,他们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且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他们会产生极高的兴趣。探索(1)内化地球的结构上节课学生已经知道地球的内部结构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询问学生如果用身边一个东西来类比于地球结构,你会选择什么?多数学生都会类比成一个鸡蛋。反问学生地球内部结构像鸡蛋一样静止不动吗?学生知道地幔岩石在地核的作用下熔化成岩浆并能缓慢流动。
25、这时部分学生提出可以把地球内部结构类比成加热的高压锅,地球内部像高压锅一样处于高温高压的状态。并让学生思考,如果地球内部长期处于这样的状态会发生什么?学生想到会发生爆炸。所以地球要长期生存,必须要释放内部的能量,那地球又是通过什么形式来释放能量的呢?学生很快得出“火山喷发和地震”。(2)探究地震成因出示世界地形图,让学生推测地震可能在岩石圈层的什么位置发生地震,并说出理由。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猜测会在地壳较薄的地方和板块的接壤处发生地震,因为这些地方更容易让地球释放能量。于是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地震频发的图片资料。根据资料,可以知道世界上大部分地震都分布在板块间的边界上,并介绍中国也是一个地震大国,
26、从世界板块来看处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之间,所以会频发地震,通过资料学生知道他们的推测是正确的。接着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云南、四川等地会频发地震?”学生立马回答这些地方也处于板块间,接着出示中国的地震带,发现云南、四川等地处于喜马拉雅和地中海板块之间,所以会频发地震。教学反思:让学生经历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通过提供的资料与自身思考的结果进行比对,让学生获得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接着教师出示地震后的公路图片,学生观察到路面有塌陷、弯曲、突起、褶皱等现象,并思考这些现象是板块间如何运动形成的?学生猜测是板块间碰撞后出现的现象,于是让他们用实验去验证推论是否正确,出示代表岩层
27、的泥土和代表板块的两半盒子。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发现当板块间碰撞后岩层会呈现突起、褶皱、弯曲变形等现象;当板块间分隔开时,岩石会发生断裂、错位。同时出示岩层弯曲、断裂、错动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模拟实验的现象,尝试解释地震的成因?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得出,由于地球内部地核温度很高,让地幔的岩石层熔化成岩浆,产生巨大的压力。通过板块间挤压和碰撞,使岩层发生弯曲、断裂和错位,这个过程中让地球内部的能量获得释放,这样就形成了地震。(3)地震的作用我所在的学校是阿坝州茂县,它紧挨着汶川也经历过大的地震,课堂中我以汶川地震为切入点,重点讲解茂县叠溪地震。汶川地震201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
28、8级的地震,地震导致山体滑坡,阻塞河道形成了堰塞湖,严重破坏地区超过10万平方千米,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3人受伤,17923人失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大的地震。映秀地震遗址茂县叠溪地震1933年8月25日茂县叠溪村发生了7.5级的地震,地震引发了山崩,堵塞河道,把岷江拦腰斩断,最终江水倒灌,淹没叠溪城及附近21个羌寨,死亡6800多人,仅一个放牛娃幸免。同时松平沟、水磨沟、鱼儿寨沟等地山崩数处,形成大小海子十一个,现在松坪沟著名旅游景点海子就是当时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在2008年叠溪又经历了汶川地震,导致山体比较松散,在2017年6月24日叠溪新磨村发生了高位垮塌,河
29、道阻塞2公里,100余人被掩埋。学生通过汶川和茂县叠溪地震,了解了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地震会造成堰塞湖、道路倒塌、山体松动、垮方等地形改变。教学反思:学生看到课题地震的成因及作用时就很疑惑,地震还有作用不应该是危害吗?在学生的认知里作用指的是好的方面。发生地震的本质原因其实是地球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也是地震最重要的作用,但教材里没有涉及此内容,建议增加这部分内容。其次教材所呈现的汶川和唐山地震对地形的改变,学生认为是地震的危害而非地震的作用,建议把课题改成地震的成因及影响,这样更符合教材的内容。(4)地震自救和互救四川是多震地方,学会地震自救和互救显得尤为重要,我用视频来教学生自救的
30、方法。看完视频后在教室里进行地震应急演练,同时让学生制作地震自救宣传海报。4.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一)探究火山喷发的原因1.上图是教材上的活动步骤。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步骤操作。结果有3个组压根没喷发,有4个组很久才喷发(超10分钟)。课后我挖开土豆泥,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有的组洞挖得太大,番茄酱加多了,结果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煮沸。二是有的组挖洞没挖到底,导致番茄酱根本接触不到金属罐底,结果土豆泥都烧焦了,还没观察到火山喷发。为解决挖洞挖不到底和洞挖太大这两个问题。我从材料和操作方法入手改进,细表如下。2.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属罐、土豆泥、番茄酱(与水1:
31、1混合稀释);需自配材料:滴管、吸管(挖洞)、火柴、酒精灯、铁架台。3.下图1是配送的土豆泥粉,加水搅拌成泥状,用勺底按压不结块就可以了(下图2)。用勺子分装入金属罐中,每份不少于半罐(下图3)。4.实验时,让学生用吸管竖直插到底,就能挖出小洞(上图4),吸管中挖出的土豆泥正好用来封住洞口。后面的班级按此方法操作,快则3分钟,慢则7分钟左右,都能观察到火山喷发。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5.本活动,学生除了要观察并记录杯中的现象之外,还要从模拟实验中思考火山喷发的条件。教师可以多备一份不加热的火山模型,通过对比引导学生归纳火山喷发的条件。(二)了解火山对环境的影响1.本环节我采用微课+书本阅读的
32、方式学习。通过微课和阅读学习,学生对火山喷发的利弊有了一定的了解。视频如下,如需要请自行下载。5.风的作用由风蚀拱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本课的聚焦问题“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这是本节课研究的主要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图片,猜测“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 。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分析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四幅图片中的岩石特征可作为学生猜测的依据。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在短时间内体会风卷起沙子对岩石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实验过程比较简单,要注意的是:1.注意打磨方向是水平方向,模拟空气流动的方向。2.打磨后的碎屑物质要收集到盒子中,维持桌面的整洁。学生用砂纸打磨岩石学生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和观看视频,完善对风成地
33、貌特点及形成过程的认识,了解风的作用有磨蚀作用、堆积作用和搬运作用等多种方式。研讨部分引导学生从整体思考,将改变地球形态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进行比较;再请学生自己说说“风是怎样改变地球表面的”,并用气泡图归纳小结。6.水的作用上课想让学生亲手做一做“雨水对土地的影响”的模拟实验,但又怕实验室被弄的又脏又乱,有什么好办法?将学生带出教室,来到真实自然中进行实验,此过程中学生除了对本课内容能有较清楚的认识外,还会发现有植被覆盖的土壤会不那么容易改变地形地貌,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一定拓展。7.总结我们的认识为什么植物覆盖可以防止侵蚀发生并能保持水土?植物的根系可以抓紧土壤,减少土地中松散物质的产生,由
34、此可以减轻侵蚀作用的危害,减少水土流失。第三单元 计量时间1.时间在流逝(一)交流古人利用太阳计时的方法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古人计时的资料。本环节先请学生上台交流查到的古代计时工具,很多学生都查到了香钟、沙漏、日晷和圭表等。然后用微课进一步学习圭表和日晷。视频如下,如需要请自行下载。00:562.下图1是配送的圭表和日晷模型,圭表只有1个,日晷有12个。使用日晷前要将晷针插入晷面(下图2),倾斜角度与当地纬度相同(丽水约北纬28度),还要注意上晷面朝北。3.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二)观察研究一炷香的时间1.本活动若照书来燃烧一炷香,时间会来不及。下水实验发现配送的线香长度约为9厘米,烧
35、完一炷香约需要18分钟。故建议将活动改为测量相同长度的燃香时间(见下图)。2.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线香(折成2半,约4.5厘米);需自配材料:火柴、计时器、橡皮泥(插香)、红笔、直尺。3.建议让学生用红笔给线香做标记,约5-10毫米为一格(燃烧1格约需1-2分钟)。实验前要注意指导秒表的使用方法和读数。此外,还需提醒学生要在无风干扰的条件下进行实验。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4.下图是学生的记录单。学生较容易发现:燃香的速度差不多均匀。因此,古人曾用燃香来粗略估计时间。2.用水计量时间(一)测量水流速度的变化1.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滴漏器;需自配材料:塑料
36、杯、水和秒表。为了便于学生观察,建议在滴漏器20mL、40mL和60mL处做上标记。2.由于配送的滴漏器只有60mL,故建议将积聚的水体积改为20mL、40mL和60mL(见下表)。表中实际时间是指秒表所测得的时间,而每20mL用时需要学生做一下减法得到。3.活动前注意指导学生滴水的同时开始计时且中间秒表不暂停。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4.通过汇总不同组水钟每漏20mL水用时(下图),学生发现滴水的速度不均匀,是先快后慢的。此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滴水速度会越来越慢。学生较容易发现是上方容器水位下降了(水压减小了),导致滴水的速度越来越慢。5.分享一张学生的作业本照片。三、材料点评1.下
37、图1是去年配送的滴漏器,今年配送的滴漏器则是上方多了一个提环(下图2),下方滴水口延长了一截。从使用效果来看,改进后的滴漏器,用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了,实验稳定性也不错。2.建议器材为滴漏器配一个稳定的支架(类似下图),毕竟手持实验还是会有一定的影响。3.我们的水钟分析学生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原因。自制水钟计时不准的主要原因有设计不够合理、制作不精细和使用不规范。设计时,控制水流速度的方法不够合理,如孔径过大或过小、水位过高或过低等。制作时不精细,划分时间刻度时太粗心大意了,没有平视去标刻度;容器形状不规则,标不好刻度;每隔一分钟,水位变化不明显;记号笔的笔头太粗,每个刻度线有粘连等。使用时,学生通
38、过斜视来计时,读数错误。4.机械摆钟(一)自制摆并探究其运动特点1.本环节需要学生自制一个摆,并探究它的运动特点。2.下图1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属摆球、摆球配件、棉线、带孔竹棒(去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铁架台。3.棉线剪成70CM以上,在棉线一头系出套环(上图3),然后挂上金属摆球和摆球配件。我从去年的五上工具箱里找来了带孔的竹棒,把细绳从小孔里穿过去,然后用夹子固定,见下视频。4.实验前教师注意强调摆动幅度不要太大,最好不要超过60。还要注意计时和计数的准确性。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5.下图是各组的摆1分钟摆动次数统计表。通过数据分析,学生发现: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
39、次数相同,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次数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同一个摆三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什么。通过反思数据引导学生关注计时和计数的准确性。6.通过活动学生较容易发现:我们自制的摆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摆动的方向也会改变。但学生对摆动的速度是否保持不变存在分歧:课堂上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摆动的速度会变快,因为摆动的幅度变小,即距离变小了。于是我补充了一个演示实验连续测量同一个摆每10秒的摆动次数(数据见下图)。当测到第20个10秒钟摆的摆动次数仍然不变的时候,学生非常惊讶地发现:同一个摆摆动速度不会随着摆动幅度变小而加快,而是摆动速度始终不变。5.摆的快慢(一)探究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的关系1.下图是
40、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塑料摆球、金属摆球、摆球配件、棉线、带孔竹棒(去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铁架台、直尺。2.第一班上课时发现学生用直尺量摆绳长度时,很不方便调整。于是听取了同事的意见,直接在绳子的10cm、20cm和40cm处做上标记(下图)。这样学生就不需要拿直尺量摆绳长度了。3.我把量角器切对半(见下图),用热熔胶固定在竹棒上,学生就能用量角器读出摆的初始摆动幅度。活动前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对比实验的变量控制。4.通过小组活动,学生能发现: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无关。然后收集全班的数据做对比(见下图),学生能发现:摆的快慢和摆动幅度也无关。(二)探究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的
41、关系1.下图是本活动所需的材料,其中配送的材料:金属摆球、摆球配件、棉线、带孔竹棒(去年工具箱);需自配材料:秒表、铁架台。 2.活动前,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把摆绳调整10cm、20cm和40cm标记处的操作方法。3.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和记录单。7.计量时间和我们的生活(一)总结和对比计时工具的演变1.本环节我让学生阅读作业本P50页的资料(见下图),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孩子回顾本单元学过的几种计时工具。2.然后,用微课学习人类计时工具的演变,体会人类对计时精确度的不断追求。视频如下,如需要请自行下载。3.最后,由小组讨论完成4类计时工具的比较。分享两张学生的记录单。(二)调查和了解精确计时的
42、重要性1.课前布置学生调查需要精确计时的事例,本环节请学生上台介绍。学生的交流非常精彩,很多孩子都查到了航天火箭的发射、田径比赛和红绿灯等等。分享一组学生汇报交流的照片。2.然后请学生把查到的事例汇总下来(见下图),并从中总结不同事例的计时精确度有什么不同。课堂学生发言听录如下:有些事情像百米赛跑,需要很高的计时精确度;有些事情计时精确度不用很高,比如上下课,只要准确到分,太过精确反而有影响;第四单元 健康生活1.我们的身体(一)检测我们的身体状1.本环节需要学生记录自己的体质信息,对照五年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作出客观的评估。2.如此大量的数据是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测量的,正好
43、每年都有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所以,我直接要来了今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打印出来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在课前就可以记录自己的体质信息了。3.活动前教师需要注意指导如何计算体重指数。第一班上课时,发现学生计算体重指数时非常困难,于是第二班就准备了计算器(见下图)。4.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是存在“空档”的(见下图),假设某男生肺活量是2500mL,介于良好和优秀之间。这种情况下是不能评估为优秀的,应采用就下原则,即达不到本级的话,就评估为下一级。另外,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里没有视力的评估标准,建议参考临床诊断,即裸眼视力低于4.9定为近视。5.课堂上学生的交流还是非常精彩的,通过交流,学生发现体质健康情况与
44、生活习惯、体育锻炼和睡眠等有关。课堂学生提问听录如下:你体重指数评估为超重(或低体重或肥胖),请问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学生提问率最高的问题。你跑步、跳绳和仰卧起坐都非常棒,是怎么做到的?你的视力是近视的,请问是什么原因?你的肺活量非常高,是怎么做到的?2.身体的运动1.本课三个活动,所以开课直奔主题,根据制作模型评价表明确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测试模型评价表里的项目该如何测试呢?建议如下处理:1.设计图及文字说明、分工合作、材料成本统计,无需工具,当堂自评;建议材料成本按(吸管0.1元/根,构件0.1元/个,胶带1元/个计算)2.美观,由学生评委打分;3.塔高、顶端承重、抗风能力、抗震能力,需要工
45、具,明确测试方法和测试标准(方法及标准见下图);塔高测量工具配送的是皮尺,操作不太方便,推荐改用直尺。测量时需要注意测量桌面到塔顶的垂直高度。建议配送可以折叠的米尺,不仅方便测量,也便于保存。测量抗风能力配送的是手持式小风扇,有3档风。下水实验时发现风量太小,于是改用家用电风扇。我认为抗震能力指抵抗震动时结构主体不损坏的能力,测试时塔台模型不出现散托即为合格。但配送的抗震测试仪只有一档,震动幅度也不大,建议配送能旋转、有三档、台面更大一些的抗震测试仪。可以这样处理:1.震动时间5秒内损坏的得1分2.震动时间5-10秒内损坏的得2分3.震动时间15秒以上不损坏的得3分活动2:各组完成测试,汇总测
46、试结果,并分析模型表现最佳的地方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根据测试结果汇总表,研讨:1.模型表现最佳的来说说怎么做到的?2.模型中存在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通过汇总结果后可以发现:1.塔顶承重是差别最大的,从5本活动手册-18本活动手册。按照3:4:3分别赋分:1分,2分,3分。2.塔顶承重好的,材料成本也更高;也存在材料成本低且塔顶承重好的,这样的设计会更合理。3.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连接处没有用胶带粘好和塔体倾斜,导致塔顶承重能力不高。3.心脏和血液本课第1个活动模拟并体验心脏工作要先测量平静状态下的心跳次数,故建议课堂活动如下处理:1.测量并比较;2.模拟心脏工作;3.
47、关注心脏健康;4.拓展:心跳和脉搏。测量并比较1.本环节需要学生测量并比较平静状态下和运动后的心跳次数。2.活动前教师需要指导测量心跳或脉搏的常见方法。由于受场地限制,1分钟活动我采用的是让同学们蹲下和起立。分享一组学生活动的照片。3.通过活动,学生认识到运动后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氧气,这需要心脏等血液系统更加努力地工作。分享两张学生的记录单。5.身体的“联络员”(一)身体对压力的反应1.本课一个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产生共情,把内心真实的情绪经历表达出来。于是我学着陈老师,课前给五年级段学生做了一个五年级学生压力调查问卷,强调由学生本人在没有任何负担下根据真实情况如实填写。总共回收了411份问卷
48、,并把调查结果数据图带回了课堂。2.有了比较符合学生真实的调查结果,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共情。这时,我再让学生说一说最近让他感觉到有压力或者情绪的一件事,学生就很愿意来分享了。3.在认识压力对身体的影响时,我采用了微课学习的方式,视频如下,如需要请自行下载。4.我请学生说一说:身体对压力的这些反应(下图),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生过。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述说,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要学会管理压力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二)管理压力和冲突1.本环节设置了几个情境案例。可以请学生来说一说该如何处理,并请其它同学用手势来表示赞同或提出意见。分享一组学生交流的照片。2.然后在轻音乐中,请学生在作业本上写下令自己感到有压力的事和管理压力的方法,并找自己信任的小伙伴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