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以考古学物质文化定义“文化圈”,在有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的时期,则附会以古 史记载的族属,这样“物质文化圈”便成为“民族文化圈”的替代品,于是追溯“考古学文化”便可以成为 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在西方考古学传统中一般认为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 西纳,后由柴尔德发扬光大。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安特生一开始就试图通过寻找仰韶文化的来源,来了解中 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同时也有研究者论证了仰韶文化就是虞夏文化。此后,本土化的文化历 史考古虽然被称
2、为“区系类型”学说或者文化谱系研究方法,但按照俞伟超、张忠培的说法无非就是“通过 考察我国考古学文化的谱系来研究中国这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而三代考古至今仍然热 衷于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来探讨夏文化、商文化、周文化,进而“追迹三代”,更何况在中 国考古学中,最先规范考古学文化的夏鼐,利用的就是柴尔德考古学文化的概念。(摘编自张弛民族与革命百年中国考古学的研究取向)材料二: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 学的主流。这里所说的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具体指建立在考古类型学基础上、着眼于中国整体的长时段的 考古学
3、文化谱系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前提,就是认为考古学文化和某些特定的人群存在一定的对应关 系。整体视野下的中国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目的是试图理清中华民族或者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谱系、脉 络和结构。聚落考古学或者社会考古学重点在考察某个聚落或者某个区域社会的状况,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 化程度,却很难宏观把握各大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很难洞悉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整体结构和脉络。 这也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当西方明显发生了由所谓物质文化史研究向社会考古的转型,而中国考 古仍然执着于考古学文化谱系研究的主要原因。20世纪前叶,安特生、李济、梁思永、吴金鼎、尹达等对于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
4、互关系 的讨论,虽然涉及的时空范围有限,但着眼点已在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五六十年代,随着黄河流 域考古材料的急剧增多,出现了 “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1959年,安志敏就指出“黄河流 域是中国文明的摇篮“,认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推动和影响了邻近地区的古代文化” “黄河中下游一 直是古代文明的中心石兴邦有类似认识。1962年,夏鼐也说“黄河流域是我国上古时代文明的中心”。 1965年,苏秉琦更具体指出,仰韶文化时期“一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原为核心的主体,另一方面又把原来关 系比较疏远的江淮河汉之间的诸原始文化联系起来”。这些论述或许有不成熟之处,但都是对中国考古学文化 整体
5、谱系和结构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学术意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为了消解极端的中原中心论,充分认识各地区文化自身的发展演变脉络,苏秉琦 等提出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学说,将全国大部地区划分为六个大文化区,强调在每个文化区内划分考古学 文化及地方类型,并考察这些文化、类型的发展演变和相互关系。虽然是以分区为基础的学说,但六区的划 分本身着眼全国,也关注区域之间的文化关系。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对迄今为止的中国考古学产生了重 要的指导作用,主要据此基本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个内涵的要求,即“你的观点”,因为不可能是所有的学子都要去参军,所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6、是写作的隐 含要求。写作时可以单向立意,写应该以学业为重,或者写应该投身祖国的建设中去,当然辩证分析既要学 好文化知识,又要时刻准备着献身祖国也是可以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对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张光直提出大 约距今6 000年以后,由于各区域文化的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严文明提出史前中国有着“重 瓣花朵式格局”,奠定了现代多民族统一中国的最早基础。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 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是以中原为核心的多元一体的形象表达。不过 总体而言,两人认识还是很相似,即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
7、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 格局的雏形。21世纪以后,赵辉还有关于“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则进一步提出早期中 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概念,论证了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的早期中国文化结构,梳理了其跌宕 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摘编自韩建业中国特色考古学的主要内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为时空范围有限,所以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的“黄河流域中心论”或者“中原中心论”观点是不 成熟的,也是极端的。B.区系类型学说的提出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作为本土化的文化历史考古,主要研究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过程。C.考古界利用柴尔德考古
8、学文化概念,利用考古学文化、文化谱系或文化因素“追迹三代”,来探讨夏商周 文化。D.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和西方考古没有同步转型是因为聚落考古学长于分析社会的复杂化程度,很 难有宏观视野。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考古界对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体现了对中国 考古学文化整体谱系和结构的认识。B.苏秉琦一方面坚持中原中心论,另一方面也关注区域之间的原始文化联系,这是他对中华文化始源的认 识,体现了其观点的先进性。C.区系类型学说影响巨大,指导作用明显,源于其强调划分文化区的考古学文化及地方类型,且着眼全 国,关注区域
9、之间的文化关系。D.对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张光直认为各文化平等交流,严文明则认为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多元一体,两 者都是对早期“中国”的认知。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聚落考古学研究的一项是(3分)()A.严文明从姜寨入手,分析仰韶文化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B.夏鼐认为中国文明可以从殷墟向上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虽有外来影响,但起源是独立的。C.对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实证了晚商历史,摧毁了 “东周以上无信史”的谬论。D.白寿彝认为仰韶文化后期对应炎黄时期,龙山时代对应尧舜禹时期。4 .材料二论证的严密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4分)5 .依据材料一,给“文化历史考古”下一个准确定义
10、,并分析材料二是如何运用这种方法证明我国“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的。(4分)(二)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忆当年,穿着细事且莫等闲看!曹靖华且说当年北京,我总觉有所不同。尽管岁月飞逝,人世沧桑,而阴丹士林一类的蓝大褂“江山”,总稳如 磐石。男女老幼,富贵贫贱,无不甘为“顺民”。春夏秋冬,时序更迭,蓝大褂却总与其主人形影相随也。源 暑盛夏,儒雅之士,倘嫌它厚,改换纺绸、夏布之类的料子而已。但其实,那也不见得真穿,出门时,多半 搭在肘弯上做样子,表示礼貌罢了。短促的酷暑一过,又一元复始了。其他季节,不管“内容”如何随寒暖 而变化:由夹而棉,或由棉而皮,
11、也不管怎样“锦绣其内”,外面却总罩着一件“永恒的蓝大褂。实在说, 蓝大褂在长衣中也确有可取之处:价廉、朴素、耐脏、经磨,宜于御风沙对终日在粉笔末的尘雾中周旋 的穷教书匠说来,更觉相宜;这不仅使他一出教室,轻轻一婵,便故我依然,且在一些富裕的同类和学子面 前,代他遮掩了几许寒酸,使他侧身“士林”,也满可无介于怀了。不仅此也。在豺狼逞霸,猎犬四出的当年,据说蓝大褂的更大功能,在于它的“鱼目混珠”。但其实也不 尽然。同样托庇于蓝大褂之下,而竟不知所终者,实大有人在!不过同其他穿着相比,蓝大褂毕竟“吉祥” 得多了。这虽然是无可奈何中的聊以自慰的看法。某年的秋夜,一个朋友把我从一个地方送到北平。另一个朋
12、友相见之下,惊慌地说:“呀,洋马褂!不行,换掉!换掉!”我窘态万状,无言以对。殊不知我失掉“民族形式”的装备也久矣。他忽然若有所悟地转身到卧房里取 了一件蓝大褂,给我换上,就讲起北平的“穿衣经”来。实在说,我向来是不喜欢“洋马褂”,喜欢蓝大褂的。不过这以前,此一地,彼一地也。穿着蓝大褂在异 邦马路上行走,其引人注目,正不亚于狗熊在广场上表演。而现在和蓝大褂重结不解之缘,恰是“适怀我 心” 了。不久,我就穿着这“适怀我心”,而且又能“鱼目混珠”的蓝大褂,到了阔别的十里洋场。不知怎的,也许因为久别重逢,分外兴奋的缘故吧,我这如此“士气”的蓝大褂,昨天整整半日,鲁迅 先生仿佛都没有发现。第二天,早饭
13、之后,一同登楼。坐定之后,正不知话题从何开始。窗明几净,鸦雀无 声,旭日朗照,满室生辉。我们恬淡闲适,万虑俱无。如此良辰,正大好倾谈境界也。这时鲁迅先生忽然把 眉头一扬,就像哥伦布望见新大陆似的,把我这“是非之衣” 一打量,惊异地说:“蓝大褂!不行,不行。还有好的没有?”我感慨地说:“北方之不行也,洋马褂”他没待我说完,就接着说:“南方之不行也,蓝大褂呀!洋马褂倒满行。还有好的没有? ”我一面答有,一面把那顿成“不祥之衣”的蓝大褂下襟往起一撩,露出了皮袍面:这是深蓝色的,本色 提花的,我叫不出名字来的丝织品,堪称大方、素雅,而且柔和、舒适。鲁迅先生一见,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地说:
14、“好,好!满及格!”他放心了。面露微笑地喷了一口烟说:“没事别出门。真要出门时,千万不能穿这蓝大褂。此地不流行。否则易被注意、盯梢,万一被盯上可 不得了!”当时的确如鲁迅先生所说:“沪上实危地,杀机甚多,商业之种类又甚多,人头亦系货色之一,贩此为活 者,实繁有徒,幸存者大抵偶然耳J接着他就谈到不但要注意穿着,而且要注意头发梳整齐,皮鞋擦光,等等。蓬首垢面、衣冠不整、外表古怪,都足引起注意,闹大乱子。连举止也都要留神“这是用牺牲换来的教训呀。”他结论似的这么来了一句,又点起一支烟,吸了一口,若有所思地沉默了一下,接着说:“在上海过生活,就是一般人穿着不留心,也处处引起麻烦。我就遇到过。”他又喷了
15、一口烟,停顿了一下,用说故事的口气,从容不迫地一边回忆,一边说起来:“有一次,我随随便便地穿 着平常这一身,到一个相当讲究的饭店,访一个外国朋友。饭店的门丁把我 浑身上下一打量,直截了当地说:走后门去!”“这样饭店的后门,通常只运东西或下等人走的。我只得绕了一个圈子,从后门进去,到了电梯 跟前,开电梯的把我浑身上下一打量,连手都懒得抬,用脑袋向楼梯摆了 一下,直截了当地说:走楼梯上 去!“我只得一层又一层地走上去。会见了朋友,聊过一阵天,告辞了。”“据说这位外国朋友住在这里,有一种惯例:从来送客,只到自己房门为止,不越雷池一步。这一点, 饭店的门丁、开电梯的,以及勤杂人员,都司空见惯了。不料这
16、次可破例了。这位外国人不但非常亲切而恭 敬地把我送出房门,送上电梯,陪我下了电梯,一直送到正门口,恭敬而亲切地握手言别,而且望着我的背 影,目送着我远去之后,才转身回去。刚才不让我走正门的门丁和让我步行上楼的开电梯的人,都满怀疑惧 地闭在闷葫芦中”他喷了一口烟,最后结束说:“这样社会,古今中外,易地则皆然。可见穿着也不能等闲视之呀1961年9月3日追忆(有删改)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篇说当年的北京,人们总是穿着“永恒的”蓝大褂,目的是说明蓝大褂在北京确有可取之处,与 下文形成对照。B.鲁迅先生看到“我”的皮袍面,“好像发现了我的保险单一样,喜不自胜
17、”是因为上海不流行蓝大褂,穿 它容易引起麻烦。C.文本最后一段揭示了古今中外不同地域都存在“先敬罗衣后敬人”的世俗风尚,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此种 社会现象的鄙夷和憎恶。D.作者回忆了与鲁迅先生的交往,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开篇以“且说当年北京”扣题,既引领下文,又反衬出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8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传神地表现了 “穿着蓝大褂在异邦马路上行走”的寒 酸可笑、不合时宜。C.本文熔记叙、描写、议论于一炉,行文舒缓自然,灵活多姿,语言诙谐风趣,毫无刻意雕琢的痕迹。 D.本文结构
18、颇有特色,看似散漫无边,实际上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穿衣不能等闲看二 8.本文的标题朴素中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性,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6分)9 .文本对鲁迅先生的刻画很有特色,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是从哪几个方面刻画的?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分 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诸葛孔明千载人,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自三代以降,未之有也。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 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其始见玄德,论曹操不可与争锋,孙氏 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唯荆、益可以取,言如蓍龟,终身不易。二
19、十余年之间,君信之,士大夫仰之,夷夏服 之,敌人畏之。上有以取信于主,故玄德临终,至云“嗣子不才,君可自取”;后主虽庸懦无立,亦举国听之 而不疑。下有以见信于人,故废廖立而立垂泣,废李严而严致死。后主左右奸辟侧佞,充塞于中,而无一人 有心害疾者。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而公六出征之,使魏畏 蜀如虎。司马懿案行其营垒处所,叹为天下奇才。钟会伐蜀,使人至汉川祭其庙,禁军士不得近墓樵采,是 岂智力策虑所能致哉?魏延每随公出,辄欲请兵万人,与公异道会于潼关,公制而不许,又欲请兵五千,循 秦岭而东,直取长安,以为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史臣谓公以为危计不用,是不然。公真
20、所谓义兵不用诈谋 奇计,方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建旗鸣鼓,直指魏都,固将飞书告之,择日合战,岂复翳行窃 步,事一旦之谪以规咸阳哉!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霸气 西南歌,雄图历数屯。”杜诗尽之矣哉。(选自容斋随笔卷八,有改动)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B.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C.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
21、/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D.盖其操心制行/一出于诚/生于乱世/躬耕陇亩/使无徐庶之一言/玄德之三顾/则苟全性命/不求闻达必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蓍龟,蓍草和龟甲,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用来指代占卜。B.夷夏,夷,指周边少数民族;夏,华夏,指中原地区。夷夏合称泛指天下。C.后主,历史上惯称朝代的末代君主为后主。文中泛指后世的君主。D.樵采,即砍柴、刈山草、扫树叶等。文中禁止樵采是为保护墓地采取的措施。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葛亮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
22、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过的。B.诸葛亮占卜后认为不可与曹操抗争,不可图谋孙权,可夺取荆州、益州三分天下。C.刘禅的近臣多是奸佞之人,却没有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D.诸葛亮不采纳魏延的计策,不是因为计策危险,而是因为他不愿意用诈谋奇计。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魏尽据中州,乘操、丕积威之后,猛士如林,不敢西向发一矢以临蜀。(2)司马懿年长于公四岁,懿存而公死,才五十四耳,天不祚汉,非人力也。14 .作者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对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他成就功业的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 是什么?其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
23、题,9分)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516题。浣溪沙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注】多病不胜衣。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鹃坞啼。此情惟有落花知!【注】沈郎: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日初晴,新燕衔泥呢喃。这两句色彩明快,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新的春之气息。B.在春日美景中词人却想起多病的沈约,词意到此转折,让读者禁不住想知道为什么这样。C.鸿雁不捎个信来,而鹏鹃的啼声又充满离愁别绪,更是时时勾起词人对故旧的思念。D.上片运用先实后虚的手法,下片则虚实结合,情中见景,体现了词人写作手法的高妙。16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
24、月几时有)都是怀人之作,请以结尾一句为例,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抒情手法上 有什么不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姜夔扬州慢中阐述的“,”两句,写花朵虽美却无人欣赏,侧重描写战 乱造成了城郭残破、人烟稀少的悲惨境况。(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阐述的“, ”的道理,是作者从唐庄宗先劳 苦以成功、后享受而致败的不同结果中总结出来的。(3)我国古代诗歌中用“猿”与“鸟”共同描绘景象、营造氛围的写法较为常见,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长津湖按照三个维
25、度构建影片的整体框架,以中央高层召开紧急会议,做出抗美援朝保卫家园的决 定作为宏观叙事视角, ,同时又以美 军指挥官和士兵为第三角度切入,构成了三线并行的叙事结构。 从微观叙事线索看,伍千里将哥哥伍百里的骨灰抱回家后,弟弟伍万里追随伍千里的脚步从军,这不仅仅是 一个家庭的革命延续,同时也是不同时代的斗争精神的传承。长津湖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胆识。朝鲜战 场上的美军“钢多气少”,步兵怕近战、夜战,他们离开飞机大炮的支援,战斗意志就会大减。 大胆地 实施穿插、迂回和包围,经常将美军步兵和坦克的联系割断,经常组织小分队直捣敌人指挥所和炮兵阵地。 虽然影片整体延续传统的战争片风格, ,使得中国历史题材
26、影片达到一个新高度。比如,在影片的战 斗戏份中,导演运用长镜头交代时间的起末,在一些场景中,又运用快切镜头,展现战争的紧张性和刻不容 缓。此外,特效与演员的交互配合,使得战场上血肉纷飞的残酷性直接深刻地映入观众眼中,冲入观众心 中。影片借助于电影高科技和特效技术打造战争片的视听,使得影片不仅有“细嗅蔷薇”的细腻,也充满恢 宏的气势。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3 分)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6分)20 .请从材料中提取必要的信息为电影长津湖拟写一则
27、推介广告文案。要求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80字。(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中国园林妙在含蓄,一山一石,耐人寻味。立峰是一种抽象雕刻品,美人峰细看才像美人。九狮山、鸳 鸯厅的前后梁架,形式不同,不说不明白,一说才,竟有鸳鸯之意。然而今天有许多好心肠的人,唯 恐游者不了解,水池中装了人工大鱼,熊猫馆前站着泥塑熊猫,如做着大广告,与含蓄两字 ,失去了 中国园林的精神所在,真太煞风景。鱼要隐现方妙,熊猫馆以竹林引胜,渐入佳境,游者反多增趣味。过去 有些园名,如寒碧山庄(留园)、梅园、网师园,都可,园内的特色是白皮松、梅、水。尽人皆知的
28、西 湖十景,更是佳例。亭榭之额真是赏景的说明书。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人临其境,即无荷风,亦觉风在其 中,发人遐思。而联对文辞之隽永,书法之美妙,更令人一唱三叹,徘徊不已。镇江焦山的别峰庵,为郑板 桥读书处,小斋三间,一庭花树,门联写着“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游者见到,顿觉心怀舒畅,亲切地 感到景物宜人,博得人人称好,游罢个个传诵。至于匾额,有砖刻、石刻,联屏有板对、竹对、板屏、大理 石屏,外加石刻书条石,皆少用画面,比具体的形象来得曲折耐味。其所以不用装裱的屏联,因园林建筑多 敞口,有损纸质,额对露天者用砖石,室内者用竹木,皆因地制宜而安排。住宅之厅堂斋室,悬挂装裱字 画,可增加内部光线及
29、音响效果,使居者有明朗清静之感,有与无,情况大不相同。当时宣纸规格、装裱大 小皆有一定,乃根据建筑尺度而定。2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22 .文中提到园林中隽永的对联文字和美妙的书法常令人一唱三叹。请选择下面给出的对联的其中一副,作 简要赏析。(4分)(1)湖北黄州赤壁:铜琶铁板,大江东去;月明星稀,乌鹊南飞。(2)岳阳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北京市上半年征兵工作圆满结束。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他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开启别 样的热血青春。“我甘愿扎根无人问津的边疆,甘愿坐事业、学业上的
30、冷板凳,只要祖国有需要,我义不容辞!”“决心入伍的那一天,我就做好了吃苦受累的准备,做好了有一天会牺牲在战场上的准备。在最热血的 年纪投身军营,为国防事业添砖加瓦,是我最无悔与光荣的选择!”然而面对他们铿锵的誓言,有人认为热血精神固然值得称赘,但是作为最高学府里的学子,学习才是他 们的天职,才可以发挥他们的最大价值。作为青年学子,学长们的选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与思考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B 2. B 3. A4 .论证结构严谨。材料二采用总分结构,先提出观点:以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方法揭示中华文
31、明发展脉络,始终是中国考古学尤其是新石器时代和夏商周考古学的主流。然后按时间脉络梳理论证观点。(1分) 论点与论据高度统一。无论是“黄河流域中心论”“中原中心论”,还是“中国相互作用圈”“重瓣花朵式格 局”等,都能恰切地论证分论点,进而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1分)大量引用学者的观点或结论,增强了 论证的权威性,也体现了论证的严密性。(1分)用语准确精练。比如“主要”“或许”“还是很相似”等语 句使表达恰当,有分寸。(1分)5 .定义:所谓文化历史考古,是始自德国历史语言学家科西纳,由柴尔德发扬光大的通过追溯考古学物质文 化以定义“文化圈”,进而寻找古代民族来龙去脉的研究方法。(2分)对于仰韶文
32、化和龙山文化的来龙去脉和相互关系的讨论,着眼于探索整个中华文化的始源问题。根 据区系类型学说搭建了全国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分期年代框架和考古学文化谱系。“中国相互 作用圈”和“重瓣花朵式格局”都认为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秦汉以后“中国”或者现代中国基本格局 的雏形。“以中原为中心的历史趋势的形成”的论述提出了早期中国文化圈概念,认为早期中国文化结构 是有中心、有主体的多支一体结构。(2分)6 . A 7, A8 .标题中说“切莫等闲看”,而从全文的叙述看,作者对“穿着细事”的真实态度却是“等闲看”的,这 种反差使标题带有讽刺的意味。文本通过叙述“穿着细事”,揭露了旧社会以貌取人、虚荣
33、势利的弊病,社 会的畸形病态导致了 “切莫等闲看”,取得了令人想笑却不能的效果,深化了 “穿着细事”的社会内涵。(6 分)9 .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从语言、神态、动作几个方面入手,刻画出鲁迅先生的幽默和对青年人的一片爱 护之心。“眉头一扬” “打量”等神态、动作描写传神地刻画出鲁迅先生看到蓝大褂之后的惊异;“不行, 不行。还有好的没有? ”两句则表现出鲁迅先生对“我”的关爱。“喜不自胜” “面露微笑”“满及格”“喷 了一口烟”等神态、语言、动作描写,形象地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宽和慈爱。文中鲁迅先生对“我”交代的话语也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我”的关爱之情。(6分,能分析并写出其中三条即可)10
34、. D 11. C 12. B13 . (1)当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 敢(派一兵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4分)(2)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四岁,上天不保佑汉室,这不是人 力所能挽回的。(4分)14 .成就功业的原因是“其用兵行师,皆本于仁义节制”;(1分)具体表现为“君信之,士大夫仰之, 夷夏服之,敌人畏之”;(1分)失败的原因是“天不祚汉,非人力也”。(1分)参考译文:诸葛孔明是流传千古的伟人,他用兵行军都以仁义之道和节制为本,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来未曾有 过的。他花费心思制订行动计
35、划,一概出于(对刘玄德和恢复汉室事业的)忠诚。(他)生在乱世,亲身耕种 谋生,假使没有徐庶一句话的推荐、玄德三顾茅庐(的热忱),那么(他)苟且保全性命、不求扬名显达是一 定的了。诸葛亮(在隆中)第一次会见玄德,(纵论天下大势时)就提出不可与曹操较量高低,对孙权也只可 相互支援,不可图谋,只有荆州、益州可以夺取,这些论断像蓍占、龟卜一样准确,终其一生的政治经历看 真是不容变更之论。(在他出山之后的)二十多年里,国君信任他,士大夫仰慕他,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百姓信 服他,敌人畏惧他。对上,他以忠诚取得君主的高度信任,所以玄德临终时,以至于对他说“我的儿子没有 才能,你可以自取帝位”;后主刘禅虽平庸怯懦
36、、无所建树,也是全部国事都听诸葛亮的而毫无怀疑。对下, 他的才德威望被部属信赖,所以长水校尉廖立与骡骑将军李严虽都被除名为民,但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 后,廖立垂泣不已,李严病发死去。后主左右奸佞之臣充塞宫中,却没有一个人有嫉恨暗害诸葛亮之心。当 魏国完全占领中州之地以后,还挟有曹操、曹丕父子生前的积威,(军中)勇猛的将士如林,却不敢(派一兵 一卒)发一支箭向西到蜀国,而诸葛亮却(率领大军)六出祁山去讨伐魏国,致使魏国上下畏惧蜀国如同畏 惧老虎。(敌帅)司马懿仔细考察诸葛亮军营壁垒后,叹服他是天下奇才。(敌将)钟会征讨蜀国时,(特地) 派人至汉川祭祀诸葛亮庙,禁止军士在诸葛亮墓地附近砍柴,这难道
37、是智力高超或谋略过人所能获得的吗? 魏延每次随诸葛亮出兵伐魏,总想请求拨给自己将士万人,与诸葛亮分路出击在潼关会师,诸葛亮坚决制 止,决不允许;(魏延)又想请求诸葛亮拨给他将士五千人,(他)要沿秦岭向东走,直取长安,他认为这一 军事行动能使咸阳以西之地平定。史臣记载说,诸葛亮认为这是危险之计而不予采纳,其实不然。诸葛亮真 是人们所说的正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他)正要率领数十万大军,占据通衢要道去讨伐敌人,(他)竖起大 旗,高鸣战鼓,直指魏国国都,本来要飞骑传书通知敌方,择定日期交战,又怎么能隐秘行动,暗中行事, 以谪诈之计谋取咸阳呢!司马懿比诸葛亮年长四岁,司马懿活着而诸葛亮却死了,享年才五十
38、四岁,上天不 保佑汉室,这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霸气西南歇,雄图历数屯。”杜甫这两句诗将当时的情势概括尽了。15 . B16 . (1)这首词的结尾一句,运用拟人的手法和移情的手段,将无知的落花变成了深知词人心情的知己,融 情入景,表达出词人丰富的情感意蕴:一是唯有落花理解,足见词人心情之孤独;二是落花之所以能理解词 人的心情,是因为词人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三是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词人心情之凄惘。(3 分)(2)水调歌头词的结尾,表达了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明月把彼此的心联系 在一起的愿望。“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
39、,意境豪放阔 大,情怀乐观旷达,极富哲理与人情。(3分)17 . (1)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2)优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示例: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每空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得分)18 .影片借助电影高科技和特效技术打造战争片的视听奇观,不仅充满恢宏的气势,也有“细嗅蔷薇”的细 腻。(3分)19 .以基层战事情况为微观视角志愿军则大胆地实施近战、夜战但是在技术层面(6分,每空2 分)20 .示例:电影长津湖采用三线并行的结构,展现中国人的智慧和胆识,展示红色基因在中国军人中的 传承,达到中国历史题材影片的新高度,是为了展现中国人伟大的抗
40、美援朝精神而拍摄的电影。(4分) 21.恍然大悟 背道而驰 顾名思义(3分,每空1分)22 .示例一:湖北黄州赤壁。此对联写了与赤壁相关的两个历史人物:上联写苏东坡,他曾在赤壁创作念 奴娇赤壁怀古,为豪放词代表作;下联出自曹操短歌行,写曹操,他曾率兵南下,兵败赤壁。对联巧 妙引用,凝练含蓄,包含了人、事、地及对历史的感怀各个要素。示例二:岳阳楼。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意思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体现了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 博大胸怀。(能写出对联表达的意思2分,适当分析2分)23 .写作指导:材料针对学习和献身祖国的两个选择提出问题,并给出观点。材料中针对的对象有特殊性,即他们是清 华北大学子,这可能是观点纠结的一个方面。抛开他们身份的特殊性,材料可以扩展到所有的青年学子,那 么,材料的立意就具有普遍性了:青年学子是以学业为重还是以参军为重?其实,这个问题,写作时具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