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444851 上传时间:2023-08-2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方孝孺深虑论(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 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 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 为郡县,方以为兵革不可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 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候,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 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 哀、平,魏之惩汉,晋

2、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 之外。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 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 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 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良医之子, 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 拙于谋天也。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 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 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

3、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 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 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明方孝孺深虑论) 文本二:(秦)三主之惑,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 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 之上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 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悲哉!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震;及其衰也,百姓 怨而海内叛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载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 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节选自西汉贾谊过秦论10 .

4、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句读,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写在答题 卡上的方框内。(3分)盖A虑B之C所D能E及F者G人H事I之J宜K然L而M出N于0智P 力Q之R所S不T及U者V天W道X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惩,意为借鉴、改变等,此为借鉴,与离骚中“岂余心之可惩”的“惩” 意思不同。B.祚,本意指福,赐福,文中指皇位,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的“祚” 意思不同。C.出人,文中意为超出众人,与师说中“其出人也远矣”的“出人”意 思相同。D.区区,谦辞,愚拙,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的“区区” 意思相同。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5、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一开篇即指出古代筹划国家大事之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面,而忽 略平常容易的方面,从而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B.文本一第二段叙述从秦汉至唐宋,历代统治者总结前代覆亡的经验教训I, 得出了他们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的结论。C.文本一第三段强调“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由于思想的局限性, 作者对“天道”的理解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D.两则文本都运用了对比论证,以增强说服力。如文本一 “虑天下者”与“古 之圣人”的对比,文本二秦朝盛衰的对比等。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4分) 译文:(

6、2)然所以不敢尽忠指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 (4分)译文:14 .要想国家长治久安,应采取哪些治国之道?请结合两则文本的论述加以概 括。(3分)【答案】10 . GLV(评分参考:总分3分,每填对一处给1分。)11 .D12.B13 . (1)所以他们的子羽、,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 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评分参考:总分4分,译出大意给2分;“不肖” “遽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2)然而他们不敢竭尽忠诚,指出主上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 禁令,忠言还没说完自己就被杀戮了。(评分参考:总分4分,译出大意给2分;“所以”

7、“糜没”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分。)14 .深虑平时容易疏忽的事件,防范灾祸的发生。以民为本,用诚心、大 德感化百姓。保持头脑清醒,勇于接纳忠臣良言。(评分参考:总分3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 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文本一:筹划国家大事的人,常注重艰难危险的一面,而忽略素常容易的一面,防范随 时会出现的可怕事件,而遗漏不足疑虑的事件。然而,灾祸常常在疏忽之际发生, 变乱常常在不加疑虑的事.上突起。难道是考虑得不周到吗?大凡智力所能考虑到 的,都是人事发展理应出现的情况,超出智力所能而人不能达到的范围,那是天 道的安排呀!秦始皇剿灭诸侯,统一天下后,认为

8、周朝的灭亡在于诸侯的强大,于是改封建 制为郡县制。当时认为这样一来就会根除战争动乱,天子的尊位可以代代安享, 却不知汉高祖在乡野间崛起,最终颠覆了秦朝的江山。汉王室鉴于秦朝的孤立无 辅,大肆分封兄弟、子侄为诸侯,自以为凭着同胞骨肉的亲情,可以共辅江山, 不生变乱,然而吴王刘溪等七国还是萌生了弑君篡位的阴谋野心。汉武帝、汉宣 帝之后,逐渐分割诸侯王的土地,削弱他们的势力,这样便以为平安无事了,没想 到外戚王莽最终夺取了汉家的皇位。光武帝刘秀借鉴了西汉(哀、平)的教训,曹 魏借鉴了东汉的教训,西晋借鉴了曹魏的教训,各自借鉴其前代的教训而进行防 备,可他们灭亡的根由,都在防备的范围之外。唐太宗听传言

9、说:将有带“武”字 的人杀戮唐室子孙,便将可疑之人找出来统统杀掉。可武则天每天侍奉在他身边, 却怎么也没想到她。宋太祖看到五代的节度可以制伏君王,便收回节度使的兵权, 使其力量削弱,容易对付,哪料想子孙后代竟在敌国的困扰下逐步衰亡。这些人都有着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华,对国家乱亡的诱因,他们可谓考虑 得细致,防范得周密了。然而,思虑的重心在这边,灾祸却在那边产生,最终免不 了灭亡,为什么呢?或许智力谋划的只是人事的因素,却无法预测天道的安排。良 医的儿子难免会病死,良巫的儿子难免死于神鬼,难道是善于救助别人而不善于 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而不善于谋利天道啊!古代的圣人,知道国家 将来的

10、变化,不是人的智谋能考虑周全的,也不是政治手段能控制的,不敢滥用阴 谋诡计,只是积累真诚,用大德来感动天心,使上天顾念他(对百姓)的恩德,像慈 母保护初生婴儿那样不忍心舍弃。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非常愚笨不贤良足够使 国家灭亡的,但是上天最终不忍心立即使其国家灭亡。这才是思虑得深远呀!假如不能用大德赢得天心,仅凭着微不足道的智谋,包揽天下的事务,想使国 家没有危亡,这从道理上是讲不过去的,难道天意会如此安排吗?文本二:(秦朝)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 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士,然而他们不敢羯尽忠诚,指出主上 过失的原因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令,忠言还没说完自已就被杀戮了。所以 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叠足而立,不敢迈步,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 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皇上 还不知道,难道不可悲吗?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惊;等到它衰弱 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合乎根本大道, 因而传国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则是本末皆失,所以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 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