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5363439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3.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docx(4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熟悉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便利。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亲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力量。 教学重点:初步熟悉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嬉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嬉戏:我们来玩个嬉戏轻松一下,嬉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嬉戏规章:教师说

2、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响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学问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零上10摄氏度(零下10摄氏度)。 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意义正好相反) 3、谈话:周教师的一位朋友喜爱旅游, 11月下旬,他又准备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将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预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

3、例1 1、熟悉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课件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熟悉温度计,请大家认真观看: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氏度。(教师结合课件,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氏度呢?与南京的

4、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拟:“4”和“4”的意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负号能不能省略不写?为什么?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氏度(板书-4)。跟

5、教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相互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刚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限,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心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氏度为界限,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三、学习珠峰、吐鲁番盆地的海拔表达方法(p4第2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世界第一顶峰珠穆朗玛峰从山

6、脚到山顶,气温相差很大,这是和它的海拔高度有关的。最近经国家测绘局公布了珠峰的最新海拔高度。教师把有关网页带来了。(课件消失网页,上面有简洁的文字介绍)。谁来读一读这段介绍。 2、今日教师还带来一张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请看。(课件动态地演示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图)。从图上,你看懂了些什么? 3、我们再来看新疆的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图。(动态演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状况)。 你又能从图上看懂些什么呢?(引导学生沟通,答复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4、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一种简洁的方法来记录一下这两个地方的海拔吗? (1)

7、沟通: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可以记作:+8844.43米或8844.43米。 吐鲁番盆地的海拔可以记作:-155米。(板书) (2)小小结:以海平面为界限,+8844.43米或8844.43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155米这样的数可以表示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四、小组争论,归纳正数和负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详细情景进展加、

8、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洁问题。 力量点: 1.培育学生计算力量和估算的力量。 2.培育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力量。 3.培育学生分析比照的力量。 4.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学问的力量。 5.培育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的意识和力量。 德育点: 1.使学生知道数学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2.鼓舞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3.结合课本内容对学生进展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

9、简洁问题。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1.两位数加两位数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忙学生把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展计算。 力量点:培育学生思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德育点:对学生进展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学校打算组织我们二年级的小朋友去参观博物馆,出示图。4个班的同学只给了两辆车,每辆车只准乘70人,如何安排呢?你们能帮教师解决这个问题

10、吗?大家估算一下哪两个班可以合成一辆车呢?(小组沟通) 汇报不同的乘车方法。 师:有这么多的方法,我们如何验证呢?(把两个班的人数加起来看看是否超过70人) 二、自主探究: 1.验证二(1)和二(2)班的同学能否乘一辆车。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助。 学生汇报:(1)用口算30+3060 ,60+666没有超过70,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2)想40+3070,36+30确定比70少,所以两个班可以和乘一辆车。(3)用小棒,先摆3捆6根,再摆3捆,合起来是6捆零6根,也就是66,比70少。可以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4)我使用竖式计算的,个位6+06,在个位写6,十位3+36,在十位下面写6

11、,所以等于66。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又快又精确? 2.用你喜爱的方法验证二(3)班和二(4)班能否和乘一辆车。选出比拟快的人,说一说是用的什么方法。 3.用竖式计算应留意什么?(个位和个位对齐,十位和十位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9+40 20+6724+63 46+53 62+17 35+243+84 43+40 2.数学医院: 17+2019 50+2642+372 1 7 5 04 2 + 2 + 2 6 +3 0 1 9 7 67 2 3.教师有一位邻居小明特别喜爱运动,妈妈给他买了一双跑鞋、一个足球共用

12、多少钱呢?一身运动服又用多少钱? 4. 3 74 5 + 2 ? +? 4 5 97 9 开放题: 3 6 + 6 3你能写出几个象这样的算式。 9 9 课后小结:?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学问点: 1.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把握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 2.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力量点:培育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 德育点:培育学生积极思索、大胆探究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会正确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加法。 教学难点: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预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计算:36+21 23+75 56+30 4+

13、52 2.二(1)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二、自主探究: 1.出示36+35,学生试算。沟通算法。 2.摆小棒:小组说摆法。问:怎么多了一捆?捆好的一捆放在哪?单根还剩几根?整捆的有几捆?合起来是多少? 3.怎样列竖式?要留意什么?从哪一位加起?6+5超过了10怎么办?师:我们一般在十位的右下角写上一个小小的“1”字表示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在加十位时不要遗忘加上这个1,也可以从这个1加起。 4.比拟36+21与36+35有什么不同? 5.计算46+24,试算,可以借助于小棒。个位的0可不行以不写,为什么? 6、小组合作争论:笔算加法要留意什么? 一样数位对齐;从个

14、位加起;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你认为还应当提示同学们什么问题? 三、拓展运用: 1.“做一做”,图中有什么信息?依据信息提出问题。自己动手解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第1课时 圆柱的熟悉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熟悉、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熟悉:通过观看物体的外形,初步熟悉圆柱。 例1:通过观看圆柱,熟悉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看图形,把握圆柱的侧面绽开图。 教学目标 1.熟悉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熟悉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理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2.通过观看、发觉、沟通,让学生自主探究,把握学习方法。 3.培育学

15、生观看、比拟和推断的力量,以及发觉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把握圆柱的根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绽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帮忙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看和操作,发觉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看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作活动熟悉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沟通。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现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

16、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接着让学生观看这个圆柱的特征,观看圆柱的组成。(学生观看并独立思索) 学生1:圆柱由三局部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舞学生的答复。【品析:用观看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现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日我们一起来讨论圆

17、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现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详细,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熟悉和理解更加精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讨论。】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现制作成果,教师赐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熟悉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看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打下坚实的根底。】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找找圆柱,请同学找诞生活中圆柱外形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看教材

18、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熟悉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看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局部组成的,有什么特征。 熟悉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外表,说说你发觉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看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完全一样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熟悉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看例1中的圆柱,依据图形上的提示熟悉圆柱的高,再依据例1中的高找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答复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争论沟通: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很多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

19、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沟通的方式引出熟悉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看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熟悉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翻开,观看商标纸的外形。 反应后争论:绽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绽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样剪的? (2)操作探究:绽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绽开的长方形复原成圆柱的侧面,再绽开,在重复操作中

20、观看。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长发觉:绽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看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展操作与思索,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绽开后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经受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在熟悉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根底上,让学生准时消化汲取,教师提出质疑,师生

21、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局部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绽开后是什么外形?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绽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同学们,今日我们熟悉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根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展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

22、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四周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 圆柱的侧面绽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绽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连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索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外表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觉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争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汲取的过程,这次内化把圆柱的根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绽开图的有关学问真正把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良之处:在教学中,应多赐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时机,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展操作和思索

23、的同时,教师应进展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的学问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一、总体说明 数学是为生活效劳的。本单元解决问题,就是要培育学生运用数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力量。主要内容包括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和运用除法计算解决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把握了运用乘法和除法一步解决问题的根底上,进一步学习和把握需要两、三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通过实际生活联系特别严密、贴近度很高的生动例子,让学生先从直观的图画中了解信息,再运用了解的信息来解决问题,既培育了学生了解分析信息的力量,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把握运用乘法计算或除法计算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

24、方法, (2)培育学生了解信息和分析信息的力量,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3)通过生动的实例,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胜利感,培育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适宜当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展思想道德教育。 三、教学设想 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能运用数学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观看图画,了解和收集图画中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的学问,依据信息在小组中争论、合作沟通,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后总结和归纳生活中一般性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力量。 本单元建议用5课时安排教学。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一、总体说明 本单元的学问内容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主要

25、内容包括:统计中的重复问题和等式中实物代换问题两种类型。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和等式的根底上,进一步理解统计中消失的重复现象和等式中通过实物进展代换问题。通过运用集合的思想和等量代换思想解决实际问题。表达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统计中消失的重复现象,运用集合图推算事物的数量。 (2)通过实物代换,初步理解代换思想,推算事物的数量。 (3)扩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 三、教学设想 依据奉单元学问内容相比照较抽象和学生的思维力量水平的特点。在教学中主要采纳实物分析的方法进展教学先让学生能通过实物理解重复现象和代换思想,再通过适当的练习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充分理解,并

26、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单元建议用2课时安排教学。 集合的思想 教学内容 课标试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08页例1,练习二十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能借助详细内容,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培育学生观看思索问题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初步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难点:用集合直观图来表示事物。 教学预备 cai 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识题材,渗透集合思想 1、奇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教师知道同学们有许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爱音乐,有的喜爱美术,有的两样都喜爱,教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

27、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展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爱,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爱音乐和喜爱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异):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争论发觉: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爱音乐又喜爱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展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爱音乐和喜爱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沟通,说说想法。 (5)师依据课堂实际状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

28、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1 题。 (2)学生独立思索并解决。 (3)同桌沟通,重点说说想法。 (4)反应。(昨天和今日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 二、敏捷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1、谈话:小动物在争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一共来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学问面。) 2、练习二十四第2题 要求:(1)学生独立思索并解决。 (2)班内沟通方法。 三、全课总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日所学学问来解决。等

29、量代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9例2及做一做,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看、猜想、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育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索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洁的代数学问做预备。 难点: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学预备 卡片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看,今日水果园里正在进展“体重”大比拼呢?(播放)我们先来看看西瓜姐姐多重?(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当天平平衡时,左右

30、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接下来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连续播放)看!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引导学生说出:4个苹果重1千克。) 师: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觉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10个、12个、15个、16个) 师: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索、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教师巡察,赐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这时大局部的学生

31、喊出:16个。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怎么想的? 生1:由于: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 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答复,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忙学生理解。) 生2:我们组认为:假如其次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 44=16(个)。 生4: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小朋友说得都对,(展现:

32、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这时又来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索,同桌沟通,汇报结果。 生1: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消失这样的错误,教师要准时赐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忙其改正。) 生2:8个。由于,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把2个苹果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来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略小结。)

33、(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察,个别辅导。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索的,最终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展替换(计算),最终求出结果。 三、稳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假如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直接比拟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拟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拟。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

34、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索的根底上沟通争论,查找方法。 建议: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解决比拟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四、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什么是等量代换吗?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5960页例1及第60页“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1 借助平均分物的操作活动,先进展恰好分完的操作活动,并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再进展有剩余的操作活动,通过比照使学生体会其异同,帮忙学生理解有剩余的状况,并用除法算

35、式表示。通过与表内除法的比照,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结合详细情境,经受熟悉余数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主题图教学,让学生知道计算问题是从生活实际中产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有数学。 3、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初步的观看、概括力量。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能够精确求出余数。 教法与学法 1、本课时运用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经受把物品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的过程,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本课时学生的学习主要是通过总结、归纳、抽象、概括等方法来学习。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36、故事描写法:周末小熊准备请2个好朋友到他家做客,加上小熊一共3人,他想请大家一起吃草莓。可是他翻开冰箱一看,发觉只有7个草莓,3人怎么分7个草莓呢?他很苦恼。聪慧的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为什么苦恼吗?谁能来说一说?(不能把草莓平均分完)这就是我们今日要共同探究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品析:把教材中的情景进展了改编,增加了课堂的趣味,吸引了学生的留意力,为新知教学做了充分的预备。】 活动导入法:请同学们拿出10个小圆片。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把10个圆片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几个? (学生说法不一:有的说不能分,有的说分不出来) 这样的问题毕竟应当怎样解决呢?这就是今日我们

37、要学习的新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品析:活动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每个学生都参加其中并思索没有刚好分完怎么办?于是激发了学生剧烈的求知欲望,随着教师的引导进入新知的学习中。】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1、复习表内除法的意义。 寻常我们分东西,有时候能正好平均分完,有时候不能正好分完,剩下的又不够再分。剩下不够再分的数就叫余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出示课题)。 (1)课件出示6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2)学生沟通猎取信息。 (3)利用学具实际操作。 (4)用算式表示操作的过程。课件出示6个草莓摆放的结果图: (5)小组内说说62

38、=3(盘),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品析:沟通操作过程、算式、语言表达之间的转换,使学生明白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形式不同。】2、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平均分时会消失有剩余的状况。 课件出示7个草莓图: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沟通发觉的问题:剩下一个草莓。 (2)在沟通中确定表示平均分时有剩余的方法。 学生用算式表示刚刚摆的过程,教师巡察,选取典型案例。 教师板书标准写法: 72=3(盘)1(个) 余数 读作:7除以2等于3余1。写法:首先在等号的右面写商,然后点上6个小圆点再写上余数。 沟通算式表示的意思,7、3、2、1各表示什

39、么?明确“1”是剩下的草莓数,我们把它叫余数。 (3)归纳总结,完善学生的认知构造。 比拟两次分草莓的一样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答复,用课件呈现下表。 分的物品 几个一份 分的结果 算式表达 6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正好分完 62=3(盘) 7个草莓 每2个一盘 分了3盘,还剩1个 72=3(盘)1(个) ?品析: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阅历,通过摆学具的直观方式让学生在与表内除法的比照中,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构建学问的空间。】 三、反应质疑,学有所得 在学习完例1的根底上,引领学生准时消化汲取,请学生同桌之间相互表达余数和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然后教师提出质疑问题,引领

40、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系统整理。 质疑一:什么是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是什么? 学生争论后归纳: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的时候,剩余的数叫余数。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质疑二:什么是有余数的除法? 学生争论后总结: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穿 本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聪慧的你能帮教师简洁总结一下刚刚我们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吗? “本节课中,我们明白了平均分后有剩余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也知道余数的单位名称和被除数的单位名称一样。”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本节课,我使用故事导入,通过小熊分草莓款待客人,草莓有剩余的状况,唤醒学生的生活阅

41、历, 让他们初步感受到余数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余数的意义。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教师和学生是公平的对话关系,真正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当出示问题时,先让学生自己独立尝试分一分,在小组内沟通自己是怎样做的,怎样想的,这样给学生充分的思索空间,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趣味中学习,享受到胜利的喜悦。 我的反思: 板书设计 有余数的除法(1) 72=3(盘)1(个) 余数 第2课时 有余数的除法(2) 教学内容 人教二年级下册教材第61页例2及“做一做”。 内容简析 例2 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使学生稳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学生在猎取学问的过程中,渗透借助直观讨论问题的意识和方法,积存观看、操作、争论、合作沟通、抽象和概括等数学活动阅历,进展抽象思维。 3、学生在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胜利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探究并发觉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