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1 学问与技能 1.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积累地貌。 3.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法、争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沟谷和河谷的演化关系。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理解事物是进展的,进展既有内部条件,也有外部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河流的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学难点 河流侵蚀的不同类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以山岳地貌为例,学习了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种大而
2、普遍的作用。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第三节河流地貌的发育(板书)。 教师精讲 师: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们在自然界中所见到的最常见的地貌种类之一。请看下面两幅图片。 (出示图片“三峡地貌”“崇明岛”) 师:以上两幅图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们的成因一样吗? 生:成因不同。三峡是长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蚀地貌;崇明岛是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河口积累而成,是河流的积累地貌。 师:分析得很正确!这两种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结果,只不过它们是在不同的条件下形成的地貌,让我们首先来熟悉河流侵蚀地貌。 (板书)(一)河流侵蚀地貌 师:河水在流淌过程中,会破坏并带走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的侵蚀主要有
3、三种类型,由于它们对地表的侵蚀方向不同,因而对河谷形态的影响也不同。这三种类型是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 (播放录像“虎跳峡”或出示图片) 师:同学们肯定为虎跳峡汹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从高处奔流跌落而下,对河谷的岩石有着剧烈的冲刷作用。请同学们争论一下,这种侵蚀的最终结果会使河谷怎样进展?这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 生:(争论后答复)强大的流水作用会侵蚀岩石,使岩石向着河流的上游方向渐渐消退,这是溯源侵蚀。 师:特别好。这种侵蚀会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从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发育。请大家再看虎跳峡的横剖面图,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字母? 生:“V”字形 师:对!虎跳峡处于长江的上游,在长江
4、的发育过程中处于较晚的时期,也就是河流发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积较小。 (出示图片“长江三峡”) 李白的诗朝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这首诗描写了三峡壮美的风光,江如奔马,舟若飞箭。请大家思索:三峡的横断面像英语字母中的哪个呢?这种侵蚀是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类呢? 生:三峡横断面呈“U”形,属于“下蚀”. 师:很好!三峡的成因是地壳运动导致构造裂隙,水流顺构造裂隙剧烈侵蚀、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深方向进展。 材料:荆江是长江自中国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阳县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420千米,而直线距离仅约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
5、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肠”之称。每逢汛期,从上游汹涌而至的洪水在这里左冲右突,两岸堤防险象环生。据史载,新中国成立以前的450年间,荆州江河堤防溃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师:人们常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请同学们看图片和材料思索争论,为什么说荆江河段险呢? 生:(争论后答复)由于荆江河段特殊弯曲,所以水流不畅,简单溃堤。 师:说得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索:荆江河段的河流侵蚀属于哪一种类型呢?它又会产生怎样的河流侵蚀地貌呢? 生:属于侧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进展。 师:不错。我们已经了解了河流的三种侵蚀方向及其对河谷地貌的影响,那么同学们有没
6、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呢?即陆地上本没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阅读课文并思索争论。 (出示图片“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面貌”) 师:黄土高原上有着这么多的沟谷,为什么它们却没有形成河谷呢?沟谷和河谷的区分毕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来的。沟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蚀和溯源侵蚀作用很强,从而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头汇入沟谷。假如沟谷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补给,沟谷就渐渐演化成了河谷。 师:很好!发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积比拟小,横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蚀作用减弱,侧蚀作用加强。请看下列图并思索争论:图中A、B两点哪里更适于建河运码头,
7、说明理由。 生:B点。A点是凸岸,水流缓慢,泥沙积累;B点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蚀作用剧烈,因此水深较深,适合做码头。 师:分析得很好!请读教材图4.17,这种凹岸侵蚀、凸岸积累不停地进展,河谷将会消失怎样的变化呢? 生:消失连续的河湾。河湾不断向两侧扩展,最终将河谷展宽,并在河谷内积累大量泥沙。 师:对!这个时候,河谷的发育就进入了成熟期。同学们看c图,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态有何特点?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拟宽,横剖面呈槽形。 师:不错。我们了解了河谷的形成过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看看大家对刚刚学的内容把握得如何? (P84活动) (学生阅读材料,教师出示张家界
8、有关图片) (学生争论答复,教师小结) 张家界的澧水源头、娄水上游、茅岩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峡谷,是由于地壳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剧烈,来不及将河流拓宽,从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峡谷。河的谷底极窄成线形,河流两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间滩多水急。 师:从张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过程可以知道,虽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张家界特别而秀险的河谷地貌也离不开地壳的抬升作用。 (活动探究) 课后让学生自己到网上查找一些冰川、风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观图片,试着描述它们的特点并推想其形成过程。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2 一、素养教育目标 (一)学问教学点
9、1.知道天气与气候在s念上的区分。 2.记住影响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 3.理解锋面系统的分类,把握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4.理解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的区分,记住它们对天气的影响。 (二)力量训练点 1.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帮忙学生提高阅读识图力量。 2.通过阅读各类图形,使学生学会综合分问题的力量。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阅读各类图形,培育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 1.重点 锋面分类及对天气的影响。 2.难点 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对天气的影响。 3.疑点 锋面与气旋如何相互联系形成锋面气旋。 4.解决方法 (1)在讲“锋面的
10、分类”时,采纳读图分析法,先让同学读图分析出哪种气团是主动移动的气团,依此来推断锋面的类型。“锋面对天气的影响”是比拟抽象的,主要可采纳画图分析法,让同学想象冷暖气团相遇后消失的天气变化。 (2)锋面气旋的形成及其对天气的影响,是综合性较强的学问。它的形成书中并没有写出。因此,可采纳画图设问法来查找事物的内在联系,渐渐深入问题内部了解其形成的缘由,这样可大大降低学习难度。锋面气旋对天气的影响,可采纳综合分析法,通过抓住锋面的概念、对天气的影响、移动等学问来综合分析问题。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本节学生活动的重点放在画图读图分析问题。通过教师一系列设问,来指导学生读图,从
11、图中查找各种事物的形成缘由、进展过程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问目标 (1)知道冷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消失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2)知道在冷锋影响下形成的灾难性天气。 (3)知道暖锋的定义,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消失的天气现象和天气变化。(4)知道低压系统的概念及分类。 (5)记住低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6)知道高压系统的概念。 (7)记住高压系统对天气的影响。 2.力量目标 (1)通过阅途“冷锋与天气”“暖锋与天气”图,学会区分冷锋和暖锋。 (2)通过阅读“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图,学会从图中分析天气现象。 (3)通过阅读“锋面气旋”图,学会区分
12、冷锋、暖锋天气系统和低压、高压天气系统。 (4)通过阅读“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使学生学会区分冷锋与暖锋,讨论其对天气的影响,提高实际分析问题的力量。 (5)通过阅读“1996年1月31日4时地面天气”图,帮忙学生区分凹凸气压天气系统,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力量。 3.德育目标 (1)通过阅读各类形式的地图,提高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口语语言的力量。 (2)通过地图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力量。 (二)整体感知 在讲课之前,教师可先播放一段反映冷锋或暖锋、高压或低压的天气形势预报录像。实际的天气状况配有讲解员的讲解,可帮忙学生建立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的联系。 (三)重点、难
13、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新课导入:问:每天电视台都播放“天气预报”。“天气预报”这个名词,可以不行以改成“气候预报”? (学生争论后,教师播放一段天气预报录像。) 问:这个天气预报是预报多长时间内的天气形势? 教师是预报2448小时左右的天气形势,所以只能用“天气”这个名词来表示。 板书: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分 教师:从天气预报中可看出,在同一时间段内各地天气有明显的区分,这是由于各地受不同天气系统的影响或处于天气系统不同部位的原因。 任何一个天气系统都是大气环流中相当独立的系统,其生存时间一般较短,它的形成、移动都会对某地的天气有明显的影响。 板书:二、常见的天气系统 1.锋面系统 (1)概念
14、:冷暖气团的交界面叫锋面。 (2)分类:冷锋、暖锋。 (看课本第49页“冷锋、暖锋与天气”图) 教师:由于冷空气密度大,暖空气密度小。当冷暖气团相遇时,一般是冷气团在锋面下面,暖气团在锋面上面。所以在锋面四周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在黑板上画出闭合的等压线,让学生填出气压状况并画出两条槽线,说出该地的气流运动状况。) (学生画在图中填注出:低气压,并指出是气旋。见图一) (让同学依据风向原理在图中画出A、B、C三点的风向。见图二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表示风向。) (A、B两地吹偏北风冷空气,C地吹偏南风暖空气。) 教师:与低气压相伴的气旋,其水平气流在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由于在低气压不
15、同的部位风向及性质均不同,因而消失冷暖气流相互追逐相遇的现象。A、B两地的风都是从北部吹来,所以气温比拟低,属于冷空气;C地的风来自南部,所以气温比拟高,属于暖空气。 假设C地吹南风,当它向北移动时会和A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由于是暖空气主动向冷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暖锋。 假设B地吹北风,当它向南移动时会和C地的气流相遇,冷暖空气相遇就会形成锋面。由于是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方向移动,所以叫冷锋。 (教师让学生在图中A、C之间和B、C之间画出冷锋和暖锋锋面符号。见图三) (看课本第49页“冷锋天气、暖锋天气”剖面图) 问:在冷锋、暖锋天气图中都有暖空气沿锋面爬升,但爬升的缘由不一
16、样,各是什么? 教师:冷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冷锋,暖气团是被动爬升;暖气团主动移动的锋是暖锋,暖气团是主动地沿着锋面爬升的。 (看课本第52页“1996年1月6日8时地面天气图”) 问:图中表示的冷锋还是暖锋天气? (学生答复:是冷锋天气。) 问:冷锋过境时会消失什么样的天气状况? 教师:当冷锋过境时,随着暖气团的被动爬升而渐渐冷却,其中水汽简单凝聚成云、雨,常消失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由于是暖气团被动爬升,所以降水区域在锋后。 (让学生答复课本第51页“活动”的第一题) 问:当冷锋移动到我国东部地区后,内蒙古和青海一带属于冷锋过境时还是过境后?会消失什么样的天气? 教师:属于冷锋过
17、境后。这时内蒙古和青海被冷气团掌握,气温柔湿度降低,气压上升,天气晴朗。 教师:冷锋对我国的天气影响很大。比方:在夏季会形成狂风暴雨,在冬季形成寒潮。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我国东部的江淮地区是被冷锋还是暖锋掌握?过境时会消失什么天气? 教师:是被暖锋掌握。过境时,暖空气主动缓缓爬升,冷却凝聚产生云、雨,降水多发生在锋前,多产生连续性降水。 暖锋过境后,当地受暖空气掌握,气温会上升,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板书: 教师: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除锋面外,还有一个气压系统。气压是影响天气状况的重要因素,风霜雨雪的形成与变化,都与气压系统及其变化状况亲密相关。 板书:2.气压系统 (1)分
18、类: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让同学指出高压和低压中心) (看课本第50页“低压系统和高压系统天气图”) 问:高压中心区和低压中心区的气流如何运动? 在高压和低压系统的掌握下,当地会消失什么天气? (学生答复:低气压中心区气流辐散下沉,天气晴好。高气压中心区气流辐合上升,云雨较多。) (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问: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受高压系统掌握是什么天气? 我国长江中游地区受低压系统掌握是什么天气? (学生答复:蒙古和我国新疆东北部是晴朗的天气。长江中游地区会消失云雨天气。)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和第51页“高压脊和脊线”图) 问:什么是低
19、压槽?低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什么是高压脊?高气压中心若从气流运动状态来看属于气旋还是反气旋? 教师:低压槽是从低气压区向外延长的狭长区域,低气压中心属于气旋。高压脊是从高气压区向外延长的狭长区域,高气压中心属于反气旋。 (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旋图) 问:在北半球气旋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各吹什么方向的风? (学生答复:东南部吹西南风,西南部西北风) (看课本第50页“低压槽和槽线”图) 教师:所以在低压槽图中,槽线的两侧分别刮偏北风和偏南风。这样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在槽线四周相遇形成锋面,形成锋面气旋。 (看前面的图三) 教师:在气旋槽部形成锋面有暖锋也有冷锋。 (
20、看课本第51页“锋面气旋”图) 教师:锋面气旋是具有锋面的低压系统。我国全年都受温带气旋影响,主要活动在中高纬度。在此图中有两个锋面气旋,一个分布在内蒙古北部,另一个分别在长江中游地区。从两个冷锋的移动方向看,大体上是自西向东移动。从锋面的影响地区来看,我国西部主要受冷锋影响,东部主要受暖锋影响。 以影响我国北部的锋面气旋为例,依据暖锋和冷锋分布地区可看出,华北和东北的南部主要受暖气团的掌握,假如暖气团中的水汽充分而又不稳定,这里可消失弱的降水天气;若气团枯燥则为晴见多云天气。若从西部来的冷空气概力很强,冷锋便会追逐暖锋,致使暖空气被抬升,华北和东北的南部就会被冷空气占据,气温明显下降,天气以
21、冷、晴、干为主。 板书:(2)比拟 教师:在实际的天气状况中,一个地区的天气是受许多天气系统综合影响的,但最常见的天气系统是锋面气旋和气压系统。 (四)总结、扩展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把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积累地貌的形成,把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局部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依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积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局部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积累地
22、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化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积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育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安康、平安又兴盛胜利。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实地理学的思想。 比方,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绕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表达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
23、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推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进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终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局部延长,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熟悉“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
24、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仔细观看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化”,回答下列问题: 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化过程。 若我们观看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消失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化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展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拟平直的河谷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许多河流都是曲折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现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
25、侵蚀、凸岸积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存,而凹岸是物质渐渐削减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积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积累作用,属于积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结合所学学问,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局部。 依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假如有一平直河道,由于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连续进展下去呢? (二)河流积累地貌 1.河漫滩平
26、原 学生活动:推想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化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化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终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积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依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现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看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着
27、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依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标准,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积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学问,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答复后,教师进展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唐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展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
28、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详细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供应充分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便利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进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供应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积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积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难,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开洪水的威逼。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
29、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逼,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积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 2.“V”型谷下蚀 3.“U”型谷侧蚀 (二)河流积累地貌 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人教版高二地理选修2教案4 学问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气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
30、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目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方式方法,使学生猎取学习学问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里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日地距离无关。然后,引导学生读二十四节气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方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方法,找出二者之间的差异。最终,指出我国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对农业生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局部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示意图引入。要求学生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
31、和依据,把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最终,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高度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生正午太阳高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缘由。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课本中的二分二至正午太阳高度示意图,引导学生观看和分析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一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值的消失,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而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求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关于昼夜长短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昼夜
32、长短的变化,有在同一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一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可利用课本中二分二至昼夜长短变化示意图,从晨昏线的位置变化入手,分析昼弧和夜弧的长短比照,找出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需要强调的是,昼夜长短的变化是一个渐变过程,其中有量变也有质变。不管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夜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消失极昼现象;昼长随纬度渐渐缩短为0时,就会消失极夜现象。从赤道到两极的任何地点,昼夜长短都会消失由极大值到微小值的周期性变化。只有赤道上无昼夜长短的变化,全年昼夜平分。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新课复习地球公转运动中有关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学问,引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
33、的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2.提问:分别找出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说出南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讲解: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到达一年中最小值;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4.板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冬至日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夏至日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春、秋分日赤道,向两极递减。 昼夜长短变化的教学 1.读图:二分二至全球的昼长
34、2.提问: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北京冬、夏季昼夜长短的变化状况。分析说明在二分二至时北半球昼夜长短随纬度的变化状况。 3.讲解:每年由春分日到秋分日,是北半球的夏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其中,由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由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夏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消失极昼现象,南半球反之。每年由秋分日到次年春分日,是北半球的冬半年。此期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其中,由秋分到冬至,北半球夜渐长昼渐短;由冬至到
35、春分,北半球夜渐短昼渐长;冬至日时,晨昏线(圈)与经线圈的夹角(2326),北半球各地夜最长昼最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消失极夜现象,南半球反之。在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圈)经过南北极点,与某条经线圈重合,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 4.板书: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 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日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内极昼) 冬至日昼短夜长且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内极夜) 四季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二十四节气与四季 2.提问: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有什么一样和不同。哪种四季划分方法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3.讲解:欧美国家和我国在四季的划分上,都是
36、属于天文四季,既在地球公转轨道上,每转过90划分为一个季节;都是立足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都是将一年之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的季节定为夏季;将一年之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定为冬季;冬夏的过渡季节定为春季或秋季。不同的是,在详细的划分时间上有先有后。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各季节开头早于欧美国家,与我国气候更加吻合,对农业更具指导意义。 4.板书:四季的划分:我国以“四立”划分 欧美以“二分二至”划分 五带划分的教学 1.读图:五带的划分 2.提问:说出五带的划分界限和划分的依据。 3.讲解:在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球外表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削减的规律,它是人们讨论地球外表各自然带分布规律的根底。 4.板书:五带的划分:名称和界限 划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