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docx

上传人:碎****木 文档编号:95271246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2篇】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昼、耘、供、稚、漪”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会写字“昼、耘、桑、晓”;正确读写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借助解释和插图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 4、体会古诗表达的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和课外阅读中肯定积存了许多古诗,现在教师给同学们一个自我表现的时机,把你最喜爱的一首描写春、夏、

2、秋、冬的古诗朗读给大家听。 2、学生自愿举手朗读古诗。 3、教师评议。 4、谈话揭题:我国宋代有一位诗人,叫范成大。他非常宠爱农村一年四季的生活,写了许多描写农村四季的诗歌。今日我们来学习其中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一个场景的一首。 5、朗读诗题,理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引导学生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的意思是兴致;“杂兴”的意思是各种兴致;“四时”在这诗中表示的是一年四季。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风光而产生了许多的感想。) 6、了解诗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

3、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昼、耘、供”。 (3)指导书写会写字“昼、耘”。 学生观看生字,沟通生字的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察指导。 展现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 让学生结合解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解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古诗。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竞赛读。 2、借助解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沟通,教师评议并小结:白天出去给田里锄草,到了夜晚回家搓麻绳,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儿童不明白怎么耕田织布,但也在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四、品

4、读观赏,深入探究。 1、赏析诗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1)小组沟通: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农夫劳动的繁忙景象。) (2)想象沟通: “昼”和“夜”分别指什么?(白天和晚上。) 农夫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农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 看到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你们虽然辛苦,但生活是欢乐的。) (3)指导朗读。(读出对“村庄儿女”的敬重和赞美之情,读出诗的节奏。)指名读,师生评议。 反复读: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读、学生再读、齐读。 (4)教师小结 2、赏析诗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5、引导学生观看图画,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儿童会说些什么。用自己的话描述自己想象到的当时的情景。 (2)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什么特点?(天真、勤劳、好学、得意、爱劳动) (3)教师引读:在当时的农村不只是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尽其能,做着分内的事,就连那小孩也“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4)小组沟通:从“童孙”“学种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孩子们很懂事:父母的勤劳感染了村庄的“童孙”,孩子们也喜爱上了劳动。 孩子们的欢乐:他们感受到劳动的欢乐,心里也想到了丰收时收获的欢乐。 孩子们的得意:从孩子们的神情、动作感受到他们的童真童趣,俏皮得意。 (5)指导朗读:在朗读中表现出孩子们的骄傲;

6、读出孩子们的欢乐;读出小孩子的淘气得意;读出小孩子的聪慧好学;读出对他们的宠爱之情 (6)3.了解写法。 (1)在这首诗中以什么为写作题材?(农村生活。) (2)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耘田、绩麻、村庄、儿女、童孙、耕织、种瓜”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教师小结:在这首诗中运用平白、朴实、自然的语言勾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五、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所作的一首田园诗,是其所创组诗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中的一首,诗人抓住村庄男女的劳动局面描写,男的外出劳作,女的在家劳碌,就连孩

7、子们也深受家长勤劳品质的影响,学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实地再现夏日乡村农忙时的质朴生活。那生活充溢着辛苦,也充溢着恬适。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儿童的(),对劳动人民的(),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气息。 宠爱赞美喜爱 2、学生自由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3、搜集并阅读四时田园杂兴中的其他诗句。 其次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我国古代诗人杨万里吗? 2、学生沟通与杨万里有关的资料。 3、教师评议。学生自由阅读。 4、引导学生沟通读过的杨万里的诗

8、。 宿新市徐公店 宋代:杨万里 篱落稀稀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舟过安仁 宋代: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4、 谈话揭题:以上两首诗都与儿童生活有关。宿新市徐公店是一首描写暮春农村风光的诗歌,诗中描绘了儿童捕蝶的欢快场面,将儿童的天真活泼、奇怪好胜的神态和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舟过安仁浅白如话,布满情趣,展现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布满童稚的行为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其行为中透出了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表达了两小童的得意与聪慧。今日我们再来学习杨万里描写儿童生活的另一首古诗稚子弄冰。 5、朗读诗题,理

9、解题意:指名学生读课题。(“稚子”在这儿的意思是幼小的孩子;“弄”是“玩”的意思。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幼小的孩子玩冰。) 6、了解写作背景。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稚”。 (3)指导书写会写字“晓”。 学生观看生字,沟通生字的书写特点。 教师范写,学生仔细观看。 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察指导。 投影展现书写正确、美观的学生习字,在相互沟通中引导学生相互借鉴。 2、理解词语:学生结合解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解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

10、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竞赛读。 2、借助解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沟通,教师评议并小结:早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用彩线串起,当做银钲。提在手中,轻小扣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 当观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突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裂的声音。 四、品读观赏,深入探究 1、指名学生朗读全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然后找同学说一说,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场景。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2、小组沟通,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沟通,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1)在这首诗中抓住瞬间快景避开直接描写,用生动形象的“穿林”响

11、声和贴切的比方,用老者的眼光观赏稚子的情趣。 (2)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布满了乐趣。 心态上:虽然在严寒的天气里“弄冰”,但孩子兴趣深厚。 色泽上:“金”盆“彩”丝串“银”冰。 形态上:是用“金盆”脱出的“银钲”,圆形。 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悦耳。 (3)全诗形色兼具,赏心悦目;声意俱美,动听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得意其乐的盎然意趣。 (4)(4)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淡忘严冬的严寒,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欢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很多的相通之处,正是由于这样,孩童的“脱冰作戏”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五、感情

12、朗读,背诵古诗。 1、学生练习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2、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 六、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从小孩稚嫩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作戏”的场景。 2、搜集并阅读杨万里的其他诗句。 第三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沟通: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沟通,教师评议,相机引导,导入课题:我们今日领会的是宋代乡村的一段漂亮风光,这段风光是一位诗人带给我们的,他的名字叫雷震。 3、简介。学生自由阅读。 4、理解课题。 (1)指名解题。 (2)小组沟通:看了诗题,你想到

13、什么? (3)全班沟通,教师小结:“村晚”意思就是乡村的黄昏,可以知道这首诗是描绘乡村黄昏风光的。 5、谈话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随着雷震一起去观赏乡村黄昏的风光。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初读诗歌,读准生字,指导书写 。 (1)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学生读,师生评议,重点指导读准“漪”。 2、理解词语:结合解释和自己的学习阅历,相互沟通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三、借助解释,理解诗意 1、学生熟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小组读、开火车读、竞赛读。 2、借助解释相互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全班沟通,教师评议并小结: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14、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让人感到寒意的粼粼波光。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回家去,他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曲调。 四、品读观赏,深入探究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观看图片后自由朗读全诗。 2、小组沟通,说说自己的感受。 3、全班沟通,教师评议,相机小结。(1)沟通学习: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从首句中的“草满池塘”你了解到什么?(是说季节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 从“水满陂”你又了解到什么?(是说正逢多雨季节,因此水涨得很高。) 诗中的“陂”和“池塘”意思一样吗?(它们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包括了池塘和池边上的岸上两局部。) 鼓

15、舞学生找出诗句“草满池塘水满陂”中和图画上相对应的地方,看看图,再说说诗句的意思。(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池岸。) 从“草满池塘水满陂”一句你感受到什么?(水草丰美,生气勃勃。) 次句“山衔落日浸寒漪”主要写了什么?(写远山落日。) “山衔落日浸寒漪”这一行里的“山衔落日”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远远的青山,衔着通红的落日。) 为什么要用“衔”字呢?(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呈现出落日挂在山头上的情景。) “寒漪”指什么?(指的是让人感到寒意的的水面波浪。)“浸”是什么意思?(倒映在水中的意思。) 从图画上能看出“山衔落日浸寒漪”这句诗的内容吗?你能想象出这局部的图画吗

16、?(学生自由的发挥想象,比方可以说说图画上没有的内容是怎样的。) 教师小结:这首诗写景文字集中在一、二两句,写的是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幽雅漂亮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2)沟通学习: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在这样安静美丽的背景中,仆人公-牧童登场了。一名同学读这句诗,其他同学闭眼想象画面。“牧童”是指什么人?(指放牛放羊的儿童,这里指的是放牛娃。) “归去”是指去哪里?(去村里) “横牛背”是什么意思?(看图理解该词的意思:横骑在牛背上。) 看看插图上的牧童在牛背上干什么?(吹笛子)哪一句诗和这个画面是对应的? (“短笛无腔信口

17、吹”) 你是怎样理解“短笛无腔信口吹”一句的? 从诗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你感受到牧童的什么性格特点?(淘气得意,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4、学生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反复朗读,教师小结:这首诗摄取的画面不大,写景则集中在池塘上,写人则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紧紧围围着“村晚”二字落笔,把人引入了江南美丽的田园之中,使人对悠闲舒适的乡村生活布满着憧憬。诗家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说法。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沟通了解朗读节奏。 2、学生练习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试着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 六、总结课文主旨。 村晚是南宋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

18、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含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任凭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宠爱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村晚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太阳刚要落山,红红的火球似乎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浪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任凭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2、比照阅读。 所见 :袁枚(清)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突然闭口立。 3、搜集并阅读描写儿童生活的其

19、他诗句。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依据诗句想象出紧急的劳动场面和小孩钓鱼用心致志的得意形象,培育想像力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的力量,能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4、理解诗句,想象意境,激发喜爱美妙事物的情趣,感受农夫勤劳简朴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意,领悟感情,培育想像力量。 三、跟教师一起学: (一)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今日,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1、介绍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苏州市)人。绍兴二十四年(1164)进士

20、。孝宗时出访金国,表现出不畏的凛然气节。官至四川制置使、参知政事。他是南宋诗人之一,为“中兴四大家”之一。先做地方官,后来一度做参知政事。曾出访金国,全节而归。晚年隐居石湖。他是位爱国诗人,也写过大量的田园诗。其诗语言清爽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和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诗人”。他的词,所涉及的生活面不及诗歌宽阔;文字精致,音节谐婉,与婉约派一脉相通。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2、释题:“兴”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并猜测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3、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读并思索: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4、试读全诗,答复上面问题。 5、利用

21、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其一昼:白天。耘:除草。耘田:在田里除草。绩麻:把麻搓成线。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肯定的家庭责任。未解:不懂。供:参与。耕织:耕田织布。傍:靠近。桑阴:桑树下。 其二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篱落:篱笆。用竹子或树枝编成的遮拦的东西。蛱(ji)蝶:蝴蝶。 6、解释全诗: 其一: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线,村里的男女都担起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其二: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洁白,油菜花倒显

22、得稀稀落落。天长了,农夫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围着篱笆飞来飞去。 7、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得意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夫勤劳简朴的生活),观看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8、资料:四时田园杂兴(其一)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风光和农夫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夫患病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 9、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

23、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宠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密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这首诗以一个老翁的口吻,写初夏季节乡村劳动的繁忙。成年的“村庄儿女”们,不管白天还是晚上,不是耘田就是绩麻,没有一个闲人,没有一点闲工夫。而那些不懂事的“

24、童孙”们呢,他们也在忙着“学种瓜”。这样一方面更衬托出农忙无闲人的热闹气氛,一方面又表现了乡村儿童在大人影响下从小就爱劳动的好品质。一个“学”字,写出了小孩子们种瓜时认仔细真的情态。 诗人用清爽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急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10、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诗的第三句,从侧面写出了农夫劳动的状况:初夏农事正忙,农夫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最终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安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11、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夫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和初夏江南的田园风光。 1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 13、这首诗风格清爽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急而又开心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妙。 14、重点句:四时田园杂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洁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2篇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教案,盼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