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课《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2.中国寓言两则教学目标1、知道吕氏春秋列子的有关文学常识。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语。3、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4、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难点:能从寓言中获得对生活有益的启迪。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文朗读视频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it: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学习穿井得一人一、情境导入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 却突然变成
2、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 回走几遍,我们既可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二、文学常识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 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 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三、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溉汲(gdi ji)(2)读准节奏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
3、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有闻 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日: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四、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标 注课文(1)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2)居:居住(3)及:到(4)国:国都。(5)道:议论(6)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 一事,是闻”的宾语。于: 向、对。宋君:宋国国君。(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
4、向、对。(8)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于:在(9)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10)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 闻之于宋君(使知道)(11)之:国人道之(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有闻而传之者(代词,“穿井得一人”这 件事)闻之于宋君,问之于丁氏(代词),“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得一人之便(结构助词,的) 六、课文探究问题1: 丁家穿井后,告人日:“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明确:意思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问题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明确: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问题3: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明确:其一、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其二、“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
5、播开去。其三、“国人”似乎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问题4: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由此看出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因为宋君不太相信那个姓丁的人能够穿井得一人这件事。宋君是一个险证考察,不盲目轻 信传言,开明正直的君主。问题5:从这则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明确:【1】说话要防止产生歧义;2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3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问题6: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如有,我们应该怎样去对待?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其的求实精神。不要轻信, 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七、课堂小结穿井
6、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 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 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 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八、课堂检测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红色的词。及:到了的时候。令:命令。闻:听说。道:谈论。闻:使知道1及其家穿井。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有闻而传之者。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翻译语句(1)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3、本文可用哪个成
7、语概括其内容。以讹传讹九、拓展练习将故事扩写成一篇白话文,注意人物描写方法的运用。【板书设计】丁氏: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丁氏穿井得一人II得一人之使,三鹿一人于井中也宋君I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列子,相传战国郑国人列御寇著,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内有很多脍炙人口而 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如儿童辩日、歧路亡羊、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都是很有价值的文 学遗产。二、朗读课文听读,自读,正音。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杞人忧天(qT) 躇步妣蹈(ch U c I ddo
8、) 日月星宿(xiti)中伤(zhbng) 充塞(s e )三、琉通文意先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不求十分精确,只求大致理解,不懂的词句,大家分析。参考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担心大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在空气中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这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聚积的气体,那么日月星辰就不会坠落了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聚积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它坠落了,也不会有什么伤 害。”这个人说:“地陷下去怎么办? ”开导他
9、的人说:“地不过是聚积的土块罢了,填塞了各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 ”这个人放心了,十分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了,非常高兴。四、内容理解讨论交流:问题1:杞人为什么而忧天?开导他的人是如何开导他的?明确: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1) B些之者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2)晓之者日:日月星辰,亦积气中之有光般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3)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妣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问题2: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明确:由忧愁到舍然
10、大喜。问题3: “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明确: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问题4:从这则故事中你了解到“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明确: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后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五、拓展延伸问题1:如何看待杞人忧天中那个好心人的解释?明确: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大、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 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问题2:现实环境中的你,面对今天的环境,杞人的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明确: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杞人忧天”并非庸人自扰,当下大气污染严重,臭氧层遭到严重 破坏,全球气温升高,太阳黑子活动剧烈,影响地球
11、,如果人类对自身的命运没有深深的忧虑,那么厄 运也许会降临。六、课堂小结今天我们的学习认识了以为似乎是“傻子”的杞人,但从现在看来他却是以为多么有远见的人,如 今的地球已经有很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全球气温升高让我们为今天 的环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吧! 七、课堂检测翻译句子(1)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译文:又有一个人为这个担忧的人而担忧,于是前去开导他。(2)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译文:四处都塞满了土块,没有地方没有土地.(3)奈地坏何?译文:大地崩塌怎么办呢?(4)奈何忧其坏?译文:为什么要担心大地崩塌呢?【板书设计】恍:天地崩坠身亡所寄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Y晓 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卜舍然大喜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杞人忧天寓意: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耍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