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5235530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范文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依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根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缘由。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讨论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答复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现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

2、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日本四周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拟 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日本第一顶峰在哪里? 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缺乏)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展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教师发的纸

3、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现材料,日本2023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23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许多,为什么消失这种状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四周,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完成表格 比照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缘由是什么? (五)风采展现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展展现。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拟丰

4、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和石油 3.同步学习稳固提升16题 (七)课堂小结 谈一谈你的收获。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2 自然环境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初步把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总结归纳两大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亚洲、北美洲地形特点 难点: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1、展现“亚洲地形图”。 2、指导学生根本的读图方法,观看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推断不同图下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熟悉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它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5、 请不同组的学生绽开竞赛抢答,增加组内的合作意识,活泼气氛。 3、学生查图争论答复各地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依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方面考虑,得出亚洲地形特点 板书:地势起伏很大,中间高四周低,亚洲地面凹凸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4、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现亚洲大陆沿北纬30度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北纬40度的地形剖面图) 观看区分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东西高中间低。 河流是构成自热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1、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长河众多,观看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流入的海洋。 2、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

6、的特点。 板书:受地形影响,亚洲的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打算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山地, 四周呈放射状分布。 北美洲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北美洲地势中部低,但中部北高南低。密西西比河主干呈自北向南流,东西部地势高,所以密西西比河水系多发源于两侧高原山地。 亚洲主要有哪些气候? 学生看图答复:说出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熟悉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特点。 为什么亚洲气候简单多样? 引导学生从位置、范围、地形等方面说明亚洲气候简单多样的缘由。 分析亚洲气候特点的成因,亚洲季风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造成的影响 成因: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夏季风弱,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少,降水就少。假如过少,就可能形成旱灾。夏季风强,

7、从海洋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就多。假如过多,就可能形成水灾。 亚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具有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2、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得出另一特点大陆性气候分布广(距海洋远,深入大洲大陆内部) 3、季风气候是亚洲独有的气候类型且分布广,得出亚洲气候的又一特点,季风气候显著,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季节安排图和降水年际变化图。 分析得出结论:气候简单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过渡: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简单的气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以亚洲的几个城市前述为例,提示回忆上册学过的“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学问,引导学生总结出气候

8、与位置的关系及气候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小结:影响亚洲气候的因素,除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外,还有地势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教育学生分析季风气候降水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结合活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图”熟悉北美洲的气候分布,主要气候类型。与亚洲相比北美洲所跨纬度范围稍小些,高山高原贯穿两部,因山地也呈现出气候简单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但是北美洲西北沿海有狭长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 课后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学习了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引导学生熟悉了季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3 位置和范围 教学目标 1、学会

9、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把握熟悉大洲的根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常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争论答复。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顶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

10、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绚烂的文化,有美丽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忆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23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日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非常超群,活泼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需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11、熟悉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晰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活动:看图争论答复: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局部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最北:81N;最南:11S; 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

12、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四周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拟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熟悉区域,首先要熟悉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4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限。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

13、比拟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拟,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拟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构造分析 教材的其次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根底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拟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根底学问,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学问。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

14、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排列,而是用比拟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展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拟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学问是在中国总论的根底上叙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许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纳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忙学生形成对区域学问的构建。 2.可以从

15、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现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局部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

16、各月气温柔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局部教学活动应注意学生读图力量的培育。 3.指导学生分别阅读哈尔滨和北京的年内各月气温柔降水量图,引导学生得出“夏季酷热多雨,冬季严寒枯燥”的气候特征。再将这样的特点与武汉和广州的气候进展比照,熟悉到南方比北方冬季气温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而且年降水量多。同时为分析河流流量的特点和植被的特点打下根底。填活动1表格。 4.由降水的特点引导到河流流量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白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河流来源主要是靠自然降水补给,由于南方地区的降水量比北方地区多,所以造成了长江流量比黄河流量大。进一步帮忙学生发觉,河流流量的变化与降水的变化之间的关系:总的来说

17、,河流的流量随着降水的变化而变化,降水量增加,河流的流量增大,反之削减。引申到我国南方地区夏季会消失洪涝灾难,明确灾难的形成缘由,树立防灾减灾意识。完成活动2的有关局部。 5.由气候的特点引导到对植被的分析。仍旧用比照的方法,使学生明确不同区域的植被特点,引导学生分析植被类型与气候条件的关系。首先分析“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区分,然后连续分析区域内部植被的区分,又突出我国地域宽阔,自然差异明显的特征。完成活动2的有关局部。 6.总结归纳,连续完成活动2的争论,归纳出形成南方和北方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进一步比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所以,活动1

18、的表格中可以多设计几行让学生填写。 【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1.“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2.阅读比拟图5.12和图5.13可以看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差异,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比照表达出来。这实际上是八年级上册有关我国农业局部的学问的再现,学生通过回忆上学期所学学问,再通过两张素描图的比拟表达出来。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 小麦、大豆等 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 一年二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 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 水运 传统民居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 屋顶坡

19、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3.组织学生探究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景观差异的缘由,完成活动1: 主要形成缘由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地形、气候 主要农作物 气候 作物熟制 气候 传统运输方式 地形 传统民居 气候 其他不同 4.通过区域比拟讨论归纳区域特征。教材中只是分别通过比拟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和人文地理差异说明两个区域的不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归纳每个区域的特征,对于理解区域内人地关系协调进展意义重大。完成活动1之后,教师应引导和帮忙学生总结归纳出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和南方地区的区域特色。尤其是突出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关系,使学生受到生动的人地关系的教育. 中图版八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