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83491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对初中语文阅读的一点思考摘要:结合当前语文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文章认为,语文阅读 应该思路清晰,有的放矢,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出语文教学 的学科特点,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长时间教初中语文,经常听课、学习,在反观自己、借鉴别人时, 渐渐悟出了一些有关语文阅读教学的门径,现将它写出来,与各位同 仁交流交流。一、教学的基本任务或思路对阅读而言,不论是怎样的文章,其基本的教学任务或思路不外 乎两个层面:一个是“写了什么”,一个是“怎样写的”。前者涉及 文章的内容、主旨,后者涉及文章的写法和语言特色。每一个层面的 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然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2、就 这两个层面本身而言,自然是前者为后者奠基的。上述虽然是语文阅 读教学的常识,但看一些老师的授课,其教学任务或思路似乎并不清 楚,甚至错乱,或者表面很“花”,而实际上其教学环节的设置很不 得当。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每一节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 目标的确立应难易适中,并且要精而又精,至少应分清主标和次标。 只有这样,教学内容才相对比较集中,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比较 强。这一点对语文教学尤为重要。因为就阅读教学来说,几乎每一篇 课文都属于“综合科”,每一篇课文值得学、值得教的地方都特别多, 所以在众多知识点、能力点中,到底选择哪些点,又以哪些为重点, 就很费脑筋。如果取舍不

3、当,则事倍公半。这一方面,对初教语文的 老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考验。这可能是语文教学很难入门的一个重 要因素。一些老师教案上的“教学目标”写了好多条,可观其教学, 则既不见“纲”,又不见“目”,既不见“主干”又不见“枝”,显 得凌乱而芜杂。因此,如果不认真钻研,不努力跟进,即便教几十年 的语文,也仍然是语文教学的“门外汉”。三、导课我不止一次发现,授课者在一段富有激情的导入语之后,竟然转 入“预习检查”这一 “冷冰冰”的教学环节;或者是学生已经做了预 习,而老师的导入语竟仿佛是面对还没有看过这篇课文的学生。试想, 这样的导入语会有什么效果。在一些老师那里,教学环节之间的脱节 或者不关联竟至于这

4、样的程度。如果教学是为了过程的过程,那么这 样的过程还有什么意义?我想,导语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但其实质 却不会有太大变化。简单一点,它至少应有开启新课、引出下一个教 学环节的作用;复杂一点,和许多教学环节一样,它也应该用拥有为 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好必要的铺垫的作用。再者,作为教学中必不可少 的一环,导语与其他教学环节一样,应共同服务于教学中心。导语并 非多余,更非摆设。倘若把一堂很成功的阅读课比做一篇很出色的文 章,那么,导语就是这篇文章的开头。四、多媒体使用多媒体课堂容量大。但我认为,容量大不一定效果佳。而且 多媒体更给我一种工业生产的感觉。那种一味追求效率的机械化生产 模式,被套用到教育教

5、学上,真不知道那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损害。 对语文教学而言,多媒体在资料、图片、训练题目(含答案)的出示 及复习课中的确有优势,可谓“省时高效”。然而倘在整个教学过程 中大量、频繁地使用,则未免有点“滥”。还有人一味强调多媒体的 “直观性”。对一些复杂、抽象的事物,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借助多 媒体的直观性的确益处多多。但在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这样的情况很 少,这样的必要也很少。如果过多地借助直观理解文字,就真正失去 了语文阅读的意义。因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实际上便 是对学生的形象思维的演练(当然,这其中也有抽象思维的成分)。 如果将他们都“直观” 了,那么思维的训练从何谈起。而且,多媒体

6、 的加入,替代的同时也弱化了和语文学习有关的能力、情趣、习惯的 培养。处理不好其中的矛盾关系,恐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其弊 大于其利。五、背景介绍在听课中,看到不少年轻的同事在导读课文前,必然要向学生介 绍有关作者作品的相关常识或资料,甚至是很冗长的介绍,好像语文 课少不了 “背景介绍”,如若少了便不是语文课似得。且不说冗长的 介绍占用了过多的课堂时间,单就其必要性而言,就很值得商榷。在 这些背景材料中,有一些属于文学、文化常识,很有必要了解或掌握, 它能够提高学生对该位作家及其作品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 或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有一些则有助于学生对所学课文的深层次的感 悟和理解,其作用和

7、意义不超乎“参考”二字。从以上两点出发,背 景材料如若要放在课堂介绍,则孰取孰舍,不待详明。刚教语文的老 师之所以在背景介绍这一块缺乏合理的选择,与他们不明白背景之于 阅的作用有关,也与他们对教材本身吃得不透有关。还有一个问题, 课堂的背景介绍,必须在导读之前进行吗?既然是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那就要与下一个环节有密切的联系,以服务于“全局”,可我看到的 是,一些老师背景介绍一环和下一步关系松散,甚至可以说没有关联。 到了真有关联的时候,他急于向学生进行“提示”,要学生“回头 望”,要他们注意联系背景思考。既然如此,何不在此时出示相关资 料,岂不更好?把一个教学环节独立于上下环节之中,晾在那儿很

8、长 时间,这样的设计是否合理?我认为背景介绍如有必要的话,不一定 要将其单列于导读之前,而是应根据需要,选择更合适的时机,最好 与导读的过程自然而紧密地融合在一起。六、语文积累凡语文老师,都知道积累的重要。但大多数老师好像都把工作做 在了表面。他们要求学生多遍地读、背、抄、练,可就是不理解学生 为什么在积累方面显得十分贫弱。我认为,要真正记得牢记得多,莫 如将积累和运用结合起来。运用的途径有二;一是勤练笔,可长可短, 日记、心得、信件、倡议书都行,创造各种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表 达,以多种形式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二是广阅读,读课文、读名 著、读报刊、读电视广告、读产品说明书,等等,随时读,不拘形式 地读。其实,语文积累本来就是为读写说打基础的,如果不能使二者 有机联系,则积累的东西就得不到最有力的巩固,积累的行为就会受 挫,学生的热情和动力就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参考文献: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979.叶圣陶.精读指导举隅.1942.3吕叔湘.语文常谈.200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