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劝学》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68677 上传时间:2023-08-19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9劝学》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9劝学》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9劝学》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劝学》教学设计(辽宁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劝学教学设计(王振辽宁省灯塔市第二高级中学)一、设计思想(一)指导思想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 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 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 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 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 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二)教材分析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重点篇目。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掌握基础的文言语法知

2、识,学习如何清晰有力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该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的议 论性散文。本文集中反映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学习问题上的观点和精彩斐然的论证 艺术。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是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提高学习 文言文的信心以及掌握文言文学习方法的关键。(三)教学方式:问题探讨。(四)教学分析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重视学生思维方 法的训练尤其要。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主要采用问答法、讨论法和讲解法。 让学生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中,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法中,群策群力,归 纳提炼;通过老师的必要讲解,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具体的教学设想 如下:1、从教育

3、学的角度来讲,以思维训练为中心,通过提问、讨论、学生质疑 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方式授课,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解决文字障碍,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成人)其相似点为:前提相似:“木” “金”有似于“君子”,过程相似:“受 绳”“就砺”有似于“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结果相似:“直” “利”有似于“知明而行无过”。(教师总结)此句列举了两个生活实例,要想说的道理是关于学习,他们无 论是在前提、过程和结果,都有相似之处。像这种把抽象的道理,通过直观的生 活现象,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使其更具有说服力,更易于让人所接受,这种论 证手法,就是我们所说的比喻论证。(五)、小结:小结(萃取、

4、提纯) 、(降温凝结)(煤:火烤)r 本体(经墨绳取直后加工)(磨砺)J(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喻体(多媒体显示)蓝青水冰木轮原木直木刀剑锋利的刀剑普通人知明而行为过矣的君子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教师总结)大家回想一下,作者在论述的过程中,没有采用比较大的篇幅 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把自己的观点寄寓到了大量的比喻中,当我们读到这些 比喻时,我们就能了解到作者的观点和主张,这种论证手法就是“以喻代议、寓 议于喻”的手法。希望我们理解、掌握,并学会运用。(六)背诵第二段。1 .学生自由诵读本段,教师鼓励有积极性的学生背诵。2 .共同背诵。三、思考(在这一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小组交流,

5、对课文内容进行延 伸,联系具体的实际,讨论荀子关于学习的论述的现实意义,加强学生对学习的 认识,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受到了哪些启发?引起了哪些思考?想到什么 就可以说什么!四、作业1.抄写全文。2.课后尝试背诵全文。七、板书设计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学不可以已(作用:弥补自身不足方法和态度:“积累Y恒心专一并掌握文言知识,特别是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2、以文章的脉络为基础,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每段中找出比喻 句,并引导学生得出比喻的含义和他们的内在关系,把教师的认知结构轻松转化 成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把握重点和解决难点。3、在授课的同时潜移

6、默化的传授学生背诵课文的技巧。(五)学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 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注重合作学习,养成 互相切磋的习惯。”根据初高中对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有所不同以及学生的年龄层决定了 他们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在学生的学法上设定以下几点:1、借助工具书、注释,小组讨论充分做好预习。进行圈点、勾画、批注, 熟读课文,做到句读准确,字正腔圆,流畅自然,初步理解文意。2、课堂上,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听读一出声读-精读-研读-拓展等 环节的学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容,领悟作者思想内涵。3、借助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研

7、习、合作探究中,体会比喻论证的妙处。 总之,在学习中,教师的作用是:贵在疑难处,关键处作些指导,点拨应在精讲 中,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课计划安排两课时。以下重点讲第一课时的安排。二、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新课标针对文言文教学提出要求:熟悉常见的文言实词的一般用 法,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而本文是一篇 文言文阅读课文,故既要担负起积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任务,又要把在精读课中 学到的知识延伸,能力迁移,形成基本技能,做到举一反三。基于此,将本文的 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1 . 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的论述。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

8、方法。3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4 .熟读成诵。5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名言名句中得到智 慧的启迪。6 .通过了解荀子对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 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三、教学重点(新课标指出,应该“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的内涵,探讨人生价值 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以此制定的重点为:)晓劝学之意,明劝学之理。四、教学难点(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如果驾驭不好,是很容易正襟危坐,流于枯燥和 单调的。但本文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原因何在? 最重要的是

9、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句中,全文多达20 个比喻句,运用比喻时手法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因此 制定的难点为:)理解文章中比喻的含义和其内在的联系,掌握全文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五、教学准备(一)课前准备1 .阅读教师印发的导学案或自己查阅相关书籍了解荀子的有关情况,尤其 是了解荀子的主张。2 .在已经初步形成自学习惯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尽量扫除文 字障碍,反复诵读课文,弄懂文章的观点。(二)辅助手段多媒体幻灯片六、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一.导入新课(一)导入语同学们,我们大家都知道,学习是学生的天职,那学习是为了什么呢?仅仅 是为了考上大学,毕业找个好

10、工作吗?今天我们学习荀子的劝学,看看古人是 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希望大家能有所借鉴!(既可激发学生兴趣,也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二)简介作者及作品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作者及作品了解哪些?(先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这样做可以引导学生在阅 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家经 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明确: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 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 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

11、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的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后天环境可以改 善人“恶”的本性,所以他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其散文说理 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二、课文探究(一)解题1 . “劝学”的意思是什么,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导学案,请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通过解题可以使学生了解“劝学”这一题目在全文的统领作用,并且 能够明确文章“劝勉人们学习,及懂得学习重要性”的写作目的。)?(板书课 题:劝学)明确:(1) “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题意是“劝勉、鼓励人 们勤奋学习”。(2)因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12、,因此学习的内容是儒家的经典。2 .在现实生活中,周围人比如父母老师同学是如何劝勉、鼓励你学习的?(自 由发言,让学生联系实际,引发学生思考)明确:都是和升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二).明确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增强学习的有效性)(1) . 了解荀子关于学习的意义和学习的态度的论述。(2) .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3) .积累重要的文言知识(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4) .熟读成诵。(三)中心观点1 .出声自由朗读课文,找出关于学习的重要语句!(学生回答后,多媒体显 示,教师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为下面的把握文章思路做好 准备)

13、明确:(多媒体显示)(1)君子日:学不可以已。(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4)关于积累、持之以恒、用心专一。(教师总结)除第4点,每点都在每段的最后一句,都是中心句,起到收束 上文的作用。2 .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小组讨论,把握文章结构)(1)本篇文章的体裁是什么?会让我们想到什么?明确:议论性散文;论点、论据、论证。(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引 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点拨、总结)明确: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 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主要是由

14、于学习可以提高自 己、改变自己,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己”的论点是正 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主要是善于借助于客 观条件,包括学习,弥补自身不足。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 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 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己”的论点是 正确的。(3)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板书:(附:板书)(教师总结)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 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 习的方法和态度

15、三个方面来论述的。3 . “学不可以已”的观点在当今演化为怎样的说法?(联系古今,强调学 习重要性)明确:俗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终身学习” 理念。说明古人的观点具有前瞻性、预见性,是很正确的。(四)师生共同探究第二段。(在这一环节中渗透德育教育)1 .首先教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并积累文言词语,强调:哪些字音、词 义要注意?(扫除文字障碍,指导朗读,积累文言知识)明确:通假字(有you又,知zhi智、暴pu曝、糅rou煤)、实词(中、参、省)、虚词(于、之),2 .学生翻译第二段。(强调词义)3.第二段用了哪些生活的实例来论证的?它们与学习有什么关系?是怎样 论证中

16、心论点的?(通过提出3个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思考,再经3分钟左 右的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然后自由发言,在教师点拨下,找出比喻句,进而了解并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突破难点,再经教师总结,联系实际,进行德育,让 学生把握文章主旨的同时,深受教育)(具体问法:学生回答一个实例之后,问:与学习有什么关系?运用了什么 手法?(明确:比喻)本体和喻体分别是什么?这种论证手法是什么?(明确: 比喻论证)(1) .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明确:“青”从“蓼蓝”中萃取得,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是因为经过 了提纯的加工;冰是由水遇冷凝结而成的,但是比水的温度还低,还冷,从液体 变为固体,从无形变为有形,是

17、因为经过了降温凝结的加工。这说明了事物经过一定的加工,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和学习一样,人通 过学习可以使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得到提高。与学习的关系:相似,都经过后天的加工“青” “蓝”与“冰” “水”都是喻体,“青”与“冰”的本体都是指学 习之后的知识状态或水平,“蓝”与“水”的本体都是指学习之前的知识状态或 水平。(多媒体显示)蓝青(萃取、提纯)A水冰(降温凝结)本体知识状态或水平提高(学习)喻体相似点:经过后大加工(教师总结):从这两个实例,可以得知人经过学习就可以使知识水平得到提高;学习这种后天行为可以改变固有、天生的属性.(德育):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

18、, 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 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学不可以已”。(2) . “木直中绳,敕以为轮,其曲中规”明确:“木直中绳,煤以为轮,其曲中规”设喻,表面上是说“直木”一一 非器,变成“中规”的车轮一一成器,这种成器的过程在于“煤”一一用火烤使 之弯曲;隐含的论断是无学之人经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成为有学之人。“木”经 过“煤”这种加工工艺,与人的学习一一也就是后天加工上有相似点。本体是无学之人经学习后成为有学之人。喻体是“直木”经加工成为“车轮”。“虽有槁暴” 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无学、无用的 原始状

19、态。这都是为了阐明后天学习对人有重要的意义。(多媒体显示)木轮(煤:火烤)本体无学之人有学之人(学习)喻体相似点:经过后天加工(教师总结):“虽有槁暴一句进一步阐明获得了本质改变以后,很难回到 无学、无用的原始状态。(德育):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恶”变“善”, 因此,他强调“糅”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 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更何况我们呢!(3)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 过矣”明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是说“不直”的“木”经过墨绳的取直 然后经过加工就会像墨绳画

20、的那样直了(即成材了),金属制成(没有开刃)的 刀剑在砺石上磨砺就会变得比没开刃时锋利;同样的道理,人只有经过“博学而 日参省”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与学习的关系:相似,都经过后天的加工“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加一起是比喻的喻体,“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是这个比喻的本体,两层之间构成一个结构复杂的 比喻,(多媒体显示)原木一一直木(墨线的取直后经加工)刀剑一一锋利的刀剑(磨砺)本体普通人一知明而行为过矣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喻体相似点:经过后天的加工(教师总结及德育):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 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才获得的。“木”要改造为“中规”的轮,要用“煤”, 金要“利”,就得“就砺”,人要改造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 学而日参省乎己”,可见学习多么重要,所以“学不可以己”。4.结合第二段实例分析比喻论证手法:(因为前面已明确了本文论点,再 经过循序渐进的提问,学生的回答,对文中比喻句及其内在联系做了详细的分析, 最后教师给予总结,所以这一难点突破即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多媒体显示)喻体,即直观的生活现象:木受绳则直(成材)金就砺则利(成器)本体,即抽象的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