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调研报告】.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调研报告一、绪论3(-)研究背景与意义31 .研究背景32 .研究意义3(-)研究方法3二、A县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与问题4(-)A县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4(二)A县昌溪乡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41 .心理人格问题42 .管理问题53 .安全问题5(-)A县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61.溺爱孩子62观念陈旧63.忽视成长7三、社会工作介入7(-)小组工作介入7L前期准备工作72 .招募宣传83 .预计困难及解决84 .评估方法85 .小组评估与反思8(二)个案工作介入91 .隔阂问题的介入102 .生活自理能力的介入12四、总结与反思13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2WH
2、J12外祖父母56,57高中,初中厌学情绪3KKY12外祖父65小学人际问题4WBS13外祖父母45,48小学以下基本礼貌5QST12外祖父58初中厌学情绪6ZFL11祖父母63,60小学以下扑克瘾7ZSY13祖父母62,61高中,小学生活能力8ZBH11祖父母60,62小学以下手机瘾9ZSJ10祖父母48,50小学网瘾10ZFK11祖母62初中生活能力个案选取的理由:1)问题特殊,具有代表性,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2) 问题都具有严重性,这些家庭中,祖辈和留守儿童都出现了重大的摩擦,亟需社 工介入;3)在前期走访的过程中社工发现案主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 有想改变的意识。ABC理论,
3、即理性情绪疗法。在本次的个案介入过程中,社工运用“ABC 理论”进行分析介入。社工用“ABC理论”介入的步骤如下:首先,了解祖辈、 孙辈、留守儿童对彼此的看法和认知;其次,指出其看法和认知中的非理性的部 分;然后,通过社工的沟通、调节等方式,使彼此意识到其中非理性的看法和认 知;最后,向他们灌输合理的看法和认知。1 .隔阂问题的介入隔阂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缺乏沟通和情感交流,祖辈和父辈往往只追求留守儿 童生活、物质上的满足,而缺乏精神上的支持和管束,再加上在沟通过程中表达 方式的不当,致使“隔阂”加深,使得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孤僻,戒备心强, 对以后的人际交往、性格发展等产生不良影响。案例一:小
4、李,与外祖父和外祖母生活在一起,留守时间2年。小李与外祖 父母生活的这两年以来,一直和外祖父母心存隔阂。父母打电话的时候父母也很 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人际情况,大多数都是小李在向父母抱怨外祖父用的不 好,不想在外祖父母家里呆着了。父母在引导时缺乏技巧,对于小李的抱怨只能 简单说几句,慢慢地小李开始对父母有意见。社工:你和外祖父母的关系好吗?小李:一般.社工:为什么一般呢?他们对你不好吗?小李:也没有不好,就是我姥姥老说我,我姥爷还打过我。社工:说你什么?为什么打你呢?小李:我姥姥说我自己不会干活,不知道换衣服,天天就知道说我,我姥爷 那次是因为我离家出走了。社工:能说说你为什么离冢出走吗?小
5、李:因为我真的受够了我姥姥天天说我,我不想在这上学了,我想去找我 妈。社工:那后来你怎么回来的呢?小李:他们在亲戚家找到了我,就把我带回去了。其实我很害怕回去,因为 我姥爷看着很生气。社工:到家后呢,发生了什么?小李:姥爷打了我,我心理不服气,但是我不敢说话。社工:你觉得姥爷为什么打你?姥姥为什么经常说你呢? 李: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他俩一直不太喜欢我,毕竟我不是他们的孙子。社工:你觉得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不喜欢你?小李:也许吧。社工:姥姥说你不干活,那如果你慢慢的学会姥姥说的那些活,你觉得姥姥 还会说你吗?小李:恩社工:你离家出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会担心?你自己一个人,万一遇到 什么危险,他们
6、会愧疚一辈子的,所以他们也是因为太过担心你,才会发睥气, 气你不在乎自己的安全,只是他们表达的方式不对。姥姥说你也是为你好,你如 果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以后你去住宿的时候,他们也不用太担心的是不是?小李:恩社工:如果你有什么想法,你可以说给他们听,他们也经历过很多,所以能 够听懂你说的话,如果你不说,他们永远不知道你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也会和他 们好好沟通的。小李对于姥爷的打骂和姥姥的抱怨有了错误的认知,认为他们是不喜欢自己 才这样的,祖辈不当的表达方式和缺乏心理沟通,彼此都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想法 使得小李产生了误会。通过社工的介入,小李的想法开始慢慢的改变。2 .生活自理能力的介入祖辈的补偿心理使
7、得祖辈对于留守儿童过度溺爱,在日常生活中,祖辈基本 包办了孩子所有的活动,孩子在小学的时候对于家务活动还是处于“零”接触的 状态。很多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差也与此有关。生活能力差的原因主要在于祖辈 的过度溺爱和补偿心理,所以对此介入的对象主要是祖辈。通过改变祖辈不合理 的想法来改变祖辈的溺爱行为,从而培养留守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样本七:小雅的爷爷是A县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奶奶是小学毕业,小雅是 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好。祖辈的想法是为小雅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 环境,家务活都不用小雅干,小雅只负责好好学习就行。所以小雅虽然已经5 年级,但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不会干,动手能力也很
8、差。社工:我听说小雅的学习成绩很好啊,在家是不是也经常帮你们干活呢?祖父母:哪有啊,我们不想让她干活,她很听话,想帮我们干活,但是我们 说让她好好学习就行了,不需要干活。社工:您不让孩子干活是觉得干活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觉得干家务活这 些事情没有学习重要吗?祖父母:是的啊,孩子学习好,考上大学那我们也很高兴啊。社工:孩子的学习是很重要,那如果孩子去镇上念书,住学校的话,您们还 能什么事情都帮她吗?祖父母:这个社工:让孩子适当的干点活对她也有好处哦,不仅可以让她感受到劳动的快 乐,而且还能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可以为她的学习提高动力,增强他对学 习的上进心呢。祖父田:是嘛社工:当然啦!以后小
9、雅去外地念大学,所有的事情都要她自己去做,您预 先培养她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后就不用担心她会有这方面的问题啦,对她以后的 生活都是有帮助的哦。您这样让她什么活都不干,对她来说并不是好事,什么都 不会做,离了你们什么都不会,以后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祖父母:啊?我们只是想让她好好学习而已,没想这么多。社工:恩,我懂你们是想让孩子好好学习,心疼孩子,但是全部都帮她干这 种方式是不对的,应该适当的让孩子学会干活,学会生活自理。这样父母看到了 也会很开心的。祖父母:恩,也是哦,我们总有一天会离开他,她还要自己生活呢,就算以 后去了婆家,什么也不会干,肯定会经常吵架,不好。社工:是的呢,您可以慢慢的培养,有
10、一个过程,不用太着急。通过这次介入,祖辈对于自己的行为有了新的看法。祖辈自己认为的爱的方 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并不是真的好,反而会带来一些其他的问题。在改变留守儿 童所存在的生活自理能力差问题上,主要的介入对象就是祖辈,改变祖辈的不合 理观念。四、总结与反思农村的隔代教育问题需要整个社会来关注,因为它不仅是农村的事,而是整 个社会的事,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弊端,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促进社会更 好的发展,农村人口在我国的比例是最大的,它对我国的发展起巨大的影响。并 且青少年才是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他们对未来的建设取决于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 他们的文化素质低,对未来社会的建设是起反作用的,他们会让社
11、会变得更加的 复杂与混乱,破坏社会的秩序。社会注重农村隔代教育问题,可以把一些将来可 能出现的弊端扼杀在摇篮中,还能引导这些留守儿童正确的建设社会。由祖辈教 育留守儿童,其中存在的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进行反思,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需要多方关注、多方合作(祖辈、父辈、学校、社会等),因此父母要加强对子 女的管理,让子女有更好的生活环境,经常与子女沟通,加强双方的情感交流; 对子女的教育要放在第一位,为他们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为他们创建一个更 好的受教育环境。社会工作者要运用专业的知识与技巧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缓解 困难。专业社会工作的介入,无论从留守儿童自身、家庭还是社会层面,无论是 从儿童个人
12、心理调适,家庭支持还是社会资源的整合层面都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留守儿童的教育贡献出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力量,促进社会的发展。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与意义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许多的青壮年都外出务工,使得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 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 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 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问题越发突出, 随着他们数量的增加,导致的社会问题越多,从而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特别是他 们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是由自己的祖辈进行教育的,而祖辈大部分是与社会脱 轨的
13、,这使得他们不能让学到更好的知识,落后于他人。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 也引起社会工作领域的重要关注,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运用个案、 组和社区工作的方法引导留守儿童的学习和家人的沟通方面,改变留守儿童的 不良习惯,重新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2 .研究意义对隔代教育下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发 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笔者所选择的理论是认知行为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在 小组社会工作和个案社会工作介入时运用认知行为理论中埃利斯的“ABC理论” 分析祖辈不合理信念对情绪和行为的影响,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从而改变其行 为;在如何协调父母、祖辈、老师和孩子四者之间的关系
14、时,笔者运用生态系统 理论分析各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其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协调各系 统之间关系的建议。在以往的有关“隔代教育影响”的研究中,多运用的是儿童 社会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格发展理论。笔者所选用的这两个理论,丰富并 完善了理论在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方面的研究;同时实践中运用理论,对社会工作 介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是文献研究法。该法也称为历史研究法,是搜集文献资料、摘取有用 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文献查阅分析是研究的开端,本研究通过中国知网、 万方、维普、超星读秀等数据库,收集“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相关研究文献, 了解社会工作服务农村
15、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现状,以便理清 研究思路,为深化研究提供素材和参考。其次,是社会调查法。该法是通过有计划地考察社会现象,收集有关资料并 分析各因素间的关系,以掌握社会实际情况的过程,该法常采用问卷、访谈方式 收集资料。本研究将根据研究内容,设计调查问卷、列好访谈提纲,对研究样本 A县的留守儿童及隔代监护人进行问卷调查,对村民、老师等相关人员进行访谈, 以便全面掌握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监护人家庭教育水平的具体情况,进而剖析问题 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设计社会工作服务方案。守儿童隔代教育的现状与问题(-)A县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状中国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问题,留守儿童的本质是
16、父母外出 打工而无法将其未成年子女带在身边照顾,是亲子分离而形成的。留守儿童由于 长期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指导,学业和个性的发展都受到影响,导致一些极端的事 例的发生。2018年全国妇联在中国妇女活动中心召开了全国未成年人家庭教育 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的发布会。在发布会上发布了全国 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总 人数、学龄比例以及地区分布等都做了详细的统计。从报告推断可知,安徽 A县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已超过6.5万人,在未成年不满16岁的农村留守 儿童在4万人以上,占全村留守儿童的69%。由以上的数据显而易见,农村留守 儿童在该村儿童中所
17、占的比例之高,且主要以低龄的留守儿童为主。(二)A县昌溪乡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1 .心理人格问题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没有父母的教育,没有父母的管理。这会让他们 对父母产生一种恨意,恨父母对他们没有足够的关心与呵护,让他们没有一个完 整的家,以至于父母回来后疏离父母,对父母不理解。他们总是认为当自己需要 父母的时候,但父母不能及时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受到伤害时,父母没能第一时 间的来安慰自己,来保护自己。使得一些留守儿童的心理扭曲,认为父母不爱他 们,自己变得封闭,总觉得别人做什么都是针对他,觉得自己没有父母的保护好 欺负,所以他们对别人总是带着一种敌意,让别人害怕自己从而保护自己。村里有这么一
18、件事:一位留守儿童他家就在笔者的对面,他经常来笔者家,笔者曾问他这件事,他也不避讳什么,坦诚的告诉笔者,在他还是婴儿的时候, 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母亲改嫁到江苏,留下他与姐姐与奶奶一起生活,他从 小就记恨他的母亲,他告诉我们说他们小时闯祸被打时,别人都是叫妈妈,而他 却是叫奶奶。他知道他的母亲在那里,但他从来不会去他母亲那里,哪怕他知道 他的母亲生病了,他也不会去看他母亲,他说自从他母亲把他丢下时,他与母亲 就没有任何的关系。他说他的田亲从小就对他没有什么的关爱,哪怕是他田亲去 世他也不会去。2 .管理问题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是不同的,传统教育认为不打不成才,所以他们的教育 方法就是,当孩子们
19、做错事时或者在孩子们闯祸时,先打一顿然后再给他们讲道 理这使得孩子们对其非常的畏惧,这使得他们的童年是有阴影的,最终使得童年 是不快乐的。还有就是因为祖辈的人崇尚节俭,所以不会给孩子们很多零花钱, 这使得这些留守儿童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会感到自卑,这些问题会使得一些留守 儿童变得自闭,而另一部分的留守儿童变得具有攻击性,与他人相处容易发生矛 盾。许多的留守儿童长时间的没有父母在身边,没有父母的管教,他们没有在祖 父祖母们哪里得到足够的零花钱,他们很有可能会通过不正确的方法去获取钱财。 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是不同的,这些事例有许多,由于观念的不同,他们对下一 辈的管理就与我们有很大的区别,传统与现代
20、的教育方法是不同的,传统教育认 为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他们对待犯了错的孩子就是进行体罚;不同于现代 教育的教育方法,我们会原谅孩子犯错,但是我们会告诉他他错在那里,以后要 怎样做才能避免他们再次犯错,我们会寻序渐进的告诉他们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而不是先体罚他们,只是让他们知道什么是不对的原因。我们要让孩子知其所以 然。传统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们感到“怕”,而现代的教育方法是让孩子们了解 “为什么”。通过知道为什么而教育孩子,使孩子们学校新的知识而了解我们的 社会。传统教育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所以他们不能与时俱进的去教导他们, 传统的教导会使留守儿童他们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当他们去上学时会被
21、同学笑话,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伤害。3 .安全问题A县昌溪乡留守儿童,大部分都是跟随自己的祖辈生活,他们年纪大了,由 于身体原因,注意力下降,对小孩的管理力度不够,祖辈只能提供基本的生活照 顾,他们的学习、行为祖辈之人是很难管理的,这对这些A县昌溪乡的留守儿 童是极大的安全隐患。(二)A县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1 .溺爱孩子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爱是其 中一个重要的需求层次。隔代监护人帮助自己的子女照顾孩子,他们会觉得这是 一份自然而然的责任,孩子珍贵,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和意外发生,于是他们在照 顾孙辈的时候往往是寸步不离,生怕孩子发生意外事故,隔代
22、监护人的出发点是 好的,但爱的过度,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对隔代监护人的“寸步不 离”表示反感,隔代监护人的这种行为不仅束缚孩子的天性,而且容易让孙辈产 生抵抗情绪,不易于家庭教育的开展。溺爱的文化渊源是儒家的“亲情本位”思想,儒家倡导“亲情至上”,是从 血缘关系上去理解“仁”和“爱”,从而将“仁”这一原则建立在“亲情至上”, 在我国,这一伦理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以致古代人际信任仅局限在家庭和有 血缘关系的群体。就比如A县昌溪乡的儿童,据多是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放宽之 前所生,每户家庭大多只有两个小孩,很多隔代监护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习 惯性地把孩子看成是传宗接代的种子,对孩子溺爱有加
23、,这正是“亲情本位”思 想的有力体现。2 .观念陈旧一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隔代监护人的年龄大多在50岁以上,他们的学龄 阶段位于60、70年代,由于时代背景不同,那时国家的教育水平还不高,特别 是在农村,能够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人很少,调查显示,田村隔代监护人具有 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7.8%,没上过学的占比达2.2%,绝大多数隔代监护 人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接受教育的程度总体不高,在他们的既有观念中,孩子 只要老实、听话、不出安全问题就行,习惯于用老一套来教育孙辈,缺乏对孩子 潜能的挖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二是缺少再学习的平台。隔代监护人成家立业之 后很少有机会再次进校参加学习,而且农村社
24、区也缺少相应的互助学习平台,接 触教育新思想、新观念的机会很少,知识面窄,习惯于凭经验办事,没有具体问 题具体分析,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三是部分隔代监 护人学习新知识的欲望不强。访谈得知,有些隔代监护人具有倚老卖老的倾向, 要么认为自己教过子女,已经有了一定家庭教育经验,要么就以自己几十岁的人 了,学习起来比较费劲为由进行搪塞。3 .忽视成长一是和孙辈沟通少。隔代监护人在长达几十年的生命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的 生活方式,两点一线的生活是常态,“坐不住”、“闲不住”是对他们最直观的描 述,留守儿童普遍反映,隔代监护人闲暇时间忙家务活多,平时很少陪他们一起 玩耍,聊天交流也少
25、。沟通是促进了解的润滑剂,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隔代监护 人不能很好地和孙辈沟通交流,自然不了解孙辈的实际需求。二是知识水平有限。 隔代监护人文化水平不高,常年深居一处,接触的新鲜事物也少,对孙辈的年龄 及生理特征了解不多,常常用传统观念和自身既有思维所形成的心理定式去教育 孩子,容易忽视孩子的需求,因此,要鼓励隔代监护人与时俱进、学习新知。三、社会工作介入(-)小组工作介入社会工作者在了解A县祖辈和孙辈的关系,各自存在的问题和基本需求之 后,根据问题和需求设计适合他们的小组活动方案。此次小组活动是由祖辈和孙 辈共同参加,一共有6次活动,每次活动都会有一些新的主题和形式,同时在第 5次活动时,会邀
26、请一位老师,与祖辈、孙辈一起参与到活动中。L前期准备工作在社会工作认可度还不高的社会里,在从没有接受过社会工作服务的农村社 区里开展专业服务,村委会的信任和支持起到了很大作用。社会工作者首先与村 委会的人取得联系,向村委会的人了解A县里的留守儿童情况,说明此次活动 的内容和目的,阐明了解决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不利影响的重要性。随后社会工 作者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了 A县的留守儿童家庭,一方面实地了解了该村 留守儿童的现状,另一方面在走访时向村民讲解社会工作专业的内容,不仅宣传 了社会工作,而且加深了村民对我们的了解,提高了认知度。对于后续工作的开 展奠定了基础。4 .招募宣传(1)张贴海报,发
27、放传单。在村委会的支持下,社工同村委会的人一起制 作了小组工作招募成员的海报,张贴在了 A县人群经常聚集的几个地方,供人 们观看。社会工作者定时去张贴地点观察情况,向有疑问的村民进行解释说明。 发放小组活动的传单,向大家介绍 组活动内容及情况。(2)通过村委会了解A县每户人家隔代教育留守儿童的情况,在了解基本 情况后,向适合本组活动内容的家庭发出正式的邀请。(3)由于招募活动赶上农忙时节,所以祖辈们大多不在家,社工跟村委会 共同合作对人员进行筛选,挑选合适的人员。备注:社会工作者在上初中的儿童 中,挑选3人做志愿者,在活动开始前,对志愿者进行了详细的知识培训和所负 责的内容。3 .预计困难及解
28、决(1)组员人数不够。社工在访谈前期仔细向服务对象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 动员有意向的村名来参加;同村委会干部和村内有声望的老人动员符合小组活动 条件的组员来参加。(2)组员因农忙不能参加活动。时间灵活变动,避免特殊的时间举行;提 前告知组员活动举办的具体时间,对此征求组员的意见,确定最终的时间。(3)组员在分享时,碍于情面,有所保留。社工再次强调保密原则,告知 大家遵守小组规范;同时社工适当自我表露,使得组员放下戒心,信任工作者和 组员,分享心中真实的想法。4 .评估方法(1)过程评估:在小组活动过程中,社工和志愿者的观察与分析,对小组过程进行记录,反 思不足;同时社工根据观察组员的反应来调整
29、活动的技巧与进程,反思自己的不 足。(2)成效评估:第一次小组活动,请组员填写个人情况表,在小组活动结束时,请组员填答 满意度评估表,听取组员对小组活动的反馈及意见;社工自我评估,自我反思。5 .小组评估与反思此次小组活动主要由5对祖辈和孙辈组成。在第一次小组活动时,社工就发 现虽然参与小组的组员都是A县的村民,但是大家彼此之间话并不多,表现的 很拘束,一是对于这种专业的小组活动形式及内容感到新奇,二是碍于情面,缺 乏一种安全感,害怕组员在私下说出自己的隐私,所以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有所保留。社工多次强调“保密性”的小组规范,并且主动分享自己了的“秘密”, 在社会工作者的鼓励下,小组氛围的
30、逐渐转变。第一次小组活动主要是彼此熟悉 和制定小组规范。第二次、第三次活动正式进入正题,主要内容是请组员观看了 教育影片、社工收集的事例,演情景剧,然后进行讨论,使祖辈反思自己的行为 和孙辈谈谈自己的看法。社会工作者通过引导孙辈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引导祖辈 主动反思并说出自己的错误行为和不合理观念。第四次活动主要通过角色扮演让 孙辈站在祖辈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祖辈的良苦用心。由于组员之间有了一定的 信任感,所以活动现场的氛围就活跃起来了。第五次活动在针对留守儿童召开的 小组中,老师参与了小组活动,以老师的角度看待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闪光点和 存在的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帮助他们认识自身,解决
31、问题。反思:1)社会工作者在引导技巧上不够熟练。在活动现场出现冷场时,社 会工作者的引导技巧不恰当,这是社会工作者缺乏实践经验的表现。2)对于整 场活动环节的把握不到位。在每个环节的衔接上和时间上的把握不够准确。3) 社会工作者的权威建设不到位。小组规范没有被组员严格遵守,经常出现组员迟 到现象。4)社工与志愿者的分工不都明确,出现了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二)个案工作介入个案工作是专业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指引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和 技巧、以专业的服务为有需要的个人或家庭提供物质和心理方面的支持,帮助个 人或家庭解决问题、发现自身优势,不断提高个人、家庭和社会的福利水平。父 母一学校一孩子是长时间形成的稳定的教育模式,对于父母的缺席,祖辈进入了 这模式中,形成了非常普遍的隔代教育模式,笔者从“行为习惯”角度来分析隔 代教育会对农村留守儿童造成怎么影响。样本基本情况如下:序号姓名年龄与谁生活祖辈年龄祖辈学历主要问题1LYB12外祖父母70,69小学以下隔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