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514258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docx(2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自然的语言小学语文教案优秀4篇大自然的语言的教学设计 篇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物候学的内容、意义、规律和发展前景及与农业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2、理解人们认识事物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的一般规律来安排文章顺序的方法。 3、掌握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及作用。 4、学习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和恰当地运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3、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4、学会用物候知识解释物候现象。 三、教学安

2、排: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欣赏画面,说说从画面中知道了什么?大自然就像一个神奇的智者,用它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的变化及种种信息。今天我们学习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 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是一篇什么文章?说明对象是什么?课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为“物候与物候学”? 2、解释词语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周而复始草长莺飞次第 3、生字词: 连翘()翘()尾巴衰()草连天鬓毛衰()落()叶丢三落()四落()枕 观()测玄妙观()差()异差()遣差()劲 参差() 4、学生集体朗读 5、根据课后练习一,快速准确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

3、)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文中有些提示学生的标志性词语,如:“首先是为了 此外此外还

4、有对于还可以也还可以为了”这些标志性词语对信息的筛选。 6、引导学生理清本文的层次。 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说明了什么? 本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至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4、5两段,说明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要性。6至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11、12两段,阐明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 7、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 文章首先介绍物候、物候学的对象,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 文章四部分内容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第一部分引出说明对象,第二部分对此作具体阐释,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进一

5、步深入,又是第四部分说明的基础。全文采用逻辑顺序,条理分明,介绍的物候学知识通俗易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精读课文610段,探究局部的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610段 2、提问: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确:不能调换。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大。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是时间因素,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又是一种排列顺序。对四个因素的解说由一个设问句引出,接下来用“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连接词,

6、使这一部分层次井然,条理清晰,易于接受。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体会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1、引导学生逐段分析第一部分。 (1)与重拟第一段相比较?语言具有什么特点?这样写出这些起着什么作用? 重拟第一段: 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第1段,以生动的写景笔调,写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现象。文章并不提“物候”二字,而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完全符合人们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这一认识过程。同时,在写法上有如向读者展示出一幅幅四季风景图,将各个季节的物候现象描述得有声有色,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对物

7、候现象产生了兴趣。文章用“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表示时间的推移,灵活而不呆板。这一段中描写四季的词语不仅准确、生动、形象,而且配合十分恰当。如“大地”“苏醒”,“苏醒”采用拟人修辞写春天到了,很形象。“草木”“萌发”,“萌”准确写出了草木开始生长的状况。“花”“次第开放”(写春天)“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植物”“孕育果实”(写夏天);“昆虫”“销声匿迹”(写秋天)描写了昆虫为过冬做好了一切准备,有情有感,非常形象。;“衰草连天”描写了秋天萧条冷落的情景,“风雪载途”(写冬天)“载”恰当描写了风雪飘落的程度。虽然还没有

8、接触到“物候”的概念,却让读者知道了物候的种种现象。为进一步说明物候作了铺垫。 (2)第2段说明了什么?语言具有什么特点?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第2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说明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农事安排的关系。第二、三句列举了三个例子,写出了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和布谷鸟“唱歌”与农事的关系,用拟人的笔调写来,十分生动,情趣盎然。这里为什么用两句来说明,而不用三个分句组成一组排比句呢?因为杏花、桃花是植物,而布谷鸟是动物,两种不同类型的物候现象不宜合在一个句子里说。此外,前一句说的是春季的物候,后一句说的是夏季的物候。同时,前后两句的句型也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完全

9、是为内容服务的。 (3)第3段和上文有什么关系?写出了什么内容? 第3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直接点明物候和物候学的内涵。首先点明“物候”就是上文所介绍的种种自然现象,然后从古代到近代,从起源到发展,从知识到科学,介绍了“物候学”的形成及其功用。 这一部分介绍很引人入胜,文章不从概念出发,而先写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语言准确,描写生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物候”这一说明中心上来,写得甚有情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二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其中第4段先指出活生生的生物是观测物候的“活的仪器”,它虽“复杂”,却“灵敏”;又指出观测的数据对农业的作用

10、,“简便”而“易掌握”。第5段则用具体的植物名称、具体的数字,具体说明了物候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一段说明,一个实例,就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事理。 3、引导学生逐步分析第三部分。 (1)第6段这个独句段,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第6段是一个设问句,单独成段,领起下文四段;“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纲举目张,重点突出,眉目清晰。 (2)第7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7段说明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主要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说“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这是读者很明白的自然现象,只一笔带过。第二层说“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读者不易明白,就举例详加说明。用物候知

11、识解释物候现象。 (3)第8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8段说明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是“经度的差异”。先讲道理:这“是离海洋远近的关系”。这一点可能会与人们所想的情况不同,因此接着连举两例来加以说明,使人确信无疑。 (4)第9段说明了什么?怎样说明的? 第9段说明影响物候的另一因素是“高下的差异”。先用一句话说明一般情况:“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然后,用“不过”二字转折过来,详细解说“逆温层”这一特殊情况。文章对逆温层出现的季节、时间、气候条件、高度、原理和现象等作了具体的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 (5)第10段说明了什么?在说明方法

12、上具有什么特点? 第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迟早的古今差异。写得简略,只用资料来说明这种现象。人类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造成物候现象差异。 以上四个段落的起始句,写得灵活而有变化,读起来不枯燥、不呆板。分别写了四个影响物候现象的因素,按影响的大小依次排列,从主到次,条理清楚。逻辑顺序。 4、引导学生分析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说明了什么?是怎样结束全文的? 这一部分说明了物候观测研究的意义,以表达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丰收的愿望,结束全文。 第11段首先说明物候学的性质:接近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然后分别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用“首先”突出其主要意义。其他意义用“

13、对于”、“确定”和两个“可以利用来”略说四点。最后再说对山区农业发展的意义。 第12段,提出“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的希望。结尾又提“大自然的语言”,紧扣了本文的标题。 三、说明方法: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举例子、作比较和打比方等。 举例子的方法运用最普遍。举出具体的例子来对比较抽象的道理做深入浅出的说明,便于读者理解。如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时,举出了1962年由于没有注意根据物候观测播种花生而受损害的实例。举例的多少要根据需要。一般只需举一例即可,也有举两例甚至更多的。如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地区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区的春天反比内陆地区寒冷,举一

14、例读者可能会认为是偶然性,所以连举两例,足以使人信服了。 作比较也是说明文常用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说到纬度的差异对物候现象来临的影响时指出:“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时间只比北京早十天。” 本文还多处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的目的是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和形象化。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拟人融为一体,使事物的特征更加突出。“如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这两个分句,就很富表现力。 四、大自然告诉我们很多很多,你还能说出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吗? 五、有关物候的农谚积累。 教师小结本文的逻辑脉络。 文章从人们常见的自然现象写起,顺序

15、说明了物候物候学物候学的作用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物候学研究的意义。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说明了有关物候学的事理。说明条理清晰,语言生动通俗,又采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使读者在兴趣盎然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二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总第 课时 教学目标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 材 分 析 概述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

16、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重点 难点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具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学生讨论,回答。第二段结束时说:“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营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第三段开头又说:“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可见“大自然的

17、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物候现象。作者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比做大自然的语言,显得形象生动。课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作者是经过一番认真构思的。首先在课文第二段中有“传语”、“暗示”、“唱歌”等词语,将大自然人格化了,生动含蓄地揭示了物候现象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其次,“大自然的语言”概括了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给人以形象生动的印象。说明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从生动丰富的自然现象说起,精彩动人地展示出一幅四季风景图,使人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

18、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贴切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受。恰当贴切地解释了“大自然的语言”。 (4)口头作文(略) 三、学习举例说明 1.导入:本文在说明事物时除了条理清楚和生动形象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采用了举例说明的方法。举例子可以将一些抽象深奥的事理形

19、象明了地说出来,令人容易明白。请大家将课文中的例子找出来。 学生快速读课文,寻找文中的例子。教师指名回答。然后补充说明。 2.本文在举例时常用“例如”之类的用语。请同学们看看,这样的用语还有多少?有没有不用的?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教师指名回答,然后明确:这样的用语,课文中还有“下面是一个例子”、“如”、“又如”等。也有不用的。如第二段举了“杏花开和布谷鸟来了”三个例子都没有用。 3.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而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了两个例子,这有必要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明确:举例多少应根据需要而定,容易明白的就不举或只举一个例子;不容易明白的就要举两个乃至更多的例

20、子。本文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两个例子很有必要。因为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冬天温和,这是人所共知的。若依此来推论,春天会来得早,但事实上是春天反而来得迟,且又寒冷。举两个例子说明,才能使人对此确信无疑。 四、总结扩展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课以后的感受。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略)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 篇三 研究策略: 1

21、、语文读写策略的研究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课外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感知诗歌中所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 3、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4、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5、学习观察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

22、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2、找准诗歌中的读写训练点,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解读谚语,揭示主题 1、出示语文天地中的谚语: 1)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2)月晕而风,日晕则雨 3)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将来到 4)东虹日出西虹雨 5)早雾晴,晚雾阴 6)蚂蚁搬家晴必雨,蜘蛛结网雨必晴 2、师:齐读这些谚语,你最喜欢哪一句,从中你又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燕子低飞蛇过道时就会下雨 生2:彩虹出现在东边会出太阳,在西边则会下

23、雨 师:观察得很细心,读得也很认真。不错,要想知道生活中更多的奇妙现象,就要靠我们平时用心地去观察与发现。(板书:9、观察与发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读语文天地中的谚语时初步感知大自然的一些奇妙现象,这为下文的内容学习及仿写诗歌做了一定的准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看到同学们刚才的精彩表现,老师发现你们个个都是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孩子。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带着这种善于观察与发现的心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板书: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读后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样子的? 生2:大自然的语言有什么?

24、 2、检查预习,读准诗句 师:其实这些问题的答案都藏在诗歌中。要读懂它们,我们首先就得先把诗歌读通、读顺。课前同学们都有预习过了,老师来听听你们的预习情况。我们来开火车接读,火车开到这组来。 3、配乐范读,听思结合 师:听到同学们把诗歌读地那么通顺流利,老师也像来读一读?同学们可要认真听,边听边思考:“大自然地语言是怎样的?” 师:你认为大自然的语言是怎样的? 生1: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奇妙 生2:我认为大自然的语言很神奇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啊(板书:妙)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的激励语言以及优美的音乐等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对课题进行质疑。质疑使学生由

25、被动变为主动地投入到释疑的学习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精读诗歌,重点品评 1、学习28小节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诗歌中都写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呢?请同学们把它们找出来,并做下记号。(生:白云、蚂蚁、蝌蚪、大雁、大树、大鱼、三叶虫化石) (1)选择最喜欢的一种大自然的语言,细细品读 (2)交流汇报 第2、3小节 生:我最喜欢白云的语言(读第2小节) 师:白云告诉你什么? 生:白云飘得高高,明天准是晴天(板书:白云晴) 师:说得真棒。善于观察的你们有没有发现哪个小节的结构跟这一小节很 相似?(生:第3小节)齐读第三小节 师:看到过蚂蚁搬家吗?(生:看过)看来你平时肯定很喜欢观察

26、。那么这个“搬”字你们有没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左右结构)(生:出门要带雨伞)(板书:蚂蚁雨) 师:蚂蚁忙着搬家,告诉我们(生:出门要带雨伞) 师:男生你们能不能当当忙着搬家的小蚂蚁读一读这一个小节呢?(男生读)女同学们我们也来当当飘得高高的白云,读一读白云的语言。(女生读) 第4、5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生:蝌蚪)(读第四小节) 师:知道蝌蚪长什么样子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出示小蝌蚪的图片) 师:这蝌蚪可真像什么啊?生:像逗点。 师:这个“逗”字你又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呢?(生:半包围结构) 师:形如黑色“逗号”的小蝌蚪在水面写着? 生:春天来到人间(板书:春到) 师:哪个小节跟第

27、四小节很相似呢?(读第五小节) 师:大雁编队南飞可不就像(生:省略号) 师:这个“略”字,它的左边是“田”右边是一个“各”字,写时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左边的“田”与右边的“口”搞混了) 师:它在蓝天上又写着些什么呢?(生:秋天就在跟前)(板书:秋至) 师:1、2组的同学你们就是那一只只自由自在的,游来报春的小蝌蚪。齐读第四小节。3、4组你们就是那一只只凌空飞翔,携来秋收佳音的大雁。读第5小节。 第6、7小节 师:你还喜欢谁的语言呢?(读第六小节) 师:知道大树的年轮是怎么样的吗?(出示“年轮”图片) 师:那同学们认真观察这棵树的年轮,数一数这棵树它几岁了?生:5 师:是的,大树的年轮告诉我们一年

28、只长一圈。(板书:一年一圈) 师:其实鱼鳞上也有圆圈,一起读一读第7小节。 师:我们很多人因为没有仔细观察,所以都没能看到鳞片上的圆圈。其实鱼鳞上的圆圈啊,一圈就是一岁。(板书:大鱼一圈一岁)爱观察的你们肯定很有兴趣去发现,那么就请你们课后去看一看,数一数好吗? (齐读6、7节) 第8小节 师:看看宝石嵌在() 师:看,这就是嵌在喜马拉雅山的“三叶虫”化石。 (出示“三叶虫”化石的图片资料) 师:“三叶虫”生活在远古时代的深海中,可由于地壳运动的原因,如今却嵌在了喜的山脉上,这是在告诉我们(生:那儿曾是汪洋一片)(板书:三叶虫曾是汪洋) 师:一起来把“三叶虫”化石的语言读一读(齐读8小节) 2

29、、学习第9、1小节 师:大自然的语言啊真是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发现。(边读边出示第9小节,板书“不可言”)因为它们到处都有,睁开眼就能看见。谁能读好这个小节。(抓住“到处”“睁开眼”等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感悟诗意时,引导他们对诗歌相应小节的结构特点质疑。这引发了他们独立钻研课文的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仿编诗歌也就有了可参考的仿写格式。此外,“逗”“年轮”等关键词语的质疑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思维的大匣门,结合形象的图片或生活经历等理解学习,效果甚佳。】 四、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师:只要我们平时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学习就必能发现更多更多的大自然语言。

30、生活中你又发现大自然的哪些语言呢?(生自由发言) 师:老师这儿也有一些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它又告诉你什么信息? (交流仿说) 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许多诗人没有写到的大自然语言,看来大自然的语言还有很多很多(板书:)我们也来学诗人那样把刚才发现的大自然语言编成一首首小诗好吗?我们可以用上这两种格式。出示: 你看,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 ,不就像。大自然在写着: 【设计意图:先说后写。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配乐播放大自然的语言图片,打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在充分的交流后,以提供的仿写格式为依据进行表情达意的创作。】 五、总结提升,提出希望 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

31、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一颗善于观察的心去发现大自然奇妙的现象,妙不可言的语言。好吗? 六、布置作业 师:说得真棒。真是一群爱观察、勤思考的孩子。其实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有,它们千奇百怪,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看不懂,粗心大意的人看不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课后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书中探索,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把它们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多练多写方能使阅读教学更加灵动而丰满。学生将探索的大自然语言以仿诗的格式记录下来,课文教学引伸到课外,与相关的生活和课外练习有机地联系起来

32、,充实了课文教学和学生的语文知识。】 七、板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 白云晴蝌蚪春来 蚂蚁阴大雁秋到 大树一年一圈三叶虫化石曾是汪洋 大鱼一圈一岁不可言 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教材中,提出要加大学生识字量、丰富学生知识,使学生积累更多语言,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时,重点应放在多读多背,多积累,而不过多分析课文,教师适当地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意思就可以了。本着对北师大教材设计理念的学习和理解,再结合本次“十校联动”举行的语文读写策略探讨交流活动和我校校本教研开展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策略研究”活动,我选择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观察与发现里的一篇主体课文大自然的语言进行教学。 大自然的语言是

33、一首知识性的小诗,它以诗歌的形式,用富有童趣的文笔向学生介绍了大自然的几种语言,让学生了解一些大自然的现象,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逗”“嵌”“圈” “年轮”等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写到的大自然语言,领略大自然语言的妙不可言,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现诗歌中相对应的结构特点,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依据三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切合本此探讨交流的主题,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创设

34、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抓住“妙不可言”的“妙”与“不可言”质疑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创编诗歌,实现读写结合。反思本课的教学,感受颇深,现将自己的几点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1、借助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质疑 大家都知道,学生年龄小,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直觉地对色彩、图像、动画、故事等感兴趣,本节课所设计的课件,正符合学生的这些特点。课件集色彩斑澜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等于一体,为学生营造了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民主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宽松的民主氛围下,敢于独立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并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了合作探究的能力,学习效

35、率也提高了不少。 2、拓展思维空间实现读写结合 读书积累是文学创造的源泉。基于此,教学时我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巧用课前的“有趣的谚语”和生动的大自然语言图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乐于动笔仿编诗歌。说是写的前提,写是说的结果。可在教学时,由于时间较紧,我没能让学生在小组内做充分的交流表达,这导致学生在仿编诗歌时较为吃力。 3、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求索 本课我设想让随文学习“搬”“逗”“嵌”“年轮”“圈”等生字词。可由于自己缺乏识字教学的教学经验,临场应变能力不强,对兄弟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又不甚了解,使得“逗”、“圈”的写法指导较为混乱含糊。当然

36、,那些将是我今后努力学习的方向。 大自然的语言的公开课教案 篇四 【目标预设】 1、知道同一时间不同地方的气温不一样,初步认识热带、温带、寒带。 2、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个事物的直线距离。 3、体验探索活动带来的快乐。 4、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各地气温差异与离太阳的远近有关,初步了解热带、温带、寒带。 难点:能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 【设计理念】 在大班渗透式领域中有一次语言活动是我们的祖国真大,其中有一篇儿童诗就是讲祖国的同一时间因为不同地方气温的差异导致了人们不同的生活景象,那么基于这一灵感,我想何不把这

37、一话题拓展开来,研究由于同一时间温度的差异形成的热带、温带、寒带的这一地理现象。大班幼儿或多或少在电视上见到过非洲热带地区和北极寒带地区的人,只是他们还没有一个温度带的概念,所以我决定从这些地区人们的图片入手让他们从具象的熟悉事物开始,慢慢熟悉这三个温度带。在探讨温度带的时候势必会引出他们与太阳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科学领域了。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思考温度的高低与太阳远近的关系,并自己动手操作进行验证。大班幼儿已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所以本次活动的难点让幼儿用连线的方法比较两地的距离是符合幼儿能力范围的。 【设计思路】 温度带这一专业名词是地理课上才教的,怎样才能把这一专业名词变得让幼儿

38、理解呢?这是我设计本次活动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热带、温带、寒带最大的差别就是温度了,所以我通过这三个地方人们着装的多少就能很快找到切入点,利用图片让幼儿自己观察人们衣服的多少得出这些地方温度的不同:有的热、有的温暖、有的寒冷。再从温度的不同引出这些地方与太阳远近的关系,让幼儿自己探索离太阳近的地方温度怎么样,离太阳远的地方温度怎么样?最后再通过动手操作判断这些地方离太阳的远近程度有什么不同才导致了温度的差异,引出热带、温带、寒带这三个名词。整个活动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范围,适合幼儿探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现在的季节。 教师: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气温怎么

39、样?(引导幼儿说出不冷不热、温暖等词)我这里有三张图片,仔细观察哪一张是这个季节的人们? (教师提供三张图片,上面的人们分别穿着裙子、小外套、棉袄让幼儿选择) (二)初步探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教师出示图片,引出此时不同地方气温差的现状。 教师再出示两张图片:北极人的图片、非洲热带地区人们的图片。 教师:仔细观察这两张图片,你发现那里的气温怎么样?猜猜他们现在是什么季节? 2、初步讨论三个地方气温差异的原因。 教师:其实这两个地方和我们这一样是春天,那为什么这个地方这么热,这个地方那么冷,而我们这比较温暖呢?(教师边说边将这三张图片摆在黑板上) 3、幼儿自由发表观点。 (三)

40、通过操作大胆猜想三张图片在地图上的位置。 1、教师出示有三座房子标记的地球平面图。 教师:这三张图片中的人们分别住在图上的三个地方,猜一猜分别住在哪里?请你把他们送回家。 2、幼儿分组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操作材料已经过塑封处理,每张图片的背后贴有双面胶,方便粘贴。) 3、展示幼儿的操作成果并请幼儿陈述理由。 4、教师示范正确的操作,并请幼儿调整自己的操作。 (四)操作探索同一时间不同地方温度差异的原因。 1、谈话引出气温和太阳远近有关教师:是什么让我们的地球保持温暖?(太阳)教师出示太阳图片。 教师:哦,原来太阳能使我们保持温暖。如果想要热一点,我可以怎么办?如果想要冷一点,可以怎么办?(引导幼儿说出离太阳近就热,离太阳远就冷) 2、探索操作方法。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