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6∕T 1799-2023 茶树菇菌种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36∕T 1799-2023 茶树菇菌种鉴定技术规程(江西省).pdf(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65.020.20CCS B 30DB36江西省地方标准DB36/T 17992023茶树菇菌种鉴定技术规程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identification for Cyclocybe aegerita spawn2023-07-01 发布2024-01-01 实施江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 布DB36/T 17992023I目次前言.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试剂和仪器.25鉴定方法.2附录 A(规范性)培养基制备.7附录 B(规范性)试剂及其制备.8附录 C(资料性)仪器.11附录 D(规范性)拮抗反应类型.12附录 E(资料性)
2、试验用引物参照.13DB36/T 1799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江西省农业农村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王洪秀、魏云辉、龚正、胡佳、冯艳、孙鹏、陈绪涛、袁梦涵。DB36/T 179920231茶树菇菌种鉴定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茶树菇菌种鉴定的过程,包括试剂和仪器、样品制备、试验步骤、试验数据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西省茶树菇菌种鉴
3、定。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NY/T 1097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酯酶同工酶电泳法NY/T 1730 食用菌菌种真实性鉴定 ISSR法NY/T 1845 食用菌菌种区别性鉴定 拮抗反应3术语和定义NY/T 1845、NY/T 1097和NY/T 173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茶树菇 Cyclocybe aegerita茶 树 菇 Cyclocybe aegerita 隶 属 于 真 菌 界 Fungi Kingdom、担
4、 子 菌 门Basidiomycota、伞 菌 纲Agaricomycetes、伞菌亚纲Agaricomycetidae、伞菌目Agaricales、假脐菇科Tubariaceae、环伞属Cyclocybe,分布于我国江西、福建、云南、浙江及四川等地。因其生长宿主的多样性及形态上的细微差别,又被称为杨树菇、柳松茸、柳环菌。生产上有褐色和白色两个品种。褐色品种特征:子实体单生或丛生。菌盖表面平滑,呈浅土黄色至暗红褐色;菌褶污黄褐色;菌柄较长,脆嫩,纤维质,表面有纤维状条纹,近白色;内菌幕膜质,开伞后菌环留在菌柄上部或沾附于菌盖边缘或自动脱落。白色品种特征:除菌盖、菌柄和菌褶呈白色外,其他形态特征
5、基本同褐色品种,此品种又称雪莲菇。3.2菌种区别性 distinctness of spawn供检菌种和对照菌种的不符合性。NY/T 1845,定义3.13.3隆起型 ridgy对峙培养的茶树菇菌株间拮抗表现特征之一,表现为两菌株菌落交界处菌丝隆起。DB36/T 179920232NY/T 1845,定义3.23.4沟壑型 chimb对峙培养的茶树菇菌株间拮抗表现特征之一,表现为两菌株菌丝在交界处分别密集或稍微隆起,两隆起之间出现一条沟壑状分隔线。3.5色线型 color bar对峙培养的茶树菇菌株间拮抗表现特征之一,表现为两菌株菌落交界处形成一条色素分界线。3.6隔离型 dividing l
6、ine对峙培养的茶树菇菌株间拮抗表现特征之一,表现为两菌株菌落交界出现一条无菌丝的带状分隔区。3.7菌种真实性 genuineness of spawn供检菌种和对照菌种的符合性。NY/T 1097,定义3.13.8对峙培养法 face-off culture两个不同的菌株对峙培养时发生拮抗反应,是茶树菇菌株识别异己保持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反应,它是由基因组内异核体不亲和位点控制的。当不亲和的两个菌株对峙培养时,在菌株交界处形成隆起、沟壑、色线或隔离,产生拮抗,防止遗传上明显不同的个体间菌丝融合,以保持个体遗传上的独立和稳定。3.9酯酶同工酶法 esterase isoenzyme method在
7、生物中,酶的表达受遗传基因的调控。酯酶是多等位基因调控的酶类,从食用菌菌丝体中提取的粗酶液经电泳后,进行酯酶的生物化学染色,不同的酯酶组分显示在凝胶的不同位置而形成酯酶同工酶酶谱。相同的菌种遗传背景相同,其酯酶同工酶酶谱也相同。因此可以用酯酶同工酶酶谱对茶树菇菌种的真实性进行鉴定。3.10ISSR 法 inter simple sequence repeat technique以锚定微卫星DNA为引物,对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得到与锚定引物互补的重复序列的区间DNA片段。不同物种基因组DNA中的这种反相重复的微卫星序列的数目和间隔的长短不同,就可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分布发生相应的变化,从
8、而使PCR产物增加、减少或发生分子量的改变。通过对PCR产物的检测和比较,即可识别茶树菇菌种基因组DNA的多态片段,从而鉴定菌种的真实性。DB36/T 1799202334试剂和仪器培养基制备及试剂要求按照附录 A 和附录 B 执行,仪器按照附录 C 准备。5鉴定方法5.1对峙培养法5.1.1菌丝体培养供检茶树菇菌株与对照菌株在相同条件下培养,将固体菌种从试管斜面接种到直径90 mm固体PDA平板上,25 避光培养15 d。5.1.2接种组合与重复次数茶树菇供检菌株与对照菌株的拮抗反应接种组合为3组,每组重复3次。第一组:供检菌株与对照菌株对峙培养;第二组:供检菌株与供检菌株对峙培养;第三组:
9、对照菌株与对照菌株对峙培养。5.1.3接种操作严格按无菌操作,用单孔直径5 mm打孔器分别打取活化后适龄的茶树菇供检菌株与对照菌株菌落边缘做接种块,菌丝朝上,两接种块间隔30 mm,置于平板中心位置。5.1.4培养条件在通风、避光、温度为 25 条件下培养至接种块菌丝接触,需 20 d25 d。5.1.5判定规则在自然光下,观察对峙培养的两株菌落交界处菌丝,有隆起型、沟壑型、色线型、隔离型四者之一的拮抗反应,判定为不同菌株,见附录 D。5.2酯酶同工酶法5.2.1液体培养直接将接种块接入三角瓶液体培养基中,25,180 rpm振荡避光培养20 d。培养基的制备参见附录 A.2。5.2.2酯酶同
10、工酶样品制备5.2.2.1将振荡培养的茶树菇菌丝球过滤除去水分,获得供检茶树菇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体各3份。称取菌丝体0.5 g于1.5 mL离心管中,放入冷冻干燥机中低温冷冻干燥24 h。5.2.2.2向每个装样品的离心管中加入小钢珠并将离心管放入组织研磨仪中,60 Hz下研磨30 s成细粉末,加入0.5 mL样品提取液(附录 B.1)。5.2.2.3将研磨后的样品在4 下12000 rpm,离心10 min,取其上清液,将上清液和上样缓冲液按10:1比例混匀,混合液即为电泳样品。5.2.3凝胶制备DB36/T 1799202345.2.3.1分离胶分离胶浓度7.5%,按照分离胶缓冲液(
11、附录 B.3):分离胶母液(附录 B.5):双蒸水:过硫酸铵(附录 B.2)=2:5:1:8的比例配制,再加入胶溶液体积0.1%的TEMED,充分混匀。将分离胶灌入胶室至距短玻璃板上沿2.2 cm2.5 cm,加入适量的水封住胶面,待凝胶聚合后将水吸出。5.2.3.2浓缩胶浓缩胶浓度3%,按照浓缩胶缓冲液(附录 B.4):浓缩胶母液(附录 B.6):双蒸水:过硫酸铵(附录B.2)=1:2:1:4比例混合,再加入胶溶液体积0.1%的TEMED,充分混匀,灌入胶室,立即插入样品梳,待凝胶。5.2.4点样浓缩胶聚合后,小心抽出样品梳,用微量进样器吸去点样孔中多余的水分后,注入电极缓冲液(附录 B.7
12、),上槽电极缓冲液面要高于短玻璃板,下槽电极缓冲液面要高于铂金丝;用微量进样器吸取15L20 L样品加入点样孔。5.2.5电泳将电泳槽放入冰箱内进行低温电泳,采用稳压电泳,电压为130 V,待指示剂进入分离胶后,电压升至260 V。待前沿指示剂距胶底部约1 cm1.5 cm,停止电泳。5.2.6取胶染色倒出电极缓冲液,在水中启开玻璃板,取出凝胶片,浸入染色液(附录 B.9)中,37 染色 15 min20 min,用水冲洗干净后置乙酸溶液(附录 B.10)中固定。5.2.7迁移率 Rf值计算应按照 NY/T 1097 的规定执行。5.2.8判定规则将凝胶片置于观片灯上拍照存图。对比供检菌株和对
13、照菌株酶带数量与迁移率的大小,若酶带数量或迁移率不同,用相关软件分析遗传相似系数,相似系数小于1,则供检菌株与对照菌株为不同菌株,当相似系数等于1则须结合其他鉴定方法判断。5.3ISSR 法5.3.1DNA 模板的制备5.3.1.1菌丝培养量以可做 3 次平行试验为准,固体方法培养的菌丝,称取 0.2 g 菌丝,液体培养的菌丝,无菌水冲洗 3 次,用滤纸吸干水分备用,称取菌丝 0.5 g 于 1.5 mL 离心管中,放入冷冻干燥机中低温冷冻干燥 24 h。5.3.1.2向每个装样品的离心管中加入小钢珠并将离心管放入组织研磨仪中,60 Hz 下研磨 30 s 成细粉末,加入 650 L 65 预
14、热的 CTAB(附录 B.13)提取缓冲液。混匀后置于 65 水浴 40 min60 min,不时轻轻地摇动混匀。5.3.1.312000 rpm 离心 10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已灭菌的 1.5 mL 离心管中,弃沉淀。DB36/T 1799202355.3.1.4加入等体积的酚-氯仿-异戊醇(附录 B.16),轻轻混匀,4,12000 rpm 离心 15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已灭菌的 1.5 mL 离心管中,弃下层有机相。5.3.1.5加入等体积的氯仿-异戊醇(附录 B.15),轻轻混匀,4,12000 rpm 离心 15 min,将上清液转移至已灭菌的 1.5 mL 离心管中,弃下层
15、有机相。5.3.1.6加入 2 倍体积预冷的无水乙醇,轻轻混匀,静置沉淀 60 min,10000 rpm 离心 10 min,弃上清液。5.3.1.7加入预冷的 70%乙醇(附录 B.17)洗涤沉淀 2 次,晾干使乙醇充分挥发,剩余无色透明状物质即为茶树菇基因组 DNA。5.3.1.8用 100 L 的 TE 缓冲液(附录 B.18)充分溶解 DNA,加入 2 L RNAase,37 恒温静置 8 h12 h。5.3.1.9取出上述静置的 DNA 溶液,用 TE 缓冲液(附录 B.18)补足至 300 L,加入 5 M NaCl(附录 B.19)50 L,CTAB 纯化缓冲液(附录 B.14
16、)40 L,65 水浴 10 min。5.3.1.10重复 3.6.2.4、3.6.2.5、3.6.2.6 步骤,获得茶树菇基因组 DNA,-20 分装保存备用。不宜反复冻融使用。5.3.2DNA 质量的检测5.3.2.1凝胶电泳检测5.3.2.1.1凝胶成像取 5 L 上述溶液与 1 L 加样缓冲液混匀,在 0.8%琼脂糖凝胶中电泳,凝胶成像仪上或紫外透射仪上成像。5.3.2.1.2筛选判定与 DNA 分子量标记比较,观察所提取的基因组 DNA 质量及片段大小,按下列标准判定:a)在点样孔附近呈现一条致密亮带,表明是质量好、分子量大且无降解的 DNA 样品,可用于鉴定;b)呈现连续分布状态,
17、表明是部分降解的 DNA 样品,不建议用于鉴定;c)观察不到大片段,表明是严重降解的 DNA 样品,不可用于鉴定。5.3.2.2基因组 A260/A280 的 OD 值检测无菌水清洗微量核酸检测仪的点样孔三次,并校正对照数值为零。将 DNA 适当稀释,取 1 L DNA样品滴在微量核酸检测仪的点样孔,重复三次读取A260/A280的OD值,以一个OD260值相当于50 g/mLDNA 浓度来计算纯化的 DNA 浓度。要求 DNA 溶液 OD260/OD280在 1.72.0 之间。依据测得的质量浓度将 DNA 溶液稀释到 25 ng/L50 ng/L,-20 保存。5.3.3ISSR 扩增5.
18、3.3.1引物引物见附录 E。如果必要可以筛选新的引物。5.3.3.2反应体系DB36/T 179920236PCR 反应的总体积为 20 L,含有 2 PCR Premix 10 L、Primer 10 mol/L 1 L、DNA 1 L、ddH2O8 L。按上述比例将反应液依次加入 0.2 mL 离心管中,混匀,放入 PCR 仪中,进行 PCR 扩增。设置PCR 空白对照。5.3.3.3反应条件PCR 扩增仪上进行以下循环:94 预变性 3 min,然后 94 变性 30 s,55 退火 45 s,72 延伸 2 min,共 35 个循环;72 延伸 5 min,4 保存。5.3.4琼脂糖
19、凝胶电泳检测5.3.4.1将适量的琼脂糖加入 1TAE 缓冲液(附录 B.21)中,加热溶解,配制成琼脂糖浓度为 1.8%的溶液,待冷却至 50 60,加入核酸染料,混匀,将其倒入制胶模具,室温下凝固后,放入装有适量 1TAE 缓冲液(附录 B.21)的电泳槽中。5.3.4.2取 PCR 扩增产物点样,分别在胶的两侧泳道和中间的一个泳道中加入 DNA 分子量标记,接通电源进行电泳。以 5 V/cm 电压电泳,待指示剂距凝胶前缘 1 cm 左右停止电泳。5.3.5数据记录电泳结束后,将琼脂糖凝胶置于凝胶成像仪上成像。根据 DNA 分子量标记判断扩增出的目的条带的大小,将电泳结果形成电子文件存档或
20、用照相系统拍照。5.3.6PCR 扩增产物质量判断观察空白对照的凝胶成像照片,按下列结果判断:a)空白对照为阴性,并且 3 个平行试验结果一致,则本次试验结果可以使用;b)在阴性提取对照或 PCR 空白对照中扩增出了片段,则说明检测过程中发生了污染,需查找原因重新检测。5.3.7判定规则将供检茶树菇菌株 PCR 扩增的条带与对照菌株比较,若有显著差别,遗传相似系数小于 1,可判定供检菌种与对照菌种为不同菌种;若供检菌种与对照菌种的 PCR 产物一致,再增加引物个数,进行检测验证。必要时可以增加其他方法佐证。DB36/T 179920237附 录 A(规范性)培养基制备A.1固体培养基(PDA)
21、:马铃薯200 g(用浸出汁),葡萄糖20 g,琼脂20 g,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1000 mL,pH自然。A.2液体培养基(PDB):200 g 新鲜马铃薯,20 g 葡萄糖,加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补齐至 1000 mL,pH 自然。100 mL三角瓶装 50 mL 左右。DB36/T 179920238附 录 B(规范性)试剂及其制备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分析纯试剂和去离子水或相当纯度的水。B.1样品提取液(pH 7.5)称取 6.02 g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0.50 g 磷酸二氢钠(NaH2PO42H2O)溶于水中,定容至 100 mL。B.2过硫酸铵(1
22、.4 g/L)称取 0.14 g 过硫酸铵溶于水中,定容至 100 mL,现用现配。B.3分离胶缓冲液(pH 8.9)称取 36.3 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用 48 mL 1 mol/L HCL 溶解,TEMED 0.23 mL,定容至 100 mL,4 贮存。B.4浓缩胶缓冲液(pH 6.7)称取 5.98 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用 48 mL 1mol/L HCL 溶解,TEMED 0.46 mL,定容至 100 mL,4 贮存。B.5分离胶母液称取 28.0 g 丙烯酰胺(C3H5NO,Arc)、0.735 g 甲叉双丙烯酰胺(
23、C7H10N2O2,Bis),溶于水中,定容至 100 mL,用棕色瓶 4 贮存。B.6浓缩胶母液称取 10.0 g 丙烯酰胺(C3H5NO,Arc)、2.0 g 甲叉双丙烯酰胺(C7H10N2O2,Bis)溶于水中,定容至 100 mL,用棕色瓶 4 贮存。B.7酯酶同工酶电极缓冲液称取 6.0 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28.8 g 甘氨酸(C2H5NO2)溶于水中,定容至 1 L,使用时稀释 10 倍,使用液 pH 8.3。B.8磷酸缓冲液DB36/T 179920239称取 22.6 g 磷酸氢二钠(Na2HPO412H2O)、21.4 g 磷酸二氢钠(NaH
24、2PO42H2O)溶于水中,定容至 1 L。B.9酯酶同工酶染色液称取 0.1 g 乙酸-1-萘酯、0.1 g 乙酸-2-萘酯、0.2 g 固兰 RR 盐,用 10 mL 丙酮溶解,再加入磷酸缓冲液 300 mL,过滤,现用现配。B.10乙酸溶液70 mL/L。量取 14 mL 乙酸,加到适量水中,并稀释至 200 mL。B.111 mol/L Tris-HCl(pH 8.0)12.11 g 三羟甲基氨基甲烷(C4H11NO3,Tris)溶解于 80 mL 去离子水中,冷却至室温后用浓盐酸调节溶液的 pH 至 8.0,加水定容至 100 mL,高压灭菌。B.120.5 mol/L 乙二胺四乙酸
25、二钠盐(EDTA-2Na)溶液(pH 8.0)称取 37.22 g 二水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Na2H2O)溶解于 160 mL 去离子水中,磁力搅拌,用NaOH 调节溶液的 pH 至 8.0,然后定容至 200 mL,高压灭菌。B.132%CTAB 提取缓冲液称取 16.364 g 氯化钠溶解于 70 mL 去离子水中,加入 4 g 溴代十六烷基三甲胺(CTAB),完全溶解,再加入 20 mL 1 mol/L Tris-HCl(pH 8.0)、8 mL 0.5 mol/L EDTA(pH 8.0),用水定容至 100 mL,高压灭菌。使用前加入体积分数为 0.1%的-巯基乙醇。B.14
26、CTAB 纯化缓冲液称取 4.1 g NaCl 溶于 80 ml 去离子水中,慢慢加入 10 g CTAB,55 加热溶解,定容至 100 ml。B.15氯仿-异戊醇(24:1)氯仿和异戊醇以 24:1 的体积比进行配制,置于 4 冰箱中保存。B.16酚-氯仿-异戊醇(25:24:1)三者按 25:24:1 的体积比进行配制,4 保存。B.1770%乙醇溶液量取 70 mL 无水乙醇,加水定容至 100 mL。DB36/T 1799202310B.18TE 缓冲液在 80 mL 水中依次加入 1 mol/L Tris-HCl(pH 8.0)1 mL、0.5 mol/L EDTA(pH 8.0)
27、0.2 mL,加水定容至 100 mL,高压灭菌。B.195 M NaCl 溶液称取 292.5g NaCl,溶解于水中,稀释到 1L。B.2050TAE 缓冲液称取 Tris 242.2g,先用 300 mL 水加热搅拌溶解后,加 100 mL 0.5 mol/L EDTA 的水溶解(pH 8.0),用冰乙酸调 pH 至 8.0,然后用水定容至 1L。B.211TAE 缓冲液取 20 mL 50TAE,ddH2O 定容至 1L。室温保存。B.22酯酶同工酶上样缓冲液4Protein Native PAGE Loading Buffer。B.23PCR Premix包含 DNA 聚合酶、dNT
28、Ps、MgCl2、反应缓冲液、PCR 反应的增强剂和优化剂以及稳定剂。B.24核酸染料B.25DNA 分子量标记B.26无水乙醇DB36/T 1799202311附 录 C(资料性)仪器C.1生化恒温培养箱:精度0.1 C.2分析天平:感量0.01 g、0.0001 g各一台C.3打孔器:单孔直径5 mmC.4高压灭菌锅C.5冷冻干燥机C.6组织研磨仪C.7高速冷冻离心机(10000 rpm以上)C.8全温摇瓶柜:精度0.1 C.9垂直板电泳槽:凝胶面积(WL)160180 mmC.10电热恒温水浴槽:精度0.1 C.11微量核酸检测仪C.12PCR 扩增仪C.13水平板电泳槽C.14稳压稳流
29、电泳仪C.15凝胶成像系统C.16LED观片灯C.17微量进样器DB36/T 1799202312附 录 D(规范性)拮抗反应类型:隆起型;:沟型;:隔离型;D:色线型;E:箭头所示菌株间无拮抗BAEDDB36/T 1799202313附 录 E(资料性)试验用引物参照表 E.1 ISSR 常用引物引物名称Primer name引物序列(53)Primer sequence(53)P1TGCACACACACACACP2GTGACACACACACACP3GTGACGACTCTCTCTCTCTP4GGATGCAACACACACACACP5CGTGTGTGTGTGTGTP6AGTGTGTGTGTGT
30、GTP7CCAGTGGTGGTGGTGP8GGAGTGGTGGTGGTGP9AGAGAGAGAGAGAGAGGP10GAGAGAGAGAGAGAGACP11GAGAGAGAGAGAGAGAACP12AGAGAGAGAGAGAGAGGCP13TCTCTCTCTCTCTCTCCGP14ACACACACACACACACCGP15GTGTGTGTGTGTGTGTTAP16TGTGTGTGTGTGTGTGGAP17ACACACACACACACACP18ACACACACACACACACCP19ACACACACACACACACCTP20ACACACACACACACACCTGP21AGCAGCAGCAGCAGCAGCGP22AAGAAGAAGAAGAAGAAGCP23GAGAGAGAGAGAGAGACTP24CACGAGAGAGAGAGAGAP25GAGAGAGAGAGAGAGACCP26CACCACACACACACACAP27GTATGTATGTATGTATGGP28GTATGTATGTATGTATGC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