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23∕T 3560-202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

上传人:曲**** 文档编号:9511272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PDF 页数:33 大小:74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B23∕T 3560-202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DB23∕T 3560-202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B23∕T 3560-202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23∕T 3560-2023 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黑龙江省).pdf(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黑龙江省地方标准DB23/T 3560-2023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2023-07-21 发布2023-10-20 实施ICS 91.080.01CCS P 1523发布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DB23/T 35602023I目次前言.II引言.III1范围.12规范性引用文件.13术语和定义.14基本规定.25场地、地基和基础.46砌体结构房屋.87框架结构房屋.158既有房屋场地与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179既有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1810既有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22附录 A(资料性)砂浆配合比表.27参考文献.29DB23/T 35602023II前言本文件按照

2、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代替 DB23/T1770-2016农村房屋建筑抗震设计技术规程,与 DB23/T1770-2016 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内容变化如下:a)修改了文件的适用范围,包括新建农房的抗震设计和既有农房的抗震加固(见第 1 章);b)删除了木结构房屋章节(见 DB/T1770-2016 第 6 章);c)增加了框架结构房屋章节(见第 7 章);d)增加了既有房屋场地与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章节(见第 8 章);e)增加了既有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章节(见第 9 章);f)增加了既有木结构房屋抗震

3、加固章节(见第 10 章)。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黑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提出并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黑龙江省寒地建筑科学研究院、黑龙江寒地建筑勘察设计有限公司、黑龙江省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黑龙江德基融建筑技术有限公司、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李若冰、陈建华、杨黆、武占鑫、阴雨夫、石开明、常征、黄艳、王国兴、王伟、王丽丽、常志玉、张德智、李文博、施云伟、冯霄雷、赵晹、刘伟、于阳、贺晨、周鑫、胡佳勇。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如下:2016 年首次发布为 D

4、B23/T1770-2016;本次为第一次修订。DB23/T 35602023III引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发布后,我省地震动参数区划变化较大,抗震设防烈度 7 度及以上地区覆盖 7 个市、24 个县区、139 个乡镇,8 度及以上地区覆盖 1 个市,4 个县 10 个乡镇,其余地区抗震设防烈度均为 6 度。总体来说,我省农房的抗震能力仍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与村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管理模式、建造方式和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对于量大面广的农村房屋,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文件的发布将为全面提升我省农房抗震设防能力提供有力支撑。DB2

5、3/T 356020231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规程1范围本文件修订后规定了农村房屋建筑抗震技术的基本规定、场地与地基和基础、砌体结构房屋、框架结构房屋、既有房屋场地与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既有砌体结构房屋抗震加固、既有木结构房屋抗震加固的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7 度、8 度地区,抗震设防类别为标准设防类,层数为一、二层的农村民用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设计与施工,以及既有农村民用砌体结构和木结构房屋的抗震加固设计与施工。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6、,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JGJ 1162009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农村砌体结构房屋rural masonry structure buildings分布在我省农村,层数为一、二层,由砖或砌块和砂浆砌筑而成的墙、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房屋结构体系。砖包括烧结普通砖和混凝土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和混凝土多孔砖、蒸压灰砂砖、蒸压粉煤灰砖等,砌块指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主要包括实心砖墙、多孔砖墙、蒸压砖墙、小砌块墙等砌体承重房屋。3.2农村木结构房屋rural

7、 timber structure buildings分布在我省农村,层数为一层,由木柱作为主要承重构件,砌体墙、石墙或生土墙作为围护墙的房屋结构体系。主要包括木柱木屋架、木柱木梁房屋。3.3农村框架结构房屋rural frame structure buildings分布在我省农村,层数为一、二层,由梁和柱为主要构件组成的承受竖向和水平作用的房屋结构体系。3.4钢丝(筋)网砂浆面层加固法structural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steel wire gauze(steelmesh)mortar layerDB23/T 356020232在砌体墙墙面抹一定厚度配

8、钢丝网、钢筋网的水泥砂浆面层,形成组合墙体的加固方法。3.5外加配筋砂浆带加固法structural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xternally reinforced mortarstrip在砌体外墙墙面纵横墙交接处、楼、屋盖标高处等部位设置的竖向或横向配筋水泥砂浆带状面层,形成约束砌体墙的加固方法。3.6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面层加固法structural member strengthening with engineeredcementitious composites layer在砌体墙墙面抹一定厚度的高延性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形成组合墙体的加固

9、方法。4基本规定4.1总体要求4.1.1按本文件进行抗震设防的农村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是: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需修理可继续使用;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设防地震影响时,主体结构不致严重破坏,围护结构不发生大面积倒塌。4.1.2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及以上地区的农村房屋建筑,应采取抗震措施。4.1.3抗震设防烈度应按国家规定的权限审批、颁发的文件(图件)确定。4.1.4一般情况下,我省农村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可按GB 18306(黑龙江省对应章节)采用;已编制抗震防灾规划的村镇,可按批准的抗震设防烈度进行抗震设防。

10、4.1.5我省农村房屋抗震设计、施工和抗震加固除应符合本文件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行业现行有关规范标准的规定。4.2抗震设计4.2.1房屋体形应简单、规整。4.2.2同一房屋不应采用木柱与砖墙、木柱与石柱混合的承重结构;也不应在同一高度采用砖(砌块)墙、石墙等不同材料墙体混合的承重结构。4.2.3结构体系应有简明、合理的受力和传递地震作用的途径;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丧失抗震能力或对竖向荷载的承载能力;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4.2.4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构件节点的破坏不应先于其连接的构件。4.2.5楼、屋面板宜优先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当采

11、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板时,应确保板的质量,并保证预制板之间及其与支承结构之间的可靠连接。4.2.6屋面非结构构件应符合下列要求:突出屋面的烟囱、女儿墙等易倒塌构件的出屋面高度500mm 时应采取拉结措施;出入口上方的檐口瓦以及门脸等装饰物与支承结构应有锚固;不应采用无锚固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挑檐。4.2.7楼(屋)盖构件的支承长度不应小于表 1 的规定。DB23/T 356020233表 1楼(屋)盖构件的最小支承长度单位为毫米构件名称装配式钢筋混土楼(屋)盖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木(钢)屋架、木(钢)梁对接木龙骨、木檩条搭接木龙骨、木檩条位置墙上混凝土梁上墙上屋架上墙上屋架上、墙上支承

12、长度120100(板端钢筋连接并灌缝)240(木垫板或混凝土垫块)60(木夹板与螺栓)120(砂浆垫层、木夹板与螺栓)满搭4.2.8木(钢)屋架的支撑布置:两端开间和中间隔开间的屋架间应设置剪刀撑;硬山搁檩屋盖的山尖墙之间应设置竖向剪刀撑;木(钢)屋盖房屋应在房屋中部屋檐高度处设置纵向水平系杆;中间檩条和中间系杆宜设置竖向剪刀撑;硬山搁檩屋盖的山尖墙之间应设置竖向剪刀撑。4.3抗震加固4.3.1既有农房的抗震加固方案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综合确定,可采取提高抗震承载力、加强整体性措施、增设相应抗震构造措施等进行抗震加固。4.3.2抗震加固方案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加固方案应根据安全性、经济性、可实

13、施性及当地施工技术水平综合确定,并兼顾风貌协调;对原结构体系不合理的房屋,宜结合加固消除或减轻原结构体系在抗震方面的不利影响;加固方法应便于施工,并应减少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4.3.3抗震加固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应根据抗震鉴定结果结合现场查勘,依据本文件并参照现行相关标准进行加固设计;采取加固原墙体、新增设抗震墙等提高抗震承载力的加固措施时,应保证加固后结构构件的合理分布,避免因局部加强造成结构刚度不均匀或突变;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应有可靠连接。4.4材料及施工要求4.4.1结构材料性能指标应符合下列规定:承重结构块体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的强度等级应MU10

14、;蒸压灰砂普通砖、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的强度等级应MU15;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的强度等级应MU15;混凝土砌块、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的强度等级应MU7.5。注 1:石材应质地坚实,无风化、剥落和裂纹;注 2: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孔洞的灌注,应采用专用灌孔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b20。砌筑砂浆的强度等级应按下列规定采用:DB23/T 356020234烧结普通砖、烧结多孔砖、蒸压灰砂普通砖和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砌体采用的普通砂浆强度等级应M5.0;蒸压灰砂普通砖和蒸压粉煤灰普通砖砌体采用的专用砌筑砂浆强度等级应Ms5.0;混凝土普通砖、混凝土多孔砖、单排孔混凝土砌块和煤矸石混凝土砌块砌体采用的砂浆强度等

15、级应Mb5.0;双排孔或多排孔轻集料混凝土砌块砌体采用的砂浆强度等级应Mb5.0;毛料石、毛石砌体采用的砂浆强度等级应M5.0。各类构件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25;普通钢筋宜采用 HRB400、HRB500、HRBF400、HRBF500 级热轧钢筋,也可采用 HPB300 级热轧钢筋;铁件、扒钉等连接件宜采用 Q235 钢材;木构件应选用干燥、纹理直、节疤少、无腐朽的木材;钢构件的钢材可采用 Q235 钢或 Q355 钢,其质量等级宜B 级;当有可靠依据时,尚可采用其他钢种和钢号。4.4.2抗震加固材料应符合下列要求:加固材料与原结构材料相同时,其强度等级应大于等于原结构材料的实际强度等级;加

16、固材料应采用质量合格产品。4.4.3施工除应符合各章要求外,尚应符合以下要求:HPB300(光圆)钢筋端头应设置 180弯钩;外露金属构件应做防锈处理;设有纵横墙连接钢筋的灰缝处,勾缝砂浆强度等级应M5.0,并应抹压密实。5场地、地基与基础5.1场地5.1.1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按表 2 的规定选择对建筑抗震有利的地段,宜避开不利地段,不应在危险地段建造房屋。表 2对建筑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的划分地段类别地质、地形、地貌有利地段稳定基岩,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一般地段不属于有利、不利和危险的地段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陡坡,陡坎,河岸和边坡的

17、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高含水量的可塑黄土,地表存在结构性裂缝等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5.1.2当在不利地段建造房屋时,应先勘明场地状况,除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外,建筑的抗震要求及构造措施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采用。5.2地基DB23/T 3560202355.2.1应优先采用天然地基,不宜在软弱粘性土、液化土、新近填土或严重不均匀土层地基上建造房屋。如无法避开时,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5.2.2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

18、时,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5.2.3山区建设中,应利用和保护天然排水系统和山地植被;当必须改变排水系统时,应在易于导流或拦截的部位将水引出场外;在受山洪影响的地段,应采取相应的排洪措施。5.2.4压实填土的填料应符合下列要求:可选用级配良好的砂土、碎石土、黏性土或性能稳定的矿渣、煤渣等工业废料,并应分层夯实;以卵石、砾石、块石或岩石碎屑作填料时,分层压实时其最大粒径宜200mm,分层夯实时其最大粒径宜400mm;以粉质黏土、粉土作填料时,其含水量宜为最优含水量,可采用击实试验确定;挖高填低或开山填沟的土石料,应符合设计要求;不应使用淤泥、耕土、冻土、膨胀性土以及有机质含量5%的土。

19、5.3基础5.3.1基础宜采用毛石基础、砖基础、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桩基础等,地基承载力较好的地基一般采用毛石基础或砖基础,砖基础应采用实心砖砌筑;地基承载力比较弱的地基一般采用混凝土条形基础或桩基础。5.3.2砌体结构房屋底层非承重墙体、框架结构房屋底层未设置基础梁的隔墙应设置基础或托墙梁。5.3.3基础的埋置深度应符合下列规定: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置深度应1000mm。当为季节性冻土时,宜埋置在冻深以下或采取其它防冻措施。当存在相邻建筑时,新建建筑的基础埋深宜不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应保持一定的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原有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而定。5.3.4同

20、一结构单元的基础不宜设置在性质明显不同的地基土上;同一结构单元的基础应采用同一类型;基础底面宜埋置在同一标高上,否则应增设基础圈梁并应按 1:2 的台阶逐步放坡。5.3.5石砌基础应符合下列规定:基础放脚及刚性角要求:石砌基础的高度应符合公式(1)要求:0 1/3(1)式中:H0基础的高度;b基础底面的宽度;b1基础底面的宽度。平毛石、毛料石基础做法示例见图 1。DB23/T 356020236单位为毫米a)平毛石基础b)毛料石基础标引序号说明:1-基础砖墙;2-圈梁;3-室外地坪;4-室内地坪。注:当b600时,作矩形断面,不再收台。图 1平毛石、毛料石基础做法DB23/T 35602023

21、7阶梯形石基础的每阶放出宽度,平毛石宜100mm,每阶不应少于两层。当毛料石采用一阶两皮时,宽度宜200mm;采用一阶一皮时,宽度宜120mm。基础阶梯满足公式(2)要求:/1.5(2)式中:Hi基础阶梯的高度;bi基础阶梯收进宽度。平毛石基础砌体的第一皮块石应坐浆,并将大面朝下;阶梯形平毛石基础,上阶平毛石压砌下阶平毛石长度应不小于下阶平毛石长度的 2/3;相邻阶梯的毛石应相互错缝搭砌。料石基础砌体的第一皮应坐浆丁砌;阶梯形料石基础,上阶石块与下阶石块搭接长度应不小于下阶石块长度的 1/2。5.3.6实心砖基础砌筑材料应不低于上部墙体的砂浆和砖的强度等级;砂浆强度等级应M5.0。实心砖基础做

22、法示例见图 2。单位为毫米标引序号说明:1-素混凝土垫层;2-基础砖墙;3-圈梁;4-室外地坪;5-室内地坪。图 2砖基础做法5.3.7基础的防潮层宜采用 1:2.5 的水泥砂浆内掺 5的防水剂铺设,厚度宜20mm,并应设置在室内地面以下 60mm 标高处;当该标高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时,防潮层可与钢筋混凝土圈梁合并设置。5.3.8基础水平防潮层以下砖墙(砖基础)两侧抹防水砂浆层,可采用 1:2.5 的水泥砂浆内掺 5的防水剂配制,厚度宜20mm。5.3.9钢筋混凝土扩展基础、桩基础的构造要求应按 GB 50007 有关规定执行。DB23/T 3560202386砌体结构房屋6.1一般规定6.

23、1.1本章适用于 6 度8 度地区的烧结普通砖和混凝土普通砖、烧结多孔砖和混凝土多孔砖、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蒸压灰砂砖和蒸压粉煤灰砖等砌体承重的一、二层木(钢)楼(屋)盖或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房屋,包括实心砖墙承重、多孔砖墙承重、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墙承重、蒸压砖墙承重房屋。6.1.2砌体结构房屋的层数和高度应符合下列规定:房屋的层数和总高度不应超过表 3 的规定;房屋的层高:单层房屋应4.0m;两层房屋其各层层高应3.6m。表 3房屋层数和总高度限值墙体类别最小墙厚/mm烈度678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高度/m层数实心砖墙、多孔砖墙2407.827.827.22小砌块墙1907.827.82

24、7.22多孔砖墙1907.827.226.62蒸压砖墙240注1:房屋总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或檐口的高度。注2:当室内外高差h1小于600mm时,房屋总高度应减少(0.6-h1)m。6.1.3房屋抗震横墙间距不应超过表 4 的规定。表 4房屋抗震横墙最大间距墙体类别最小墙厚/mm房屋层数楼层烈度钢、木屋盖时,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现浇或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楼(屋)盖时,抗震横墙最大间距/m6、786、786、78实心砖墙多孔砖墙小砌块墙240240190一层111.09.015.012.01511二层211.06.015.012.019

25、.04.011.09.0多孔砖墙蒸压砖墙190240一层19.011.09.0二层29.011.09.017.09.07.06.1.4砌体结构房屋的局部尺寸限值宜符合表 5 的规定。DB23/T 356020239表 5房屋局部尺寸限值单位为米部位6、7 度8 度承重窗间墙最小宽度1.01.2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2非承重外墙尽端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0内墙阳角至门窗洞边的最小距离1.01.56.1.5砌体结构房屋的结构体系应符合下列要求: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或纵横墙共同承重的结构体系;纵横墙的布置宜均匀对称,在平面内宜对齐,沿竖向应上下连续;同一轴线上的窗间墙宽度宜

26、均匀,洞口的横截面,6、7 度时宜不大于墙面积的 55%,8 度时宜50%;横墙和内纵墙上的洞口宽度宜1.5m;外纵墙上的洞口宽度宜2.1m 或开间尺寸的一半;烟道、风道不应削弱承重墙体,当承重墙体被削弱时,应对墙体采取加强措施,不宜采用无竖向配筋的附墙烟囱或出屋面烟囱;不应采用墙中悬挑式踏步或踏步竖肋插入墙体的楼梯,不应采用无筋砖砌拦板,屋檐外挑梁或板上不应砌筑砌体;8 度时,不应采用硬山搁檩屋盖。6.1.6承重(抗震)墙厚度:实心砖墙、蒸压砖墙应240mm;多孔砖墙应190mm;小砌块墙应190mm。6.1.7木(钢)屋盖应符合下列要求:木(钢)屋架应为几何不变结构,上、下弦及腹杆应齐全,

27、不应采用无下弦杆的人字形或拱形屋架;木(钢)屋架在前后纵墙支承处应与墙体圈梁或墙内构造柱可靠连接;山墙、山尖墙应采用墙揽与屋架或檩条拉结;内隔墙墙顶应与屋架下弦拉结。6.1.8坡屋面房屋的屋架应与顶层圈梁可靠连接,檩条或屋面板应与墙、屋架可靠连接。6.1.9当采用硬山搁檩屋盖时,设置与檐口标高处圈梁相交的三角形山尖压顶圈梁和山尖下构造柱,檩条与压顶圈梁应有可靠连接。当山墙长度6.0m 时,除在山尖处设置构造柱外,宜在山尖两侧、山尖与檐口之间中部,各增设一根构造柱。6.1.10钢筋混凝土梁下应设置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垫块;屋檐外挑梁上不应砌筑砌体。6.1.11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计算应按 GB 50

28、011 相关规定执行。6.2抗震构造措施6.2.1砌体结构房屋应在所有纵横墙的基础顶部、每层楼(屋)盖处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配筋见表6。DB23/T 3560202310表 6砌体房屋圈梁配筋要求配筋烈度基础圈梁6.78最小纵筋41041212箍筋最大净距/mm250200200最小截面高度/mm1201806.2.2砖砌体房屋按表 7 要求设置现浇钢筋混凝土构造柱(以下简称构造柱)。表 7砖砌体房屋构造柱设置要求建筑层数6 度7 度8 度单层外墙四角两层外墙四角楼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隔 12

29、m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6.2.3多层砖砌体房屋的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构造柱最小截面可采用180mm240mm(墙厚190mm 时为18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 412,箍筋间距宜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构造柱与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6 水平钢筋和4 分布短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 点焊钢筋网片,每边伸入墙内宜1m;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或与埋深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6.2.4小

30、砌块房屋按表 8 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芯柱。表 8小砌块房屋芯柱设置要求建筑层设置部位设置数量678678单层外墙转角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两层外墙转角外墙转角,楼梯间四角,楼梯斜梯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外墙四角和对应转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隔12m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楼梯间对应的另一侧内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外墙转角,灌实3个孔;内外墙交接处灌实4个孔;楼梯斜段上下端对应的墙体处,灌实2个孔6.2.5小砌块房屋的芯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小砌块房屋芯柱截面宜120mm120mm;芯柱混凝土强度等级应Cb20;芯柱的竖向插筋应贯通墙身

31、且与圈梁连接;插筋应112;芯柱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 或与埋深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为提高墙体抗震受剪承载力而设置的芯柱,宜在墙体内均匀布置,最大净距宜2.0m;DB23/T 3560202311小砌块房屋墙体交接处或芯柱与墙体连接处应设置拉结钢筋网片,网片可采用直径 4mm 的钢筋点焊而成,沿墙高间距600mm,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6.2.6小砌块房屋中替代芯柱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构造柱截面宜190mm190mm,纵向钢筋宜采用 412,箍筋间距宜250mm,且在柱上下端应适当加密;构造柱与砌块墙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与构造柱相邻的砌块孔洞,6 度时宜填实

32、,7 度时应填实,8 度时应填实并插筋。构造柱与砌块墙之间沿墙高每隔 600mm 设置4 点焊拉结钢筋网片,并应沿墙体水平通长设置;构造柱与圈梁连接处,构造柱的纵筋应在圈梁纵筋内侧穿过,保证构造柱纵筋上下贯通;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入室外地面下 500mm,或与埋深500mm 的基础圈梁相连。6.2.7小砌块墙体的下列部位,应采用Cb20 灌孔混凝土,沿墙全高将孔洞灌实作为芯柱:转角处和纵横墙交接处距墙体中心线300mm 宽度范围内墙体。屋架、大梁的支承处墙体,灌实宽度应500mm。壁柱或洞口两侧300mm 宽度范围内。6.2.8小砌块房屋的芯柱竖向插筋应12,并应贯通墙身;芯柱与墙体

33、中圈梁交叉部位应同时浇筑,芯柱的插筋、圈梁的水平配筋应连续通过。6.2.9纵横墙交接处的连接应符合下列要求:墙体转角处和纵墙交接处应沿竖向每隔 400mm500mm 设拉结钢筋,其数量为每 120mm 墙厚不小于 1 根直径 6mm 的钢筋(370 厚度墙体采用 3 根,490 厚度墙 4根),或采用焊接钢筋网片。埋入长度从墙的转角或交接处算起,对实心砖墙每边500mm,对多孔砖墙和砌块墙700mm,或伸至门窗洞边。纵横墙交接处的连接示例见图 3。单位为毫米a)T 形墙b)L 形墙注:图中L1代表实心砖墙的拉结筋长度,L2代表多孔砖墙和砌块墙的拉结筋长度。图 3纵横墙交接处拉结6.2.10楼梯

34、间尚应符合下列要求:DB23/T 3560202312二层楼梯间墙体应沿墙高每隔 500mm 设 26 通长钢筋和4 分布短钢筋平面内点焊组成的拉结网片或4 点焊网片;7 度8 度时其他各层楼梯间墙体应在休息平台或楼层半高处设置 60mm厚、纵向钢筋210 的钢筋混凝土带或配筋砖带,配筋砖带3 皮,每皮的配筋26,砂浆强度等级应M7.5 且不低于同层墙体的砂浆强度等级;楼梯间及门厅内墙角处的大梁支承长度应500mm,并应与圈梁连接;装配式楼梯段应与平台板的梁可靠连接,8 度时不应采用装配式楼梯段。6.2.11后砌非承重隔墙应沿墙高每隔600mm设置26拉结钢筋或4200铁丝网片与承重墙或柱拉结

35、,拉结钢筋或铁丝网片每边伸入墙内的长度宜500mm;长度5m 的后砌隔墙,墙顶应与梁、楼板或檩条连接。6.2.12当屋架或梁的跨度大于或等于下列数值时,支承处宜加设壁柱或采取其他加强措施:240mm 以上厚实心砖墙、蒸压砖墙、多孔砖墙为 6m;190mm 厚多孔砖墙为 4.8m;190mm 厚小砌块墙为 4.8m。6.2.13门窗洞口应采用钢筋混凝土过梁,其在砖墙上的支承长度应240mm。6.2.14装配式楼(屋)盖的整体性连接及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支承在墙或混凝土梁上的装配式混凝土板,板端钢筋应搭接,并应在板端缝隙中设置直径8 的拉结钢筋与板端钢筋焊接。预制板板端钢筋的连接与锚固示例见图

36、4。标引序号说明:1-承重墙;2-砂浆垫层;3-板内钢筋;4-8 连接钢筋;5-细石混凝土;6-砖块砂浆封堵。图 4预制板板端钢筋连接与锚固装配式混凝土板端的孔洞,应采用砖块与砂浆等材料封堵;装配式混凝土板支承处应有坐浆;板端缝隙应采用C20 的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板上应有水泥砂浆面层;当板的跨度4.8m 并与外墙平行时,靠外墙的预制板侧边应与墙或圈梁拉结;DB23/T 3560202313房屋端部大房间的楼盖,6 度时房屋的屋盖和 7 度、8 度时房屋的楼、屋盖,当圈梁设在板底时,钢筋混凝土预制板应相互拉结,并应与梁、墙或圈梁拉结。6.2.15木(钢)楼盖,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搁置在砖墙上的

37、木龙骨下应铺设砂浆垫层;内墙上龙骨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木龙骨与搁栅、木板等木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等相互连接;钢龙骨参照木龙骨执行,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6.2.16木(钢)屋盖应在房屋中部檐口高度处设置纵向水平系杆,系杆应采用墙揽与各道横墙连接或与屋架下弦杆钉(焊)牢。6.2.17当 6 度、7 度时采用硬山搁檩屋盖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当为坡屋面时,应采用双坡或拱形屋面;檩条支承处应设垫木或混凝土垫块,垫木、垫块下应铺设砂浆垫层;端檩应出檐,内墙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木(钢)屋盖各构件应采用圆钉、扒钉、铁丝、焊接或螺栓等相互连接;剪刀撑宜设置在中间

38、檩条和中间系杆处;剪刀撑与檩条、系杆之间及剪刀撑中部宜采用螺栓或焊接连接;剪刀撑两端与檩条系杆应顶紧不留空隙。硬山搁檩屋盖山尖墙竖向剪刀撑设置示例见图 5;标引序号说明:1-山墙;2-檩条;3-纵向水平系杆;4-撑杆 60 x120;5-连接螺栓10(6 度、7 度)或12(8 度)。图 5硬山搁檩屋盖山尖墙竖向剪刀撑木檩条宜采用 8 号铁丝与圈梁中的预埋件拉结,钢檩条与圈梁中预埋件焊接。6.2.18当采用木屋架屋盖时,应符合下列构造要求:木屋架上檩条应满搭或采用夹板对接或燕尾榫、扒钉连接;屋架上弦檩条搁置处应设置檩托,檩条与屋架应采用扒钉或铁丝等相互连接;DB23/T 3560202314檩

39、条与其上面的椽子或木望板应采用圆钉、铁丝等相互连接;三角形木屋架的剪刀撑宜设置在靠近上弦屋脊节点和下弦中间节点处;剪刀撑与屋架上、下弦之间及剪刀撑中部宜采用螺栓连接,剪刀撑两端与屋架上、下弦应顶紧不留空隙。三角形木屋架竖向剪刀撑设置示例见图 6。标引序号说明:1-撑杆 60 x120;2-L 形连接钢板,厚度为 3mm;3-连接螺栓10(6 度、7 度)或12(8 度);4-28 螺栓。图 6三角形木屋架竖向剪刀撑6.2.19当采用钢屋架时做法参照木屋架,各节点采用焊接或螺栓连接。6.3施工要求6.3.1砌筑前,烧结砖应提前 1 天2 天浇水润湿。6.3.2砖砌体的灰缝应横平竖直,厚薄均匀;水

40、平灰缝的厚度宜为 10mm,8mm;水平灰缝砂浆应饱满,竖向灰缝不应出现透明缝、瞎缝和假缝。6.3.3砖砌体应上下错缝,内外搭砌;砖柱不应采用包心砌法。砖柱的正确和不正确的砌筑方法见图7。a)正确的砌筑方法b)不正确的砌筑方法(包心砌法)图 7砖柱的砌筑方法DB23/T 35602023156.3.4砖砌体在转角和内外墙交接处应同时砌筑;对不能同时砌筑而又需留置的临时间断处,应砌成斜槎,斜槎的水平长度应不小于高度的 2/3;严禁砌成直槎。6.3.5埋入砖砌体中的拉结筋,应位置准确、平直,其外露部分在施工中不应任意弯折;设有拉结筋的水平灰缝应密实,不应露筋。6.3.6砖砌体每日砌筑高度宜1.5m

41、 或一步脚手架高度内。6.3.7小砌块墙纵横墙交接处拉结筋的端部应设置 90弯钩,弯钩应向下伸入小砌块的孔中,并应用砂浆等材料将孔洞填塞密实。7框架结构房屋7.1一般规定7.1.1框架结构房屋的抗震等级 6 度时应为四级、7 度时应为三级、8 度时应为二级。7.1.2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不宜采用单跨框架。7.1.3框架结构的楼、屋盖,应符合下列规定:宜优先采用现浇混凝土板,楼板厚度应80mm,有管线预埋的楼板厚度宜100mm,屋面板厚度宜120mm;当采用预制装配式楼、屋盖时,应从楼盖体系和构造上采取措施确保各预制板之间连接的整体性。7.1.4框架结构的自承重墙宜选用轻质墙体。

42、框架结构如采用砌体填充墙,其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避免上层墙体很多,下层很少,形成上、下层刚度差别过大;避免窗洞紧贴框架柱,窗高范围形成短柱;自承重墙体布置宜均匀对称,避免造成抗侧刚度偏心产生扭转;砌体的砂浆强度等级应M5;实心块体的强度等级宜MU2.5,空心块体的强度等级宜MU3.5;墙顶应与框架梁密切结合;砌体填充墙应沿框架柱全高每隔 500mm 左右设置 2 根直径 6mm 的拉结筋,拉结筋伸入墙内的长度:6 度、7 度时宜沿墙全长贯通,8 度时应全长贯通;墙长5m 时,墙顶与梁(板)宜有钢筋拉结;墙长8m 或大于层高的 2 倍时,宜设置间距4m 的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墙高4m 时,墙体半高

43、处(或门洞上皮)宜设置与柱连接且沿墙全长贯通的钢筋混凝土水平系梁。7.1.5楼梯间的布置不应导致结构平面特别不规则;宜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梯。7.1.6框架结构不应采用部分由砌体墙承重的混合形式。框架结构中的楼梯间等,应采用框架承重,不应采用砌体墙承重。7.2抗震构造措施7.2.1框架梁的抗震构造措施,应符合下列规定:框架结构的主梁截面高度可按计算跨度的(1/101/15)确定;梁净跨与截面高度之比宜4,梁的截面宽度宜大于等于梁截面高度的 1/4,也宜200mm;梁端箍筋的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箍筋最小直径,应按表 9 规定采用;DB23/T 3560202316表 9框架梁梁端箍筋加密区

44、的构造要求抗震等级加密区长度箍筋最大间距最小直径二级1.5倍梁高和500中的较大值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00中的最小值8三、四级纵向钢筋直径的8倍,梁高的1/4和150中的最小值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宜2.5。沿梁全长顶面、底面的配筋:二级应214,且分别应不少于梁顶面、底面两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 1/4,三、四级应212。7.2.2框架柱的抗震构造措施,宜符合下列规定:矩形截面柱的边长,宜300mm;圆柱的直径宜350mm;截面长边与短边的边长比宜3;柱箍筋在规定的范围内应加密,加密区范围应按下列规定采用:柱端,取截面高度(圆柱直径)、柱净高的 1/6 和 500mm

45、三者的最大值;底层柱的下端不小于柱净高的 1/3;刚性地面上下各 500mm;框架的角柱、因设置填充墙等形成的短柱,柱的箍筋应全长加密。柱箍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一般情况下应按表 10 规定采用:表 10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单位为毫米抗震等级箍筋最大间距(取二者最小值)箍筋最小直径二8d,1008三、四8d,150(柱根 100)8注1:d为柱纵筋最小直径;注2:柱根指底层柱下端箍筋加密区。柱纵向钢筋直径宜14mm,框架柱纵向配筋的总配筋率宜5%;柱的纵向受力钢筋宜对称配置。7.2.3框架柱和框架梁纵向受力钢筋宜选用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400 级的热轧带肋钢筋,箍筋应选用

46、符合抗震性能指标的HRB400 级热轧钢筋,也可选用 HPB300 级热轧钢筋。7.2.4最外层钢筋的混凝土最小保护层厚度满足表 11 要求。表 11纵向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单位为毫米环境条件部位板梁柱基础室内干燥环境152020-地面以下、露天或室内潮湿环境20252540注:当基础无垫层时,保护层厚度40mm。7.3施工要求DB23/T 35602023177.3.1模板工程的施工满足如下要求:模板支架立杆或竖向模板应安装在坚硬、平整的土层上,应有防水、排水措施,支架竖杆下应有底座或垫板;模板的接缝应严密,不应漏浆;浇筑混凝土前,模板内的杂物应清理干净,木模板应浇水润湿,但模板内不应有积

47、水。7.3.2钢筋工程的施工满足如下要求:钢筋应平直、无损伤,表面不应有裂纹、油污、颗粒状或片状老锈,也不应将弯折钢筋敲直后当受力钢筋使用;钢筋混凝土梁、柱箍筋弯钩的弯折角度应为 135,箍筋弯后平直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箍筋弯钩直径的 10 倍;梁端、柱端箍筋加密区范围内不应进行钢筋搭接,接头末端至钢筋弯起点的距离应不小于钢筋直径的 10 倍;纵向受力钢筋可采用绑扎接头连接,同一连接区段内,纵向受拉钢筋的接头面积百分率:梁、板类构件宜25%,柱类构件宜50%。7.3.3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满足如下要求:柱混凝土浇筑应分层进行,振捣密实,连续作业;梁、板混凝土应同时浇筑;混凝土浇筑不应随意留置施工缝。

48、所设置的施工缝,一般 24 小时后再次浇筑混凝土,浇筑前应对施工缝处已硬化的混凝土浮浆、松动石子进行剔除,并冲洗干净和润湿处理,再浇筑混凝土。施工缝处原混凝土面应为粗糙面;钢筋混凝土柱高度3m 时,浇筑的混凝土应采用串筒下料;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12 小时内,应对混凝土加以覆盖并保湿养护,养护时间7 天,养护用水应与拌制用水相同。8既有房屋场地与地基和基础抗震加固8.1一般规定8.1.1本章适用于存在软弱土、液化土、明显不均匀土层的抗震不利地段上建筑的地基及基础。8.1.26 度、7 度时及建造于对抗震有利地段的建筑,可不进行场地对建筑影响的抗震加固。8.1.3经确定建设场地属于危险地段的既有建

49、筑,应结合当地村镇规划迁建;暂时不能迁建的,应采取应急安全措施。8.1.4既有农村房屋底层未设置基础的非承重墙体开裂时,应拆除重新砌筑,并设置基础或托墙梁;当设置基础的底层非承重墙体开裂程度较轻时,可采用微型钢桩托换法进行加固,开裂程度严重时应拆除重新砌筑。8.2加固方法8.2.1液化地基的液化等级属于严重时,宜采取消除液化沉降或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的措施。8.2.2进行消除液化沉降进行地基处理时,可选用桩基托换和排水桩等方法对液化地基进行处理。8.2.3进行消除软土沉降进行地基处理时,可选用碎石桩、石灰桩等方法对软土地基进行挤密处理。8.2.4对液化地基、软土地基或明显不均匀地基上

50、的建筑,可采取下列措施提高上部结构抵抗不均匀沉降能力:DB23/T 3560202318提高建筑的整体性或合理调整荷载;加强圈梁与墙体的连接;用钢筋网砂浆面层等加固砌体墙体。8.3加固设计及施工8.3.1桩基托换法加固设计及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桩端(不包括桩尖)伸入非液化土中的长度应按计算确定,且对碎石土,砾砂、粗砂、中砂,坚硬黏性土和密实粉土尚0.5m,对其他非岩石土尚宜1.5m;对于砌体结构,应在承重墙与基础梁间设置托换梁,托换梁可按连续梁计算;基础梁应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原基础梁刚度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应增大截面尺寸;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验算不满足规范要求时,应进行地基加固;应按托换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规范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