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2构造地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师大《地貌学》教案02构造地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章构造地貌本章重点、推点内家:1 .板块构造学说对全球构造地貌成因之分析2 .海底构造地貌类型3 .陆地构造地貌类型4 .不同构造型式的地貌特征本章内本:构造地貌是主要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表形态。即通过地壳变动、岩浆 活动和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由于它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所以也称为 内营力地貌。按构造地貌的规模可分为三级:全球构造地貌一一大陆和洋底。大地构造地貌一一如大陆上的褶皱山脉、大型拱起高原,洋底的洋中脊、海 岭和深海平原等。是地壳运动、大地构造的表现。地质构造地貌一一指由断裂、褶皱和火山等作用形成的地貌。是断裂、褶皱 和火山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有的是地质构造经外力剥蚀出露
2、的产物。第一节全球构造地貌一、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为一接近扁率1: 298的旋转椭球体(大地水准面的形状)。二 大陆与洋底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 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大陆一一大陆地壳密度小、厚度大、二氧化硅含量大。表层为沉积岩、变质 岩和火山岩,其下为花岗岩质的基础,再下面为玄武岩质层。大陆面积占地球总 面积的29%。大陆边缘洋底与大陆之间的过渡地带。指陆地周围水深小于3000m的海 底,占地球总面积的16%。大陆边缘的地壳具过渡性质,大部分地方接近陆壳。三、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一)特点根据新生代的构造运动特点,可将地球表
3、面分为带状分布的构造活动带和位 于构造活动带之间的相对稳定区。1 .构建活动带全球有三条规模巨大的构造活动地貌带: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带地中海一一喜马拉雅山脉带洋脊裂谷带共同特点是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 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2 .相对稳定区在构造活动带之间是相对稳定的区域。地形起伏较缓,新生代岩层形变错位 不强,很少有新生代火山岩浆活动,地震活动弱。这种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 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二)成因勒比雄将全球分为六大板块一一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 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除太平样板块
4、完全属洋壳构成外,其它五个板块 范围兼包陆壳和洋壳部分。板块之间的边界活动带是由上述三大构造活动带组成。 这些边界地貌反映了两侧板块性质与活动的特点。洋脊裂谷带的生成反映了两侧 洋壳板块的分离,环太平洋大陆边缘主要反映了洋壳板块与陆壳板块的汇聚,喜 马拉雅山突出反映了两侧陆壳板块的碰撞过程。板块的分离与汇聚运动是以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为基础的。整个地壳和上 地慢组成的岩石圈板块是随地球内部物质对流运动而运动。由于对流运动在大洋 中脊轴部上涌,使二侧板块发生平移分离运动,而在对流下沉区则发生板块汇聚 和碰撞,以致形成三种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不同的构造和地貌特征。第二节海底构造地貌一、洋底构造地貌(
5、一)大洋中脊(洋脊)大洋中脊是洋底的重要地形,是地球上最长的海底山脉,全长约80000公里。 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均有分布,并相互连通。其上水深约30004000米。洋脊的地形较为复杂,由两列平行脊峰和中间的洋脊裂谷构成,并被一系列 横向转换断层切断成不连续的段落。洋脊裂谷是地慢物质上涌地方,是地球上规模最大的新生代玄武岩岩浆喷发 溢流活动带,是新洋壳形成地带,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当地幔物质上涌时,洋 脊顶部受拉张而形成纵向的洋脊裂谷。同时,岩浆溢出,新洋壳不断地在中脊顶 部形成,并不断向两侧扩展,因而离洋脊越远,洋底年龄越老。洋脊上缺乏深海 沉积物,保存了熔岩溢流、火山喷发及转换断层所造
6、成的原始地形。(-)大洋盆地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它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 移过程中形成的。这里构造运动相对平静,岩浆活动微弱,缺少地震活动。其中 主要地貌类型有:L诲蛤海岭是大洋盆地内部大型正地形的总称。其成因类型有火山海岭、断裂海岭和陆壳海台等。2,深海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开的低地,又称海盆。平均水深50006000米,其原 始状态为大约300米起伏的丘陵地形,主要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速率较慢, 约0.2厘米/千年。3 .海沟海沟在构造上是岩石圈板块相撞的产物。洋底一侧的洋壳以一定角度向大陆 边缘一侧陆壳下面俯冲,在俯冲带位置上形成了海沟。与岛弧伴生,主要分布在
7、太平洋周围。二、大陆边缘构造地貌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水深在03KM。包括大陆架和大 陆坡两部分。根据新生代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可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二大类。(一)稳定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以大西洋两侧的美洲与欧洲、非洲大陆边缘较为典型,故又称 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在其复杂的断块构造的基底上通常有几千米以上的中、新 生代陆源碎屑沉积物,形成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的外侧至大洋盆地为大陆坡。 此类大陆边缘基本上无火山活动,也极少有地震活动,反映了新生代构造运动相 当平静的特点。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种稳定大陆边缘过去是大陆裂谷两侧的陆壳。早期它 作为板块边界具有强烈构造活动特
8、征。后期则随洋底扩张逐渐远离,中部形成大 洋盆地,其两例接受来自陆地的大量沉积,成为稳定的大陆边缘。(二)活动大陆边缘在太平洋周围最为典型,故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整个大陆边缘由海沟 与岛弧或边缘山地组成,是构造运动最强烈的板块边界,世界上6070%的活 火山以及绝大部分深源地震都分布在这个地带,同时还有频繁的中、浅源地震。 靠大洋一侧震源深度较浅,靠大陆一侧较深。板块构造理论认为,这里是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冲撞挤压的地带,当大洋板 块自洋脊向两侧移动时,由于洋壳板块的岩石密度大,位置较低,遇到大陆板块 时,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在俯冲带上形成深海沟以及与其平行的山脉成岛链。 根据活动大陆边缘
9、的地形特征,可分为以下二类:1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以太平洋的东岸最为典型。由海沟与边缘山脉组成,大陆架非常狭窄。2、东亚型大陆边缘以东亚的大陆边缘最为典型。自海向陆依次出现海沟、岛弧和弧后盆地,构 造复杂多样。第三节陆地构造地貌一、陆地构造地貌分区(一)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新生代褶放山带新生代板块的碰撞俯冲作用形成的。这里构造活动强烈,有频繁的地震,某 些地段还有近期的火山活动。2 .大陆裂谷带陆壳受拉张作用正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地震显著,裂谷低地有 火山喷发与熔岩溢流活动,它与洋脊裂谷相同,都处在地球内部物质对流上涌的 张裂地带上。大陆裂谷的存在预示着新洋壳和新大洋盆
10、地的生长。(-)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1 .褶敏块新脉2、断块与新陷谷(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该区长期以来构造宁静,新生代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的拱起和拗陷。如果大面积的拱起区内缺少构造差异活动,经长期侵蚀形成高原或低山丘陵, 形态单一,起伏不大;如果在大面积的拱起区内有一定的构造差异活动。则地形 起伏较为复杂。大面积的拗陷区经长期堆积则形成广阔的堆积平原。二、陆地构造地貌类型(一)山地山地是一统称,是由山岭及其间的谷地或山间洼地组合而成。“山脉”仅限 于带状延伸的山地。山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都较大,山地的顶部常有古老的夷平面存在,而 阶段性抬升,又致使山地出现多层地貌的特征
11、。山地是地壳上升地区经外力切割而形成。由于内外力作用强度的不同和变化,山地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均有很大的 差异。据此将山地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据相对高度大小可分为深切 割、中切割和浅切割或高起伏、中起伏和低起伏的高山、中山或低山。丘陵的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均较上述小,我国一般是指海拔高度500m以下、 相对高度不超过200m的高低起伏的低矮山丘。据作用营力的不同,可将上述山地分为火山形成的、流水作用的、喀斯特作 用的、冰川作用的等类型。同时,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山地上,叠复着有关外力作 用形成的次一级地貌类型。(-)平原与高原平原是一种广阔的平缓的地貌类型,海拔高度一般200m以下。多是在
12、内力 产生的沉降和外力发生加积条件下形成的。据作用营力的不同,可分为熔岩平原、溶蚀平原、冲积平原和海成平原等; 按作用性质不同,可分为构造平原、剥蚀平原、剥蚀-堆积平原、堆积平原等。高原是指海拔高度在1000m以上、比附近低地高出500m以上的广大平坦的 地面。规模较大的高原是新构造运动大面积抬升的结果。它以较大的高度区别于 平原,又以较平缓的地面和较小的起伏区别于山地。盆地是一种复合地貌类型,由周围的山地或高原和中部的平原(或低矮的丘 陵)所组成。它是构造差异运动的产物,周围的抬升和盆地内部的相对沉降形成 明显的对照。三、 地质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是指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力而形成
13、的地貌。(-)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当地面未受切割时,地貌上表现为同一岩性构成的平原或高原;在受切割的 情况下,顶部岩层较硬时,常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和方山。软硬岩层互层时,在差异风化作用和重力作用下,常形成层级状山地。在我国广东、福建、江西、湖南、浙江和安徽等地,在老第三纪红色砂砾岩 组成的水平岩层地区,经流水沿垂直节理的侵蚀、重力作用、溶蚀作用等,常形 成陡崖、深谷、平顶山地组合的丹霞地貌。(二)单斜地貌发育在构造盆地的边缘、穹窿高地的边缘、褶曲两翼等的单向倾斜岩层上的 地貌,统称为单斜地貌。地貌形态上表现为单斜山(或猪背山)与单斜谷。单面山的形态特征:顺岩层走向延伸,两坡不对称。单斜构造区的水
14、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和再顺向河。(三)褶曲地貌背斜山和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称为顺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 与地形相反的称为逆地形(或倒置地形)。由短轴背斜和短轴向斜组成的倾伏褶曲,经外力侵蚀破坏后,地表出现之字 形转折的单面山和单斜谷。(四)穹窿构造地貌成因上有二种类型:1 .侵入岩体上升或拱曲运动2 .由塑性盐体、粘土组成核心的穹窿构造(五)断裂地貌(断层地貌)1 .断层崖是指断层活动所形成的陡崖。断层崖壁表面的岩石风化侵蚀,使崖壁后退、坡度变缓,最终可使断层崖 消失。在断层崖破坏的早期阶段,由于受横切断层崖的沟谷和河流的侵蚀,完整 的断层崖被分割出许多三角形的断层崖,称断
15、层三角面。与此同时,这些河流携 带大量的物质在下降盘堆积,形成沿断层线分布的一系列洪积扇。这种由一系列 断层三角面和洪积扇交错分布的地貌特征,往往是断层存在的地貌特征之一。2 .断层线崖除活动断层直接形成的断层崖以外,还有一种是沿夷平的古老断层线位置发 育的断层崖称为断层线崖。这种断层崖不是断层活动造成的,它们的形成是断层 崖夷平之后,由于两盘岩石的抗蚀力不同,一侧被蚀为谷,另一侧残留成山,古 老断层被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成断层崖。3、断屋谷断层带是岩层的破碎地带,河流等外力常利用这种软弱地带发育成谷地,称 为断层谷。断层谷两侧地层不对应,地形也不对称,谷地在平面上较顺直。4,新决人与新陷盆地:是在地垒和地堑的构造基础上形成的。(六)火山与熔岩地貌L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口湖、火山锥。2、熔岩地貌: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