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堂(语文版 基础模块下册).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10095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十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堂(语文版 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二十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堂(语文版 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十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堂(语文版 基础模块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十二《石钟山记》同步练习(解析版)-【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堂(语文版 基础模块下册).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2课石钟山记同步练习基础巩固一、情景默写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石钟山记中,苏轼用“,”这样一个定语后置句认为,敲击后能 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2)在石钟山记中,苏轼通过记叙自己探求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经过,指出要想认识事 物的真相,须有质疑求实的精神,切忌、(3)银河又称银汉、河汉、星汉、明河等,常常出现在古诗词中,如“、:【答案】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ZX能力进阶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2、。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 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底硅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 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咙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 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 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簌坎镣辂之声,与向之噌噬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 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莪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

4、李渤之陋也。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 鼓不绝/B.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吹如钟鼓 不绝/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吹如钟 鼓不绝/D.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 不绝/3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丰”是年号纪年法;“丁丑”与“是月丁未”(登泰山记)都是用干支法来纪日。B. “余自

5、齐安舟行适临汝”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两句中的“适”字含意不同。C.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呜“其皆出于此乎”(师说)两句中的“其”字用法相同。D.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与“而绝江河”(劝学)两句中的“绝”字含意不同。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就引水经注上的话,交代石钟山的处所,紧扣题目,点出石钟山,引起下 文。B.寺僧“使小童持斧”扣石发声,表明他们相信李渤的说法,也说明李渤的说法影响很大。 C.文中写绝壁下的景观,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D.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是说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

6、相但不能说清楚。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6苏轼在游玩石钟山后,得出了什么论断(请用原文回答)?这一论断在治学方面给你什么 启不?【答案】2. B 3. C 4. D 5.(1)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 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2)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那个事情的 真相。 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我们在治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调查研究 的求实精神,不能仅凭主观臆断。【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

7、: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 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且”表并列关系,连接“咳”和“笑”两个动词,中间不断开,排除AC;“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中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o3.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A.正确。B.到;逢迎、周旋。句意: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C.“用法相同”错误。代词,其中的;语气副词,大概。句意: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它/ 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D.阻断、隔开、断绝;横渡。句意: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 能够横渡大江大

8、河。故选C。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但不能说清楚”错误,这种“不能言”是说不能为文,并非不能说清楚。故选Do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这句话,语气强烈,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 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是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所得出的结论、所总结的事理,是 作者的心得。苏轼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表现了作者注重调查研 究的求实精神,富有教育意义。启示我们要有调查研究的求实精神,不能仅凭主观臆断。 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

9、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 现在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李 渤才访求石钟山的旧址。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 石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 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 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 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看到所说的

10、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 选一两处敲打它,座点地发出响声,我当然觉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 和苏迈坐着小船到断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倾斜地立着,有千尺之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 的鬼怪,阴森森地想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 磔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 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不断地敲钟击鼓。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 下都是石穴和缝隙,不知它们有多深,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面,水波激荡因而发出这种声音。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上面

11、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 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霰坎镣辂的声音,同先前噌咙的 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咙的响声, 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霰坎镂辂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欺骗我啊!”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 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 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 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 敲打石头来

12、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之所以记下以上的 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素养提升K)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石钟山记苏轼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 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 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样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 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

13、扣之,座庭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 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日此鹳鹤也。余方心动 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咳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 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 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霰坎镣辂之声,与向之噌咙者相应,如乐作焉。因 笑谓迈日:“汝识之乎?噌咙者,周景王之无射也;莪坎钱辂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 不余欺也!”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

14、大夫 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 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注释】函胡:通含糊”,重浊而模糊。椁:鼓槌。栖鹘:宿巢的老鹰。噌眩: 形容钟声洪亮。涵澹澎湃:波浪激荡。薪坎镇鞫:击物声和钟鼓声。6 .对下列文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微风鼓浪 鼓:振动,这里有激起的意思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连词,即使。8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徐:慢慢地。 自以为得之矣 以为:认为。C.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适:往,赴,动词。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殆:危 险。D.至莫夜月明莫:同“暮。傍晚。7.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 B.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 C.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 D.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椁止/响腾余韵徐歇 8.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篇带有调查、考辨性质的游记。作者之所以想要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只不过 是对李渤的观点有所怀疑。作者并非单纯记游,而是将月夜游江提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悟 出“事不目见

16、耳闻”就不能“臆断其有无”的道理。B.作者月夜来到绝壁下,作者看到的景象和听到的声音令他觉得心惊肉跳,甚至一度产生 了动摇,想要放弃此次行动,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文中写了两处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 有徐察细勘之意,对两处鸟叫的描写也大致相同,都是先写其声,后写其名。C.作者认为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是由于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了类似 钟鸣之声。这和郦元的看法倒颇为接近。他还指出石钟山命名的正确说法不能流传的原因在 于“ 士大夫”和“渔工水师”不能合作考察。D.文中极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 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埋下伏笔。9 .把下列

17、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通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答案】6. C 7. A 8. D 9. (1)能发出铿锵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可 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3)把宝鼎当作铁锅,把美玉当作顽石,把黄金当 作土块,把珍珠当作沙砾,丢弃得到处接连不断,秦人看待它们,也并不觉得可惜。【解析】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作答时将各个加点的文言实 词虚词带入具体语境中进行推断,C项,“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在原文中的意思是 “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所以殆”,大概。

18、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 据文意进行判断,此句大意是: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 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 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 词,如“李渤”做句子的主语;“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南声函胡”“北音清越”结构对称。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 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对郦元和李渤的观点 都有所怀疑。B

19、项,水声“都写得比较舒缓”有误,原文“而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 C项,“合作考察”有误,原文是“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 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 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石之铿然有声者”, 定语后置句;“是。这样;“而”,连词,表转折;“以”,介词,用;“名。名词用作动词, 命名。第二句得分点:“鼎、玉、金、珠”名词作状语、译为“把鼎、把玉、把金、把珠”;“铛、 石、块、砾”名词作动词,”当作铛、当作石、当作块、当作砾”;“遮

20、迤”,连绵不断;“视”, 看待。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 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 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 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 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参考译文: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 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 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

21、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 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 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 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 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 尉,我送他到湖口,趁此能够观察所说的“石钟”。庙里的和尚叫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 间选一两处敲打它,硅点地发出声响,我就是笑,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和苏迈 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

22、大的山石竖立着,有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一样, 阴森森地想要向人扑去;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高空中发出磔磔地鸟 鸣声;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我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 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声音洪亮像钟鼓声连续不断。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观察,山脚下都 是山石大大小小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细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波浪激荡便 形成这种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支流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心,上面可坐 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霰坎4堂辂的声音, 同先前噌吻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因此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 那噌勿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霸坎钱辂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没有 欺骗我啊!”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 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 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 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 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 嘲笑李渤的浅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