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7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导读与教学(选择性必修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文7论语十二章-高二语文导读与教学(选择性必修上).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文7:论语十二章(一)课文精读各章译注1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逸),敏(勤勉)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至I)有 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匡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语气助词,表肯定)。(学而) 【翻译】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 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注解】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 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孔子的学说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对于人格的重视。孔子不但希望每一个人能够
2、生存, 还希望他能够好好地生活。因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在于人有道德的或精神的生活,而禽兽只 有生物的或物质的生存。要发展人性,政治家不但要使人民丰衣足食,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格, 使他们都能修身立德。人活着不仅仅为了求得饱暖安逸,还应该有一种对理想的追求精神。 有了这样的理想,就不应再沉溺于物质的欲望,要有克制自己的能力,把对物质的追求提升 为对真善美的追求,以及精神的独立上来。这样就不会去计较私欲得失,蝇营狗苟,而会敏 于事而慎于言,使自己的内心清澄,去接近有道之人来匡正自己。2 .子日:“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 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伶)【翻译】孔子说:“
3、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 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 礼乐又有什么用? ”【注解】“乐”在这里并非音乐的意思,而是礼乐!礼乐是外在的,而仁是内在的。孔 子身处乱世,面临贵族旧制的瓦解,社会阶层激烈变化,而文化方面也是圣贤不明、百家齐 放。因此他力图复兴礼乐,希望挽回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然而,他同时也认识到,所谓礼 乐,只不过是外在的形式,而内在的仁才是真正的人性核心和文化的根本。礼乐追根溯底也 是发自人心的内在情感,对孔子来说,礼乐的真正意义就是正人心、塑造完美的人性心理。 所以,失去了仁这个内在核心,礼乐就不成其礼乐,而只省下一个无用的空壳了。这样的礼 乐绝不是孔子所努力复兴和弘扬的
4、礼乐。礼乐(礼节和音乐)礼乐始自夏商,到周朝初期周公“制礼作乐”形成独有文化体系, 后经孔子和孟子承前启后,聚合前人的精髓创建以礼乐仁义为核心的儒学文化系统,从而得 以传承发展至今,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 二、文本理解1 .理解“仁”的内涵(1)什么是“仁” ?孔子的解释是“克己复礼为仁”。请解释“克己复礼”的内涵。答:答案“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欲望,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要践行礼仪,一切言行 要纳于礼。前者为内,后者为外;前者为知,后者为行。总之,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 觉地遵守“礼”的规定。(2)下面的句子都带有“仁”字,说说它们分别是从哪些角
5、度阐释“仁”的。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仁者不忧。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答:答案 第句是说“仁”与“礼”“乐”的关系。“仁”是“礼”“乐”的根本要求, “礼” “乐”是“仁”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就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第句是说践行仁德是一个人的使命担当、沉重责任。士人应用一生乃至生命去践行它。第句是说评判一个人是不是“仁”的标准,“不忧”是其重要指标。一个人如果真正 明白何为仁的时候,他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第句讲践行仁德,完全取决于自己,不能由别人强制。强调践行的主动性和内在性。2 .理解“道”的内涵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是否相同?哪
6、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 ?(1)朝闻道,夕死可矣。(2)土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3)就有道而正焉。答:答案 第一个“道”是道理、真理。第二个“道”是路。第三个“道”是道德,侧重指 品德、学问。第一个“道”才是孔子心中的“道”。因为这句话是孔子爱真理甚于爱生命的誓言。生 命不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但是,有了生命的我们应懂得人生的真理,知道怎样活着才是有价 值的。3 .理解“好学”的内涵(1)请结合论语十二章,说说“好学”的标准或条件。答:答案坚定学习的志向,切忌分心于物质享受,以免陷于物欲进而降低了学习的效果。学习(工作)中应是多做少说。遇到机会,时常向道德高的人学习并改进自己的缺点。(
7、2)孔子认为“好学”之“学”学什么?请结合第十二章谈谈。答:答案 孔子认为,“学”主要是学诗经经典。不学诗,无以言。学习诗经,可 以培养自己的联想与观察能力,可以锻炼自己的合群性,不仅可以学到自然知识,还可以用 在与父母、国君的相处上。总之,要“学”的内容很广泛。4 .理解“君子”的内涵“君子”是论语中十分重要的词语,同时、作为中华民族道德评价的标准,源远流 长,深入人心。“君子”在春秋早期是一个地位词,主要指各级贵族。到了孔子心中,就变 成了道德修养高尚的代名词。请结合论语十二章中的重点内容,谈谈如何成为君子 或者成为君子的条件是什么。答:答案(提示)重义轻利。见贤思齐。文质彬彬。推己及人。
8、勇于担当。追求 真理。敏慎好学。克己复礼。5 .体会语言之美论语语言精微、凝练、隽永,又不乏生动,请结合这一特点品味下列句子中的加点 I司语O(1)朝闻道,夕死可矣。*答:答案“可”包含了闻道的欣悦,殉道的宁静与平和,用语寻常却极其隽永。(2)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答:答案“彬彬”形容两者配合得十分适当,既不偏胜于文,也不偏胜于质,不偏不倚,恰 到好处。叠字的使用,很有形象感。(3)譬如为山,未成一赛,止,吾止也。 答:答案“譬如” 一词表明堆土成山用了比喻,说明功亏一簧的深刻道理,只出现喻体,未 出现本体,给人很多联想。三、积累卡片1 .通假字词语例句解析知知者不惑 同“智”,智慧2 .古今
9、异义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史文胜质则史*古义:虚饰,浮夸。今义:历史。一日一日克己复礼 古义:一旦。今义:一天。小子小子何莫学夫诗 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3 .多义实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弘士不可以不弘毅形容词,广、大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动词,扩大事迩之事父*动词,侍奉请事斯语矣 *动词,实践,从事敏敏于事而慎于言 *形容词,勤勉回虽不敏 形容词,灵敏4.重点虚词词语例句释义项(或用法)已死而后已 停止可谓好学也已 *通“矣”,表陈述语气而人而不仁 *连词,表假设,如果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连词,表顺承,就任重而道远 连词,表递进,而且其其“恕”乎
10、 副词,表推测语气,大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于君子喻于义 介词,对勿施于人 *介词,给5.词类活用词语例句解析死夕死口J矣 动词的为动用法,为道而死贤、齐、内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 作动词,向 看齐,与 样/内, 名词作状语,在内心正就有道而正焉形容词用作动词,纠正,匡正6 .特殊句式句式例句解析固定句式人而不仁,如乐何?“如何”,把怎么样呢”“对怎么办呢”宾语前置句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自”作“省”的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句,固定句式仁以为己任,不重乎?正常语序为“以仁为己任”,“不亦乎”,“不也吗”教学要点师生合作示范探究论语十二章。(二
11、)教案片段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有一本书能穿越千年历史给人以温暖和光亮,给人以心灵的指引,它就是论语。人 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 语。论语共二十篇,分为五百一十二章。每一篇都用第一张的头两个字做标题,各章独 立成篇,其排列秩序在内容上没有必然的联系。每一章只有三言两语,行文以对话为主,是 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二、文本研习学习活动一:读文本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自省xrig如乐何 yue文质彬彬 bln 譬如pi未成一簧kui八倍yi 学习活动二:明要义1 .示范分析第一、二章。第一章: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
12、而正焉,可谓好 学也已。”重要字词:就:靠近、看齐。有道:指有道德的人。正:匡正、端正。译文: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解读:这一章主要讲的是什么?示例:此则讲的是好学的态度、表现与要求。小结:孔子谈“君子”对生活、工作两个方面的要求。生活包括饮食起居,工作包括办 事说话。饮食起居尚俭,不主张奢侈。工作应该是多做少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第二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重要字词: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
13、对待礼呢? 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 样对待乐呢?解读:你从这一章读出了什么呢?示例:“仁”与“礼、乐”的关系。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是根本性的东西。礼、 乐都是在仁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仁,礼、乐都将失去意义。2 .小组合作探究其余十章。按照第一、二章的学习方法,全班分成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探究其中一章。要求: 小组上台展示,其中一人朗读,一人指出关键字词并解释,一人翻译,然后轮流解读本章大 jQj、O3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以下为预设)。第三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重要字词:朝:名词做状语,在早上。夕:名词做状语,在晚上。道:在此处特指儒家 的“仁义之道”。译文:孔子说:“早晨
14、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解读:本章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第四章:子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重要字词:喻:明白,知晓。小人:指品德低下的人。译文: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理解核心概念:义:原指“宜”,即行为合于“礼” o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 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有君子义和小人义之分,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 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也。解读:“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 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第
15、五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重要字词:贤: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的人。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内:名词作状语,在心里。译文: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 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解读: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就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看 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第六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重要字词: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 彬:配合适当的样子。译文: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
16、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 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解读:本章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文 与质是对立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的。质朴与文采同样重要。第七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不亦远乎? ”重要字词: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译文:孔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 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解读: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
17、接受重任, 才能够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第八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簧,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黑,进,吾往 也。”重要字词:为:堆积。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译文: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 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解读:孔子用“堆土成山”和“平整土地”的比喻,说明做事不可以半途而废,要持之 以恒。而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第九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重要字词:知:同“智”。译文:孔子说:“聪明的人不会迷惑,仁德
18、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解读:有智慧的人能将事理看得明白透彻,所以不会迷惑。仁者存公心,去私欲,乐天 知命,不患得患失,所以不忧虑。有勇气的人不畏惧困难,见义勇为,所以不畏惧。第十章:颜渊问仁。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 ”颜渊日:“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日:“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重要字词:一日:一旦。归:称赞。目:条目。非礼:不合于礼。事:实践。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仁。一旦 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
19、要靠别人吗? ” 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 礼的不说,不合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解读:阐述了孔子对“仁”的理解以及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来实现“仁”。其关键是克 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 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第十一章: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重要字词:恕:原谅,宽容;以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译文:子贡问孔子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呢? ”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 吧!自己不愿意的
20、,不要强加给别人。”解读: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 色。这样,可以消除别人对自己的怨恨,缓和人际关系,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第十二章: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重要字词:兴:激发感情的意思。一说是诗的比兴。观:观察了解天地万物与人间万象。 群:合群。怨:讽谏上级,怨而不怒。迩:近。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 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近 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
21、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解读:诗可以兴、观、群、怨,就是肯定文学的观察社会、干预生活、修养身心、治国 养家的作用。学习活动三:探技法探究:这十二章论语分别阐释了什么观点?又分别运用了什么说理方法?请把答案填在下表中:内容主要观点说理方法AA-第一早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理证第一早礼、乐以仁为基础理证第三章执着追求“道”(真理)理证第四章君子重义轻利对比第五章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对比第六章文质兼备,方为君子理证第七章“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理证第八章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比喻第九章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例证第十章克己复礼为仁理证第十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例证第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例证三、总结提升学习
22、活动四:谈看法争鸣: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示例: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归复到礼的规定。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的欲望,这些欲望有的是合理的,而有的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 合规的。比如,校园里的樱花开了,许多同学都有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明 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樱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要抵制内心的诱惑,这样做就是“仁” 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我们总是希 望老师多关注自己一点,多关心自己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是否曾
23、想过,我们是 否也曾关注过老师,关心过老师,理解过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总希望朋友多给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时候, 希望大家都能够想到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附:板书设计论语一 十二章一、安贫乐道,就有道而正二、礼、乐以仁为基础三、执着追求“道”(真理)四、君子重义轻利五、虚心学习,自我反省六、文质兼备,方为君子七、“仁”为己任,要意志坚强八、譬如为山平地,持之以恒 九、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十、克己复礼为仁H己所不欲,勿施于人L十二、诗对人和社会的作用。(三)同步练习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君子之德修身
24、养性A.敏于事而慎于言B.质胜文则野C.小人喻于利 D.迩之事父 敏:机敏文:华美、文采喻:比喻迩:近事:侍奉慎:谨慎野:不受拘束利:利益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回虽不敏君子博学而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日参省乎己古之学者必有师 A.B.C.D.4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可以群远之事君 邻之厚,君之薄也 择善而从之草菅人命 A./B./
25、C./D./5 .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 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 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 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D. 土,在春秋时期,土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 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6 .下列对课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子认为,“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而且责任重大,
26、应为此奋斗终生。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可见孔子的义利观,从个人道德着眼,主张个人在 面临选择之时,应舍利取义。这里的“利”,主要是私利。C. “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从这个层面来说, “礼”是“仁”的内化和自觉。D.孔子认为学诗经好处很多,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 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论语里仁中孔子用“,”两句来概括君 子和小人不同的义利观。(2)论语泰伯中的“, ”说的是士人不可以 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3)礼记中庸说:“
27、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孔子在论语子罕 中说“,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4)论语卫灵公中的孔子的经典妙句、中华民族的重要信条,讲明处理人际关系 的重要原则的两句话是:,o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日:“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 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 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愠见日:“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日:“君子固穷,小人穷斯
28、滥矣。”子贡色作。孔子日:“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 S: “然,非与? ”孔子日: “非也。予一以贯之。”孔子知弟子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日:“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成为“礼乐之邦”,也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乐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创造了人类 的辉煌。虽然现代工商业科技文明过分重视物质利益,使得传统的“礼乐文化”受到商业世 俗文化的冲击,已失去古典纯朴的的本质精神。但是,传统的“礼乐文化”在今天还是能起 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们达到自我完善的作用。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 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 人
29、伦和谐。礼乐文明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其强 大的生命力。3.子曰:“朝(早晨)闻道(仁义之道),夕死可矣。”(里仁) 【翻译】3、早上知道了仁道(被实行),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注解】出自论语里仁,原文: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 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如果早晨悟知了 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朝闻道,夕死可矣”赏析孔子为复周礼穷其一生,其核心思想是仁义和维护仁义的礼。 周朝是分封制的王朝,说白了,就是诸侯
30、和天子是亲戚关系,诸侯与次级诸侯也是亲戚关系, 大家都是亲戚,亲戚之间自然讲的自然就是仁、义礼嘛。而这些道德礼仪性的东西,适合周 朝分封制的政治生态。要知道,当时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所以仁义,是诸侯间 维持关系,天子保有地位的一种约束手段。孔子所说的道,目地就是维护这种稳定关系。孔 子周游列国,游说、兜售其思想学说,无奈,统治者无人搭理,眼看着自己的思想无人问津, 必定相当着急。当时,孔子处在分封制瓦解,新秩序建立的历史变革期,各个诸侯国国君需 要的是,一种可以应对新秩序的治理方法。此时,各个学派的争论,本质上都是在为统治者 治理新秩序而出谋划策,大多数思想(包括孔子的思想)走上了复
31、古之路,其道自然不被世 人接受。所以才发出了 “朝闻道,夕死可矣”的言论。另外,孔子是很少谈论关于死的内容,此处却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从常理推测, 孔子应该知道自己的“道”不可能实现,仅是一种奢望,轻易言死,只能说明其道要实现太 难了,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就如我们平时说的:要是能怎样怎样,就算死,也值了。为什 么敢这么说,因为明知那个怎样怎样的内容不可能实现。朝闻道,夕死足矣。其实孔子真正 地意思是:如果在早上听到自己的仁义之道,被某个诸侯国国君接受并实施了,那即使晚上 死去,也没什么可遗憾的了。吾何为于此?子路日:“意者意未仁邪之丕我信也意意置走知邪人之丕也。”孔子 日:“有是乎?由,譬
32、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 何为于此? ”子贡日:“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孔子曰: “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稽,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 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兜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 何为于此? ”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 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 何病?不容然
33、后见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于是使子贡至楚。楚昭王兴师迎孔子,然后得免。(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B.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C.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D.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制,诸侯名义上需服从王室的政 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
34、兵勤王等。汉以后也称分封的诸王和列侯为诸侯。B.诗,即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 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C.稼,种庄稼;嵇,收庄稼。出自诗经:“不稼不不啬,胡取禾三百廛兮? ”稼稽, 泛指农业劳动。D.宰,家臣,总管。先秦时代王或诸侯等贵族的副官,在内管家称相,在外理事称宰。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国、蔡国大夫的所作所为都违背孔子的心意,当得知楚昭王要派人聘请孔子时, 他们考虑到孔子入楚对自己不利,就共同调发徒役将孔子围困在野外。B.孔子一行被困在野外时,粮食断绝,随
35、从一一饿倒,生命危在旦夕。而孔子临危不 忘义,处变而不惊,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C.颜回认为正确的主张不被人家采纳,自己仍坚持下去,能显示出君子的修养。颜回 的回答,做到审时知事而又笃信其道、坚守操行,正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听 了颜回的议论感到欣慰。D.孔子与三个弟子的对话,反映了人物各自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子路的小心谨慎、讲 用务实,子贡的坦诚直率、敢于质疑,颜回的信念坚定、能言善辩,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 象。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译文:(2)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译文:
36、12 .在陈蔡之围中如何体现孔子怎样的理想追求,请结合文本内容加以说明。参考解析ID A项,敏:勤勉;B项,野:粗野、鄙俗;C项,喻:知晓,明白。故选D。2 B 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项,连词,表承接,就;C项, 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故选B。3C 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不 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 深。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选C。4C 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群:名词用作
37、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厚、薄:形容词用 作动词,变雄厚,薄弱。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草: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小草。故选C。5B 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 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6 C C项,从这个层面来说,应该“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7 答案(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2) 土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3)知者 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 D “邪”为语气词,后面应断开,排除B、C两项;结合句意内容分析,“者”后 不能断开,排除A项。句意: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
38、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9D D项,“在内管家称相,在外理事称宰”错误。在内管家称宰,在外理事称相。10 D D项,“子路”和“子贡”位置颠倒了,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应该是“子路的 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贡的小心谨慎、讲用务实。11 答案(1)你认为我是个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 权者的耻辱。12 答案“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对自己理想信念执着追求的精神。在游历各国 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时,他屡次被围、屡遭不遇、屡受误解,但这些都没有动摇孔子的信念。【参考译文】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
39、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 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 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停留在陈国、蔡 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违反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 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当权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服劳役的 有罪之人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无法行路,粮食也断绝了。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 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地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困厄吗? ”孔子说:“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动摇,小人困厄就胡作非为
40、了。”子贡的神色也变了。孔子说:“赐,你认为我是个博学而且能记住一切事物的人吗? ” 子贡说:“是的,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通所有的事 物。”孔子知道弟子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 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 步? ”子路说:“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德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猜想我们还没有达到 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假如仁者就必定受 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 比干(被剖心)? ”子
41、路出去,子贡入门进见。孔子说:“赐,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 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子 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 儿标准呢? ”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 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 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道所容,如今你不修明自己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收 容。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子贡出去,颜回入门进见。孔子说:“回,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 奔命在空旷的原野
42、。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 ”颜 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比,老师推广而实行它, 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 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很修明却不被采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 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 ”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好孩子!假使你拥 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于是孔子派子贡到达楚国。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这是理想实现之后的一种虽死无憾的满足,可以这么译:如果在早上,知道自己的终极 目标实现了,晚上即使自己因此事而死
43、,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4 .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翻译】孔子说:“君子明白道义,小人只知道小利。”【注解】出自论语里仁篇本篇是论语的第四篇,这一篇包括了儒家的若干重 要范畴、原则和理论,对后世都产生过较大影响。具体含义:指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 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于事必辨其是非,小人于事必计其利害。”与君子谈事情,他们只问道德上该不 该做;跟小人谈事情,他只是想到有没有利可图。出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根本原因,是心中思想的存在。子曰:“君子义以 为质,礼以行之。”做什么不做什么君子都是“义之与比”后才为之
44、的。像这种君子与小人 截然二分并且完全对立的说法,在论语多次见到。事实上,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二者之 间的人。因此,在理解时,要有“动态人生”的观点。就是把“君子”视为“立志或努力成为” 君子的人,小人则是“无心或放弃成为”君子的人。只有这样理解,才可进而主张:君子若 是懈怠,可能沦为小人。小人若是上进,可能改头换面。如此一来,孔子的教育工作才有实 质的作用与效果可言。小人以外在的东西作标准、作参照,并且主要以利来衡量,其行事时 不按义、不按该与不该。而按有利没利,利多利少。小人受物所转。君子行事因为按“义以 为质”,所以能做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可处有,可处无”“衣敝编袍,与衣 狐貉
45、者立,而不耻者”。正由于君子建立起了自己的内心标准一一义。所以能够“泰而不骄” “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等等差别,都源于行事时这一点用心的不同,而君子小人立分。大家对此句常有的误解,好象孔子在此是在贬低小人、否定利。事实果然如此吗?我们 来看看,什么叫“义”?什么叫“利” ?朱子说:“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朱子所说的“天理”,相当于孔子所说的“天道”,礼记乐记中记载,孔子说:“天 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没有私心的好恶,便是无私,便合乎天道、天理,我们 总不能说我喜欢的就说是对的、不喜欢的就是错的吗? “天理之所宜”告诉我们的是,一个 君子,不管是自己喜欢不喜欢,只要是符合道义的时候,符合仁义的事情,就要去做,而且 要做到最好,不符合的,即使自己喜欢也不能做。什么叫“君子”?什么叫“小人”?程子 说:“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杨氏曰:“君子有舍生而取 义者,以利言之,则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有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 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由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