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91802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6.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必修上册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单元讲述的是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分裂走向隋唐时期的统一的历史。1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政权的制度建设、民族交融、经济发展和思 想文化成就均为隋唐时期统一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础。2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 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学习要点学习目标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1 .明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形成清晰 的时空分布;分析东晋南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具体原 因;列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说出三国两晋南 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2 .明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政权更迭、民族交融和经济 重心南移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局 面中蕴含的统一因素一、政权更迭1.三国鼎立政权时间建立者定都魏220266 年曹丕洛阳蜀221263 年刘备成都229280 年孙权建业2.西晋短暂统一(1)建立与统一 :266年,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 西晋灭吴,完成统一。灭亡及原因:王族内战消耗国力,316年,被内迁匈奴贵族所灭。(3)王朝的地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唯一一个统一全国的政权。3 .东晋与南朝(1)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政权支柱:北方高门士族。疆域变化:东晋北边的疆域,大致到淮水为止。东晋南朝之交,

3、一度 将势力扩展到黄河南岸附近。南朝。政权更替:420589年,南方先后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 合称南朝。四个王朝均定都建康(南京),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吴和东 晋,统称六朝。疆域变化:退回淮水一线。到陈朝,只能保有长江以南,上游丢掉四 川和荆襄。4 .十六国与北朝十六国: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 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十六国”。前秦短暂统一北方。前秦统一: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前秦崩溃原因:泗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内部各族尚未充分交融,统 治基础脆弱;民族矛盾加剧。北朝。北魏建立与统一: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

4、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纪后期,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促进了北 魏农业化和封建化;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北朝的演变。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581年,隋朝取代北周,589年灭掉南陈,统一全 国,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二、民族交融与区域开发1 .东汉以来的少数民族内迁(1)内迁民族:自东汉以来,西、北边陲的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 徙。到西晋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活动在长城一带的鲜卑。影响:主导北方局势(表现:西晋政权被匈奴所灭;建立少数民族政 权,北方进入十六国时期)。2 .南方开发(1)原因:北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也充实了劳动力资

5、源;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的重视。表现:农业方面一一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 工业方面一一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3)影响:南方许多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南方经济有了明显 发展。3 .十六国时期民族交融形式: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 制度;与中原政权交战(如前秦和东晋之间的溯水之战)。评价:在长期混战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之间频繁接触,差 异慢慢缩小;但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4 .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1)内容:迁都城、改籍贯、改服饰、说汉语、改汉姓(拓跋氏改姓元)、 仿士族定高门、与汉族通

6、婚。影响: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 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 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基础。1 .观察教材第28页“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思考:分别写出其都城所在地。分析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的基本特点。答案:(1)魏:洛阳;蜀:成都;吴:建业。三国鼎立,三分天下;战火连绵,形势动荡。2 .观察教材第29页“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 意图”,思考:(1)在地图中找出内迁至黄河流域的五个少数民族。西晋的灭亡与哪 一个少数民族有关?内迁少数民族先后建立割据政权,其中有些少数民族政权一度统 一北方,试举两例。指出图中绿色箭头

7、反映的流民移动方向,并分析这一流动产生的 政治、经济影响。答案:(1)匈奴、鲜卑、羯、氐、羌。匈奴。氐族建立的前秦;鲜卑建立的北魏。方向:由中原地区迁往江南地区。影响:逃到南方的北方高门土族 先后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主要支柱;北民南迁,给江南地区带来 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3 .阅读教材第31页“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思考:从政权建立者和 政权实施制度角度指出十六国政权的特点,由此分析这些政权建立的 历史影响。答案:政权建立者:大部分是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实施制度:它们采 用了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影响:促进了北方 各族的交融和少数民族政权

8、的封建化,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4 .阅读教材第32页“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从哪些角度评述北魏孝 文帝?概述他的主要功绩。答案:角度:汉文化修养和汉化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功绩:实施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 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 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1 .思考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的原因有哪些?答案: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 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 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2 .学思之窗:根据材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

9、发展的成就。答案:人口增长,物产丰富;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商业有一 定发展,纺织等手工业有明显进步。3 .问题探究: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当代汉族姓氏与古代少数民族的关 系。答案:从广义上讲,先秦华夏族融汇周边少数民族成分的史实亦可纳 入其中,但从汉代开始的材料就足够了。查找资料时可注意区分不同 情况:少数民族的姓氏与汉姓重合或近似,逐渐混淆于汉姓(如粟特 人“昭武九姓”中的安、史、石、曹、康、何、米诸姓氏);汉族王 朝对少数民族赐姓,或少数民族入居汉族王朝统治之下主动改用汉姓; 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王朝统治期间逐渐改用汉姓;少数民族在少 数民族王朝灭亡后改用汉姓。深化拓展一、三国两晋南北

10、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内涵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 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趋 向一致原因根本原因:在共同生活的地域内,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互相影响具体原因:先进文化吸引;战争影响;统治政策推进方式民族迁徙: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内迁,北方流民南迁冲突和战争:各族人民联合斗争,反对统治者剥削压迫,民族联 系更加密切;战争打破原有的民族布局;客观上推动了不同民族 的交流友好交往:北方几次短暂统一造就的和平环境使民族交融加快 统治政策:蜀国和吴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北 方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学习汉族的典章制 度;北魏孝

11、文帝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交融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 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 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1 .影响(1)江南经济发展使南北方的经济差距逐渐缩小,为经济重心的南移 奠定基础。南方经济发展直接影响了古代中国政治中心向东、向南移动。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4)南方经济发展吸引了北方人口的进一步南迁。2 .启示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经济 的发展都是在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完成的。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先进技 术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3)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4)自然环境对经济的发展影响巨大。应注意经济开发与保护生态平 衡的辩证统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