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书湖阴先生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书湖阴先生壁》 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18书湖阴先生壁一等奖创 新教学设计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书湖阴先生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和背景资料,推想诗句的意思,想象 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理解拟人与对偶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湖阴先生 高雅的生活情趣以及王安石对湖阴先生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与赞美。3、通过王安石的创作和心路历程,初步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创作 的田园风光诗的差异。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联系生活和背景资料,推想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 所描绘的画面;理解拟人与对偶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湖阴先生高雅 的生活情趣以及王安石对湖阴先生和田园风光的喜爱与赞美。教学难点通过王安石的创作
2、和心路历程,初步对比感受不同诗人创作的田 园风光诗的差异。教学过程一、以诗导诗,引出“题壁诗”1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在古诗的国度里开启一段旅程,首先, 老师给大家带开了两首老朋友。出示题西林壁和题临安邸生 齐背,简单回忆诗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诗人写景,也是在通 过景物抒情或者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这一环节以两首不同诗人,相同题材的作品引入,让学生体味之 间的差异,从而引出“题壁(书壁)”这类诗。2 .然后让引导学生观察诗题,思考:你们知道这两首诗是题写在 哪儿的吗?引出题壁诗这一诗歌体裁。“题壁”是宋代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这是由于宋代诗 歌创作臻于极盛,而当时印刷能力极为有限
3、,大量的诗歌不能刻印出 来,“题壁”就成为一种“发表”诗作的最佳方式。“题壁”简单易行, 就好比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 过往行人见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师补充,“壁”在这里是一个 宽泛的范围,亭台楼阁、寺庙驿馆乃至岩壁石壁,只要是能写字的地 方,都能留下古人兴之所至、有感而发的作品。3 .继而引入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追问:这首诗又是题写在 哪儿的?(生:湖阴先生家的墙壁上。结合注释,大致了解湖阴先生是王 安石的朋友。)二、由诗入境一一创作背景这个环节,由学生学过的元日和梅花两首诗引入,让生 体味王安石不同时期的作品之间的差异,并介绍其写作时代背景及表 达的情感
4、,进而引入本诗的创作时代背景,以此来增加古诗学习的深 度与厚度。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1 .生齐读元日,指名回忆诗中描写的节日和场景。正如元日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辞旧迎新、喜气洋洋的气氛一样, 此时的王安石正处于他人生的高光时刻。1067年宋神宗即位,启用 王安石进行整治经济改革,发展生产,富国强兵。王安石此时正刚刚 拜相,春风得意,踌躇满志,以为自己的改革能够带自己的国家告别 积贫积弱的现状,迎来新的气象。教师点拨:所以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能让我们对古诗有更全面, 更深刻地理解。梅花宋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2
5、.师范读,生体会与元日的不同。思考诗人写梅花时的 心境。(生:从“凌寒独自开”中感觉有些孤独和悲凉。)相信同学们此时都能感受到,梅花已经不仅仅在写梅花了, 这是王安石在以梅花自喻,诗中透着孤独的感觉。3 .师引申背景: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触动了保守派的利益,朝 廷“新旧党争”愈演愈烈,王安石改革阻力重重,异常艰难,王安石 也受到很多朝臣非议,神宗迫于压力,只能罢免王安石。不久,神宗 又改变主意决心改革,王安石再次拜相,遗憾的是,这次改革一年多 就坚持不下去了,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两次拜相,两次被罢相,大 起大落,此时的王安石早已心灰意冷,于是选择归隐钟山。梅花 就是归隐时所作,王安石想借梅花,
6、表达自己处境艰难,却“凌寒独 放”,坚守初心。隐钟山后,王安石住在钟山的“半山园”,同样是在钟山,还有 一位隐士 “德逢先生”也就是“湖阴先生”,王安石很喜欢这位先生, 经常去他的家里做客。这天,王安石再次来到湖阴先生的家里,有感 于看到的景色,于是就有了这首书湖阴先生壁。三、通诗意,明诗心,悟诗情1 .出示书湖阴先生壁古诗。划分节奏,读准字音,指名读, 男女生读,齐读,感受诗的节奏。2 .默读古诗,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生汇报描写的景物:茅檐、 花木、水、田、山。梳理诗中描写的顺序:院内到院外。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描写的 景物中往往都寄托着自己的情思,接下来让我
7、们一起走进这些景物中, 透过景物,我们看到了以为怎样的湖阴先生,体会到了诗人对湖阴先 生怎样的感情?借助注释,先疏通诗意。(方法提示:可结合注释、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生小组讨论,汇报古诗大意。(结合生活实际,理解“长扫”,经常打扫。“茅檐”指的是庭院。)诗中虽没有正面写人,但写景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你看到了 一个怎样的“湖阴先生”?预设1:勤快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 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 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 叫人感觉舒适。预设2:朴实茅檐即茅草房庭院,说明主人的朴实。预设3:热爱生
8、活庭院中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 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预设4:富有生活情趣。虽住在茅草庭院但是庭院内确是花木成 行成畦,可见主人有高尚的生活情趣。课件出示后两句。4、观察诗句,你发现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的修辞手法。拟人,原因:小河守护者田地。一个“护”“送”让我们看到了 小河就像母亲一样的(温柔、深情),青山的(苍翠欲滴)。“护”“送” 将一水、两山转化为生命情感的对应物,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让我们读出这种和谐之美。5、仔细观察诗句,你发现什么?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闲送青来两句诗字数相同,结构相同,词性相当。这样的方法叫对偶。回 忆学过的诗句中的对偶。春
9、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两个黄祜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6、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神来之笔,精妙绝伦,韵味深长。 除了赋予山水人的情感,化静为动,又对仗工整之外,诗人还巧妙地 用到了 “用典”。出示资料,体会用典的妙处。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朝时,朝廷为了维护西域的安宁和 发展,特意在那里开垦田地,并派军队保护,称为“护田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病重的时候,不想见下面的群臣。 爽直豪迈的大将军樊哙,探病心切,竟不顾禁令“排闵直入”,也就 是推门闯入寝宫前去问候。上下两句
10、典对典,也是用典对仗,十分精妙。正因为诗人的绝妙,才成就了这千古名句。生读诗。7、诗人描写景物,赞美主人的品格,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抒发自 己的思想感情。你感受到了吗?说说诗人借写湖阴先生的住宅寄托了 怎样的思想感情。此时此刻,王安石早已没了初被罢相时“凌寒独自开”的孤独难 过,现在他已经忘却了过往的国家大事,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彻底 地归于山水之间,此时此刻他的眼中只有净无苔的屋檐、手自栽的花 木,只有一水两山、一片田园。相信诗所表达的感情已经不言而喻, 既有对德逢先生高雅品性的喜爱与赞美,又有对田园风光(大自然) 的喜爱与赞美。人不负青山,青山必不负人。诗人寄情山水,必能从山水中获得 心灵的慰
11、藉。8、诗人的情,诗人的境,诗人对湖阴先生的喜爱,不仅仅在这 首诗中,请看。书湖阴先生壁(其二)王安石桑条索漠楝(lidn)花繁,风敛(li a n)余香暗度垣(yu a n) o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招杨德逢宋王安石山林投老倦纷纷,独卧看云却忆君。云尚无心能出岫,不应君更懒於云。生读,交流,感受王安石归隐后的闲适心情和对湖阴先生的喜爱 以及用诗邀请湖阴先生来看自己的俏皮的一面。四、山水有情,徜徉田园之美1、古代还有很多诗人,他们出仕为官,仕途失意,心灰意冷, 退而隐居,选择徜徉于山水田园之间,写下了许多描写自然风光,借 自然风光抒发感情的诗歌。这其中就有大家非常熟悉的孟浩然和王维。
12、 出示: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 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随意春芳歇,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 绿树村边合, 开轩面场圃, 待到重阳日,天气晚来秋。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 王孙自可留。邀我至田家。 青山郭外斜。 把酒话桑麻。 还来就菊花。生读诗,回忆诗的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感情,对比不同诗人同一类 作品的差异。2、出示饮酒,提出:陶渊明的田园诗表达出的心境又是什么 样的?(课下探究)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 问君何能尔? 采菊东篱下, 山气日夕佳,而无车马喧。心远地自偏。悠然见南山。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五、查找资料,合作探究(二选一)1 .小组
13、合作课下搜集陶渊明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讨论饮酒中 表达的诗人情感。2 .搜集至少2首田园风光诗,选择最感兴趣的一首跟大家交流自 己的理解与体会。教学反思本课,我以题西林壁题临安邸引出题壁诗;然后,通过 元日和梅花介绍诗人及本诗的创作背景;体会完王安石本诗 的诗情之后,继续拓展阅读王安石写给杨德逢的其他诗;接着,以王 安石寄情山水引出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最后以探究 陶渊明作为课堂和课后的联接点,将对山水田园诗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进入高年级学段,古诗文学习的篇数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 对学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任务。因此,我想在教学时尽量带学生“瞻 前顾后“,纵横联系,以“群文阅读”代替“单篇阅读”,掌握古诗文 学习的规律,联系作者的生活年代、创作背景、同类作品、同样风格 的诗人等等,让学生对所学古诗有更深更广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