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docx

上传人:1564****060 文档编号:9508027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34.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10篇) 学习目标: 1、熟悉“促”生字,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喜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预备: 1、ppt课件。 2、学生课前查阅古诗及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一、导入 1、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绚丽珍宝,是诗人思想心境的凝华。一二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古诗。那位同学来背一背李白的静夜思?(齐背)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呢,表现了诗人的什么感情?今日我们也来学习一首关于思乡的古诗。他便是我国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见是什

2、么意思?书是什么意思? (见:观察 书:写、记录) 3、那在夜晚见到了什么呢?让我们边看图片,边读一读,想一想,不懂的词语查查解释。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 二、学习古诗 1.出示生字词。 (萧萧、梧叶、促织) 2.指名学生读、齐读。 3.熟悉了生字,我想我们能更好的读这首诗了,现在请大家把诗和图画结合起来,并读给你的同桌听。 4、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晚上,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沟通看到了什么?) 6、你们说的这些在诗中都能找到,想不想读读这首诗呢? 7、指名朗读,感悟 我们先来读读前面两句。 (生自由读) 现在谁来给我们展现一下自己的朗

3、读? (指名多人朗读) 教师发觉你在萧萧梧叶后面停顿了一下,我也觉得该这样读,我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8、诗句理解: 萧萧是什么意思? (风声) 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萧萧梧叶送寒声,还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严寒) 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严寒。 (读诗句) 这个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其次句。 对于动客情有什么疑问? (谁是客,为什么是客?) 诗人一个人在别的地方,心里难免会感到孤独,在这个月圆的夜晚,又会勾起对家乡的思念,试着体会诗人孤独的心情,读,指名读。 读得真好,教师越来越明显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的那种身处异乡的孤独,于是诗人便产生了思乡之情。 9

4、、带着思乡之情,谁来读读后面两句? 10、看到了什么又勾起他的思想心情了呢? (挑促织) 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到什么呢? (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好玩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一读,好吗? 11、夜深篱落一灯明,什么是一灯明? (只有一盏灯,多么孤独啊!)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独,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惦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惦念谁? (父母、亲人) 12、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跟小伙伴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好玩的事,可现在却是

5、一个人在异地,童年的伙伴和亲人都不在身边,体会一下这种心情,再读一读好吗? (齐读) 13、“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能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吗? 14、看来你们已经能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了,带着你们的理解,读(全诗) 15、体会情感:假设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单独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16、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当和家人团聚,而你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你的心情会怎样? 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 17、我发觉你们都已经很深的感受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成

6、了一个小诗人了,那么想不想把这首诗给背下来呢? 学生自由背诵 教师要来检查一下你们背的怎么样了,我说每句诗的前面两个字,你们说出后面的字 我来说前面一句,你们对后面的一句 背给你的同桌听 指名背 我们一起来背,站起来,配上音乐 三、拓展 1、对对子嬉戏。“山中春雨绵绵江上秋风萧萧” 2、你还读过那些诗人所作的描写秋景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3、读一读,连一连。 四、板书 夜书所见 叶绍翁 梧叶 秋风 挑促织 动客情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2 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萤”、“微”、“簇”。 2、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3、结合画面和解释,了解古诗大意,能用自己的话描绘透

7、过诗句看到的漂亮夜景。 4、象诗人一样发觉生活中细小的美,能大方地说一说。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读出情感,说出体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解读诗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清代诗人查慎行常常畅游于山水之间。他饱览过很多奇观异景。一个安静的夜晚,游玩了一天的他单独坐在船上休息,没想到却被此时河上美景深深吸引。他不禁诗兴大发,提笔写下: 板书课题:舟夜书所见 2、师:昕了教师的介绍,同学们也预习了,你们知道诗人坐在船上写下的是什么吗? 师:是什么时候的风光呢? 师:对,夜晚诗人坐在船上写下了美景。来,一起读读诗题! 3、齐读课题。 师:诗人看到的怎样的

8、夜景呢?让我为大家吟一吟(音乐) 二、读准读顺,读出韵律 师:好多同学都已跃跃欲试,请翻开书60页,轻声读读诗,留意把生字读准。(生自读) 师:读给同桌听听,字没读准帮她订正过来。( 同位互读) 师:谁情愿第一个试试读给我们听听。(指一生读诗) 师:强调 “萤”是后鼻音,“簇”是平舌音,“微”字读得轻而准!大家一起来读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古诗,不但一丝不苟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 师:谁来点评他的朗读!你的朗读让大家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两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你们读诗歌,留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 生:(齐读诗歌)

9、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画面、读出来心情来。 三、营造气氛,体验静之美 师:在这个安静的夜晚,迷人的夜色中,诗人正被这河上美景深深吸引,同学们现在再读读诗,边读边想象河上的美景,你肯定能看到一番特殊的景致。(她真会读诗,闭着眼睛想;还有他,边读边做动作帮忙自己想象) 师:大家都沉醉其中了,来,读一读这两行,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师:哦,诗中写“月黑”,原来是一个漆黑的,没有月亮的夜晚呀! 师:你说的好就请你来读读这句吧!(生读) 师:瞧,连月亮都不忍心打破这夜的安静呢。你读得真好,还有谁让我体会这是一个安静的无月的夜晚。(再指名一生读) 师:诗人看到了几盏渔灯?你从哪

10、里读出来的? 师:原来诗人看到的只有小船上的一盏渔灯,难怪诗人称它为“孤光”。 师:看图,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这就是“孤光”!再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光? 师:听她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原来那盏渔灯的光太弱了,就像萤火虫的光 似的。这就是“孤光”! 师:刚刚是你说的,就请你来读读这句话好吗? 师:我感受到了。那盏渔灯的光太微弱了。 师:能把这样的景象读出来吗? 谁来试试,指名一生。 师:读得真美,那盏渔灯就像小精灵似的。 师:教师也想读一读,看看从教师的朗读你能听出什么? 师:读出他的“孤零零”。还有不同的感受吗? 师:读出他的暗中显亮!还有不一样的感受吗? 师:那就读出诗人的欣喜! 师:小小的

11、渔火虽然微弱,但在诗人看来,真是(美、惹眼、惹人宠爱) 师:让我们用诗句来赞美这小小的渔火,这悄悄的美!(接读“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板书:静 四、放飞想象,领悟动态美 师:这时,一阵微风吹来,河面起风了那点微弱的余光变魔术啦! 师:谁给大家读读吧!看看微风这位魔术师变出了怎样的景象? 师:先读一读,再把你看到的美美的说给大家听听。 师:微风泛起的层层波浪,用诗句里的话就是风簇浪! 师:想看吗?(出示ppt)微风拂过,那倒映在河面上的一点渔火呀,一下子被细浪搅碎了,散向远方,河面的灯光似乎漫天的星星向我们刺眼呢。再读一读,这是一种动态的美!(板书)眼中的景越美,读得也就更美。 师:谁试试?

12、指名一生读 师:我看到浪了,也感觉到风了,只惋惜星星太少了,谁让我看到多一点的星星。再指名读。 师:他试图让我看到更多的星星。请你再来读读。 师:风吹起来了,浪涌起来了,满河的星星在跳动。真美!你可以邀请一个小伙伴读! 师:读得真好。谁跟她一起读?我们一起读。全班齐读 师:那点点像萤火一样的渔灯在风的吹动下,散开成满河的星星。 师:是啊,在诗人的眼中,满河的灯光犹如星星闪动,那么在你的眼中像什么? 师:表扬你的想像力。 师:一只?两只?是很多只!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啊!假如你们来写,肯定不亚于诗人。来,让我们边想象边吟诵。全班配乐齐读。 四、背诵陶冶 师:经过我们的想象,这幅画面就呈现在

13、我们眼前了,看,夜深了,岸边农户家的灯火熄灭了,只剩下一盏渔灯,起风了,渔火随风摇摆,满河的灯光闪动。来,请一味小诗人读诗助兴吧!指名读诗(配乐,全诗) 师:读得真好,谁能看着画面吟诵?(ppt去字幕)指名背诵。 师:我们都沉醉了!让我们站起来随着画面一起吟诵吧!全班配乐吟诵。 师:一点微弱的孤光就能激起诗人无穷的想象,这是由于诗人有双慧眼,能发觉别人不简单发觉的美,谁能像诗人一样,去试着发觉生活中细小的美,说一说? 五、拓展发觉,制造美品 师:现在教师还要给大家推举一首描写夜景的诗,看看这首枫桥夜泊 cAI:出示诗句。 师:你们还收集了哪些描写夜景的诗,让我们一同观赏。指名两生吟诵。 师:今

14、日我们读的这些首诗都特殊美,同学们在课下还可以连续共享,美美地读,美美地说!还可以像小诗人一样,美美地写,好吗?下课!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诗句,理解内容,体会大自然的漂亮风光。 2、通过诗句绽开想角。 3、背诵、默写诗文。 教学重点: 依据诗句领会所描写的漂亮风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多媒体课件出示几首古诗及所表现的画面并伴随舒缓的音乐。)师述:同学们,我们今日学习古诗。大家知道,古代诗词是我国文化历一颗璀灿的明珠,诗人经常用短短的几句话、几十个字就把一幅幅漂亮的画面、一到处迷人的景致生动地再现于我们的眼前。随着诗人的笔,我们今日将进入一个什么样的情

15、境呢?让我们来学习舟夜书所见。请把课本翻开到79页。 2、出示课题,学生读题。 二、解题,简介。 1、你知道“舟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理解?(依据学生答强调“书”在这里是写、记的意思。) 2、你能为我们简洁地介绍一下吗?你怎样了解到的? 三、学习舟夜书所见。 过渡:诗人能将他在黑夜里见到风光写成一首小诗,这风光是否别有一番情趣呢? 1、读通全诗。(将读落到实处,让学有困难的学生获得帮忙。) (1)请同学们选择你喜爱的方式读读诗句,留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 (3)请同学之间相互听读,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帮忙他(或她)改正。 2、在读的过程中,你有不懂的地方吗?假如有,看看这幅

16、图能帮帮你吗?(多媒体课件出示画面)看图读诗,体会诗意。(展现诗人笔下的“情境”、形象对比诗文的“语境”,从而丰富学生的“心境”。) 3、小组研读,品尝词句,感悟诗情。教师依据学生答复进展调控,指导读懂诗意,读好诗句。重点扣住渔灯从“一点萤”到“满河星”的变化让学生领会诗中情境的奇妙与奇妙,体会诗人比方之精妙。(这一环节重点把握在读中悟,在读中品。) 4、美读诗文。(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伴随音乐。) 过渡:看到这样一幅绝妙的水上夜景图,我情不自禁地跟着诗人一起吟诵 (1)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读。 (3)指名读。(先由学生推举班上读得的学生读,然后鼓舞其余学生向他挑战,尽自己所能到达化,

17、以激发学生学习潜能。) 四、开拓思维,进展、积存语言。 过渡:古人尚且能够写出精妙的小诗,我们之中肯定也不管文人大家,肯定有人可以用自己的话把这样一幅水上夜景图描述得更美。 (1)指名说。 (2)师:给个时机让我也来说一说,好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动态画面及音乐)我看到这如诗如画的江上晚景,不禁诗兴大发,赋上这样一首小诗。(师朗读:江上晚景)(附诗词) (3)师:假如你喜爱我这首小诗,可以和我一起朗读。(重复一遍) (4)师:查慎行和你的同学还有我都描述了这水上的夜景,你最观赏谁的描述,为什么? (5)给学生配上音乐,学生自由读或说。(选择舟夜书所见或江上晚景配乐读,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18、五、作业。 过渡:诗人笔下的景致是如此的具有诗情画意,(展现事先预备好的诗配画图片)圆满的是,我这儿还有一幅画只有诗情,没有画意,试着为这幅画上舟夜书所见这首诗吧。 (1)要求学生试着默写诗文,遗忘了可以看一看,不会默就仔细地抄下来。师巡察、评价,选择的作品剪贴后让大家观赏,把画送给这个学生以示鼓舞。 (2)提出课外作业要求。 夜里看长江,别有一番情趣。去看看现代的水上夜景,用你生花的笔写一写或画一画当时的景致,如果你写的是诗,可以给它配上一幅画,如果你画了一幅画,请为它题上一首诗。 板书设计: 舟夜书所见 渔灯 一点萤奇妙 水上夜景图满河星奇妙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4 教学要求 1.理

19、解诗句的思想内容,从中体会大自然的漂亮风光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2.培育通过诗句绽开想象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力量。 3.背诵课文。默写舟夜书所见。 教学重点 1.依据诗句想象舟夜书所见描绘的漂亮风光。 2.从诗句的联系中体会江上渔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出现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预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言:我国古代诗人留给我们很多光芒的诗篇。很多诗在短短的几行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越读越有味道。这里的两首古诗就是这样,每首诗虽然只有四行,却写出了很美的景,很深的情。下面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

20、舟夜书所见。 1.介绍诗的作用,舟夜书所见的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他是浙江海宁人,早年参军西南,又遍游大江南北,所以他的很多诗是通过行旅见闻来描写山川风物的。 2.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加以理解。(理解孤、簇。) 3.检查朗读,同学们仔细听,指出缺乏,赐予订正。 二、加深理解 (一)理解题目的意思。舟是什么意思?(船)书又是什么意思?(写,记)所见呢?(见到的东西)谁所见到的东西?()所以这首诗题目的意思是记夜间在船上所观察的风光。 (二)教师范读。学生思索:舟夜书所见讲的是诗人见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古诗。 (三)学生自学,然后汇报自己学懂的和不懂的词句

21、。 (四)理解字词,体会句意。着重讲解学生不懂的词句。 1.在夜间观察了什么?(看图) 月黑见渔灯。 月黑:就是没有月亮,一片漆黑。 见:同现。渔灯:渔船上的灯火。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出现在河面。 孤光一点萤。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萤:萤火虫。 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悄悄地映在河面上。 这是为什么? 这是由于天地一片漆黑,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是那么清晰,那么光明。 2.这些景物是怎样的? 微微风簇浪。 簇:读c,聚拢、分散,这里是吹起的意思。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了层层细浪。 散作满河星。 散:散开。作

22、:变作,变成。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很多颗星星,在河面闪动。 争论这是为什么? 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3.这些景物之间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绽开想象,由孤光一点萤到散作满河星的风光变化。由静到动的奇妙画面。 4.诗人所见到的景象给你什么感觉?(美) 5.怎么美?体会渔灯的变化。 诗人观看认真,擅长捕获刹那间的风光变化,而且运用了一点萤、满河星这两个形象贴切的比方。把他所见到的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五)小结,这首诗,前两行写了漆黑的夜晚,没有风的时候,河面上一盏渔灯那静态的奇

23、妙景象。后两行写了微风吹来时河面上由静变动,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奇妙画面。 三、指导朗读 这首诗是五言诗。它的读法是二、三停顿法即前面两个字和后面三个字中间要有停顿,第三个字要读重些,声音拉长些、逗号、句号要有区分。 (一)指导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使学生受到感染。 (二)出示投影片,用自己的话说说加黑词语的意思,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舟夜书所见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三)背诵课文。(要求会默写。) 四、处理生字 (一)区分鱼、渔 (二)孤字左边是孑旁,三笔写成,第三笔是提。右边是瓜不是爪。 (三)萤下面是虫,要与莹、荧区分用法。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5 教学目的: 1. 熟悉“促

24、、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地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一)导入新课: 1、简介 2、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如:可以知道是.写在晚上的所见所闻。 (二)初知诗意 1、自主学习,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这首古诗读通、读精确。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着听,相互评议,相互指正。 3、指名读古诗,正音。 (三)合作学习 1、小组合作,借助解释、结合图意,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划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2、全班沟通,理解诗意 (1)小组汇报

25、读懂的地方。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相互补充诗意,把想象的画面说详细、说生动。 (2)沟通不懂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 3. 诵读全诗 自由读赛读评读齐读 4、练习背诵 (四)指导写字“促、深”。 第课时: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今日我们学习一首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闻名诗人王维。王维很有才华,他的诗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是诗人十七岁时离开家乡,远在京城长安写的。 二、初读 1、我们先把诗读正确、连贯。 2、教师范读自由读指名读。 3、请再读题目,想一想,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离开亲人的心境?(忆) 围绕“忆”字,你能提问,启发大家思索吗?(依据学生

26、质疑,板书) (简洁的疑问依据诗题释疑,重点为:“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插着茱萸,登高饮酒风俗;“山东”:指华山以东王维的家乡蒲州,与今日常说的山东不同。) 三、精读理解 1、四人一组思索、争论黑板上的问题。 2、全班沟通。 教师相机引导。 如:第一句诗。 “忆”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看看一二两行,找找哪个字就是忆的意思? 诗人会怎样思念亲人呢?(“倍思亲”。“倍”:加倍)什么时候“倍思亲”?(“每逢佳节”,“逢”:遇到。)可见诗人平常怎样? 诗人为什么会平常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从而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 朗读指导:“是啊,诗人所处的环境是生疏的,观察的全部的面孔也是生

27、疏的,怎能不感到孤独、孤独呢?让我们读出诗人孤独的,极度思念亲人的感受。(指名读评:突出独、异、倍范读指名读、评议) 如:其次句诗 诗人极度思念亲人,想到兄弟们干什么?(生齐读三四行)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字:遥、遍,说字义)再说句意。(板书:登高) 诗人在家时,总和兄弟们一起登高,可见单独在外,多么圆满啊。他知道家乡的兄弟们此时此刻也肯定在思念着诗人呢。现在,就请你们做诗人的弟弟妹妹,说说家乡的兄弟们会怎么想,怎么说? 3、朗读指导,并背诵。 自由练读 配乐范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练习背诵。(师生接龙背指名背) 四、拓展 1今日就是中秋节,我们寄宿在学校,不能回家,就让我们说一说对他们的

28、思念吧! 学生畅所欲言。 2、写字指导 重点写“异、遥、插”字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6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育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今日这节语文课,由朱教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孩子们,预备好了吗?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静夜思的背景图片。 孩子们,看着这幅画,你想起了哪首诗? 2

29、、指一名学生来背一背。 问:李白思念谁?他看到什么想起了家乡的? 3、让我们带着思念,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叶绍翁写的夜书所见。 板书: 夜书所见 二、解诗题,知 1、简介 孩子们,叫一叫诗人的名字。 叶绍翁是我国南宋的一个大诗人。来,再鄙视地叫一声-叶绍翁。 亲切地叫一声-叶绍翁。 2、好,我们来看这首诗,一起来读一读诗题。 3、解诗题 (1)你知道这里的书是什么意思吗? 这里的书,就是我们现在“写”的意思。 (2)谁来说说“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三、初读古诗 1、一读 (1)(好,孩子们翻到书本35

30、页。)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一名学生读诗,正音。(强调“挑”的读音。) (3)教学多音字。这个字还在哪些词中也读挑呢? 出示挑拨、挑逗、挑染 来, 一起读。 能给它的另一个读音组组词吗? (3)齐读全诗。 2、二读 (1)快速地读,用“-”标出诗人所写的景物。 (2)指名说,板书,再读一读词语。 梧叶 江 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 灯 3、三读 (1)理解“解释” A、认真看课文,除了文字,你还发觉了什么? B、与下面解释里的对应起来的,解释是帮忙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C、看,诗句里的促织右上角有个,我们就到下边的解释中找,找到了吗? D、说一说促织就是什么? E 、你知道诗人为什

31、么叫它 “促织”吗? 由于它在秋天鸣叫,提示农妇冬天快到了,快织布做衣,所以又叫促织。 现在请小朋友轻轻地读,一边读诗句,一边看解释,你能读懂哪句诗? (2)学生自由读诗。 四、明诗义,悟诗情 (一)出示第一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1、谁来说说“萧萧”指什么声音?(风声) 2、诗中的“梧叶”指的是什么? (1)讲解:梧叶(课件出示梧桐的变化照片) 梧叶指梧桐树的叶子。梧桐树是一种有季节特征的树。它春天发芽;夏天叶 茂;可到秋天,萧萧秋风一起,便叶黄飘落。从梧桐树的变化,我们可以知道秋天来了,天气变冷了。 3、链接诗句: 古人常用“萧萧” “梧叶”来写秋天的景象。 (1)出示诗句(师读前一句,生接后

32、一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萧萧几叶风兼雨,离人偏识长更苦。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一声桐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读到这儿,教师又想起了一句谚语- 出示: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秋风、梧叶,再加秋雨,给我们送来了阵阵寒意,这阵阵寒意就是诗人笔下的寒声。 (2)再出示诗句-萧萧梧叶送寒声, 你能把这寒声送到句子中去吗? (3)指名朗读,评价学生的朗读 评: 教师感受到一阵秋风正从我的身边吹过。 听了你的朗读,教师不禁打了一个寒颤。 (4)出示夜晚的梧桐树叶子。 引:当夜幕降落时,这秋风、梧叶更让人感到非常的严寒,谁来读读这

33、夜晚的寒声。 指名读。 评:你把这秋的寒意带进教室了。一起读- 此时,诗人叶绍翁也和我们一样,感受着这秋的寒意,再读- 那这萧萧秋风,仅仅是给诗人送去寒意吗? (二)学习其次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课件演示诗人的生活情境 旁白:那一年,诗人远离自己的家乡。在秋天的一个黄昏,诗人走出旅店房门,听到秋风吹动梧叶萧萧作响,诗人顿感阵阵寒意,又回到房中看书。可是,他怎么也静不下心来了。孩子们,你说,他在想什么呢? 2、学生想象说话。 3、板书:思亲念家-这就是诗中所说的“动客情”。 4、出示诗句-江上秋风动客情。 (1)这里的“客”指的是谁?(叶绍翁) (2)为什么诗人称自己为“客”。(由于他不在自

34、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客就可以解释为“在他乡作客”。 过渡:在这秋风扫落叶,寒意袭人的秋夜里,诗人却孤身在外,他怎能不想家,想亲人呢?你能把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5、练习朗读,评价朗读。 评:你读出诗人心中的思念了。 是呀,离家很久了,家乡的亲人,你们好吗? 一起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6、齐读前两句诗 引读:夜幕降落,诗人走出茅屋,读- 千里之外,惦念亲人,思念家乡,诗人感到孤独、无奈呀,读- 7、你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惦念起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指两名学生说。) 过渡:由于思乡,诗人在茅屋边

35、久久站立,向家乡的方向望去,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了- (三)学习三、四两句 1、课件演示“一灯明”。 2、说说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名说。 3、所以诗人说“夜深篱落一灯明。” 4、他看着这一点灯光,想到了什么呢?(注:以下两环节据学生答复教学) (1)猜测有儿童在捉蟋蟀。 出示“知有儿童挑促织,” 诗中说“知有儿童挑促织”,“知”在这里就解释为“料想、猜想”的意思。 (2)猜想有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什么呢? 诗人想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情景了。板书:回忆童年 引:诗人小时候也常常提着灯在秋天的夜晚和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 (3)诗人看到灯火,在猜测、在回忆。你看,古人写诗,就是好玩,常常把话倒过来

36、写。那你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4)指名说。 夜深了,黑漆漆的,他突然看到远处篱笆下有一盏灯火,料想是孩子在捉蟋蟀吧。 5、练习趣读 过渡:这一灯火让诗人回忆起自己小时候捉蟋蟀的欢快情景。 (1)你能读出捉蟋蟀的欢快来吗?指名朗读。 评:多快乐呀!多好玩呀! (2)捉蟋蟀好玩,斗蟋蟀更好玩了。 引:看,昨晚挑着灯笼捉来的蟋蟀,今日都拿出来斗一斗吧! (3)演示斗蟋蟀。 (4)好玩吗?那谁来把这乐趣带到诗中去。 评:瞧,这一灯明也乐了。一起读。 男生、女生赛读。 引读:此时此刻,诗人也沉醉在斗蟋蟀的乐趣中了,不禁笑出声来,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情感转换

37、过渡:可想起自己小时候斗蟋蟀的欢快情景,诗人更是感到难过和孤独。你能说说这是为什么? (1)指名说。朗读跟上(你就把这种心情带到诗中去吧?) (2)指名读。评:我已经感受到诗人的孤独了。 千山万水,隔不断的是思念呀! (3)引:窗外的一灯明,照亮的是童年的乐趣,而屋内的一灯明,却伴随着孤独的诗人。 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四)整体感悟 1、出示整首诗。 小结过渡:诗人通过这些景物,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的心情,(小结完成板书。)我们把整首诗连起来读一读。 2、孩子们,先自己练习一下。 3、配乐读诗。指两名学生读- 评:是呀,想家的感觉是难受的呀! 你已经读到诗人的心里去了! 4、

38、我们一起来读。 5、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嬉戏。教师来说诗的意思,孩子们来对诗句,好吗? (1)全班说: 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了阵阵寒意, 客游在外的诗人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2)指名说 夜深了,诗人看到远处篱笆旁有一点灯火,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7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河上夜晚的迷人情景,陶冶爱美情趣,培育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理解词句意思了解古诗表达的内容。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入新课。 1、引导学生回忆古诗所见解释“所见”的意思。 2、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这首诗的是谁?你对他有什么了解。 二、观

39、看画面、解题。 1、出示图画,指导观看。 2、解题。 3、师配乐范读古诗,学生思索。这首古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指导自学 1、你们有什么学习方法吗? 2、学生自学,教师巡察指导。 四、师生沟通 1、看第一句诗句,你们读懂了什么? 2、学生质疑。 3、指导朗读。 4、过渡:此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风光呢? 5、在这一句中你读懂了什么? 6、学生质疑 你最喜爱诗中哪一句或哪个词。 五、感情朗读、激活画面、练习背诵。 1、齐读,同桌相互说说你脑海中消失了哪些画面。 2、自愿上台描述。 3、背诵古诗。 六、布置作业。 三年级语文教案夜书所见 篇8 教学目标: 1.把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解释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