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木兰诗》教案(14篇).docx(8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木兰诗教案(14篇)木兰诗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了解文中消失的修辞手法。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领悟课文的思想感情。 3、赏析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教学设想】 前面已经说过,初一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第一件事是背诵,而且要当堂背下来,不能留到课后。这首诗尽管长达330字,也要当堂背下来。当堂能背,而且背得精确无误,是教学胜利的主要标志。 设想要点如下: 一、要启发学生背诵的自觉要求,这主要依靠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假如学生中有人在课前就背了下来,也要请他们作背诵表演,总之,要把课堂上背诵的气氛搞得浓浓的 二、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
2、点,加快记诵的速度 这首诗共14节,除“万里”“爷娘”“开我”三节各有六句而外,其余都是四句一节,一节一节地背,再合节为段,就比拟简单成诵。诗中排比句式也不少,又间有顶真(又称联珠,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指出来也有助记诵。 三、要讲得精当、简练 须知,名篇中词语句的解释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必需严格区分学术讨论和教学要求,认定一种解释即可,用不着辨析、征引;分析内容但求详细、贴切,不贴政治标签,不用空洞的赞语;修辞常识(如“互文”)也要讲一点,不讲可能产生误会(如“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说明:诗中有多处涉及历史背景,不交代学生不明白;零零碎碎地
3、讲,既费时又可能打断学生的思路,效果不见得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借“解题”之名,把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讲。 教师叙述要点: 1、这是一首民歌,是人民群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唱歌的,这首诗最终四句是唱歌者对诗中仆人公木兰的颂赞之辞。 2、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北魏的统治期间(386557)。北魏(又称“后魏”)曾跟当时北方的柔然族屡次交战,诗中提到的“黑山”“燕山”正是作战的地点,在魏太武帝期间战斗尤为惨酷,至449年才彻底击败柔然。 3、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 4、北魏的末期分裂为东魏、西
4、魏,西魏实行府兵制,应征参军的人须自备鞍马、弓箭等物,诗中“东市买骏马”一节即来源于此。 5、木兰可能实无其人,所以姓花、姓朱、姓魏、姓木兰之说均系猜想或捕风捉影,我们用不着追究。北方民族尚武,女子也不例外,木兰女英雄的形象可能是据此制造出来的。 6、读这首诗要留意两点:一是诗中有“互文”,意思是一联中的两句相互补充,须合解,正式名称叫“互文足义”,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说的是,有些将军和壮士战死沙场,另一些将军和战士成功归来。此类“互文”甚多,须专心发觉。二是诗中的数字如十、十二、百、千等,无非是言其多,不能看作确数。这两种状况,不只是在本诗中有,在其他古代诗篇中也有。 二、教师及
5、个别学生诵读全诗 这一步关系到学生能否进入诗中的境地,如只视为教学程式,则毫无意义,因此,教师必需在课前作细心预备,反复练习,使自己的诵读具有充分的感染力。 1、前两段是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些。木兰答父问表现了忧国忧家之情,要读肤浅些,至“愿为”两句转为坚决。 2、第3段第1节写动身前的预备,节奏要加快,力求突出木兰扬鞭策马的英雄形象;第2、3节要用抒情的语气读,节奏变慢,应留意的是,既要抒发仆人公的思亲之情,也要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3、第4段的基调是悲壮,读时头脑里要有“平沙列万幕”的视象,每两句作一气读,速度更慢须知,十年艰难作战的种种经受俱在其中。 4、第5段前一节,当由庄重转为热闹
6、,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是正意所在,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和悦、朴实,使前后形成比照的色调,力求突出木兰的英雄本色毫无居功之意。 5、第6段的基调是热闹、欢快,但节奏有变化:第1节节奏最快,要竭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节奏放慢,要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应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异感。 6、第7段是歌者的赞辞,最终一句慢读,使有余韵。 三、诵读练习 这是本课的主要环节,教学步骤是: 1、齐读课文两遍,其次遍分段朗读并归纳各段大意; 2、提示记诵的方法,然后分段练习背诵; 3、检查背诵。在此过程中,依据课文内容和学生诵读中消失的问题,可以作简要的解释
7、或提示,促使学生加深领悟。 段意如下: 1、木兰打算代父参军。(第1、2段合并) 2、自备鞍马,从家动身经黄河到达战地。 3、概述十年战斗生活和成功后归来。 4、入朝受赏,辞官回家。 5、到家后的欢快情形。 6、歌者赞辞。 记诵要领如下: 1、歌者赞辞一节易成诵,可以略而不计,要首先背熟故事本身。诗中叙故事共用13节,课文分为六段,无妨将1、2段及第4、5段分别予以合并,使每段各有3节。如此,一段一段地练习记诵,就会简单得多。 2、要一边诵读一边思索,专心领悟的意图,例如: “可汗大点兵”一节,反映了当时官情紧急,征兵刻不容缓。父女对话至“从今替爷征”便嘎然而止,下面的情节让读者自己去设想。
8、购鞍马一节,东南西北跑遍,每处只购一物,不是找麻烦,而是要借此衬托木兰的英雄形象。“旦辞”两节不是单纯地写木兰的思亲之情,要着重理解“但闻”所说的内容,想一想黄河声悲壮、燕山胡骑鸣在英雄心中引起的感情。 战场生活一节写法特别。我国古代诗歌中写战斗惨酷场面者不少,而此篇独写战场夜景,重在衬托女英雄坚韧不拔的意志。“明堂”一节只写天子,而众臣环列之景已在其中;“可汗问欲”一节有省略,其实是问“愿为尚书郎否:,这样才能跟下句接通。 迎木兰一节,爷娘、姊、弟看似各主一事,其实不然,姊、弟岂有不出郭相迎之理,爷娘除迎接而外,唯恐也有不少的事要做,但写诗只能如此,总之,要想得细致一些,才能体会到全家的喜庆
9、情状。木兰开门坐床一节,表现了她对故居的喜爱;恢复女儿妆一节,更显出这位平民英雄的本色。伙伴的赞语要跟上文“朔气”两句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此中的韵味,说明木兰在极其艰难的战斗环境里表现得英勇、顽强,跟其他战士相比,毫无逊色。 3、每段试读两三遍后就应试背,并用铅笔将背不出或背错了的字句画出来,提示自己留意;得到大体成诵,同桌的同学可以相互检查。 四、争论木兰的英雄形象 拟用问题导入:这首诗流传一千多年,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缘由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 发言的句式:我认为木兰是一个( )的( )。 如:一个勤劳纯朴的劳动妇女 一个英勇顽强的巾帼英雄 一个天真活泼的得意少女 五、
10、探究主题 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用意何在? 六、引导学生熟悉这首诗的民歌特色 1、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有怎样的特点? (开头是一幅生动的画面,用的是民歌中起兴的手法;结尾赞美木兰,用的是比方) 故事本身的表达,在民歌中称“赋”,三者合起来,正是所谓“赋、比、兴”这一点临时不必讲给学生听。 2、民歌中叙事常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 (复沓,如“问女”两句、“女亦”两句以及“旦辞”两节;排比,如“东市”一节“爷娘”一节;顶真(联珠),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关于对偶,唐以前乃至先秦以前的诗文中已经有之,但不像后来那样有严格要求,诗中的对
11、偶有“朔气”两句、“将军”两句、“阿爷”两句、“坐我”两句、“脱我”两句、“当窗”两句、“雄兔”两句等。 讲以上修辞手段的目的是促进记诵,不宜作发挥。 3、关于“互文”的解释: “东市买骏马”四句,意思是紧急地备办鞍马,突出木兰的英雄形象,不是一个市场买一件可需之物。这是民歌叙事的特色,假如只说一处,则淡乎寡味,读几遍就能体会出来。 “开我东阁门”两句,表现木兰对故居的亲切感,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坐坐,不是开了东阁门而不进去,却转身跑到西阁的床上坐着。 “当窗”两句,意思是当着窗子,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沟通句式:我发觉( )是( )句。 七、作业 背诵这首诗。 木兰诗学问
12、点 一、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展过长期的战斗。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学问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参军击败入侵民族著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始终是受中国人敬重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
13、言学问积存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今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气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情愿) 愿驰千里足(盼望) (四)词类活用 1、策勋十二转(名词用作动词,记录) 2、愿为市鞍马(名词用作为动词,买) (五)文言句
14、式 省略句 愿为市鞍马 点拨:“为”后省略“之”,指代父参军这件事。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 点拨:宾语前置句,应为“问女所思何”。 (六)成语积存 1、磨刀霍霍:本形容磨刀声洪亮。后常用来形容预备动手杀人或发动战斗。 例句:该国及原文_已经磨刀霍霍,许多居民担忧他们可能实行报复行动。 2、扑朔迷离:形容事物错综简单,难于区分。 例句:这一切好像相当合理,又饱含盼望,然而,今年的变化却更加扑朔迷离。 (七)名句积存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
15、安能辨我是雄雌? 五、课文构造 第一局部(-):写木兰打算替父参军,并做好预备,踏上征途。 其次局部():概括写木兰多年艰难的征战生活。 第三局部(、):表达木兰还朝辞官,回乡与亲人团聚。 第四局部()以妙趣横生的比方,对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参军多年未被发觉的慎重、机敏做了讴歌和赞美。 五、译文 第一段 叹息声响了又响,木兰对着门织布。听不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只听见这个女子的叹息声。 其次段 问木兰在想什么,在思念什么。木兰没有想什么,木兰也没有思念什么。昨夜观察军中的文告,(知道)可汗大规模地征兵,征兵的名册许多卷,卷卷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兄长,(木兰)情愿为(此)去买鞍
16、马,从今替代父亲去出征。 第三段 木兰跑遍东西南北的集市去购置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早晨辞别父母离开家,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召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哗啦啦的流水声。早晨辞别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召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人的战马啾啾的叫声。 第四段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地越过一道道关塞山岭。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多年后重返家乡。 第五段 成功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论功行赏)。(木兰被)记的功,赏赐许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情愿做官;盼望驰骋千里马,返回家乡。 第六
17、段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相互搀扶着到外城(迎接木兰);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梳妆装扮了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预备杀猪宰羊。(木兰回到家里)翻开东阁楼的门,坐一坐西阁楼的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女孩子的漂亮衣裳。对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像云那样的鬓发,贴上花黄。出门去见同伍的士兵,同伍的士兵都很惊讶:同行这么多年,竟不知道木兰是姑娘。 第七段 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雄兔的脚喜爱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贴近地面跑,怎能区分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呢? 六、问题归纳 1、文章开头有什么作用? 故事以一个富有生活气息的特写镜头设置悬念,引起读
18、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引出下文的问答。 2、“东市买北市买长鞭。”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四句运用了排比、互文的修辞手法,将木兰连赴东西南北四市匆忙购置战马鞍具等的情景详细生动地描绘了出来。不但表现了木兰预备出征时的紧急急迫、井然有序,也渲染出战事的紧急。 3、分析“旦辞爷娘去”“旦辞黄河去”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两组句子表现出木兰行军的神速,军情的紧急,心情的迫切,渲染了紧急的战斗气氛。以“不闻”开头的两个句子,间隔反复,紧相照应,提醒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不闻”和“但闻”形成比照,将征程之紧和思乡之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写木兰思乡,对其英
19、雄形象有没有影响?为什么? 没有影响。由于参军之急和思乡之深,看似冲突,实际上这样的描述使得木兰的形象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且更能表现木兰舍家卫国的高尚品行。 5、“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自然环境描写,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描绘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难生活,衬托出木兰的英勇顽强。 6、“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两句话运用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两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概括了战斗的频繁长久、战斗的剧烈残酷。 7、“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此题运用侧面描写作用分析法。侧面描写。写木兰功绩之大,天子赏赐之多
20、,从侧面写出了木兰勇敢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8、“爷娘闻女来向猪羊”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 这几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父母姐弟各自符合年龄、身份特征的举止,长幼有序地描写了家人迎接木兰的情景。一家人忙劳碌碌,洋溢着一片喜庆气氛。 9、木兰归家,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一连串的动词表现了木兰回家后舒服的心情,同时写出了她柔情的一面,对女儿妆的宠爱,对美的追求。 木兰诗教案2 教学设想: 课型设计:讲读课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参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参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21、: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史上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参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22、参考答案: 1 木兰叹息 2 替父参军 3 整装出征 4 十年征战 5 荣归故里 6 还身女儿 7 难辨雌雄 或 1叹息 2参军 3出征 4征战 5荣归 6还身 8 难辨 或 1 叹 2 替 3 征 4 战 5 赏 6 还 7 辨 6木兰替父参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才智、英勇、顽强和不贪图利禄的名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尝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
23、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大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勇敢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背诵木兰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熬炼学生的概括思维力量。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木兰诗教案3 教学目标:
24、 学问与技能: 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体会恰当详略表达和胜利运用排比、对偶、夸大等修的表现作用。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国、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把握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恰当详略表达和胜利运用排比、对偶、夸大等修辞的表现作用。教学课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影片引读(6) 问: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闻名的巾帼英雄呢(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 是啊,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女英雄花木兰。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下面我们就来
25、观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四分钟)。 可见,花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立刻演奏的军乐,由于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20) 1、诗歌诵读: 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在朗读课文的
26、根底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在概述情节的根底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构造。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进展和完毕,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洁概括每一局部内容。 明确:第一局部(13段)替父参军其次局部(第4段)十年征战第三局部(56段)凯旋归来第四局部(第7段)结尾附文 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12)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例: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b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愿”英勇坚强,忠孝两全 c“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27、壮士十年归。”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慨 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不慕荣华富贵,甘过一般百姓生活。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灵、慎重花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顽强、勇敢善战、不慕名利、慎重机敏。 2、品读探究: 第三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明确:a渲染战前紧急的气氛。b战事紧迫。c家人对木兰参军的重视。d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操 (运用夸大,写出木兰功绩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憧憬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第
28、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排比、表现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快的气氛。) 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对木兰的赞美。再一次表现木兰的机灵慎重。)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参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英勇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憧憬。) 3、详略分析: 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四人一小组争论明确:参军缘由详写出征前的预备略写 出征中的思亲心理详写详写女儿情态关山飞度,征战沙场略写略写英雄气慨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作用: (在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了木兰的
29、英雄性格,使得人物形象真实感人。(在构造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样安排是由于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来进展详略安排的,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一般的就略写。 4、语言品尝: 请同学们试着找出诗中语言精炼的句子,并感受其特点。 例:“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教案4 教学目标: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育学生的语言表达力量、倾听力量和写作力量 一、七嘴八舌话“木兰”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
30、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参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参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和善、纯朴、机灵、英勇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宠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许多地方都写得很简单,今日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饱满。 二、百花齐放写“木兰”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展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
31、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转变、表达挨次的转变、表达人称的转变、语言形式的转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展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很多情节都写得简单,今日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爱的一个情节进展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仔细研读原作,把握根本内容、中心思想和根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动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行直接翻译。 (3)描写详细:留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方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详细化。 (4)语言生动:留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肯定的修辞手法,如比方、拟人等,使语言更生
32、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依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详细,生动形象。 3、生进展片段改写,师巡察指导。 三、畅所欲言评“木兰” 1、把改写情节一样的.学生分成小组进展沟通和争论 (1)小组内互评,采纳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根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精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争论写出推举理由。 2、沟通展现: (1)佳句观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现,多鼓舞多表扬。
33、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盼望同学们根据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展完整的改写,改写时留意详略的安排,教师盼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诗教案5 教学目标: 1、结合解释,疏通课文,积存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色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日我们一起熟悉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参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
34、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终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过渡语:同学们把握的特别好,让我们带着一个问题一起翻译课文,这篇课文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解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成功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
35、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 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 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 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 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 通 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 答:诗中表达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参军的故事。 离家-参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始终深受人们的宠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 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
36、木兰是一个 的女子,从课文中 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今替爷征。“愿”英勇坚强,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家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灵、慎重。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顽强、勇敢善战、不慕名利、慎重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
37、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白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兰诗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育探究力量 教学重点 争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参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育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闻名的巾帼英雄? 三、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四、二、简介背景 五、观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洁片段,激发兴趣。 六、
38、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看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留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经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连续进展。 七、三、配乐朗读 八、到达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根底。 九、四、复述故事 十、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效劳。 其次课时 一主动发觉问题,查找探究点 问题(包括教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绽开争论,争论的形式可以敏捷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9、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闻名女子讨论(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著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知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二学生合作探究 主要指学生能否围围着探究点,通过探究活动(可以是实践活动、小组争论、看教科书、看录像等多种形式),向教科书、教师、同学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见解 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章,会倾听
40、、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流探究成果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怀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查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途径。 四自由诵读课文,直至背诵。 五布置作业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学习要点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消失一种能够配乐唱歌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局部。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
41、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看风土人情,考察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夏书胤征已有采诗的记录。流传至今的诗经,当时就要算是一部官方公布并为社会认可的标准选本。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征战不休,采诗制度无法贯彻。到了秦代,统一时间短,百废待兴,虽然已有乐府官署之名,但仍旧没有采诗之实。汉承秦制,经济凋敝,乐府机关也只能习常肄旧,无所增更,牵强维持而已。经过六七十年的疗养生息,到汉武帝时,国力变得大为雄厚,乃扩大乐府的规模,采诗夜诵。到东汉,采诗成为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光武帝曾“广求民瘼,观纳风谣”,和帝则派遣使者“微服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此种风气,在南北朝皆相沿袭。萧梁时,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刘勰文心雕龙于明诗之外,另有乐府专章。昭明文选、徐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