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3497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大连育明高级中学高一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近日,这一 争论冲上了微博热搜。当现实课本和古籍上都记录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时,许多 认定其是“斯人”的网友除了匪夷所思、大为震惊外,或许还有“穿越”回中学翻翻语文书, 亲自确认一遍的冲动。经考证,不同版本的教材竟然也在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差异。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编辑部 回应称,自该出版社1961年首次收录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以来,一直采用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文本;而冀教版教材却是“天将降大任

2、于斯人也”。“斯人”与“是 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那么,两种说法孰是孰非?中华文化浸明浸昌,文脉悠长,流传下来的典籍不可胜数, 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 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黄砂远 上白云间”;更为人所熟知的静夜思悯农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主流”版本。在我国 文化中类似的“斯人”与“是人”之争,实际上屡见不鲜。问题的核心或许不在于“谁更正确”,而在于该如何认识这种普遍存在的变化。须知, 文化不是静止不动的“死物”,语言文字每天都在流变与发展当中,生机勃发。

3、两千三百年 前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实质上并未统一,无论“是人”或“斯人”,其实都是经历了中 华语言大变革洗礼和改造之后,被“抛光打磨”的产物。试图在文化演变当中寻找绝对正确 的“唯一真理”,无异于刻舟求剑。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上有不少语言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才真正 陷入了只具备考证价值,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孟子在两 千多年后仍然被人们广泛引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进程中,这是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 和活力的佐证。因此,“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论之声,恰恰是中华文化的强健 心跳。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

4、背诵。李海 峰教授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以适 应新的语言发音习惯。“斯人”在发音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具备“古韵”,很 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二这是文化变迁的大众 民意选择,并非简单的谬误。回归问题的本质,“斯人”与“是人”之争,并非大众记忆的“错漏。而是富有活力的 中华语言在近现代社会正常变迁的结果,是语言文明流变的一次“被目击”。传统文化不是 已然作古的“死文化”,而是现代中华文化的根本和“来路”,它与中国人今日的生活融为一 体,不可分割,自然也会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日新月异。因此,我们不能抱着“唯

5、一真理观”,死守三坟五典中“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说辞故步 自封。礼记大学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发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应该在 严谨考证、完好保留、坚持扬弃的精神指导下,悦纳文化生长中产生的分歧和枝丫,鼓励 理性争论,保养传统文化在当代继续发展创新的土壤和空间。(摘编自“是人” “斯人”之 争) 他喜欢的门客,都靠他供给衣食,公孙弘的俸禄都用来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余财。士人都因 为这个认为他贤明。15 . D (“均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相遇相知”错,“词人将桂花与阿娇并提,美人与娇花相衬”, 是为了突出“赏桂”悠然之情,并非表达“与友人的相遇相知”之情)16 .尾句的意思是月光下赏桂虽只一夜

6、,但格外引人重视,可看作我们永不相别的印证。 大雁飞来之时,将是秋空万里最美好的时光。用虚实结合手法,着眼于眼前离别之事,想 象的是来年秋景,以设想之景作结。联想丰富,诗情与意境完美融合。(每点3分)17 .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3)寄蜉蟒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18 . B (文中加点的“一把火”比喻对事物发展有促进、推动作用的因素,和B项中的“一 把火”的意思一样。A项比喻新官上任所做的事情。C项把教师比喻成“火”,指人的性格热 情如火。D项把生活比喻成一把火,意思是桑蒂亚戈的一生就是斗争、不屈的一生)19 .百

7、花齐放 粗制滥造 因噎废食 齐心协力(每处1分,若有其他成语符合语 境,也可得分)20 .除了平台方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也应 有所警醒。(改对一处得1分,改对两处得3分,改动三处得满分)21 . D (D项概括最全面、准确)22 .是富于地方性的每个孩子都是 没有陌生人(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23 .【写作提示】(一)材料解读和参考立意本题材料为一则新闻事件,学生需要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首先从事件本身来看,人物事件并不难理解。吴东前两次考上大学后,由于沉迷游戏而 荒废了学业。工作的打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与不足。从这个角度思考,可以选择“面对

8、 人生错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改进自己从来不怕晚” “业精于勤,荒于嬉”等角度进行 立论和写作。其次,从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和社会价值观角度来看,吴东是一个不完美却真实的新闻人 物。从他的身上,我们更多看到了普通人的真实一面,错误难以避免,关键在于我们要积极 反思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且勇于改正,而不是选择“摆烂”。命题者的写作意图暗含在事 件的叙述中。基于此,要从积极、正面的角度去思考和写作,如“正视缺点,勇于改进”等。再次,从写作考查的对象一一学生角度来看,吴东算是“学长”,那么他的经历对我们 青年学生会有怎样的教训和启示呢?从新闻人物到学生自身的学业,这样看,写作材料与青 年学生的距离其实

9、很近。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学习和生活,材料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够 让写作落实、落地,化虚为实。写作中可从作为学生的“我们”角度去思考,体现“立德树 人”的核心任务。(二)参考立意面对人生错误,要有从头再来的勇气;改进自己从来不怕晚;业精于勤,荒于嬉; 正视缺点,勇于改进;等等。材料二:既然“斯”与“是”的意思区别不大,是否还有必要较真呢?当然有必要。中学语文老 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锚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这也是今天网友能够展开 论辩的基础。对“斯”与“是”的较真,未尝不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当然更多的, 还是出于捍卫经典原貌的本能,是对“是”的探索,是对“真”的重视。有网友为

10、了找出“斯 人”,大量翻找古籍刻本、教材教辅,甚至连汉语语料库都查了一遍。有疑惑就找证据,有 问题就找答案,这种“较真”的意义,其实己经超越对“斯” “是”二字的区分。历来诗人 学者都注重推敲文字,汉语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用法、丰富的含义,一字之差常 常谬以千里,对“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在网络传播中,以讹传讹的情况十分多见。比如 最近某影视剧中一句“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大为流行,但原句是“朔风如解意,容易 莫摧残二还有不少网友对多音异形的字望文生义,张口乱读、随手乱改、误用错用,伤害 了字词原本的意蕴,亵渎了汉字

11、文化。汉字有其严肃性,咬文嚼字既要凭考据说话,还要辨 其含义。字斟句酌中不仅辨了字形,也能够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美。一场“斯” “是”之辩,恰是求“是”之辩。带着思考读文章,带着质疑看问题,论辩 之中,自有真意。(摘编自“是人” “斯人”之辩,体现求“是”态度)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斯人”与“是人”两种说法并存于历经严格编辑和审定的教材中是客观事实。B.因为时间的久远,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也存在差别较大的“非 主流”版本。C.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所以不要去纠结“斯人” 与“是人”哪个是正确的

12、这个问题。D.人类历史上的语言如果沦为只能识别不能运用的“死语”,那么就会陷入只具备考证价值 而无应用或改变可能的悲哀境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由于孟子著书之际,我国文字并未统一,所以无论是“斯人”还是“是人”,其实都是对 的。B. “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语言文字流变加快,许多词语都在加速变化,“斯人”在发音 便捷程度上较“是人”有优势,也更有古韵,因此造成了集体错觉。C.因为中学语文老师对于古文学习经常是“锚铢必较”,背诵默写一个字都不能错,所以“斯” 与“是”的较真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D.现在网络时代,求是精神尤为重要。字斟句酌不仅能辨字形,还能

13、让人重新审视古文之 美。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的现象与其余不同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静夜思很多古籍写的是“床前看月光”。B.秦观名句“无力蔷薇卧晓枝。有些版本写的是“无力蔷薇卧晚枝”。C.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有的就做“乱石崩云,惊涛裂岸”。 D.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断句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4.材料一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 .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斯”与“是”之争的原因。(4分)(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高傻子袁良才自古猷州多奇人。如果高傻子不算,谁算?

14、高傻子有姓无名,绰号就是大名。人如其名,傻大个,黑不溜秋,看去浑似一座铁塔。高傻子打小饭量奇大,十来岁时一顿要吃一瓦罐米饭。可惜他投错了胎,爹娘是个佃户, 一瓦罐饭那可是一家老小一天的口粮啊!爹娘想把他送人,高傻子饭量大的名声早传开了,没人家敢接这只烫手山芋。从此,高 傻子走上了乞讨之路,如同路边的一根野草,完全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天可怜见,这时高傻子遇见了长庆班。长庆班是唱黄梅调的。猷州古属东吴,老百姓说的也是吴侬软语,特别喜欢听黄梅调。长庆班里的头牌花旦梅如雪,那真叫一个漂亮!猷州百姓眼睛都看直绷断了,啧啧道, 要是搁在大清朝,她早就被选秀进宫了,册封个贵妃也说不定!梅如雪的戏也唱得好,一

15、亮嗓子就让人皮松肉软骨头酥,魂都不在身上了。长庆班的班头姓韩,韩班头慈眉笑眼,一颗心那是豆腐做的,比菩萨还心善。也是高傻子命不该绝,大肚汉巧遇了大善人。长庆班戏唱到哪个地方,高傻子就跟到了 哪个地方,人家唱戏他看戏,眼珠瞪得螺狮大,人家开饭他看人家吃饭,直看得人家吃不下 饭。韩班头说,份子要不要来一碗?梅如雪笑得咯咯的,一人省一口,养只小花狗。高傻子也不道谢,也不推让,一连干了三海碗,还摸着肚子说“饿:一个戏班的人都 傻眼了!韩班头虽被高傻子的饭量吓到了,但终究还有副菩萨心肠,他不顾戏班里大多数人的劝 阻,执意留下了高傻子。高傻子食量那么大,戏班总不能养一个闲人,其他演员有意见啊!韩班头毕竟是

16、韩班头, 用人所长,让高傻子专干粗笨的力气活,像搭戏台、搬道具、挑水劈柴什么的,高傻子几乎 一个人包揽下来,而且干得那是竹排上照镜子一一漂亮!演员们这时才回过神来,一个个竖 着大拇指,夸韩班头,高!实在是高!更“高”的还在后头呢!长庆班到了一个叫乌石垄的地方唱戏,当地的几个泼皮无赖纠缠着韩班头索要“地皮钱”, 给少了还不依,韩班头只差磕头下跪了。一旁的高傻子终于恼了,随手连根拔起身边的一棵 垂杨柳,倒拎着朝泼皮们劈头盖脸地打去。这些无赖只在戏文中见过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做梦也没想到真让他们在现实中见到这一出,哭爹喊娘,四散而逃。高傻子一 “战”成名。从此谁也不嫌他饭量大了,韩班头专门跟伙夫打招

17、呼,每顿给高 傻子备足一瓦罐米饭,不能亏了他的肚皮!猷州有两个邻县,一个叫泾川,一个叫太平,老是为边界不清纷争不息,公说公理,婆 说婆理,历任县官为此头痛不已。这年太平来了一个行伍出身的县长,姓武,是个大老粗。武县长去找泾川县县长,说, 干脆,文定不成,我们来武定!两县各选一个大力士,在离争议边界各方五里处,各背一块 两百斤重的界碑,一口气,不许歇脚,谁碑扛得远界线就定在哪里!对方也为这事伤透了脑 筋,点头应允。正好这当口,长庆班到了太平地界儿。武县长请梅如雪唱堂会,边看戏边唉声叹气的,梅如雪打听到武县长的心事,说,我有一个最佳人选,保管贵县稳赚不赔!梅如雪推荐的人选,不用猜,高傻子!高傻子果

18、然给梅如雪争脸儿,一口气将两百斤重的界碑背出十里路,白占了泾川好多地 面。长庆班得到太平县长不少赏钱,从此两县民间有了 “割泾补太”之说。1938年春,日本人占了猷州。武田正雄让人把韩班头“请”去,告诉他,今后长庆班专门为他们演出。韩班头擦着一头冷汗,这事容我回去,请示请示梨园鼻祖的意思。梨园鼻祖是唐明皇。韩班头惊魂未定地回到戏班,把日本人的意思跟大家说了,大家无语。两条路明摆着: 一条是不归路,当汉奸,苟且偷生。另一条,就是死路!韩班头眼一闭,双泪长流,请梨园鼻祖定夺,听天由命吧!高傻子双手捧出梨园鼻祖的枣木灵位,众人齐齐跪下,等待韩班头讨问如何行事。忽听 “叭嚓” 一声,高傻子一个超越,枣

19、木灵位从他手中脱落于地,摔成两半。鼻祖不依哩!高傻子大叫。鼻祖不依哦!众人齐叫。大家快跑啊!高傻子再发一声喊。人们像猛醒过来似的,四散而逃。只见高傻子左腋夹着韩班头,右腋夹着梅如雪,似乎 脚不点地,飞奔而去。这时,他们的身后,日本人的机枪“突突”了起来,跑在后面的人倒 下一片。不久,猷州七井山上出现了一支抗日武装,为首的叫高傻子。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韩班头埋怨高傻子:一个牌位你咋都捧不住?死了那么多兄弟姐妹? !我不是故意的,我是真的捧不动啊!高傻子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以“高傻子”为标题,既点明了

20、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的形象,又吸引了读者的 兴趣。B.高傻子走上乞讨之路,是因为他饭量太大,爹娘养不活,又没人敢接收,表现了他悲惨 的人生。C.小说采用先抑后扬的方式,写了高傻子从被嫌弃到受韩班头偏爱,再到后来走上革命抗 日道路的经过。D.梅如雪向武县长推荐高傻子参加扛碑比赛,就是因为要感谢武县长邀请戏班唱堂会,知 恩图报。7 .关于文中枣木灵位“脱落于地” “摔成两半”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面对日本人的要求,韩班头“双泪长流”地请示梨园鼻祖,反映出他内心的无奈、痛苦 之情。8 .韩班头回到戏班,转述日本人的意思,大家无语,是因为面对严峻的形势,谁都想不到 两全其

21、美的办法。C.枣木灵位从高傻子手中脱落,是因为梨园鼻祖示意,暗示大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不 要屈从日本人。D.大家“四散而逃。是因为都想坚守民族大义,不愿意当汉奸、为日本人唱戏,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韩班头这一人物形象。(6分)9 .有人认为故事到“韩班头和梅如雪也在队伍里”就可以结束,后面的文段作用不大,可 删去,但不删比删去的表达效果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结尾的表达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 元年,是时弘

22、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 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每朝 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余,习文法吏 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二岁中,至左内史。尝与主爵都尉汲黯请间,汲黯先发之,*弘推其后,天子常说,所言皆听,以此日益亲贵。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 旨。汲黯庭诘弘日:“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 谢日:“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 之。汲

23、黯日:“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弘谢日:“有之。夫 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 ”天子 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杀主父偃,徙董仲舒 于胶西,皆弘之力也。食一肉脱粟之饭,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 余。士亦以此贤之。(节选自史记儒林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 为博士/B.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

24、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 博士/C.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 为博士/D.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蕾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 为博士/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指兄弟排行中最小的或一个朝代、季节的末期等。文中是指公孙弘的表字叫做“季”。B.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书,据传是由孔子修订而成 的。C. “上大说之”与“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桃花源记)两句中“说”字含义相同。D. “愈益厚之”与“

25、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两句中“之”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公孙弘因为贫穷,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学习春秋及相关著作,六十岁开始为官,最 终官至丞相,可谓大器晚成。B.公孙弘每次上朝议事,先陈述种种事情,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他不当面驳斥, 也不在朝廷上与人争论。C.公孙弘违背约定,遭到汲黯的责备。汲黯在皇上面前说公孙弘不忠、欺诈,公孙弘以退 为进,阐述缘由,赢得皇上信任。D.公孙弘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他把俸禄都用来供给老朋友和他喜欢的门 客,却报复与他有仇怨的人。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左右幸臣每

26、毁弘,上益厚遇之。(4分)(2)诸尝与弘有郤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4分)14 .公孙弘从平民到丞相,其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江神子十日荷塘小隐赏桂呈朔翁吴文英西风来晚桂开迟。月宫移。到东篱。簌簌惊尘,吹下半冰规。拟唤阿娇来小隐,金屋 底,乱香飞。重阳还是隔年期。蝶相思。客情知。吴水吴烟,愁里更多诗。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 处,雁来时。注荷塘小隐:毛荷塘家宅名。荷塘:毛荷塘,吴文英词友。半冰规:半圆月。“阿 娇” “金屋”,化用汉武帝幼时对其姑母说“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的典故。看承:看 待,特别看

27、待。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月宫移。到东篱”写词人月下赏桂的盛景。“东篱”二字,既写出词人赏桂时的悠然心 境,又暗示了桂花与菊花一样都有高洁的品质。B. “簌簌惊尘”意思是在半轮明月的照映下,桂花飘下,簌簌作响,视听结合,勾勒出一幅 云外飘香、月轮飞花的优美画面。C. “吹下半冰规”是“半冰规吹下”的倒文。“冰”不仅点明是秋月,而且将月之皎洁勾出, 有一种玉洁冰清的意境。D.词人将桂花与阿娇并提,美人与娇花相衬;以蝴蝶相思比拟,均体现词人与友人的相遇 相知,盼望再次与朋友聚首赏桂之情。16 .请简要赏析尾句“一夜看承应未别,秋好处,雁来时”的精妙之处

28、。(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归园田居(其一)中,“, ”运用对偶和比喻的手法体现 了诗人身在宦海却心系田园。(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在上句的基 础上推进一层,不但再也找不到孙权这样的英雄人物,就连遗物也随着岁月杳无踪迹了。(3)苏轼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小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在直播平台上,传统文化以视听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促使传播者自觉创新传播形式, 与当下的媒介形态相适应。一方面,传统文化内部的各

29、个环节都成为了传播的内容,跳脱出 了传统传播渠道的限制;另一方面,再小众的传统文化门类,在直播平台上都能有展示自己 的机会,使得传统文化在直播平台上呈现出 的传播生态。而传统文化的直播打赏 也成为观众基于认知价值为文化消费自主定价的方式,成为了传播者挖掘传统文化潜在价值 的驱动力。在当下,直播打赏平台异军突起,显示了其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独特作用。但由于其 大众性、低门槛的特质,一些 的传播内容混入其中,给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造 成了错误引导。这些问题倘若忽视,将会对方兴未艾的传统文化传播造成不良影响。当然, 我们也不能因为直播平台存在一些问题就完全否定它的价值和作用, 不可取,平%ZXZS/

30、Z1 台方除了已在技术、知识层面上给出了积极应对方案之外,政府部门、文化各界、有关部门 更应有所警醒。在下一阶段,如何让新媒介在传统文化传播上再添“一把火”,继续探索传 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传播形式,同时规范个体行为、预防不正之风、规避不良的社会 影响,需要多方。18 .下列句子中的“一把火”,与文中加点的“一把火”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新官上任三把火”,嘉庆在亲政后就把这一把火烧向了和珅,真可谓是雷厉风行。 B.数字人民币逐步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数字人民币“遇见”冬奥会,又为冬奥 再添一把火。 C.作为一名教师,既要有“一桶水”的积淀与功底,更要有“一把火”

31、的智慧与激情,方 能助力学生勇敢追梦。D.对于桑蒂亚戈来说,生活是一把火,一把无形的火,一把用斗争燃烧自己的火,为他带 来光明与希望。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 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 然疏少,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

32、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 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 在人 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 的社会。21 .下列各项中,对上述文段内容概括最全面、准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人口的流动率小。B.乡土社会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C.在地方性的限制下乡土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D.乡土社会是富于地方性的“熟悉”的社会。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四、写作(60分)

33、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2022年四川农业大学迎来了一位32岁的大一新生,他名叫吴东,曾经两次参加高考, 分别考上北京的一所211大学和四川省内的一所大学,可是他却沉迷游戏而荒废学业,最终 辍学。后来参加工作,因为没有学历,只能从事一些基础工作,薪资低,还没有上升空间。 于是他顿悟了,决定重新高考。他辞掉工作,通过上网课的方式复习高中知识点。经过几个 月的刻苦努力,最终以570分的成绩被四川农业大学成功录取,吴东说,今后会把心思都放 在学习上,也有读研深造的计划,希望自己能够在学术上走得更远,不辜负重来一次的机会。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

34、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一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 C (C项内容见材料一第六段。强加因果)2. D (A项见材料一第四段,“其实都是对的”表述不准确。B项见材料一第六段,原文“很 可能因此获得了大众青睐,造成了异于主流教材版本的集体错觉4C项见材料二第一段, “就是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的延伸”表述不准确)3. D (是统治阶级改后宣扬愚民权术的名言)4. 举例论证,文章列举“唐诗名句黄河远上白云间在明代著作唐诗品汇中却作 黄砂直上白云间等事例,用来论证“同一篇文献在不同典籍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的观点,生动具体,有说服

35、力。比喻论证,文章把“斯人还是是人的正统争 论之声”比喻成“中华文化的强健心跳”,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中华文化具有持久生机和活 力”的观点。引用论证,引用李海峰教授提出的看法,用来论证“文化是人类交流使用的 符号中介,其本质在于运用,而非背诵”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每点2分,答出任 意两点即可)5. 中华文化文脉悠长,经过历朝历代大范围地抄录、转载、著录,同一文献在不同典籍 中可能存在不小的差异。孟子在后世不断地被人们广泛应用,不断参与到语言流变的 进程中,是语言流变的产物。“斯人”获得大众青睐,是文化变迁的大众民意选择。对 “斯,“是”的辨析,是考据传统的继承,也是求是精神的传承。(每

36、点1分)6. D (梅如雪推荐高傻子参加比赛,一是因为感谢武县长,二是因为她知道高傻子有本事, 一定会为太平县争光)7. C (根据文末意思,“枣木灵位”被摔碎其实是高傻子有意为之,他懂得民族大义,不愿 大家做汉奸为日本人效力,希望通过摔灵位的方式给大家一个精神上的信念支撑)8. 为人善良。高傻子饭量大,大家都嫌弃他,但韩班头菩萨心肠,执意留下高傻子。 知人善用。韩班头发现高傻子力气大,就安排高傻子专干粗笨活,获得众人称赞。能屈能 伸。在乌石垄唱戏,被索要“地皮钱”,为戏班能唱戏,宁愿花钱消灾。具有爱国情怀。 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先委婉拒接,拖延时间,后参加抗日武装,保家卫国。(每点2分,答 对

37、任意三点得满分)9. 结尾通过对高傻子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暗示了灵位落地是高傻子故意为之,丰富了高 傻子心怀民族大义,不屈服于日本人,敢于抗争的形象。结尾的叙述,间接交代了灵位落 地的原因,照应前文,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深化了小说的主题,赞扬了以高傻子为代表 的底层人民的爱国情怀。(每点2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0. A (原文标点: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元光五年, 苗川国复推上公孙弘,拜为博士。)11. C (C项中第一个“说”通“悦”,“喜悦、高兴”的意思,第二个“说”是“陈说、叙述” 的意思。D项中第一个“之”作代词,是“他”的意思,第二个“之”

38、作助词,是“的”的 意思。A项和B项表述正确)12. B (B项“然后向皇上提出自己的建议”说法错误,他陈述事情后,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 定)13. (1)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常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2)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公孙弘虽然表面上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加祸于人 予以报复。第(1)小题的关键点:“左右”的意思是“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毁”的意思是“诋毁”; “益”的意思是“更加、越发。第(2)小题的关键点:“郤”的意思是“仇怨”;“详”的 意思是“表面上”;“阴”的意思是“暗中: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14. 生活节俭,乐善好施,家无余财。顺从皇上的旨意,不当

39、面驳斥,不在朝廷上与人 争论。机智善辩,勇于自我批评。(每点1分,若有其他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丞相公孙弘,是齐地苗川国薛县的人,表字叫季。他家里穷,直到四十多岁时,才学习 春秋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武帝建元元年,这时,公孙弘已经六十岁,以贤良的 身份被征召入京,当了博士。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皇上的心意, 皇上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有病为名,免官归家。武帝元光五年,蕾川国又推 荐公孙弘,封他为博士。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闻广博,经常说人主的毛病在于心胸不广大,人臣的毛病在于 不节俭。公孙弘盖布被,吃饭时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议论政事,总是

40、先 开头陈述种种事情,让皇上自己去选择决定,不肯当面驳斥和在朝廷上与人争论。于是皇上 观察他,发现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务,而且还能用儒学观点加 以文饰,皇上非常喜欢他。在两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他曾经和主爵尉汲黯请求皇上分 别召见,汲黯先向皇上提出问题,公孙弘则随后把问题阐述得清清楚楚,皇上常常很高兴, 他所说的事情都被采纳,从此,公孙弘一天比一天受到皇帝的亲近,地位显贵起来。他曾经 与公卿们事先约定好了要向皇帝谈论的问题,但到了皇上面前,他违背约定,而顺从皇上的 意旨。汲黯在朝廷上责备公孙弘说:“齐地之人多半都欺诈而无真情,他开始时同我们一起 提出这个建议,现在全都

41、违背了,不忠诚。”皇上问公孙弘,公孙弘谢罪说:“了解我的人认 为我忠诚,不了解我的人认为我不忠诚。”皇上赞同公孙弘的说法。皇上身边的受宠之臣常 常诋毁公孙弘,但皇上越发厚待公孙弘。汲黯说:“公孙弘处于三公的地位,俸禄很多,但盖布被,这是欺诈J皇上问公孙弘, 公孙弘谢罪说:“有这样的事。九卿中与我交好的人没有超过汲黯的了,但他今天在朝廷上 诘难我,确实说中了我的毛病。况且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武帝认为 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最终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为人猜疑忌恨,外表宽宏大量,内心城府却很深。那些曾经同公孙弘有仇怨的人, 公孙弘虽然表面上与他们相处很好,暗中却加祸于人予以报复。杀死主父偃,把董仲舒改派 到胶西国当相的事,都是公孙弘的主意。他每顿饭只吃一个肉菜和脱壳的粗米饭,老朋友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