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汇总七篇 说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阅历积存和亲身体验的根底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绽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识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阅历,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觉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擅长发觉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 说学情熟悉 学生虽
2、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受,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肯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忙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展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识的生活事例动身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当建立“2+3=5”简洁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让学生感知学习学问的必要性。 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详细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适宜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力量目标 1、能依据供应的详细情境,提出简洁的加法
3、问题并进展解答,会与同伴沟通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沟通中去开掘学问,把握学问,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胜利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爱猜谜语吗?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一种学习用品:“黑心肠,尖尖头,走起路来全靠头;直着走,横着走,肚子空了就不走”。 师:同学们,铅笔能帮我们写字,我们要爱惜它。 二、探究学习 1、建立表现 师:请同学们看看图一,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试一试提数学问题。 图一: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教师要有意识地引
4、导学生把话说清晰,把问题提精确。 师:同学们真聪慧,知道了笑笑左手拿着2支铅笔,右手拿着3支铅笔,问笑笑一共有几支铅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几支铅笔”。(板书课题有几支铅笔)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笑笑手里一共有几支铅笔?她是怎么数的? (教师出示图二:笑笑两手一共拿着5支铅笔。)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识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局部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头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写算式计算。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笑笑有几支铅笔呢? 师:表示“合起来”时应在算式中间用“+”表示,这个一横
5、一竖的符号叫做“加号”,请大家边读边书写三遍。 师:请大家读一读式子“2加3等于5”。 师:同学们,假如只看“2+3”这个算式,你能计算吗?请说说。 2、探究体验 师:下面预备请同桌两个同学用手里的5支铅笔摆一摆、算一算。 要求两个同学边拿边说“我拿几支铅笔,他拿几支铅笔,一共有几支铅笔?”,拿一次写一个算式并计算,看哪一组同学拿的方法多,写的算式多。 师:请一个同学说说1+3=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再请同学说说2+2=4,你是怎么摆?怎么算的? 师:同学们通过刚刚的合作学习,体会到到“合起来用加法”,学会了掰手指头或口算等方法。以后,同学们可以采纳自己喜爱的或比拟快的方法计算。 说设计意
6、图】学生通过独立探究、小组合作沟通等活动,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深入理解了加法的含义,熟悉了加法算式和加号,不仅会读、会写加法算式,还能依据详细情境写出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了他们足够的独立尝试、探究沟通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争先恐后地答复自己所会的学问,教师再用手势等方法帮忙他们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他们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充分体验到探究数学学问的乐趣和获得胜利的喜悦。 三、稳固练习 (依据课本“试一试”两幅图的要求,安排学生戴小汽车、小鸟头饰分两次表演。) 师:请同桌两人相互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小组) 师:请同学们说说算式,说说算法。(全班) 师:同学
7、们,从这两幅图可以看出“添上”也是用加法。 2、让学生独立做“练一练”中的“1、计算”“2、填空” 3、让学生先独立思索“练一练”中的第4题“说一说,算一算”,再进展两人沟通,然后在班上沟通。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发觉的加法问题”。 四、课堂总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加与减(二)中有几瓶牛奶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有几瓶牛奶”的情境中教授9加几的进位加法。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前面的相关内容有本册教材第三单元加与减(一)中的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其应用。而本课又同时是为本单元的20以内数进退为加减法及其应用、及一年级下册的100以内数的加
8、减法及其应用做铺垫。 二、说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通过组织摆小棒、数小棒、说一说的教学活动,教会学生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3、通过创设“有几瓶牛奶”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图中搜集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教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策略。 2、学法:自主探究、小组沟通合作。 四、说教具预备 1、教具:多媒体课件、小棒模型、计数器模型 2、学具:小棒 五、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会运用“凑十法”计算进位加法。 六、说教学设计 1、进入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开课时以谈话导入新课“小朋友们
9、知道早上喝什么最有益安康吗?”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能够想到牛奶,进而再进一步创设情境,教师接着说:“教师也很喜爱喝牛奶,而且教师家里有好多牛奶,你看!”并出示情境图。导入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要用教师的生活情境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情境图后,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观看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由于有第三单元学习加减法的根底,已经根本能够从图中搜集到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可以从图中得到数学信息“左边有9瓶牛奶,右边有5瓶牛奶。”在这里,习惯培育点表达的是搜集信息习惯的培育。接着教师让学生质疑,“你能提出一个加法问题吗?”表达质疑问难习惯的培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又有前面学
10、习的根底,能够提出“一共有几瓶牛奶?”这样的加法问题。这时教师提醒课题并板书课题:有几瓶牛奶。并用多媒体呈现问题。 2、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为了能让学生顺当解决问题同时帮忙后进学生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设计了简洁的复习环节,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求一共就是求什么?”,学生答复“求一共就是求总数。”,进而教师提出“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的要求,学生在10以内加减法及其解决问题的学习的根底上列数学算式“9+5=”。为了让学生体会加法交换律,教师追问“还可以怎样解决?”,学生列式“5+9=”。在这里,教师盼望学生能够只列数学算式,然后引导学生进展算法探究,但是依据本班学生的特点,由于大局部学生
11、已经能够直接口算得数,因此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9+5=14,这时教师就可以质疑:“你是怎样算的?”但是并不需要学生在这时给出答案,而是组织活动并提出要求“请你用你喜爱的方法进展计算,可以动手摆小棒,可以用多种方法,也可以同桌相互帮忙合作,并试着讲一讲你是怎样计算的,等会我们说说看谁的方法最多、最好。”教师提出这样要求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用手中的学具进展算法多样化的自主探究及合作式的学习。在这里让学生摆小棒是为了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算式转化成实物,在学生的脑中建立表象的加法概念,帮忙学生理解加法算式的意义。同时,为后面的“凑十法”的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学生就用手中的小棒进展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个
12、时候巡察班级,参加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这样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多种算法的探究到达了什么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帮忙他们去解决问题。 在汇报沟通中,让学生到黑板用小棒模型进展演示,边讲边摆小棒,“我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这样可以让其他学生清晰地看到计算的过程,并引起学生的有意留意,让学生全神贯注的进展学习,培育学生的倾听习惯。在汇报中,学生一般都能够首先想到用“一个一个数”的方法进展计算,接着可能会有学生仿照这种方法“两个两个”的数等等。这样的汇报只要一个,两个就可以了,不用演示,教师鼓舞学生积极思索和踊跃发言但要准时的止住学生类似的想法,以免铺张时间。教师可以说:“
13、这些同学说的其实是一种方法,就是数小棒的方法,谁还有其他的方法?”班级中会有少数学生想到用“凑十法”计算,学生汇报时同样到黑板演示,“先摆9根小棒,再摆5根小棒,我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1加9等于10,再加上4根小棒就是14根小棒,所以9+5=14。”学生汇报后,教师要进展质疑“你为什么要从5根小棒中拿出1根小棒给9?”学生会答复,“由于9根小棒加上1根小棒就是10根小棒。”这时学生可能用语言解释不明白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帮忙,告知学生凑成10之后,剩下几根小棒再和10相加就是十几,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之处。然后讲解“这种先将一个加数凑成十再进展计算的计算
14、方法叫做凑十法。”同时板书。然后教师用课件边演示边讲解“凑十法”,标准讲题语言,“我想将9凑成十,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所以9+5=14。”然后组织学生边摆小棒边讲题,实行的形式有自主练习和指名汇报,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和说一说的过程理解“凑十法”。 在学生根本能够理解“凑十法”的根底上,教师提出问题,“这个算式用“凑十法”还能怎样计算?”学生在这里立刻会想到还可以将5凑成十,教师组织学生进展摆小棒和说一说的活动,实行的形式是自主练习、同桌沟通和全班指名汇报。目的是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让学生能够用“凑十法”正确的进展计算,同时检验学生对于“凑十法”的理解
15、应用程度。 为了帮忙学生能够运用“凑十法”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在这里设计了两个小练习: 9+3=;7+9=。 要求:用“凑十法”计算。 形式:自主探究,全班汇报、沟通。 回到解决问题中,针对算式9+5=,教师提问“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假如有其他方法就汇报,只要合理,就赐予鼓舞。然后教师介绍第三种方法:拨计数器。教师用计数器模型演示,先在个位上拨9个珠子,再在计数器上拨5个珠子,满十进一,向十位进一。个位上剩下4个珠子,所以9+5=14。此处的教学目的在于利用计数器帮忙学生理解十进制,为一年级下册学习100以内的进位加法打下根底。这局部只需要学生理解,不需要把握。 3、稳固练习,解决问题 练
16、习第一题是“圈一圈,算一算”。设计此题目的在于稳固“凑十法”。为了帮忙学生理解题意,教师可以先演示第一小题,然后在让学生自己完成。然后全班沟通反应,说算法。 练习其次题是解决问题“一共有几条鱼”。此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解决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实际问题。教学时让学生自己先审题,说清晰图的意思,求什么,培育学生的审题习惯。然后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讲解算法。鼓舞算法多样化。 4、总结提升。 总结本课的学问点,教师展现本课学生解决的数学算式,“你发觉了什么,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学生能够从算式中找到一样点“这些算式都是9加几的算式。”此时教师板书副标题,9加几的进位加法。之后教师提问“这堂课你学到
17、了什么?”学生可以总结计算方法。 最终,“你有什么收获或圆满?”帮忙学生找到自身的优点和缺乏,对学生进展情感教育。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36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第八课时,所呈现的内容是学生学习8和9的加减法后的一节练习课,本节课是利用“得意的企鹅”这一学生熟识的好玩情境,引导学生发觉、提出有关加减法的数学问题,培育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进一步稳固8和9的加减法。由于图中第一次呈现大括号的形式,所以教学中需要教师作适当地讲解,对图中每个符号的消失,都应让他们清清晰楚,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三)教学
18、目标 1、让学生熟悉、理解图中的大括号、问号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稳固8和9的加减法,能够正确快速地计算;能运用所学的学问解决简洁的实际问题。 3、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在详细的情境和活动中体会加减法的含义,理解大括号、问号表示的意义。 教学难点:看图正确理解数量关系,精确娴熟地解决简洁的数学问题。 (五)教具学具预备 课件、学具图片、小棒等。 二、说学生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奇怪、好玩,大局部学生对猜谜语、帮忙小动物解决问题有极大的兴趣。经过两个月的常规培育,学生的听课习惯正在逐步的得到标准,有了
19、初步的数感和问题意识,但发觉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力量、语言表达力量还很欠缺,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加强训练。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情境教学法。 生动、熟识的生活情境可以使数学由抽象变详细,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因此,我们要积极创设学生熟识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去感受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由于本课第一次消失大括号和问号,学生理解其意义有肯定困难,因此在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宠爱的小动物企鹅在冰山上玩耍的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体验到用数学解决身边实际问题的胜利喜悦,找到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另一方面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
20、、发觉学习法。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应仅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加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经受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经受收集、处理信息,进而提出问题的过程”。教师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时机从熟识、宠爱的情境中发觉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制造”的时空,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探究的愿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沟通等活动,发觉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以仆人的身份参加了学问的发生、进展的全过程,是一个发觉者。 3、指导学生学会数学语言,培育学生表达数学语言的力量。 语
21、文课有文字语言和口头表达的语言。数学同样也有表达的语言。它包括对概念、定理等的文字表达语言和符号表达语言、解题中的规律推理语言、几何中的图形表达或画图语言及列表表达的语言。所以数学中的文字表达、符号表达、图表描述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数学王国,及魅力无比的内在思维形式。所以要学好数学,明显要学会这些语言的表达形式。不但要读懂这些语言,而且还要会表达。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现信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可以加深对所学学问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力量,有利于进展学生的规律思维。 4、充分发挥了多媒体的优势。 多媒体帮助教学,有其直观、形象而又生
22、动的特点。在本课教学中,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图画应用题,用语言表述已知条件和问题,学生承受起来比拟困难。运用多媒体帮助教学,从直观形象入手,动态展现学问的产生和形成过程,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想玩猜谜语的嬉戏吗? 师:“白衬衣,黑大褂,走起路来左右摆,冰天雪地也不怕。”猜猜是什么动物?(企鹅) 师:你们喜爱企鹅吗? 师:知道企鹅生活在哪里吗?(南极) 师:今日,得意的企鹅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想请小朋友们帮助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你们情愿帮忙小企鹅吗? (玩猜谜语的嬉戏引入,一方面吸引学生的留意力,另一方面通过观看图片让学生了解企
23、鹅生活的环境,以增加学生的感性熟悉。)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师:比一比,看谁今日上课最仔细,帮小企鹅解决的问题最多。 1、教学第一幅图。 出示第一幅图。 (课件出示冰山上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原来有3只企鹅,又来了6只企鹅。 师:那么谁能帮忙小企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呢? 生: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谁能当小教师,把刚刚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说一遍。 师:在图上怎样表示刚刚提的问题呢?(消失大括号和问号。) 现在图上多了什么符号,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 教师边指边告知学生:“大括号”,“问号”。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答出:“大括号”的样子似乎
24、要把上面的这些企鹅怎么样?(生:合起来。) 师:“问号”的作用是什么? 生:要求的问题。 师:对,要求的问题是“冰山上一共有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一共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 (把算式写在作业本上,并汇报。) 师:哪个小朋来跟大家说说你的算式? 生1:我的算式是6+39(只) 生2:我的算式是3+6=9(只) 师: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答复得更完整一些吗? 生:6+3=9(只),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太棒了,就要像这样说得完整、明白。 师:那么多同学都在帮企鹅解决问题,企鹅们可快乐了。 2、教学其次、三幅图。 (1)出示其次幅图。 师: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一说,你从图中得到了什么信息?
25、(冰山上一共有9只企鹅) 师:你是怎么知道有9只企鹅的? 生:我是数出来的。 生:我看到大括号下面有“9只”。 (2)出示第三幅图。 师:9只小企鹅在一起,真喧闹呀!它们在商议着玩捉迷藏的嬉戏。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认真观看,图上有什么变化? 生:藏起来一些企鹅,还有三只企鹅在外面。 师:谁能把这两幅图的意思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你想提个什么问题来考考大家? 生: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 师:教师把你的问题在图上表示出来。课件出示:“冰山后面有?只”这个“?只”是问哪里的企鹅呀? 生:问我们藏起来几只企鹅。 师:要想知道冰山后面有几只企鹅,该怎样计算呢? (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发觉:要求的是“冰山后面有几只
26、企鹅?”这个问题,要用已经知道的数学信息来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生4:93=6(只),冰山后面有6只企鹅。 (组织学生争论图中所呈现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内容,找到已知条件和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并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学生是第一次解决类似的额问题,所以对图中每个符号的消失,都应让他们清清晰楚。这个环节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3、比一比,发觉规律。 师:生活中有些问题需要用加法解决,有些问题需要用减法解决。那么什么时候用加法,什么时候用减法呢?请与同桌同学争论一下并汇报。(把两局部合起来就用加法;从总数中取出一局部就用减法。) 4、反应练习练一练第3题。 课件
27、出示题目。 师:请同学们看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生仔细观看后,说一说。 师:谁知道这道题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生:房子里有几只兔子? 师:要知道“房子里有几只兔子”该怎么计算呢? (学生解答,教师板书:752(只),房子里有2只兔子。) (这道题原来是练一练的第3题,我把它提前是为了准时地稳固和反应,帮忙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 (三)动手操作,稳固练习 1、试一试:课本第36页的试一试。 用学具图片或小棒,两人一组,一个人摆,另一个人依据摆的状况进展填数,再汇报,教师讲评、展现。 (让学生预备8、9个圆纸片,自己先摆一摆,然后依据摆的状况进展填数,以降低学生练习的难度。) 2、练一练。
28、第1题:口算。学生独立完成。 (四)全课总结 今日这节课我们熟悉了两个新朋友:“大括号”和“小问号”,以后做这类题时要仔细看题,选择适宜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五)嬉戏 猜一猜。把预备好的图片板(9个圆点)任意盖住局部,先请同学们说算式,再逐步削减一个圆点,师生互动进展嬉戏。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分与合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这局部内容主要练习8-10各数的分与合的过程。第2题用“猜”的形式稳固对10的分与合的理解;第3题综合了8-10各数分与合的内容,让学生在嬉戏中进一步熟识8-10各数的分与合。第4题让学生应用对8-10各数分与合的理解填空;第5
29、题通过富有情趣的练习形式,启发学生敏捷应用数的分与合的学问合理作出选择。第6题是通过填一填,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条理思索的重要性。第7题是写数练习。这一局部内容为以后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奠定了很重要的根底,为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和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打下扎实的根底。基于以上熟悉,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通过好玩的嬉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开心的活动中稳固运用学过的学问。 2、培育学生的动手实践力量、语言表达力量和合作沟通意识。 3、进展学生的有序思索和分析、推理等力量。 本节课的重点:在把握10以内数的组成过程中,形成“分”与“合”的思想 本节课的难点:形成“分”与“合”的思想,为
30、以后的加与减的学习打根底。 二、说教法: 1、情景教学法练习课是很枯燥的课型,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需建立在学生的认知进展水平和已有的学问阅历根底之上。因此情景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学问背景,本课我设计了一个蚂蚁旅行的故事贯穿整个练习,让每一个练习都联系起来,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觉枯燥,培育了学生的观看力量和语言表达力量。 2、发觉法:在分一分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发觉出有次序有条理的分法,自己发觉出分与合的联系。从而把握一些自己整理学问的方法。 三、说学法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仿照与记忆,动手实践、观看比拟以及合作沟通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
31、要方式。实践操作法、观看比拟法也是本节课中学习练习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1、观看法:在消失实物或是画面时让学生用完整的语方表达出来是很好的学习方法。观看目确实,比方怎么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将各种可能的分法全局部到?先要观看再思索,不仅给学生独立思索的时机,而且教给学生观看的思维方法。 2、实践操作法:儿童思维的进展是从详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他们需要通过种活动来学习学问,进展自己的才智。因此,在练习的时候,通过学生动手摆一摆。找一找,亲身感知,稳固数的分与合,从而小结出数组成的规律与方法。培育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得学问的力量。 四、说教学程序: (一) 情境引入: 由于学生对分
32、与合的学问已经接触许多,所以先设计每个学生完成一个分与合的练习。这样有竞赛的状况下,抓住孩子爱玩的特点,积极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将分与合的题贴到黑板上,学生就利用这些教具进展有序的分解。再小组利用学具进展活动,完成课本第一题,组织沟通,要求学生有条理地进展表达,并提示学生从分与合这两个角度分别说一说。 (三) 玩猜一猜的嬉戏:师先示范,在纸上写上10的分解,让学生来猜;然后小组进展活动。先由一人在纸上写好一种分法,再让其他同学猜。这样既可稳固有关数的分与合学问,又可以增加学生的练习兴趣。 (四) 第三题,我将它改成放风筝的嬉戏。说说8-10各数的分与合。在教师示范后,放手让学生自
33、己来出题。 (五) 每个学生身上都有个号码,第五题的时候,让学生自己去找朋友。练习时,可以一座房,一座房地考虑。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让学生有兴趣去参加教师所设计的活动。 (六) 由于事先正好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所以第6题让每个组的学生都来种一棵小树。提示学生有次序地填写。从下往上,左边的数由大到小,右边的数由小到大。再让学生按挨次说说各数的不同分法,帮忙学生娴熟把握。 (七) 写字练习穿插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动中能静一静。 (八) 小结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试验本第24-25页:数龙百的数列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目标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
34、数学、学数学、宠爱数学.让孩子们通过用100以内的数和根本图形来描述、探究实际生活中积存的阅历片断,从实际生活中引入概念与方法,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并解决之,逐步形成“数学化” 的力量。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20的数列,学生对数列已经有了初步的概念,并且初步理解并把握了找20以内相邻数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课题内容的学习作了充分的学问铺垫和思路孕伏。教材编入这一局部内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稳固找一个数的相邻数的方法,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在把握找相邻数的根底上,会找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从而进展推算练习,进展学生的分析推理等力量.为进一步学习百以内的加减法打好坚实的根底. 依据教材
35、内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1,-1得到邻数,结合数射线进展凑整. 难点: 回到整十数和进到整十数。 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及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熟悉百的数列。 2、能找出相邻数,并知道邻数的由来。(+1,-1) 3、结合数射线进展凑整、推算的练习。 4、培育学生推算、归纳的力量。 说教法: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力求表达合作沟通,培育创新意识”这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主要采纳多媒本演示,组织争论探究,引导合作发觉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到学习的全过程来并做到“有所争议、有所发觉、有所创新”,构建活动化的全过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空间中做数
36、学、学数学、宠爱数学.同时亲身体验胜利和愉悦。 二、说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熟悉,本节课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指导学生把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观看的方法,通过观看数龙上的各个数,找一个数的的相邻数,从而得出一个数的相邻数可以用+1和-1的方法得到. 2、推理的方法:从小袋鼠怎么样跳回到40与怎么样进到50,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普遍,总结出一个数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一个整数规律.,从而进展推算练习. 3、尝试法,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找出与一个数相邻的整十数,然后再通过小袋鼠与小青蛙演示,来验证自己的结果,最终总结出回到上一个整十数与进到下一个整十数的方法
37、.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今日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其次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熟悉、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熟悉的根底上进展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学问都是学习其他计算学问的根底,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娴熟地进展计算。过
38、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语言表达力量以及合作意识。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念。 3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5教学预备: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一个) 二、说学情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拟精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熟悉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拟好的根底。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肯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留意力很简单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
39、中借助课件帮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发觉法 四、说教学过 (一)复习 1利用卡片进展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力量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看图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应练习 课本第70
40、页“试一试”和“说一说”。(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书上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认真观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预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为了照看几个承受力量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意承受力量较快的学生。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过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稳固练习的时间不充分。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
41、 篇7 一、教材分析 1.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为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熟悉,并学会直观比拟一些物体长短的根底上来学习一些计量长度的学问,帮忙学生熟悉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熟悉线段。 1.2教材学问构造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主要有两方面的学问,首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介于同学们对日常生活中详细的物体长度有直观的理解,所以本节课着重点应放在借助实际动手测量来帮忙他们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国际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便利他们以后对测量的学习和应用)
42、 二、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学习,已经熟悉了100以内的数,学会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熟悉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熟悉了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这些立体图形,熟悉了人民币,并学会了一些简洁的统计方法。这些学问储藏和学习习惯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新学问打下根底。 三、教学目标 (一)学问目标: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得出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熟悉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厘米和米的进率关系。 力量目标: 能选用适宜的测量工具进展测量。 情感目标: 1、进一步培育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
43、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是统一长度单位以及厘米和米。本节课先由测量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引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注意学生动手力量的培育,通过种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熟悉。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经养成肯定的学习习惯,由于年龄较小,好动、好玩、奇怪心强,依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爱、熟识的嬉戏情境、活动情境,以激发他们的奇怪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充分去感受、发觉猎取新学问,此
44、外还采纳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法,实现学生的多样化学习。 学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表达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脑,在课堂上采纳多种形式的活动,让他们在主动参加、自主探究以及合作沟通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六、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在古代,就有了计量的需要,最初是直接比拟。比方,拿两条绳子比一比哪一条长,有时很不便利,人们就选取自己身体的一局部长度作为计量的标准,把要比拟的物体同身体上选定的那一局部长度来比拟,这样就产生了计量的单位。如一寸、一尺就是依据人体的一局部长度来确定的,把中指顶端一节定为一寸,把大拇指和中指张开的长度定为一尺(现在叫一扎)。裁缝在量一块布的长度的时候,有的用脚,有的用扎。同学们看这座美丽的房子,我们想知道它有多长,也需要来量一量。 (2)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现在我们来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度,有的同学选用小方块,有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