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力的教案3篇(力的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力的教案3篇(力的教案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关于力的教案3篇(力的教案设计)关于力的教案1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
2、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
3、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
4、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
5、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6、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
7、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
8、后边推车。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
9、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
10、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11、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学生活动小组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关于力的教案2 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确定之后,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富有成效,直接影响着学生知识的掌握
12、、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并对于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科 学地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从已知到未知,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概念 、进行判断和推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能力。有助于使学生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学会学习,学 会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实验教材不是简单地呈现例题结语习题,而是既体现学生学习知识的顺序,又体现了较科学的教 学方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了条件。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改进教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谈自 己的一些看法。 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改进教 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13、 从具体到抽象是儿童的认识规律,感知是思维的起点。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感性认识,通过“操作”这一 外部程序的“内化”,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例如在计算教学中,教“100以内数进位加法”(口算): 28+5=? 算理时采取以下方法进行:(打出投影片1) (附图 图) 28+5图(感性认识)教师点拨启发(知识迁移)应该怎样计算?学生根据“10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口 算)的计算方法,很快说出把28分解成20和8。这时教师打出投影片2(形象思维)到此步教师再引导:下步还 应怎样计算? (附图 图)学生根据20以内数进位加法的知识很快说出先把8与5相加等于13。教师把片2抽拉成片3, 这时水到渠成:20
14、+13=33,到此教师把上述感知(即演示)过程与学生一起写出下列思维过程(抽象思维): (附图 图) 想: (附图 图) 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100以内数(口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即算理)。 再如:在教“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四册教材40页)(长宽)2公式推导采取以下五个步骤进行。 1.找:在下面图形中找出长方形。 (附图 图) 2.描:从一点开始把长方形图形用蓝笔沿长方形四周描一描。(事先准备好的学具) 3. (附图 图)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突出两个长和两个宽相等) 4.摸:引导学生摸学具的周长,摸课本和书桌的四周。(帮助学生建立长方形周长的概念) 5.推导:例
15、1、用一段铁丝围成一个长6cm,宽4cm的长方形。把这段铁丝拉直,它的长度是多少cm?教师出 示下列图形(教具)(1)(表象) 教师用一条线绳围成的长方形一周,然后展开如(2)。得出这个绳子就是这个铁丝的长。强调这个绳子就是 长方形的周长。这时,教师用示意使长方形的长与宽展开周长的长与宽一一对应。启发学生怎样求这个铁丝 的长是多少cm?(多种计算思考方法) (附图 图) (1) (2) 生:列式1. 6cm+4cm+6cm+4cm=20cm 生:列式2. 6cm+6cm+4cm+4cm=20cm 62+42=20cm 生:列式3. (6+4)2=20cm 师生通过四个算式的比较对照,最佳算式是
16、3,进而归纳出(长宽)2这个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抽 象概括得出结论)。 在教学中采取操作感知理解的方法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即动作直观表象概念 概念系统。充分体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思想,符合学生学数学的认识规律。“动作直观 ”是认识的起点,“表象”是在操作和观察等活动基础上,在头脑里形成事物的初步形象,是知识形成的中介 ,最后才在头脑里将获取的“表象”进行深加工整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概念”。它要求教 师必须加强直观教学和学具操作活动,丰富学生知识的“表象”,促进其理解,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让学生 说算理和公式的由来,这样使内化了的外部程序,经过大脑加工
17、转化为外部语言,这样较好地培养了儿童逻辑 思维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教材优势,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于教学过 程的始终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教师以知识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长期培养 的结果。我们要有意识地结合教材内容把培养逻辑思维贯穿在不同年级、不同的教学环节之中。 1.从认数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儿童是通过具体的物体理解抽象的数,认数中包含了对数形、数义、数序、大小比较及数组成的理解。教 材按着数的自然顺序,采用在原数上再增加1得出新数;新数减少1就得原数,使学生获得新数大于原数,原数 小于新数的认识,这样学生既建立了基数的概念,又增强了对数序的认识
18、,对“增加”、“减少”含义的理解 也起到铺垫的作用。 教材从认数2后运用图的直观作用,让儿童在“相等”的基础上认识“不等”,同时认识表示相等和不等的 符号(、)并用符号表示新数大于原数,原数小于新数,这样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加强学生对数的大小 及顺序的理解。从认数7以后出现了式与数大小比较,从图到式、从式到数使学生感受到式与数、数与式大小的 比较是数与数大小比较的发展,式只不过是表示数与数间的关系。这样的编排对加强数的认识,渗透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是极有利的,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好起点。 关于力的教案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的积极性,使幼儿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
19、2、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小鸭、小猫的手偶各1个。 2、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一张,或者用积木搭成的动物园。 活动重难点:理解故事内容,体验快乐情感。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认识新朋友,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1、教师模仿小鸭的叫声,并做寻找声源的动作,找到小鸭后,发出“奥,是小鸭”,然后面向幼儿发出“嘎嘎嘎”的声音,出示小鸭宝宝和小鸭妈妈,并和幼儿打招呼,用手 偶去挠幼儿痒痒,或让幼儿抱抱小鸭的手偶。 提示:配班老师藏在桌子后方,听到模仿动物发声后,慢慢将小鸭的手偶放在桌子上。 2、教师出示“动物幼儿园”的背景图,向幼儿说明小鸭是动物幼儿园的孩子,他们在幼儿园可开心了,
20、我们一起去看看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 二、观看小鸭上幼儿园的情景片段,体验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带来的快乐 1、教师左手套上小鸭宝宝手偶,右手套上小鸭妈妈手偶,藏在桌子背后举起左手和右手,开始情景表演。 提示:教师表演讲述:公鸡叫“喔喔喔”,慢慢举起小鸭妈妈,说:“鸭宝宝,起床了,妈妈要上班,鸭宝宝要上幼儿园了。”慢慢举起小鸭宝宝,对着鸭妈妈说:“妈妈,我来了,我上幼儿园了,嘎嘎嘎。”鸭妈妈送鸭宝宝上幼儿园,遇到了猫宝宝,鸭宝宝说:“猫宝宝,早上好。”猫宝宝也对鸭宝宝说:“鸭宝宝,早上好。”它们一起哼着歌儿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到幼儿园门口了,鸭宝宝向老师问好
21、:“老师早。”然后,向妈妈挥挥手说:“妈妈,再见!”鸭宝宝有礼貌,老师喜欢它。 注:配班老师戴上猫宝宝和猫妈妈的手偶,配合主班老师表演。 2、教师引导幼儿回想故事内容,提问:故事里,鸭妈妈去哪里了?鸭宝宝又去了哪里?谁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路上遇到了谁和谁?它们是怎样叫的?老师为什么喜欢鸭宝宝? 3、教师和配班老师模仿鸭宝宝和猫宝宝,相遇时,相互问好,然后,哼着歌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妈妈要上班,我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嘎嘎嘎,喵喵喵”。 4、引导幼儿扮演小鸭和小猫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让幼儿获得快乐的情绪体验。 三、转移经验,启发幼儿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1、教师引导幼儿再次回想,小猫和小鸭是怎样上幼儿园的?今天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2、教师戴着小鸭手偶,表扬小鸭真是个好孩子,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谁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也是个好孩子。 提示:注重引导幼儿说“我像小鸭一样,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延伸活动: 1、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教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见人要问好,养成爱讲礼貌的好习惯。 2、教师要给幼儿创造快乐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形成乐观开朗活泼的性格。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