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3篇) 大年初二晚上,无聊之余翻看手机网页时,看到头条上对倪大红教师扮演的伏生赞不绝口,虽不知伏生是何人,但看着网页上的图片,不觉便被吸引,仔细阅读完才知道是央视新出的春节档大型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时兴起,便想看看演了什么,翻开爱奇艺app搜寻出来,点开看了几分钟,不觉就被节目开篇的精彩讲解所吸引。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典的古体字为:上边是“册”,下边是“几”即为几上放着书。这样的讲解很明朗的说明白何为“典”,让人印象深刻! 开篇叙述了尚书传承至今的困难不易,叙述了古代文人先贤们爱书、护书、传书的故事。尚书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 节目通过古代读书人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
2、宁的古今对话,通过古代场景伏生护书、讲书的事迹,大禹治水患定九州、周武王牧野盟誓的演绎与现代图书馆孩子们背诵禹贡场景的相互切换,将护书讲书传书的故事有序的叙述出来,让人看懂故事的同时不免产生共情。同时也对曾经学习过得故事、看过的书籍有了更深刻的熟悉,不再只是存在于脑海中的故事或者看过的只知其字不知其义的文字了。 以前只知大禹是出名的贤君,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还知道了他划定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如节目中古时护书人伏生所问:华夏为何是一体?现代读书人撒贝宁所答:自古是一体。让人泪目,是啊,华夏自古是一体。 只知武王伐纣建立周朝,不知商
3、纣决战的牧野盟誓,通过演员们铿锵有力的宣誓,对那些简洁的字句有了直观的认知,原来是这样的热血沸腾啊: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以读典是多么重要啊,作为当代的年轻人,我们不仅要读典、学典、还要传典。 记得小时候,都是妈妈边干活边教我学习诗歌。从简洁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到简单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再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等等,通过这样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妈妈有意无意的言传身教,使我对这些诗歌印象深刻,记忆犹新外,更对诗歌有了一种本能的喜爱,现在闲来无事时也会翻
4、上一两篇。 我想小时候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应当是很重要的,所以现在间或会和家里的小侄子一起相互提示着背背诗歌,以激发他对诗歌的喜爱。我想这也是对于经典的一种传输吧! 所以我们在学习经典的同时,向四周的亲人、朋友、同事去传播,邀请他们中感兴趣的一起学习,从而有更多的人来读典、学典、传典,应当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吧!如节目中伏生随着现代读书人来到现代图书馆看着小孩子们在背诵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时泪目的那一幕,他应当是欣慰的吧,由于他及家人历经困难爱护的书,传承的书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并且为后人所学习。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在云端下载书来看了,人人都可以学书、传书了! 观看典籍里的中国心得感想
5、篇二 近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首期通过演绎汉代伏生传尚书的感人故事,在古今对话、时空转换中,让尚书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进入群众视野。节目不仅呈现了精彩的舞台演出,更着力于呈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 让尚书的奥义可感可知 “说来不是我舍命护书,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护书!” 节目中,演员倪大红扮演的“古代护书人”伏生,是叙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撒贝宁则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他们又共同遇见了四千多年前治水分九州的大禹、三千多年前牧野誓师的周武王。 选择尚书作为节目的开篇,是由于尚书素有“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之称,记载了中华民族上古
6、时期从尧、舜、禹到夏、商、周的重要历史。翻开这本书,我们可以追溯到华夏文明的源头。 尚书共五十八篇,根据时间挨次编排分成四局部,虞书夏书商书周书。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三字经在介绍尚书时用了这样十二个字:“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即书的奥义充分地表达在典谟、训诰和誓命当中。这里说的是尚书的六种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典是先王们用来治国的典章制度,如尚书的第一篇叫尧典,记载了尧和舜治理国家的一些事情。谟是记载古时君臣谋划治国方略的言论,如皋陶谟篇就主要记载了舜和大臣们争论国家大计的对话。训即大臣对于君主的劝谏。诰主要是君主对臣民的告示、告诫以及劝勉。誓是在战斗时期的战前君主对将士的
7、发动令或宣战令。命就是君主所公布的正式命令。 荀子劝学中说“书者,政事之纪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说“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可见古人认为,尚书所记载的就是上古时期治国理政的大经大法,尚书和蕴含其中的治国抱负,早已成为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力气源泉。 翻开尚书,格言警句俯拾皆是:谈及官吏选用,有“知人则哲,能官人”“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要做到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无偏无党。处理对外关系时,应以“睦乃四邻”“协和万邦”为最高准则。围绕从政者个人的修身立德,有“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要从自身着眼,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矜细行,终累大德;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要从细节
8、着眼,从小事做起,做到兢兢业业、慎始慎终。而“满招损,谦受益”“有容,德乃大”“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些出自尚书的名句,其思想内涵更是早已超越为政的范畴,成为全体民众共同遵循的道德标准。 如何把尚书这样的上古典籍变成当代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典籍里的中国戏剧局部成为了节目突出的创新亮点,演员对角色的塑造堪称“出彩”,为提升节目的质感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此次担当典籍里的中国艺术总监,她认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中国国家话剧院责无旁贷!”此番创作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深入传统文化宝库、探得“宝贝”的根底上,以现代人的视角提取精神内涵,同时将多时空舞台与视觉技
9、术手段结合,让传统题材作品既保有传统的独特韵味,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借助电视节目与戏剧各自独特的表达优势,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才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展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让更多的观众感受到中华文明之光,感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力气。 禹定九州 华夏一体 节目中,反复诵读了禹贡开篇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几句。演员重现了大禹与先民治水的场景,他们仅有简陋的治水工具,却不畏洪水泛滥,誓要争天下安静。 然而正如节目中所介绍的,禹最大的功绩并不仅如此,在治水的同时,他还做了治理、考察、规划等一系列工作。通过这些工作开拓出一大片文明的土地,形成华夏文明的地理世界。在这个世
10、界里,处处都有禹留下的脚印,于是就诞生了“禹迹”这样一个名词,以此指代华夏这片文明地域。 可以说,禹迹是华夏疆域的第一个名称,先秦时期的人们普遍使用这个名称来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例如春秋时期的铜器“秦公簋”上的铭文就写着“鼏宅禹迹”。山东临淄齐国故城出土的“叔夷钟”上亦写有“处禹之堵”,这是齐灵公为封赏大臣叔夷而铸造的铜器。“鼏宅禹迹”“处禹之堵”这两句话其实意思根本全都,即居住在禹迹的范围之内。 伏生有这样一句台词:“茫茫禹迹,画为九州”。这句话出自左传,从这句话中我们了解禹迹与九州的关系九州是对禹迹的进一步分区。由于禹迹的范围太大了,人们在禹迹里还是分不清东南西北,于是把禹迹分成九个区域冀
11、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以后再说自己在什么州,就既说明了自己在禹迹里面,也说清了自己的详细方位。 为什么是九州?不妨看“州”这个字。州字在甲骨文里就消失了,字形中自上而下的三条曲线是“川”,表示河流;中间曲线上的小圆圈,意思是水所围绕的一块地方。所以,“州”的本义是指水中的陆地。而治水可以简洁理解为把水排走、开拓出一块块枯燥可居的地块,古人于是把“州”与治水这两件事情放在一起讲,由此传播开大禹治水、划定九州的故事。 九州中的一些名字今日还在被使用,如徐州、扬州、荆州等。虽然今日这些州的范围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位置仍旧与古代那些州有着直接的关系。有些州的名称则成为省的简
12、称,如河南简称豫,河北简称冀。 随着历史进展,九州成为华夏文明区域的代名词,其中包含两个最根本的意思。第一是地理范围。九州包括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局部地区,这是华夏文明最核心的地域。其次是完整性。九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域,就是最早被称作禹迹的那个地域。九个州,一个都不能少,少一个,华夏地域就不完整了。这一点深深地铭刻在华夏人的心中。 在节目的演绎中,主持人撒贝宁与伏生这样一番对话,让观众们心潮澎湃: “华夏为何一体?” “自古就是一体。” 中华民族的大地,和中国的文明、思想完全融合在一起。这片大地浸润了漫长的历史,其中的山、河、平原、湖泊,都不只是自然之物,而是有着历史的意蕴。悠悠千年,无
13、论世事如何变迁、朝代如何更迭,这份对原乡故土的朴实情感始终流淌在炎黄子孙的血脉之中。 民心即天命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伏生讲解的其次个故事来自牧誓,说的是周武王在牧野之战时领着众人念出出征誓词。舞台上,万军之中,周武王振臂一呼,众人齐声响应。在演员们的演绎下,仿佛古战场就消失在我们面前。短短的几句话气概如虹,让人感受到了势不行挡的力气。牧誓不仅描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也指明白武王伐纣的缘由,写出了兴亡之道。 典籍里的中国的创新之处,不仅在于戏剧化构造和影视化表达,其更大的创意是在主题立意上的交相辉映。大禹治水安民、武王为民伐纣等多场戏剧,始终围绕“民
14、惟邦本,本固邦宁”这一鲜亮主题绽开。 正如节目嘉宾、中心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介绍,“民本”这一概念即萌发于尚书。除了节目中提到的五子之歌禹贡牧誓等,在尚书多篇中均可看到,为政者们不仅提出了“民惟邦本”、“民心”为重的思想,并且也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笃行之。 翻开尚书首篇尧典,文中对尧帝的颂扬是同百姓亲密相连的。如:“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这是说,尧能发扬美德才智,使九族亲切和谐,还能公正地善待百姓人家。“百姓昭明”的“昭”字,本义是昏暗中消失一抹亮光,有引导光明之意,这是指百姓们从昏暗的日子里看到了曙光。“黎民”一词,最早消失于尧典,
15、“黎”从“黍”,是一穗聚有许多颗粒的小黄米。黎民指众多人民。“黎民于变时雍”是说众多人民也随着变得友好和谐了。可见,在尧典里,首领与人民的关系已讲得生动而富有深意。 尚书还记载了尧时期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皋陶。皋陶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帝王,同尧、舜、禹共同被后人并称为“上古四圣”。在皋陶谟篇中,他向大禹讲了执政九德:“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 通观九德,布满哲思和才智,均能表达出对待人民的态度。皋陶认为,能做到三德,就可以做卿大夫;能做到六德,就可以做诸侯;假如能把九德普遍施行于政治,使有德才的人担当职务,那么各种事情都会胜利。 大禹还曾向皋陶请
16、教:怎样才能使臣子们同心协力?皋陶则告知大禹最高执政者的四项要务:修身律己,教育亲属,知人善任,安民。前三项要务,都是为了安民,也只有做到了前三项,才能真正实现安民。 可以看到,在尚书这一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中,对人民的熟悉就已特别深入且特别才智。 皋陶的思想深远地影响了孔子,孟子等又把孔子的思想继承下来,如孟子直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其中也包含着四项,一是修身律己,二是要教育家属子女向自己看齐,做到这两项才有可能去做后两项,即治国并使天下太平。这与皋陶论“修身律己,教育亲属,知人善任,安民”,正是一脉相承,成为后世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毕生的追
17、求。 自尚书始,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本思想的传承与进展带来了不能无视的巨大影响和宏大力气。西方有许多城堡,惟中国有万里长城。长城为何要绵延万里?由于它身后的土地和人民需要它不像西方城堡那样只是为了爱护城堡内贵族的安全,而是要护佑全部百姓,为全部人阻挡战火烽烟。 “读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有册有典,以史鉴今,是中华民族之幸事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篇三 2023年2月12日,央视一档全新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了,开篇第一期叙述的便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里的故事,识读尚书,“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节目
18、设置了三个大舞台与甬道相连、采纳多空间沉醉式戏剧,穿越古今,当代读书人与古代华夏先贤对话的方式,叙述典籍里的故事,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这是一种“全新的创作理念,带给观众沉醉式的观看体验”。 尚书在整理、流传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人,假如没有他,就没有我们后来看到的尚书,他就是伏生,“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 在秦朝末年,兵乱大起,项羽火烧咸阳,国藏的书化为灰烬。为逃兵火,伏生与妻儿带上一车书回山东老家,却遭受兵劫,儿子护书,被乱兵杀死。天降大雪,伏生的妻子重病,女儿也几乎冻死,要烧书简取暖的时候,妻子却阻挡了,最终在他怀中病亡。待天下初定,伏生回家破壁取书,发觉书简
19、已朽毁,完整篇目仅余28篇。伏生咆嚎大哭起来:“我一生护书,未曾想书却因我残缺大半,我愧对先人,愧对我死去的妻儿。” 伏生对书那份崇敬之情,那份传承的期盼,全家人都舍命护书,这最是感人的情节,看着戏剧,眼泪忍不住就涌出来了。跟着节目走进尚书,感受到中国有着远古的才智和无穷的力气。 伏生跟当代读书人讲尚书中的禹贡篇目,大禹除了治水,还有更宏大的功绩是定九州,为华夏划分土地疆界,他顺着山势行走,砍削树木作为路标,以高山大河奠定界域。大禹13年来历经磨难,“禹迹”踏遍华夏,“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 一篇禹贡又让人看得热血沸腾,撒贝尔:“中华儿女能不尊敬大禹吗?”全场观众都感动地跟着呐喊:
20、不能,不能,不能。 晚年的伏生在山东老家一带传授书,后来汉文帝知道了,他想要伏生到朝廷讲书,但那时候伏生已经九十多岁,经不起舟车劳顿,汉文帝便派太常使掌故晁错到伏生家学习,倾听教导。 伏生同晃错讲书完毕,布满了期翼,语重心长地说:“今日借君之口,将书带回都城,望上古先贤之美德,传于天下,民本德政,福泽后人。” 伏生对书那份传承的期盼,深深地感染着中华儿女。 典籍里的中国以演绎为主、解读为辅的戏剧,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多舞台呈现形式,每个场景的精湛演绎让我第一次看就被吸引住了,被震撼住了,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后来,我又带着孩子一起看典籍里的中国,一起学习、传承我们的中国文华。每一遍都让我感觉震撼、心潮澎湃、潸然泪下。 节目中还有许多感人的,值得我们一看再看,仔细学习与传承。感谢祖国,感谢央视,我要一期不落地追下去! 上面内容就是一秘为您整理出来的3篇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盼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