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推举【教材解析】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以书信形式描绘富春江山水的美文。它以清丽的文字,明快的节奏,错落的韵致,隽永的意境成为山水小品文中的佳作,历久不衰。作为教材来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读懂它,品尝文章佳处,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增加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力量,积存文言语汇,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所要求到达的目的。 【学情分析】 对富春江山水的生疏,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然而文章美丽的语言会第一时间打动学生,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尝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唯恐是勉为其难。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 【教学目标
2、】 (一)学问与力量 1弄清课文中消失的常用文言词语的含义,培育初步阅读文言文的力量。 2积存文言语汇,反复诵读,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出口成章,培育文言语感力量。 3体会文章的“构造之美、语言之美、意境之美、志趣之美”,获得美的享受,培育审美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诵读带动课文内容的学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积存-感悟-运用”的学习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和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体会高洁的志趣,追求自由的情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学生对富春江山水可能是生疏的,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课前不妨让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富春江的介
3、绍,得到初步的熟悉,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其山水特点。教师也可利用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引入课文的学习。 例如一: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江山如此多娇,引很多骚人墨客吟诗作文,为今人留下了众多脸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如: “天下佳山水,古今推富春。”(元?吴桓赞) “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唐?韦庄) “三吴行尽千山水,犹道桐庐景情美。”(宋?苏轼) “一折青山一扇屏,一湾清水一条琴。无声诗兴有声画,须在桐庐江上寻。”(清?刘嗣绾) 这些都是历代文人赞美富春江的名句。可见,富春江早已为世人所熟知。其中最闻名的就是南朝梁代闻名骈文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仅用114字便生动逼真地描绘出富春江沿途
4、的旖丽风光,被视为骄文中写景的精品。吟诵此文,可谓美不胜收。 例如二: 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美,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今日我们要学习的这篇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板题)这篇虽是书信,却是一篇精彩的写景小品文。现在让我们一起品赏吴均笔下富春江沿途的奇山异水。请大家翻开课文,先看看解释,说说吴均是何许人也?(学生说后,屏幕展现简介) 例如三: 大屏幕出示富春江山水图片。 富春江,全长110公里,一头连着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一头连着人称
5、“归来不看岳”的安徽黄山。而富春江本身又是那么富有奇妙的魅力,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和那旷古悠远的历史遗迹缀连成片,相映成辉,有人赞美富春江“揽天下奇景于一身”,这或许有些夸大,但人们称她为中国的黄金旅游线却并非过誉 富春江有山有水,水中有山,山绕水生。为旅游风光中少见。来这里旅游,既可登山揽胜,又可泛舟荡游。南朝闻名的文学家吴均在巡游完富春江的风光后,就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及文体简介 1文体 南朝时,我国文坛上盛行着一种讲求辞藻华美、声律和谐、词句整齐对偶的骈体文,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
6、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精彩的写景小品文。题目中的“书”指信。 2简介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粱文学家。出身贫寒,好学,有俊才,通史学,善诗文。其诗清爽,且多反映社会现实之作。其文工于写景,文辞清爽挺立,不少人仿效他的文章,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朱元思的书信节选,全文已散佚,朱元思其人其事皆不行考。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语言美。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看画面及文字,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留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急湍轩邈泠泠戾天鸢飞经纶横柯 2请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
7、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留意的地方: (1)留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尝文中的意境。 (2)留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留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留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漂浮,任意东西。”固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自由读,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本文是骈文,请找出文中消失的对偶句,并说说它们的妙处。 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
8、给世务者,窥谷忘返 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比照立意、相映成趣,读来琅琅上口,节奏感极强。 4学生齐读课文依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正确效果。 四、师生相互质疑,疏通课文文句 读完文章我们会发觉全文可以分为三局部,齐读第一局部,四人一小组争论学习字词。 学生自读课文,对比解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争论沟通,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察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争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答复,也可请教师答复。 4教师指导学生积存词语,理解文句。 教师任选几位同学答复。 五、布置作业。 其次课时 一、复习提问 二、理清课
9、文构造,感受构造之美。 1、学生朗读课文,思索: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全文都围围着这两句话在做文章。 2、这两句是对富春江景的概括赞美。然而仅仅发出赞美并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怎样详细描绘富春江景的呢?谁能发觉写景的规律? 提示:下文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明确:分“奇山”和“异水”两层来写,先写异水后写奇山。 教师在学生答复根底上,利用板书明确: 总写 奇 山 异 水 分写 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静态之美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态之美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视觉)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10、(听觉) 3、第一节除了总写富春江山水的特点之外,还写了什么?请依据提示找出相应的句子。 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江上放舟的自由情态:从流漂浮,任意东西。 行舟的路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4、由此可见,文章在构造上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先总后分。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画,将一幅天高气爽、颜色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使人觉得天光山色仿佛在目。既境地阔大,又画面清爽,心情伸展。“从流漂浮,任意东西”写出对景物沉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接着,在进展详细描绘之前,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知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
11、大兴趣。 再分写:首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三、学习描绘方法,感受意境之美。 过渡:如此奇异的山水,并不是用摄像机拍摄下来的,而是用文字为我们描绘的,那是怎样详细描绘这奇山异水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讨论吧! 1、富春江水的“异”表现在哪里?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出景物特点。 明确:江水清亮: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江流湍急(气概磅礴):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从动静角度看,这两个方面分别写静态还是动态? 师:从以上句子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清亮透亮的静态美和一种气概磅礴的动态美。富春江水的清亮,使人的心灵仿佛也变得透亮而无杂质了。富春江水的汹涌急流,不得不让人的心情随之澎湃!
12、可以说不仅仅是用眼睛在观看美景,而是在专心灵去感受美景。对于水之“异”,不是空洞抽象的赞美,而是通过详细事物-游鱼细石来表现的,显得非常有力。这是我们作文时要学习的。 3、又是如何写“奇山”的呢? 生: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师:除了直接写山。通过描绘几种景物来写奇山? 生:山峰、泉水、鸟叫、蝉鸣、猿啼、树木。 师:从人的感觉角度看,这里分别运用了什么感官? 生:视觉山峰、树木 听觉泉水、鸟叫、蝉鸣、猿啼 师:从修辞角度看,这里又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生:拟人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对偶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
13、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小结:这里运用奇妙的想象力采纳拟人化的手法来写雄奇的高山,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成动态美,“负峰”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给予生命活力,使它们显得生龙活虎,使人感受到大自然那种剧烈的生命力;而清泉的吟唱、好鸟的欢歌、知了的鸣叫、猿猴的啼鸣声交错在一起,构成了一部大自然的协奏曲,多么令人心旷神怡!(你从泉声、鸟声、蝉声、猿声中听到了什么?提示:听到了欢快的声音,生命的颂歌,一个喧闹、和谐、欢快、祥和的世界。) 师:写山中各种声音,有什么作用? 生:外表上喧闹特别,其实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师:大家还学过运用此种写法的诗句吗? 生:万籁此俱寂,但余钟
14、磬音。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文章的最终两句描写了山上的树木,齐读这几句,思索:抓住了树木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生:树木茂盛 师:这四句是写山谷中树木蔽天,景象幽深,阳光只间或从疏枝叶隙间漏射下来。这种境地给人一种清幽、安静之感;枝繁叶茂,又给人以欣欣向荣、积极向上之感。可以说是对上文的一种补充。 四、探究文章志趣之美,可提出如下问题。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中国历代写景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从只言片语的谈论中,可以看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先找出表现情感的语句) (触景生情,生出哪些感慨呢?) 生1:“从流漂浮,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
15、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满意,流露了舒适的心境,呈现了旷达的情怀。 生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相互轩貌”两句,给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对自然、自由的喜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生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通过衬托强化了山水迷人的力气,更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吵闹繁杂做比照,含蓄地否认了申诉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憧憬,也传达出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使政治失意的产生退隐之心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这几句采纳了对偶的句式从内心感受来写富阳美景对人的心灵的净化,真可谓“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16、”!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呢?遭受了什么,令他不禁想回归自然,消极遁世呢? 明确:(介绍)编撰史书,触及当朝皇帝痛处,被毁书罢官。在现实社会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想回归自然,拘束逍遥,任性得意。跟陶渊明归隐田园有相像的心路历程。 教师总结:文章表现了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局部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外表。从本人的生活经受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特别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躲避现实。固然情感的抒发与文
17、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比照,确定前者而否认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五、总结归纳 问题:朗读全文,争论总结此文为什么写得如此胜利? 明确: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 (动静结合、声静相衬、有声有色、光影摇曳) 写景有法给予生命,情景相生 骈体文的优点在此文中突显: 句式整齐、节奏鲜亮、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六、写景训练 七、拓展延长 以下供应三种方案,可依据学生的详细实际和兴趣取向有所选择地进展。 1马克思说:“人制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制造了人。”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改造自然,美化自然,使之成为适于人类生存的美妙环境。另一
18、方面,美的自然环境也能美化人,即人类受教育和陶冶而变得更完善、更高尚。请结合这段话谈谈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理解。 思索提示:这句话中虽然流露出奋勉图强,但因终未显达,有些消极遁世的思想心情,但所蕴含的自然美的审美情趣,教育意义是不容无视的。你看,那些汲汲于追求个人名利,四处奔跑,苦心经营的人,面对“负势竞上,相互轩邈”的奇峰,倾听“泠泠作响,嘤嘤成韵”的美声,不禁心旷神怡,移情于山水而冷淡了功名利禄之心。 2、补写一封构造完整的书信 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拟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止。而且这种文体直
19、到清末依旧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可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封构造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元思兄台鉴: 当阳一别,忽忽数月,不甚思之。前日余自富阳沿江而下,观两岸之景甚美,笔录之,与君共享。 惜时间匆忙,美景不再,望兄珍重。 弟叔庠敬上 3、话题链接人与自然 同学们,吴均的一篇与朱元思书如同一曲高山流水,晴日、蓝天、碧水、青山,蝉抱高枝、猿跃林间,使人读后禁不住也流连忘返,心中不禁默叹:自然,带给我们的,
20、不仅仅是丰硕的果实,更有一种怡人的心性,一种淡忘功名利禄的自然之心。同学们,面对自然,你的感受又是如何呢?一千多年后的今日,我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文中的世界,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请你就“人与自然”这个话题谈一谈你的思索。 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沟通,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过失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尝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多媒体显示)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4)急湍甚箭,猛
21、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6)负势竞上,相互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尝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赐予表扬。 明确:(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慢慢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地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亮,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由于“缥”是苍青色,假如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行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观察实属不
22、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外表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尝,即可看出用词的重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简单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给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人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气
23、、活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共性清楚。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全部的音禹,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辨别出它们之间微小的区分,文笔显得精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响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课后反思】 长期以来,由于文言文简约、精深,使学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难,所以,文言文是不受学生欢送的。加之,过去的
24、老教法又过分注意传授文言学问,将文章肢解的七零八散,只见字、词、句,不见文章整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的反感和恐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学习文言文时,能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根本内容,背诵肯定数量的名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文言文当作文章来读,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整体感知作品,加深对作品内容的熟识和记忆,要培育文言语感,在诵读中置疑,与古人对话,承受古代作品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制造思想的火花。因此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就是“积存-感悟-运用”的过程。在教学与朱元思书时,笔者特殊留意了语言的积存和感悟,重视诵读对感悟文章内容的作用,在诵读中质疑、探究是解决疑难、理解课文的好方法。 比方,学生在读的过程中
25、,就主动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文章的开头对富春江山水特点的概括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那么后面为何先写水,后写山?文章的标题显示文体是书信,而文章的内容却是写景的,这是否冲突,可否为文章换一个题目?可见多读,就有感悟,为学生搭建好探究的平台,就能产生思想的火花。在课堂上解决记诵,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又为课文内容的学习铺平了道路,更培育了文言语感。用沟通古今的方法拉近了古今距离,积淀了高雅语汇,学习文言文,是学生体会学以致用的最好方法。本课拓展延长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制作明信片,将课文的语句或名人赞美富春江的语句协作画面,激发了学生再创作的兴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学会开掘美、享受美,体会收获美的成就感。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