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不锈钢晶间腐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4不锈钢晶间腐蚀.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编号:创 凤呜大王*材料腐蚀与防护结课作业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报告班级:成型 1303 班姓名:赵旭男学号:20232336304 奥氏体不锈钢是指在常温下具有奥氏体组织的不锈钢,钢中含 Cr 约 18%、含Ni 约 8%、C 约 0.1%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它是一种很常见的不锈钢材料,业内也叫做18/8 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无磁性而且具有高韧性和塑性,但强度较低,不行能通过相变使之强化,仅能通过冷加工进展强化,具有良好的易切削性。304 奥氏体不锈钢的防锈性能比 200 系列的不锈钢材料要强,密度为7.93 g/ 。它在
2、耐高温方面也比较好,最高可承受 10001200。它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和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加工性能好且韧性高, 被广泛应用。适用于食品的加工储存、家庭用品、汽车配件、医疗器具、化学建材,农业船舶部件等。304 奥氏体不锈钢中最为重要的元素是 Ni 和 Cr,但是又不仅限于这两种元素。对于304 奥氏体不锈钢来说,其成分中的Ni 元素格外重要,直接打算着它的抗腐蚀力气。它正是由于有足够含量的铬,其保护性氧化膜是自愈性的。当其薄膜破坏时, 重形成的保护性氧化薄膜。致使它能进展机械加工也不失去抗氧化性能。然而当金属含铬量不够或某些缘由造成不锈钢晶界贫铬,就不能形成保护性氧化膜。这就说明不锈钢之
3、所以不锈,关键在于要有足够的铬和足够的氧。此外,Ni 与 Cr 协作,在不锈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Ni 在不锈钢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其转变了钢的晶体构造,形成奥氏体晶体构造,从而改善和加强 Cr 的钝化机理,其抗晶间腐蚀力气得到提高。表 1CSiMnPSCrNiN3040.0101.02.00.0450.0318.0/20.08.00/10.00.103470.081.02.00.0450.0317.0/19.09.00/13.00.103210.081.02.00.0450.0317.0/19.09.00/12.0304、347、321 钢的化学成分表格 1(%)奥氏体不锈钢在很多介质环境中简洁发
4、生晶间腐蚀、点腐蚀、缝隙腐蚀、应力腐蚀、腐蚀疲乏等腐蚀类型。在其中参与不同元素可得到不同特性,加Mo 改善点蚀和耐缝隙腐蚀,降低C 含量或参与 Ti 和 Nb 可削减晶间腐蚀倾向,加Ni 和 Cr 可改善高温抗氧化性和强度,加Ni 改善抗应力腐蚀性能。我查阅了晶间腐蚀的相关资料,由于以前在金属学与热处理里接触过晶间腐蚀,而且在材料腐蚀与防护的课堂上,自己对晶间腐蚀也更感兴趣。作编号:GB88781 85555334563BT9125XW 凤呜大王*0.10晶间腐蚀是一种常见的局部腐蚀,患病这种腐蚀的不锈钢,外表看来还很光亮,但只要轻小扣击便会裂开成细粒。由于晶间腐蚀不易检查,会造成设备突然破坏
5、,所以危害性极大。奥氏体不锈钢是工业中应用最广的不锈钢之一,多半在约427816的敏化温度范围内,在特定的腐蚀环境中易发生晶间腐蚀,晶间腐蚀也会加快整体腐蚀。图1图2晶间腐蚀的示意图1和显微镜下的图片2典型的奥氏体不锈钢一般是在固溶处理状态下使用,于常温下腐蚀介 质中工作,它的耐蚀性能是基于钝化作用。奥氏体不锈钢含有较高的铬, 铬易氧化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能提高钢的电极电位,因此具有良好的耐蚀 性能。当含铬量18%、含镍量8%时,能得到均匀的奥氏体组织,且含铬和镍量越高,奥氏体组织越稳定,耐蚀性能就越好,故通常没有晶间腐蚀现象。但假设再次加热到450850或在此温度区间工作,且钢中含碳量超过0.
6、020.03,又缺少Ti、Nb 等能把握碳的元素时,处于腐蚀介质中往往就可以见到晶间腐蚀现象。这说明,晶间腐蚀和钢的成分碳和碳化物形成元素有关,还与加热条件有关。现已有一些学说对晶间腐蚀现象做了解释,其中腐蚀机理主要有“贫Cr理论”和“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等。受到敏化处理时,C和Cr形成碳化物(主要为)在晶界析出。由于含Cr量很高,而Cr在奥氏体中集中速率很低,这样就在晶界两侧形贫Cr理论:C在奥氏体中的饱和溶解度小于0.102%,一般不锈钢的碳含量都高于这个数值。当不锈钢从固溶温度冷却下来时,C处于过饱和状态,成了贫Cr区。即晶界区和晶粒本体有了明显的差异,晶粒与晶界构成活态- 钝态的微
7、电偶构造,造成晶界腐蚀。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不锈钢也会发生晶间腐蚀,但晶间腐蚀不是发生在经过敏化处理的不锈钢上,而是发生在经固溶处理的不锈钢上。对于这类晶间腐蚀明显不能用贫Cr理论来解释,而要用晶界杂质选择性溶解理论来解释。当晶界上析出了相(FeCr金属间化合 物),或是有杂质偏析,在强氧化性介质中便会发生选择性溶解,从而造成晶间腐蚀。而敏化加热时析出的碳化物有可能使杂质不富集或者程度减轻, 从而消退或削减晶间腐蚀倾向。另外,晶间腐蚀的机理还有“晶界吸附理论”、“亚稳沉淀相理论” 等等。这些理论,彼此并不冲突,互为补充。晶间腐蚀机理的争论格外重要,可以应用现代检测技术,争论
8、晶间原子构造的转变、断口形貌、化学成分的变化、腐蚀的过程、腐蚀产物的成分以及晶界合金元素的相互影响等,进一步解释晶间腐蚀现象。在争论304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腐蚀机理后,进一步探讨不锈钢腐蚀的影响因素化学成分、晶粒尺寸和热处理工艺,而化学成分的影响主要分为以下四点。低于0.08%,这时晶界中能够析出C的数量较少。在晶界形成碳化物机(1) C元素的影响:C含量是影响304不锈钢晶间腐蚀主要的因素,304 不锈钢抗晶间腐蚀的力气,会随着含碳量的降低而上升。C的质量分数最好会也随之削减,不易在晶界处会形成贫铬区。假设C的质量分数超过0.08%, 产生晶间腐蚀的倾向就会大大增加。(2) Cr元素的影
9、响:在奥氏体不锈钢中,Cr含量的增加,在低敏化温度区会加速晶间腐蚀;在高敏化温度区,则会延长产生晶间腐蚀的时间。一般认为,在低于550是受Cr的集中把握,而高于此温度是受碳化物的生成速度把握。因此在温度低时,低C不锈钢也易于敏化。奥氏体不锈钢中Cr 的含量应超过13%,假设更低,则会严峻降低抗晶间腐蚀的力气。(3) Ni元素的影响:在不锈钢中参与Ni,使钢获得完全奥氏体组织。奥氏体不锈钢中,随着Ni含量的增加,剩余的铁素体可完全消退,使钢材Ni含量的增加,会降低C在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溶解度,从而使碳化物本身没有形成微电池的力气,这也是避开不锈钢被腐蚀的主要缘由。但随析出倾向增加,所以Ni含量的增
10、加,会增大晶间腐蚀的敏感性。(4) Ti、Nb元素的影响:如在不锈钢中的参与Ti、Nb 等与C的结合力气比Cr 更强的元素,能够与C结合合成稳定的碳化物,可以避开在奥氏体中形成贫铬区。Ti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可形成稳定的TiC,可降低基体的碳含量,稳定Cr含量,最主要的作用是使钢中的C优先与Ti形成稳定的TiC, 而无法形成Cr的碳化物,避开消灭晶界贫铬现象,增加晶间抗蚀力气。晶粒尺寸的影响:随着晶粒尺寸的减小,晶间腐蚀速率降低。这是由于晶粒越大,单位体积的晶界面积越大,形成Cr的碳化物越多,贫Cr越严峻, 因而晶间腐蚀速率更大。另外,晶界的形貌也会影响奥氏体不锈钢的晶间腐蚀的敏感性。热处理工
11、艺的影响固溶处理和稳定化处理。(1) 固溶处理:为了保证304奥氏体不锈钢具有最好的耐蚀性,必需使其具有单相奥氏体组织,因此对奥氏体不锈钢进展固溶化处理。固溶处理, 就是将奥氏体不锈钢加热到1100左右,使碳化物相全部或根本溶解,C固溶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冷却至室温,使C到达过饱和状态。强化固溶体, 并提高韧性及抗腐蚀性能,消退应力与软化,以便连续加工或成型,这样 就不会在晶界处形成“贫铬区”,也就会降低发生晶间腐蚀的几率。不锈 钢在加热过程中,在敏化温度区停留时间越短,发生晶间腐蚀的时机越小。经过固溶处理后,钢中碳化物全部溶于奥氏体组织,然后实行水淬快冷, 不让奥氏体在冷却过程中有析出或发生
12、相变。这样在室温状态下,可以获 得单相奥氏体组织,消退晶间腐蚀倾向。固溶化处理技术条件是:加热850900,保温6h,随炉冷却。该温度下几乎全部溶解,而TiC和NbC只是局部溶解。而后缓冷,在(2) 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通常为固溶处理的后续处理工艺,一般针对含Ti、Nb 的钢种。将这种钢再加热到850900保温确定时间,在出,提高抗晶间腐蚀性能。假设不进展稳定化处理,在敏化温度区冷却过程中,钢中的C充分地与Ti、Nb 等结合,而析出TiC、NbC,而不析间450850,照旧会优先沉淀出来,这就是稳定化处理的必要性。对304奥氏体不锈钢其稳定化处理的工艺条件为:将工件加热到850900,保温足
13、够长的时间,快速冷却。通过304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机理、腐蚀影响因素的了解,可以总结出不锈钢晶间腐蚀的防护措施。(1) 严格把握含碳量:碳是造成晶间腐蚀的主要元素,碳含量在0.08% 以下时,能够析出碳的数量少;碳含量在0.08%以上时,则析出碳的数量快速增加。所以选用低碳和超低碳不锈钢避开形成Cr的碳化物,使晶间腐蚀敏感性降低到最小值。当C的质量分数要降低到0.03%以下所谓超低碳不锈钢, 便可避开晶间腐蚀,才能在最危急的敏化温度下加热1000 h,而不产生晶间腐蚀。降低不锈钢中的C含量,这是防止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最重要的措施。氏体中以形态析出,造成晶界处奥氏体贫铬所致,防止晶界贫铬是(2)
14、 添加Ti、Nb 等合金元素:不锈钢中参与钛或铌的目的是为了防止晶间腐蚀。钛和铌都是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它们是作为形成稳定的碳化物, 从而防止晶间腐蚀而参与不锈钢中的。一般认为,晶间腐蚀是C从饱和的奥C优先与它们结合生成TiC 或NbC,这样就避开了析出而造成晶界贫防止晶间腐蚀的有效方法。将各种元素按与C的亲和力排列,挨次为: TiVNbWMoCrMn。Ti和Nb与C的亲和力都比Cr大,把它们参与钢中后,铬。为了促使TiC或NbC的析出,含TiC或者NbC的不锈钢必需经过稳定化处理。稳定化处理一般是在固溶处理后进展,含Ti、Nb的奥氏体不锈钢,在固溶处理后,将钢加热到850900后保温5小时然后
15、空冷,此时Cr的碳化物完全溶解,Ti或Nb碳化物不完全溶解,且在冷却过程中充分析出,使碳不行能再形成Cr的碳化物,因而有效地消退了晶间腐蚀。(3) 固溶淬火处理:把钢加热至9501150 左右,保温一段时间, 使碳化物和各种合金元素充分均匀地溶解于奥氏体中,然后快速淬火冷却, 碳及其它合金元素来不及析出或少量析出,从而起到防止晶间腐蚀的作用。(4) 调整钢中组织比例,形成双相不锈钢:通过调整钢中奥氏体形成元素与铁素体形成元素的比例,使其具有奥氏体铁素体双相组织,其中铁素体占 5%12%。这种双相组织不易产生晶间腐蚀,这是由于铁素体含铬量高,能够补充晶界因形成高铬碳化合物所引起的贫铬,所以具有良
16、好的耐晶间腐蚀力气。又由于降低了镍含量,比单纯的奥氏体不锈钢强高。双相不锈钢由于具有奥氏体和铁素体的共同优点,所以近年来进展较快,从分类方面讲已经成为一种的不锈钢种类。碳含量是影响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最主要因素,不锈钢中的C含量小于0.03%,晶间腐蚀敏感性大大降低,其敏感性随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承受超低C 的不锈钢时,削减钢中杂质的含量和固溶处理,是把握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最有效的措施;通过固溶后的稳定化处理,可以显著提高304奥氏体不锈钢的耐蚀性能;适当提高固溶温度至1100, 再经850900保温的稳定化处理,能稳定提高不锈钢的抗晶间腐蚀性能。由于奥氏体不锈钢具有优良的综合性能和成熟
17、的加工制造工艺,所以应用会更加广泛,但是其易发生晶间腐蚀的特性不容无视。在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要从设计、选材、制造、安装和操作维护等各环节加以留意, 最好从源头上避开发生晶间腐蚀,也就是使奥氏体不锈钢的工作温度避开敏化区域,否则要从设计角度上考虑使用应用其它材质,如双相不锈钢、超级不锈钢等。参考文献:1 张晶莹.304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的争论及防护J.Equipment Manufactring Technology No.2,20232 任中育,葛晶.奥氏体不锈钢晶间腐蚀缘由分析和对策J四川化工,第18卷2023年第5期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创作编号:创 凤呜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