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怀抱祖国(登高)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4怀抱祖国(登高)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怀抱祖国先贤诗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仅供参考本课怀抱祖国教学设计说明:1. 本单元重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记诵先贤名言名句,所以即使是文言诗歌教学也应当从中职学校修订的语文课标动身,把握教学重要和要求,可以有文学赏识的教学要求,但不宜纯粹成为文学赏识课。2. 鉴于中职语文课标对各类文本教学课时的规定,本篇课文选编的 6 首不同作家的诗歌作品可以选用以下教学策略:(1) 选教其中一首诗歌,以点带面,实现语文“双基”和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的教学目标。(2) 选教其中 1-2 首诗歌,在分别诵读、解读之后将主题整合以后串讲, 实现语文“双基”和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的教学目标。(3)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根底上,以点
2、带面,兼顾假设干首诗歌兼顾的数量以教师把握力量和学情的可行性而定串讲,实现语文“双基”和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的教学目标。不同是哪一种方法,建议均要求学生学习重点聚焦的内容,记诵“思考与积存”练习 4 要求的内容。3. 这里列举的是第一种教学策略,即“选教其中一首诗歌,以点带面,实现语文双基和优秀传统文化兼顾的教学目标。”登高教案u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杜甫及本诗写作背景,理解感悟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世的博大情怀。2. 品尝诗歌语言,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3. 培育学生的想象、联想力量以及表达、改写力量。4. 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u 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根底上,品
3、尝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诗人情感,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u 教学课时:2 课时u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1. 熟读登高,了解作者身世患病,理解体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爱国情怀。2. 认真阅读并理解课文前“背景学问”和“重点聚焦”的相关内容。二、课堂教学步骤一导入课问题导入:1想一想之前学过杜甫的哪些诗篇?最宠爱其中的哪些诗句?2由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引出登高时的杜甫又在想些什么?背景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一度任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是我国唐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有“三吏
4、”“三别”。其诗反映了唐朝的历史,被称为“诗史”,后人推崇他为“诗圣”。有杜工部集。杜甫身逢战乱,从 48 岁开头,始终到 58 岁去世,11 年中,始终在外飘落, 写这首诗时已是第 8 个年头了,三年后病死出蜀途中。登高是大历二年767 秋作者寄寓夔州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完毕 4 年,但政局照旧动乱担忧, 吐蕃不断入侵,兵机此起彼伏;他的生活照旧很困苦,身体也格外不好;再加上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相继去世全部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这首诗就是 56 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惑的状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单独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
5、,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风光,引发了他身世飘落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哀痛。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二课教学1. 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师读、生读、名家读。学生思考、争论:(1) 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整体感受? 参考:悲、哀痛、忧愁、孤独(2) 同学们的感受是“悲”,可是诗人的“悲”是从何而来?参考:诗人的“悲”首先表达在他所见到的秋景上首联和颔联,还表达在他的境遇中颈联和尾联。其次个问题设计顺势而出,接下来的教学将引导到学生从自然之秋、人生之秋和社会之秋三个层面去理解诗人的“悲”。2. 再读诗歌符合七言诗歌的韵律节奏,品尝语言争论、点拨 前两联重
6、在写景,悲叹自然之秋。问题 1:面对眼前所见景物近景、远景,诗人都想到了什么?答案多样:如“哀猿”,凄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飞鸟”,在急风中摇曳盘旋,低飞徘徊,无处归巢。依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境况去想象,这应当也是多年在外漂泊,孤独哀伤的诗人的形象。这种描写在杜甫其它诗中也可见到,如旅夜抒怀同是临江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对于这首诗,教师可适当点拨,江上风光,野阔天低,大江奔流,尤显旅人的薄弱与脆弱,孤独无依。所谓的文章,官职皆随水而逝,成过眼烟云,自己如同茫茫天地间一个小小的飞鸟,内心只有无尽的
7、悲凉。又如“落叶”、“长江”。就“落叶”而言,一叶知秋,落叶的萧萧,秋天的萧瑟让人倍觉伤感。再如“长江”, 让人不禁想起孔子“逝者如斯夫”的感慨,联系诗人生平应当有韶光易逝,而壮志难酬的圆满。问题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联写景,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参考:这两联是对眼前所见景象的描写,描绘出了秋天萧瑟悲凉、凄清旷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悲凉之感,悲叹大自然的秋。后两联重抒情,悲叹生命之秋、社会之秋。问题 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几层意思?你认为哪个词用得最好?参考: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有多重含义,这里可引入
8、宋代罗大经读出的八层意思,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然后教师可结合多媒体, 联系杜甫生平及此诗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作如下的解读:晚年的诗人仍四处漂泊,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再加上年老多病,登高望远,想到生命将尽,而命运坎坷,壮志难酬,不由悲从中来,实为悲叹个人生命之秋。问题 2:“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停浊酒杯”中“潦倒”的根源是什么? “困难”仅仅指诗人自己的境遇吗?结合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争论、分析。参考:教师在因势利导引出这个话题之后,可用多媒体显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这时可联系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情感进展点拨,这种点拨格外关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动乱担忧这个大背景
9、下,诗中通过一次风雨攻击茅屋之事,表现了诗人流寓蜀中生活的困难,“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但诗人并没止步,而是推己及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的命运、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宽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表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读到这里,教师可做如下引导:我们是否有所触动、感悟,诗人的“悲秋” 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相对于国家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自己的生活困顿、老病孤愁,大自然的萧瑟凄凉,即个人生命之秋、自然之秋只不过是诗歌的表层罢了。3. 再读诗歌,进一步对诗歌主题深化生疏通过学生个人思考、小组争
10、论,最终达成共识: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大量诗人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明白:诗人悲秋,不仅是悲自然之秋, 悲生命之秋,更深层的是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诗人真刚要表达的,是悲自然之秋、生命之秋、国家之秋的统一,表达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胸襟。三课堂小结1. 怎样理解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突破难点参考:杜甫被尊为“诗圣”,不仅在于“杜律最工”,更在于诗中跳动着一颗热诚的心。即使贫病漂泊仍深忧国运,悲叹自己年老力衰,报国无门;困顿中还心系社会,始终布满着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杜甫!任是老迈不减忠诚,落魄不改忧国,潦倒不忘苍生,透过此诗,我们触摸到了一个诗人心灵的震颤,看到了杜甫的全部苦痛与
11、贵重,这才是千秋诗圣。杜甫的诗,是悲壮而不是哀痛! 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确不虚夸。2. 本诗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重申重点四拓展学习 1杜甫这首诗写,到底写得有多“悲”品读,鉴赏第一重“悲”:自然之悲,满耳凄厉,满目苍凉;其次重“悲”:悲秋作客,流离他乡,有家难回,悲上加悲。第三重“悲”:悲秋作客,距家乡之远,思乡之情更切,悲上加悲。 第四重“悲”:悲秋作客,更加为难的是悲秋“常”作客,悲上加悲。第五重“悲”:悲秋作客,年衰不堪病折腾,悲上加悲。第六重“悲”:悲秋作客,年衰受病折腾,而且还“多病”折腾,悲上加悲。第七重“悲”:个人之悲,更兼国家多秋多事之悲,内外交困,悲上加悲
12、。第八重“悲”:忧国忧民、伤秋悲己,50 来岁“繁”霜鬓,悲上加悲。第九重“悲”:内外交困,想要借酒浇愁,可这劣质难入口,悲上加悲。 第十重“悲”:借酒浇愁,就是这劣质酒也因自己病情不得不戒酒,于是就连“浇愁”的心理寄予权利也被剥夺了,悲上加悲。10 重悲中,后两联 28 个字就表达了 8 重,字句极为精炼,杜甫写作力量极强。这些“悲因”层层递增,互为因果,牵丝攀藤,纠葛无绪,在这种“剪不断, 理还乱”、无以排解的状况下,焉得不悲。2时空对话我有话对老杜说体验 迁移参考:杜甫的诗歌成就,忧国忧民的情怀;剥掉诗人光环,复原重阳节单独登高的老人形象,赐予人文关心。设计思路:这是一个开放性的话题,赐予学生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时机。四作业布置1. 完成课文后“思考与积存”练习 4结合自主学习、5背诵登高。2. 完成课文后“应用与拓展”练习 4。3. 完成配套练习册习题。说明:课后作业,可以由教师依据学情有选择的布置。附板书设计:风 天 猿 渚 沙 鸟孤独哀伤写景无边落木 不尽长江韶光易逝悲秋作客 多病登台漂泊孤苦抒情困难苦恨 潦倒停忧愤苦闷自然之秋悲人生之秋 忧国忧情怀社会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