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4839262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X 页数:184 大小:149.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docx(18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八年级上册语文美丽的颜色教案设计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精选26篇)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2.分析居里夫妇的精神品质。 一.预习检测: 1.读准字音: 简陋(LU)酷热(CH)沥青(L) 骤雨(ZHU)猝至(C)窒息(ZH) 吹嘘(X)搅动(JIO)筋疲力尽(JN) 镭(LI)钋(P)嘎嘎地响(G) 踱着(DU)气氛(FN)酸渍(Z) 荧光(YNG)轮廓(KU)当心翼翼(Y) 2.居里夫人简介: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原籍波兰。1895 年与比埃尔居里结婚。他们共同就贝克勒尔在当时首先发觉的放

2、射性现象进行 讨论,先后发觉钋和镭两种自然放射性元素,并因此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比埃尔居里逝世后,她连续讨论放射性现象,并提炼出金属态的纯粹的镭,因此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在居里夫人去世3周年之际,艾芙居里发表了居里夫人传一书,该 传记具体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其丈夫比埃尔居里的事迹,并着重 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让读者体会到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 精神和淡泊名利的名贵品质。 二.情景导入: 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 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日我们就一起走近漂亮的颜色一探毕竟吧

3、! 三.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1.同学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思索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在发觉镭的过程中,居里夫妇感受到了“极端的艰苦和微妙的欢乐”;那么,这个“艰苦”体现在哪里?“欢乐”又指的是什么呢? 四精读课文,分析形象 1.精读课文,我们从中感受到了居里夫妇哪些珍贵的品质?请结合详细 材料说明。(用“我认为居里夫妇是一个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来。”的句式回答。) 居里夫人是一个喜爱科学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居里夫人是一个具有坚决信念的人 2.“漂亮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漂亮;二指居里夫人 喜爱科学、不懈追求的态度和精

4、神。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了人类谋幸福!”她 一生中,共得过包括诺贝尔奖等在内的10种闻名奖金,得到国际高级学术机构 颁发的奖章16枚; 世界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授予的各种头衔多达100多个。 爱因斯坦曾说:“在全部的世界名人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 坏的人。”1937年7月14日,居里夫人病逝了。她最终死于恶性贫血症。她一 生制造、进展了放射科学,长期无畏地讨论剧烈放射性物质,直至最终把生命 贡献给了这门科学。 读到此我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这样一个毫无自私自利,全身心的投身于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乃至付诞生命都在所不惜的女科学家,

5、让 我们放开心扉为她唱出最美的赞歌吧! 六拓展提升 为居里夫人写一段颁奖词。 环境艰苦 漂亮的颜色工作繁重坚决信念献身科学无私奉献 收获喜悦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艰辛与欢乐;学习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喜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 2、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及的情感。 教学重点: 品尝风格多样的语言,提高文学鉴赏力量。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内容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玛丽居里(18671934)原名玛丽斯

6、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科学家。1867年诞生在波兰一个学问分子家庭,因嫁给法国科学家皮埃尔居里,故称居里夫人。1898年在和丈夫共同努力下,发觉了新元素钋,同年又发觉了镭。1903年居里夫妇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06年,皮埃尔居里遭受车祸不幸身亡,居里夫人接替丈夫的职位,成为巴黎高校第一位女教授和法国科学院第一个女院士。1911年,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由于长时间接触放射性物质,1934年7月4日,这位布满了艰辛和荣誉的居里夫人最终因恶性贫血而去世。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科学家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是在哪里,用了多长时间,在如何困难的环境里提取镭的,你了解吗?今日我

7、们就一起走近漂亮的颜色一探毕竟吧! 二、学问梳理,夯实基础: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简陋(lu)咽喉(yn)溶液(y)触目(ch)踱步(du) 沸腾(fi)酷热(ch)猝至(c)窒息(zh)吹嘘(x) 2、识记重点词语的词义。 酷热:温度高,极热。 窒息:因缺氧或呼吸系统障碍,导致呼吸困难,甚至停止呼吸。 吹嘘:夸张地宣扬。 筋疲力尽:形容特别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 和颜悦色:脸色和气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当心翼翼:形容谨慎当心,一点不敢疏忽。 三、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同学自由朗读课文,思索本文记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文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里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8、 2、速读课文,居里夫妇是在哪儿发觉镭的?他们工作的环境怎样? 居里夫妇是在娄蒙路的棚屋里发觉镭的。工作的环境特别艰苦,由于这是一个残缺的小屋,棚顶是玻璃的,夏天燥热得像温室;冬天下雨的时候雨会落在地上,工作台上,下霜的时候,把人都冻僵了,同时还要习惯忍受室外的寒冷;另外炼制沥青铀矿的设备又极其简陋,没有排有害气体的“通风罩”等。 3、在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中,居里夫人主要分工是什么?你觉得她的工作怎么样? 居里夫人连续炼制,提取纯镭盐。 我认为她的工作特别辛苦。表现在有时候一成天用差不多同等身高的铁条搅动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累得筋疲力尽;在院里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头发凌乱,四

9、周的烟刺激着眼睛和咽喉;做的是壮工的工作;一次炼制20公斤材料,要搬运容器,移注溶液,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的材料,是极累人的工作。 四、品尝语言重点探究: 1、第一自然段中“这是一种奇异的新的开头,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欢乐,两次都选择了最简陋的布景。”此句中的“艰苦”和“欢乐”冲突吗?为什么? 不冲突。“艰苦”是指居里夫妇工作的环境极其恶劣,夏天燥热,冬天寒冷;设备极其简陋,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罩”;工作极其繁重,辛苦,使人“筋疲力尽”。而“欢乐”是指居里夫妇对自己所从事的科学事业的喜爱,在科学讨论中如痴如醉的心态,对科学讨论的深厚爱好使他们乐此不疲,所以两者并不冲突。 2、第十二自然段中“但

10、是镭要保持它的神奇性,丝毫不盼望人类熟悉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给予“镭”以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了。生动幽默地表现了“镭”的难以提取,“镭”的发觉是一个极其艰辛的过程。 五、精读课文,把握主旨: 1、本文在叙事的同时,还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比如“我们没有钱,没有试验室”“然而我们生活中最美妙而且最欢乐的几年”“感谢这种意外的发觉”等等。这样支配有什么好处? 文章在叙事的同时,多次引用居里夫人自己的话,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现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变换了文章的叙述节奏,使行文更加生动敏捷,跌宕生姿。 2、再次扫瞄课文,把握文

11、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记述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像一个摄影师。布满感情地将一个个镜头展现出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残缺的棚屋。看到居里夫妇辛苦劳碌的身影,感受到科学发觉的艰辛,也领会到科学家的坚守与乐观。 六、总结课文,拓展延长: 读了这篇文章,就犹如与伟人对话。我们深深地被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所打动。假如说我们过去没有生活目标,现在我们明确了人生;假如说我们过去一味贪图安逸,现在我们学会了艰苦;假如说我们过去只会依靠他人,现在我们懂得了奉献;假如说过去我们意志薄弱,现在我们拥有了信念。让我们在居里夫人的光辉照射下,把自己的人生也献给人类的进步事业。 居里夫人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她

12、从事科学工作所拥有的坚决信念上。学习本文后,谈谈你受到的启发。 我受到的启发是居里夫人为了科学讨论而过着艰苦的家庭生活,却能够以苦为乐,这使我想到了同学们喜爱盲目攀比。不是比学习成果谁,而是比谁的家庭条件好,吃得好,穿的好,从而造成了学习时间的铺张,我们应当学习居里夫人这种精神。 七、布置作业: 阅读居里夫人传。 板书设计: 漂亮的颜色 一(1-7)介绍居里夫妇讨论工作的环境。 二(8-18)居里夫妇在科学讨论中的艰辛与欢乐。 三(19-25)居里夫妇提炼出来的“镭”闪射着迷人的光线。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 篇3 学问与技能 1.了解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和提取镭的过程,感受居里夫人的

13、艰辛与欢乐。 2.分析居里夫人的性格特点。 3.体会文中多处引用居里夫人的话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的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居里夫人对科学的喜爱之情和孜孜不倦的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前段时间, 我们学习了一篇消息,题目是首届诺贝尔奖颁发,诺贝尔奖是科学界的荣誉。那么,大家知不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是谁?对,她就是的居里夫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漂亮的颜色,了解居里夫人提炼出镭的过程,感受这位宏大的科学家的人格魅力。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内容整体感知 提问1:默读课文,勾画出描写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的语句,概括环境的特点

14、。明确:居里夫人工作的环境是娄蒙路的棚屋,这里夏天燥热,冬天寒冷,下雨漏水,下霜可以把人冻僵。她大部分工作,要在院子的露天地里完成。由此可以看出,居里夫人工作环 1 境简陋、艰苦。 提问2:居里夫妇提炼镭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他们是怎样分工的?明确:第一年里,他们共同从事镭和钋的化学离析工作;之后,他们进行了分工,提炼镭的工作由居里夫人一个人来完成。 提问3:居里夫人是怎样工作的?明确:她做的是壮工的工作,穿着满是尘污和酸渍的旧工作服,在烟的刺激下,用铁条连续几小时搅动沸腾着的材料。长年累月的工作,一个人搬运容器,移注溶液。提问4:怎样理解比埃尔说的“我盼望它有很漂亮的颜色”?明确

15、:“它”指放射性物质镭,从“盼望它有很漂亮的颜色”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科学的憧憬,对试验前景布满信念和盼望。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提问5:细读课文,分析居里夫人的形象特点。明确:居里夫人是一个喜爱科学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比埃尔和玛丽并没有失掉士气。这种反抗他们的材料迷住了他们。”“迷住”一词突出表现了居里夫人对科学的痴迷和挚爱。“她当心翼翼地走上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在黑暗中,在安静中,两个人的脸都转向这些微光,转向这射线的神奇来源,转向镭,转向他们的镭!玛丽的身体前倾,热切地望着,她此时的姿态,就像一小时前在她睡着了的孩子床头看着孩子一样

16、。”“前 2 倾”“热切”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居里夫人对镭的沉迷。居里夫人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人,“最困难的,或者说几乎不行能的,乃是离析这微小含量的物质,使它从与它亲密混合着的杂质中分别出来。”居里夫人选择最困难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劳动。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居里夫人最终提炼出了镭。 提问6:“漂亮的颜色”有什么深刻含义?明确:一是指文中居里夫人提炼的镭略带蓝色荧光的漂亮;二是指居里夫人喜爱科学、不懈追求、淡泊名利的态度和精神。目标导学三:品读赏析,体会引用作用 提问7:课文大量引用居里夫人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17、思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明确:这样写,补充了历史细节,展现出传主的心理感受,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使文章的叙述节奏有所变化,使行文更加生动。 小练笔:学习本文引用传主的话的写法,为自己的同桌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传。可取之处 本文先从诺贝尔奖来引导同学熟悉居里夫人,再通过反复研读课文,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使得居里夫人这一人物形象由抽象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 学问与力量:学习诗歌,培育同学观赏古诗的力量。指导同学朗读,留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在读时专心揣摩每一首诗的内容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尝,借助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能用自己的

18、语言再现其意境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诗歌内容体悟情感。初步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关键:通过诗歌所制造的意境美,体会诗人借助景物所传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研读,品析。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支配: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野望 导入:读熟了唐诗的人,或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殊的好处。可是,假如沿着诗歌史的挨次,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突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实而叫好。南

19、朝诗风大多华靡明丽,似乎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突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实美就会产生特殊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实的好处。 1.初步感知 同学初读全诗,对比解释,试着用散文化的语言翻译全诗。 同学沟通,老师可出示以下译文,与同学的译文比较: 译文: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见。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2.深化理解 (1)老师讲解首联,重点讲解:“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皋,水边高地。他

20、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2)自读颔联和颈联,说说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 沟通、明确:这两联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处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更加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犹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自读尾联,争论:从田园中找到安慰了吗?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沟通、明确: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

21、中找到安慰,所以最终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伴侣了。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3.背诵全诗 老师提示关心同学记背: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二、学习黄鹤楼 (一)激发爱好。 1.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同学爱好。 2.写出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3.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

22、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仿照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毕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观赏。 (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出示古诗)同学自由读,留意读准字音,把古诗读熟。 2.指名同学读,留意“昔、载”的读音。 3.师:高超的朗读者不仅能够读出诗歌的节奏,还能带上肯定的感情,谁再来读读?并相机评点同学的朗读,如这是肤浅的崔颢,这是忧愁的崔颢 4.同学结合解释,默读弄懂诗歌大意,并和同桌相互说说。 三、读悟结合,感受忧愁 师: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

23、黄鹤楼。望着雄伟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课件出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同学读。 师: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奇。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此人很慷慨。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从今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同学读后,指名说说这几句的意思。 师:认真看看,这几句有什么特点?

24、生:有三个“黄鹤”和两个“空”。 说说这三个黄鹤各指的是什么?“空”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师生对读。生读一、三句,师读二、四句的前半截“此地”“白云千载”,生读后半截。感受那种空茫的感觉。 师:是啊,从前的黄鹤和仙人都已飞升而去,这里只余下了生接“黄鹤楼、白云悠悠、动人的传奇”其实,千百年来,飞逝的何止是仙人和黄鹤呢?朝代更迭,王侯将相,功名利禄、恩怨是非又何尝不是“一去不复返”呢?出示:“_一朝去,白云千载空悠悠。”老师示范说前半句,同学读后半句。再由同学补充,然后再读。 师:古人说“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一切都终将一去不复返,带着这种感慨,这种空茫,再读这四句诗。 师:诗人感慨之余,

25、登上了这“天下绝景”的黄鹤楼,极目远望,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相机出示“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理解“晴川”。同学闭目吟哦,想象自己就是崔颢,看到了什么? 指名同学说,用自己的话来描述崔颢诗中的情景。 师:除了这树、这川、这芳草,诗人应当还看到了什么?同学想象补充。 想象着画面,再指名同学读好这两句。 师:如此美景,诗人站在楼上,不觉痴了,醉了静静地,夕阳已斜,暮色渐合,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出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生读,回答。(看到了“烟波江上”,想到了“乡关”) 理解“乡关”和“烟波江上”。 师:“蚱蜢舟,载不动,很多愁。”愁是沉重的,请读“日暮乡关

26、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是悠长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拘束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愁是绵密的,请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读读这两句诗,看到“日暮”,你想起了谁的什么诗句吗? 课件出示: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际。 同学读,感受“日暮”带来的愁绪。 师:夜幕降落,孤独就会随着暮色覆盖过来,尤其是四处漂泊的游子,那种愁绪更是深化骨髓。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了家乡吗?(没有)家乡汴梁,遥遥无

27、踪,难怪诗人会朝着烟波浩渺的长江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鹦鹉洲的萋萋芳草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西斜的红日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难怪诗人会朝着东升的圆月追问:“日暮乡关何处是?” 但是晴川之后更是晴川,家乡汴梁却在茫茫崇山之后,不见丝毫的影踪,真是“西北望长安,可怜很多山。武昌望汴梁,游子望断肠”啊!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这可真是“日暮乡关无处觅,烟波江上使人愁”(课件出示,生读) 诗人这忧愁又仅仅只是乡愁吗? 出示崔颢的资料。 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灵敏,擅长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

28、。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你觉得此刻的崔颢,他还有什么愁? 生:人生失意之愁。再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配乐诵读,拓展升华 师:(播放音乐寒春风曲)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暮色渐浓,看着眼前滔滔东去的长江,看着烟霭覆盖的鹦鹉洲,他不由地轻轻吟哦起来:(生读整首诗) 虽然说一切都如天上那悠悠的浮云必将逝去,但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想着自己少年登第的得意,回首自己这些年四处奔波的艰

29、辛,想着自己多年未归的家乡,崔颢的满怀愁绪立刻化作五十六个字从嘴里喷涌而出:(生再读全诗) 师:崔颢的这首诗虽然只有五十六个字,却将黄鹤楼的来历,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景和自己的感慨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被称为唐朝七言律诗的第一作品。这也难怪当年李白见了之后会搁笔而去呢!当然,李白虽然这次没有留下什么诗作,但是不是白白走了一遭呢? 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同学读,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觉了什么。 生谈:有点相像,是仿照着写的。 师:由此可见,黄鹤楼这首诗对李白的影响

30、有多深啊!反复诵读。 野望情(彷徨)景(山野秋晚图)情(追怀) 黄鹤楼起用典引出黄鹤楼承感慨仙人已去转描写登楼所见合抒发思乡之情 五、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完成校本作业 六、教学反思 其次课时 一、学习使至塞上 (一)介绍。 (大屏展现)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著王右丞集。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朝闻名诗人。王维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宋朝苏轼曾赞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二)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1.解一解 了解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

31、,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 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诗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 2.读一读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3.释义 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访随从不多。 属国:典属国的简称。唐代人有时以“属国”代指使臣。诗人在这里借指自己出访边塞的使者身份。 征蓬: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于比方远行之人。 烟:报警时点燃的烽烟。 长河:指黄河。 萧关: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东南。 候

32、骑:负责侦察、通信的骑兵。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首将。 燕然:燕然山,这里指边防前线。 4.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些词语示意了奉命出访?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当时怎样的心境? (孤寂、愤懑。)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中诗人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悟一悟 评点、观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诗中有画 (2)炼字精妙 (3)诗的留白 (大屏展现) “大”写诗人开阔的胸襟,沙漠浩瀚无边。 “孤”写边塞荒芜,烽火

33、台燃起的浓烟非常醒目而单调。 “长”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圆”写出了诗人大漠观落日的特别感受,亲切暖和,微带苍茫。 明确:勾画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丽的大漠中黄昏落日图,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从侧面烘托了守边将士凄凉艰苦的生活环境,借以反映了他们不畏艰苦,乐观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赏析名句。 (大屏展现)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扩大 线条美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颜色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亮美丽 明确: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赞为“千古壮丽”的名句。 (四)老师总结 (大屏展现) 使至塞

34、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怪壮丽的塞外风光,传达了诗人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二、学习渡荆门送别 1.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宏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以剧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赐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辞家乡而不是送别伴侣,是设想家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脚印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

35、壮美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始终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家乡开头漫游全国,预备实现自己的抱负理想。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1)同学听读,留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霞兴起。 怜:宠爱。 家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2)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同学读。 (3)思索下列问题: 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终点,江水就在这

36、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荡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犹如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在江面上变幻莫测,犹如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旧依恋着家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始终伴着我这位游子。)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颔联写景,呈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概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

37、天,描绘远景。) 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沉醉,为什么却“仍怜家乡水”? (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感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哺育过自己的家乡。)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漂亮景象。) 全诗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勉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家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4.体会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绽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

38、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殊是颔联,要求同学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现其画面的壮丽。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安静,江岸的宽阔;“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给予江水以情意。 5.小结: 李白在观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家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家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哺育过他的家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恋他。 这首诗通

39、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呈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美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对家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三、学习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由于有漂亮的西湖而成为闻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千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西湖那秀美的湖光山色所沉醉,萌生无限眷恋的情怀。唐宋以来,写西湖的诗词有许多,你能回忆起一首吗? (二)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一生写了许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 (三)朗读 分两步:把握诗歌节奏 自读范读(配乐朗诵)试读齐读 把握诗歌

40、感情 范读(配乐朗诵)学读齐读赛读 (四)整体感悟 1.提问:读完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同学各抒己见) 2.齐读全诗,品尝情感。 (五)从写作角度品读诗的内容 1.师:在品诗之前先提一个学习要求:学完这首七言律诗后把它改写为一篇寓情于景的写景短文。所以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也就从写作的角度去争论一些问题。 2.师生研讨: 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早春。从“春潮、早莺争暖树、新燕筑窝、乱花、浅草”看出来的。 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欣赏景致?通过哪句话看出? 明确:骑马。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

41、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作细致交代的,要认真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终湖东的白堤。 那在全部的景物中,诗人最宠爱的是什么呢?(品读末两句) 明确: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由于这里绿柳成荫。相比较其他地方的景色,白堤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使人久久不忍离去,诗人不禁赞美道:这才是我最爱去的地方啊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3.同学多角度抒情。用一句话表述对钱塘湖的赞美之情,形式为“钱塘湖啊,你”(幻灯片) 4.老师小结:学完整首诗,我们能感受到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诗人的喜悦之情。在细笔描绘景物时,他选取了最具代表

42、性的景物,如春潮、浅草等,写这些具有早春特征的景物,是为了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对钱塘湖早春的宠爱之情)所以虽是写景,但景中有情,情由景出,景中寓情,写景是抒情的基础,抒情是写景的目的。 5.再次齐读全诗,当堂背诵。 使至塞上首联:叙事颔联:叙事写景中传达内心情感颈联:写景抒情尾联:叙事抒情 渡荆门送别首联:出蜀目的(叙事)颔联:雄浑壮阔(写景)颈联:意境高远(写景)尾联:思乡、惜别(抒情) 钱塘湖春行所行湖东所见西湖春景所感最爱 四、布置作业:背诵默写,完成校本作业。 八班级上册语文漂亮的颜色教案设计 篇5 学问与力量 积累古诗词,增加文化积淀,培育对古诗词的鉴赏力量。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加文化积淀,培育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爱好,提高审美情趣。 重点 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 难点 正确理解诗歌内涵,品尝的思想情感。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诗歌的朗读音频材料多媒体课件 3课时 陶渊明饮酒(其五) 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