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4803348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环境史学在高中 历史教学中 的应用何羽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学摘要:环境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历史研究领域,突出“生态过程”这一理念,强调 历史演进中人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本文所探讨的便是环境史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的应用。笔者从环境史学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联来挖掘高中历史教学中环境史学 的素材,以“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一 一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这三条线索来进行分析,以期达到提高课堂 实效的目的。关键词:环境史学自然环境;人类社会环境史学是一门新兴的历史研究领域,美国学者伊懋可(Mark Elvin)曾 下过一个定义:“环境史较精确地定义为透过历史时间来研究特定的人类系

2、统与 其他自然系统相会的界面。”这一概念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接触与互动。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设计思 路应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学习“从历史的角度 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 类的历史命运。”新课程理念为教材从更广阔的领域、更多样的视角选取知识内 容提供了依据和更多的空间。而环境史学正是有助于高中学生重新认识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然环境的恒久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自然环境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诞生,也为人类的各项活动提供了最 基础的依据和条件。在“古代中国

3、政治制度”及“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中, 介绍了古代黄河流域以及地中海沿岸的早期文明。此后,自然环境的差异性造就 Mark Elvin, Introductionu, in Mark Elvin and Liu Ts ui-jung (eds.),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Cambridge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 5.转弓I 自刘翠溶: 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4、,2007年, 第4页。其他自然系统指气候、地形、岩石、土壤、水、植被、动物和微生物。这些系统生产、制造能量 及可供人类开发的资源,并重新利用废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同上。了早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例如,“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课需要了解 古希腊的自然环境对于当地生产、生活方式及人们心理特征的影响。这与日渐建 立起的民主政治有内在关联。另外,古今中外历代政权在治理国家时,国土管理都是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 题。以“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为例,加强中央集权与大一统,不只是依靠行 政管理、思想渗透等统治手段,也蕴含着地理策略。有学者

5、曾归纳了中国古代地 理上权力运筹的几个重大问题:分封制与郡县制、二级政区与三级政区、行政区 划幅员的伸缩、犬牙交错还是山川形便、行政区划的等第变化、军管型特殊政区 的设立等。其次,自然环境为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演变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中,秦国统一六国,就与其地理和自然环境的 天然优势密不可分。又如“当代世界多极化趋势”一课,讲述了当代的欧洲日益 走向联合。其实,欧洲统一的思想,由来已久。由于地理因素、历史文化因素, 欧洲人民有着相近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民族意识。因此,欧洲共同体、欧 洲联盟是欧洲各国历史传统相似性的产物。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趋势中,市场

6、经济要求在更广泛的范围中配置生产要素。区域化经济便使资本超越了国界,利 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欧洲国家之间具有这样的地缘优势,形成了区域经济。再次,自然环境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例如,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 度,也引申到心理上对王朝正统性的认同,而这恰恰与地理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关 联。古代中原王朝为了构建政治、文化的向心力,形成了如九州、五岳等一些大 一统的地域观念,以其支撑历代政权在辽阔国土的地域建设和地理认同。如“九 州”、“华夏”代表中国,在九州之内建立的王朝,便具有几分正统性。而建立 在九州范围之外的政权,则常被划分为“蛮夷”政权。(二)自然环境的变动性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首先,自然灾害往往影

7、响着政权兴衰。在学习“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就需 要理解农业的生产秩序、以精耕细作为核心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南稻北谷为主的 农作物分布状态、四季、二十四节气以及各种各样的农事习俗,无不深受自然环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域的变迁,转引自唐晓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人文地理随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266页。唐晓峰:中国古代王朝正统性的地理认同,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第20页第22页。境的影响。而同时,农业经济的发展也往往被自然灾害所破坏。因而农业经济的 盛衰必然导致社会的波动,极端情况下便导致社会动荡。汉、唐、明、清等强大 王朝后期的大动乱都与连年灾荒直

8、接相关。其次,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变动,还常常影响着人口变动。例如,从秦汉 至元末,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自北向南的移民,规模浩大,背后有着深刻的环 境因素。此后,东汉末年至三国期间,由于北方黄河流域长期的战乱和自然灾害, 大批北方人民南下避难,移民到南方相对平静的长江流域,改变了人口分布。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变动,也可以引发经济格局的变动。”发达的古代农 业”一课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唐朝中叶之后,传统的经济重心一一黄河流域逐 渐向南移,除了经济、政治、社会动乱等原因,还有北方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再次,疾病也常常引起社会波动和震荡。例如“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 对其兴起背景,以往多侧重介绍经

9、济、政治、文化等资本主义萌芽、兴起方面的 因素。实际上,中世纪后期,14世纪中叶蔓延于欧洲的黑死病,使教会长期以 来所维持的的绝对神学标准和权威被打破,代之以个人救赎的潮流。强烈的个人 主义出现,也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提供了契机。二、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一)人类的生产、劳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生产方式、技术体系影响地貌、地表形态及生态变迁。其次,生产方式、技术体系改变了人们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情况。近代的工 业革命,从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方面,使生产力得到跨越式飞速发 展。它扩展了资源利用类型,降低了人对自然的依赖。如工业革命后,矿产资源 开始大为开发利用。随着机器、火车

10、、轮船、发电、汽车等的生产和推广,19 世纪后期开始大量使用煤,20世纪开始大量使用石油。但是,获得资源也是要 付出代价的,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和物质消费,贪婪自私地对自然进行过分索 取,引发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对工业革命的理解,应当全面。(二)人类的生活及其他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首先,贸易交流、文化交流、战争等活动,常常引发生态交流。例如,“新 航路开辟” 一课,以往多侧重于其经济、政治、社会意义,忽视其生态上的意义。 其实它在生态上的影响也是持久的。海路大交通,开启了新旧大陆间人口、货物、 动植物的流通。同,也带来了微生物的广泛传播。战争则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巨大 的破坏作用。尤其是现

11、代战争中,除了常规武器,生化武器所产生的危害更具隐 匿性、延续性。其次,城乡居住方式的变化,也影响着自然环境。“工业革命” 一课,提及 城市化。城市深刻改变着地表布局和自然环境。另一方面,城市化本身也产生了 许多新问题。城市环境污染、公共卫生状况的恶化乃至疾病的流行是“城市病” 的一些表现。此处应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城市化的利弊。再次,交通方式、休闲消费方式,也影响着自然环境。在“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一单元,可以充分讨论新的生活方式对环境所带来的影响。随着近 代工业化以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中用以休闲消费的比重大为增加。(三)人类的思想观念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人对环境的能动反映之一,便是形

12、成内涵各异的自然观。首先,在中国历史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更多地蕴含于一种人生哲学之中, 而非简单明确的关于自然环境的认识。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包含庞杂的内 涵和形式,简单地说,包含着天、地、人之间的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呼应、 不断变化的有机整体这样的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单元,涉及到各家思想家对于人与自然 环境关系的只言片语。例如,孟子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过论述,但也是在民为贵 的出发点之上,提出了保护资源的建议。在孟子梁惠王中,他对梁惠王提 出过劝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 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将其理解为单纯的环境意识,

13、似乎有所不当。止匕外,将自己对自然的感知通过艺术手段进行表达,也是中国人的一种重要 文化传统。中国文化由对自然的审美而形成深厚的文化积累,尤其是地理文化的 传统。在学习“古代的文学、书画、戏曲”时,需要理解中国的歌咏自然、亲近 自然的审美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文化结果。在当代中国,受“左”的思想影响,曾在一个阶段内在人口、资源、环境问 题上,走入很深的误区,得到深刻的教训。其次,在世界史上,在人类文明早期,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环境是 由神创造的,正如相信神创造、主宰了天地万物。人们赞美、敬重自然,与之平 衡、和谐相处。孟子梁惠王上。在西方中世纪,基督教教义则蕴含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蔑视自然的倾向

14、。基督 教认为,自然的主要功能就是满足人类的利益需求,上帝赋予人类以权力去开发、 支配自然资源。在这个观念里,人类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是独立于其他生物 之外,高于其他生命。在近代,“启蒙运动”赋予人以理性和自信。教材中以对理性的歌颂及其对 近代革命、改革思想的推动作用为主旋律。实际上,理性时代也带来了另一种信 念和思维方式。随着18世纪理性时代的到来,进步观念坚信科学的进步、人类 知识的增加,人类的思想、行为表现出一种“进攻性的力量”,功利主义弥漫。 自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效率和生产力优先的目标在英美文化中占了支配地位。 人们将自然资源视为资本,竭力将其转化为利润。现代科学贬低自然,漠视自

15、然 生命,人们对自然进行肆意的进攻和索取。在此应引导学生对“理性”和“进步” 的观念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20世纪以来,尤其是二战后,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大规模、高速度的生态 环境恶化现象。在“和平与发展”这一专题,应对国际性的环保观念与共识有所 介绍。60年代,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在美国诞生。70年代起,国际上逐渐提出、 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概念。80年代,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资源短缺问题 日益突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际合作。因此,环境保护超越了国家范围,不仅 扩展成重大的国际政治经济问题,掀起了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浪潮。在此,一方面 应启发学生站在全球化的大视野,对全球性的资源与环境问题进行理解,

16、并对其 对策进行大胆构想。另一方面,应激励学生公民意识的唤醒与发扬。三、“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首先,在这个复合生态系统中,生产方式和技术变革,能引发社会的全面 变化。从十八世纪下半叶起,欧美等国相继经历了工业革命,虽是一场源于经济 领域的革命,却带来了社会众多领域的深刻变化,其中的许多方面涉及到人口、 资源与环境。在人口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欧洲人口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城市化方面, 工业革命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新问题,在前文中已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一一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75 页。有论述。到了 20世纪后期,许多污染已由区域性转

17、化为世界性的一一影响到多 个国家、海洋甚至整个地球。六七十年代,世界性环境公害事故频繁发生,一些 慢性疾病降低了人口素质,公害病患者和死亡人数也大为增加。其次,在这个复合系统中,存在着一对基本矛盾:消费与资源的矛盾。消 费需求是无限的,资源供给是有限的。例如,中国古代社会中王朝兴衰的问题, 以往常用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来解释。如果从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的视角去考察, 通常,一个新政权建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至王朝中后期,人口数量逐 渐达到高峰,统治阶级的消费也从初期的注重节俭转变到浪费挥霍,加之土地兼 并加重,此时人口与资源、消费与供给之间便产生尖锐的矛盾。资源占有和分配 原本的不均也会加剧这

18、种紧张关系。“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涉及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点的总 结及规律探索。其中一个重点问题是明清君主专制的顶峰、康乾盛世的来临以及 其后清王朝不可避免的衰落。惯常的解释角度是制度的理念弱点及自身缺陷。而 以环境史学中消费与资源的矛盾观点来解读,会产生新的认识。从明末至清后期, 中国人口总体上沿直线上升。而中国的康乾盛世却迅速走向衰落。18世纪以后, 中国遇到一个亘古未见的大问题:人口压力和对土地的开发更加无序、泛滥。在这一复合生态系统中,应注意经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例如,20 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罗斯福“新政”的实施过程中,便结合了自然 资源的保护与治理工作

19、。以工代赈政策,是由政府出资兴建大量公共工程,为失 业工人提供就业岗位和劳动机会,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成立全国性的民间自 然资源保护队。青年人不仅重新获得了就业机会,也为抑制中部大平原的尘暴、 挽救生态危机做出了贡献。再次,在这个复合系统中,对资源的占有与分配,其实也是各利益集团的利 益之争。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一单元中,需要理解经济全球化“双刃剑” 的特点,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此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在西方占主导、支 配地位的世界市场体系中,世界资源和财富分配日益不公平。在资本输出与输入 中,常常表现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垂直分工。一些发达国家 靠侵略破坏别国环境、掠夺

20、他国资源获得发展,并且这种不平等在持续扩大着。以上内容参照李根蟠: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一一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摘自王利华主编:中国历 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第29页。在不平衡的世界农业体系中,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是粮食出口国,却享用着相对 少量的粮食。非洲、南美的一些国家,始终处在粮食短缺、饥饿、严重营养不良 的贫困状态之中。而“粮食短缺”是由于粮食分配不公、价格膨胀、缺少社会救 济机制造成的,涉及到更深层的政治、经济权力分配不均。此处,需要引导学生 对公平问题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并渗透人文关怀。总之,本文着重对教材中环境史学素材进行了挖掘。它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 往

21、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视角下所忽视的历史知识和认识的缺失。有助于在 教学中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有助于师生共同整合教材,建立起系统化、结构化的 知识体系及宏观历史认识。环境史学教育的意义,也当于此。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年。2、刘翠溶:中国环境史研究刍议,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3、唐晓峰:中国古代的王朝地理学,人文地理随笔,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书店,2006年。4、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一一生态思想史,商务 印书馆,1999年。5、李根蟠:环境史视野与经济史研究一一以农史为中心的思考,摘自王利华主编:中国历史上的环境与社会。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