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docx(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章教化与教化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化的本质。2、理解学校教化的概念与特征。3、理解原始社会教化、古代学校教化、现代教化的特点;现代教化发展趋势。4、了解教化学的探讨对象任务。5、教化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化的发展一、教化的概念“教化”的词源最早将“教化”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化之,三乐也。”(一)教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 .动物界的“教化”与人类教化的三大区分;2 .教化的本质:教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化活动与动物所谓“教化” 活动的本质区分。(二)教化活动是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 .教化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
2、现;2 .教化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三)学校教化是一种特地的培育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化:由特地人员担当的,在特地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 系统完善、支配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干脆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2、学校教化的特点:可控性、特地性、相对稳定性。(四)教化概念的扩展大教化观的形成1、终身教化的提出;2、“终身教化”概念以“生活、终身、教化”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 社会,带来了教化观念的变革。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化性质上。二、教化的历史形态教化的形态:教化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教化形态的分类(-)按教
3、化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化 形式化教化制度化教化非制度化教化(二)按实施教化的机构:学校教化、家庭教化、社会教化等1 .家庭教化的特点: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阅历性、具有个别性。2 .社会教化的特点:社会教化具有对象的全民性。社会教化具有地点的广泛性。社会教化具有内容的好用性。社会教化具有时间的终身性。(四)素养教化是以培育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化探讨1、为什么说素养教化是促进学生特性发展的教化2、为什么说创新实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3、能不能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力是应试教化和素养教化的本质区分;重视创 新实力的培育,也是现代教化和传统教化的根本区分。第五
4、章老师与学生【评价目标】1、驾驭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地位。2、驾驭老师职业的性质和特点,理解老师的专业化条件。3、理解了解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第一节学生一、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1、具有主观能动性2、具有思想感情3、具有特性特征(二)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快速时期的人1、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具有获得成人教化关怀的须要(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化对象二、学生的社会地位(一)传统相识:(二)学生的社会地位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2、学生享有的合
5、法权利(1)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明誉权和荣誉权等(2)受教化权,最主要的权利。3、学生的义务其次节老师一、老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一)老师职业的性质1、是一种特地性职业,老师是专业人员;2、老师是教化者,老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3、老师的神圣使命是教书育人。(二)、老师职业的特点最大特点是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传递者、工程师、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挚友、探讨者。二、老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老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一)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技术性学问和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学问;3、了解学科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化专业素养
6、:1、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化实力;3、具有肯定的探讨实力。(三)老师的人格特征1、主动乐观的心情;2、豁达开朗的心胸;3、坚韧不拔的毅力;4、广泛的爱好。(四)老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1、忠诚于人民的教化事业;2、酷爱学生;3、团结协作精神;4、良好的道德修养。第三节学生和老师的关系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发展(-)师生关系的内涵1、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老师在教化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 作用和相互对待的看法。2、师生关系是教化活动中的最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化教学活动取得胜利的 必要保证。(二)师生关系的发展赫尔巴特:老师中心说杜威:学生中心说前苏联、我国
7、:主导主体说二、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师生在教化内容的教学上是授受关系;(二)师生在人格上是民主同等关系;(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三、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第六章课程【评价目标】1、理解课程定义、课程类型、制约课程的因素、课程的主要形式等基本学问的;2、驾驭课程目标与课程设计;3、明确课程实施与课程评价;4、如何针对课程上的问题进行课程的改革。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一般概念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2、把课程用于教化科学的特地术语,始于英国教化家斯宾塞。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指设计课程的种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依据课程制定者或管
8、理层次)1、国家课程:一级课程2、地方课程:二级课程3、学校课程(二)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讨性课程(依据课程任务)1 .基础性课程:留意学生基础实力的培育(基本学问、基本技能)共同的、必修的2 .拓展性课程:留意拓展学生学问与实力,开阔学生的学问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 的特殊实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的学习。3 .探讨性课程:留意培育学生的探究看法与实力。培育探讨实力与创新精神。三者关系:1 .基础性课程的教学是拓展性、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基础2 .拓展性课程的教学是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基础3 .拓展性、探讨性课程的学习对基础性课程的教与学两方面都起着增益促效的作用 (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依据课
9、程的组织核心)1 .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是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辑的课程。如: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2 .活动课程又称“阅历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o代表人:杜威和克伯屈3 .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它是为了克服学科课程的封闭性和活动课程的随意性而通过合 并相邻领域学科的方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4 .显性课程亦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为为实现肯定的教化目标 而以干脆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5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藏课程、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
10、、对学生的发展起 潜移默化影响的教化因素。首次由贾克森提出。“学校和班级的情境”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 内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三、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社会、学问、儿童是影响、制约课程的关键因素。其次节课程目标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化目的、培育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以目标的概括性程度角度分,包括四种不同目标1、教化目的(肯定社会培育人的总要求)2、培育目标(对各级各类学校的详细培育要求)3、课程目标(时限性、详细性、预料性、操作性)4、教学目标(课程目标的进一步详细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
11、基本依据。是师 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 .对学生的探讨2 .对社会的探讨3 .对学科的探讨(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所确立的课程目标1、“学问-技能”目标2、”过程-方法”目标3、“情感看法价值观”目标二、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是一个有目的、有支配、有结构地产生教学支配、教学大纲以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 动。2、课程设计的意义:(1) .从课程设计活动中可以产生全新的课程方案,从而导致对师生的双边活动具有 深远意义的课程改革。(2) .可以对目前的课程进行一些修改或重新组织,其中并不增加新的东西,而只是 以更清楚的方式将课程中各要素
12、联系起来。(二)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1 .合目的性。2 .合科学性。3 .合发展性。(三)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泰勒原理”,1949,(美)泰勒1 .学校应当达到哪些教化目标?(确定教化目标)2 .供应哪些教化阅历才能实现这些目标?(选择阅历)3 .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化阅历?(组织阅历)4 .如何确定这些教化目标是否实现?(评价结果)(四)课程文件的三个层次1、教学支配(1)概念:是国家教化行政部门依据肯定的教化目的和培育目标制定的各级各类学校 教学和教化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国义务教化教学支配应具备的特点: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2)教学支配的构成(内容):指导思想、培育目标、课程设置及其说明
13、、课时支配、 课程开设依次和时间安排、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设计教学支配的留意事项:第一.分析学校的教化教学目标,考虑中小学教化的性质及任务对课程的要求;其次.探讨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第三.调查了解现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探讨社会对人的素养的客观 要求,并就将来社会对人的质量、规格的要求作出预料;第四.分析比较探讨国外相关教学支配,总结历史上我们曾有的教学支配的得失,从中 吸取有用阅历教训,避开走弯路;2、课程标准(1)概念,又称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依据课程支配,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构成(内容)说明部分:本学科开设的意义、目的、任务、指
14、导思想、选编教材的原则及教学法的建 议。正文部分:系统章节及要点和时数,并附有练习、实习、试验、参观等实践活动的要求 等。3、教科书(1)教材与教科书(2)教科书的作用:(3)教科书编制原则第四节 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一、课程实施(一)课程实施的概念课程实施:是把课程支配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二)课程实施的结构1、支配课程表(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和生理相宜原则);2、分析教学任务(认知、情感和技能);3、探讨学生的学习特点(独立性、稳定性、发展性、敏捷性);4、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5、规划教学单元和课;6、组织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三)影响课程
15、实施的因素1 .课程支配本身的特点;2 .老师的特征(参与、看法、实力和沟通合作);3 .学校特点(领导与行政部门的看法与工作、支持系统、环境,学生的学习);4 .校外环境(政府机构、社会各界)二、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既是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终点,又是课程设计与实施接着向前发展的起点。(-)课程评价的概念检查课程的目标、编订和实施是否实现了教化目的,实现的程度如何,以判定课程设计 的效果,并据此作出改进课程的决策。(二)课程评价的目的和功能1、课程评价的目的:改进课程、改进教学。2、课程评价的功能:诊断、修正、决策。(三)课程评价的方法1、视察法;2、调查与访谈;3、纸笔测试;4、表现评估;(四)新一
16、轮基础教化课程评价改革的要点1、建立促进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2、建立促进老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3、建立促进课程发的评价体系;4、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第五节国内外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一、国外课程改革的趋势1、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2、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3、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二、近年来我国中学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我国原有中小学课程的主要弊端L课程管理僵化2.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内容陈旧、落后(二)我国新一轮基础教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1.课程功能转变2 .课程结构改革3 .课程内容改革4.课程实施改革5.课程评价改革6.课程管理改革三、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趋势(-)课程体委三级管理;(
17、二)课程综合化;(三)稳定并加强基础教化;(四)课程特性化和多样化;(五)课程改革以学生发展为本。第七章教学(上)【评价目标】1、理解教学的概念、意义、任务;2、理解教学过程的特点与结;3、理解主要的教学原则并驾驭其实施的要求;4、驾驭教学环节的操作方法和主耍的教学方法。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在教化目的规范下,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以培育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3、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意义地位:教学是学校教化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化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意义:1、教学是社会阅历再生产的
18、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供应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学校教化工作的主体。三、教学的任务(或说一般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1、引导学生驾驭科学文化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建才能3、培育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特性和谐发展其次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概念:教学过程是老师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 的、有支配地驾驭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体力,形成科学世 界观及培育道德品质、发展特性的过程。历史上对教学过程的各种理解: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一思一行的统一过程
19、夸美纽斯:从对事物的感知动身绽开教学赫尔巴特:“四阶段”、“五段教学法”杜威:“从做中学”、“五步教学法”凯洛夫: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本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相识过程(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相识过程。1、间接性2、引导性3、简捷性4、交往性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一)间接阅历和干脆阅历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阅历为主;2、学习间接阅历必需以干脆阅历为基础;(二)驾驭学问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驾驭学问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驾驭学问的重要条件;3、驾驭学问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四)老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1、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
20、的地位,应充分发挥主导者的作用;2、学生是教学教程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其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同等的师生交往关系;三、教学过程的结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动力);2、领悟学问(中心环节);3、巩固学问(复习);4、运用学问(通过教学性实践活动);5、检查学问。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概述概念:是依据肯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相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 则。它既指导老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始终。(二)中学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按部就班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 原则。1、
21、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视察活动,或运用形象化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所学事 物及其过程的清楚表象,获得感性学问,正确理解书本学问,发展相识实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充分运用语言直观。2、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老师要以学生是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 立思索,主动探究,自觉驾驭科学学问,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索,发展学生的思维实力;(3)让学生动手,培育独立解决问题的实力;(4)发扬教学民主。孔子
22、提出的“不愤不启,不俳不发”;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 达”;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均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中,老师要引导学生坚固地驾驭学问和技能,许久地保持记忆,并 能在须要时刚好再现出来。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学问;(2)重视组织复习巩固;(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学问中主动巩固。如何组织学生复习? P124要向学生提出复习与记忆的任务,支配好复习的时间,留意复习方法的多样化。指导学 生驾驭记忆方法,学会通过整理编排学问、写成提纲、口诀帮助记忆。4、按部就班原则按部就班原则是指教学要依据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相识发展的
23、依次进行,使学生系统 地驾驭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实力。又称为“系统性原则工贯彻按部就班原则的基本要求:(1)按教材的体系进行教学;(2)留意主要冲突,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学记提出的“学不蹑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均体现了教 学的按部就班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指老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动身,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教学,使每个学 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进行有区分的教学;(2)实行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理论学问的学
24、习为主导,帮助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 上去理解学问,并留意运用学问分析和解决问题,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1)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2)重视培育学生运用学问的实力;(3)正确处理学问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校本教材。二、教学方法的概述(一)概念:为完成肯定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老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采纳的 手段及教与学相互活动方式的总称。(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教学目的、任务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时间、设备、条件老师业务水平、实际阅历及特性特点三、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探讨法;演示法、试验法、参观法;练习法
25、、 读书指导法。中学教学方法的主要特点1、师生的互动和联系加强;2、自主和合作学习方法增加;3、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一)发觉教学(二)程序教学(三)范例教学(四)示意教学第八章教学(下)【评价目标】1、驾驭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懂得怎么样备好课与上好课的基本要求;2、了解教化史上有影响几种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3、理解教学策略的特征与类型。第一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社会教化具有形式的开放性。(三)按教化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化、古代社会的教化、现代社会的教化等三、教化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教化的特点(二)古代社会教化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生产力的发展、
26、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2、古代学校教化的六个特点;教化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化的象征性功 能占主导地位、起先出现专科教化和职业技术教化萌芽。(三)现代教化形态1 .现代教化的五个特点;现代教化具有显明的生产性。现代教化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现代教化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现代教化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化系统2、现代教化发展的七个趋势。教化的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其次节教化学的发展一、教化学的探讨对象和任务(一)教化学的探讨对象1、教化学是探讨教化现象和教化问题,揭示教化规律的科学。2、
27、中学老师学习的是一般教化学。(二)一般教化学的任务1、理论建设2、实践应用二、教化学的产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教化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化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等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特地论述教化问题的著作。2、西方古代的教化学思想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志向国、论演说家的教化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其次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 婆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育,西方最早的特地论述教化问题的著作。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果的检查 与评定。一、备课(老师教学工
28、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一)钻研教材(二)了解学生(三)制定教学方案1、学期或学年教学方案;2、课题或单元支配;3、课时教学方案(课案、教案)二、上课(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课的类型和结构1、课的类型指依据教学任务划分的课的种类依据教学任务分为:新授课和巩固课依据一节课完成任务的类型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依据运用的主要教学手段可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试验课、复习课。2、课的一般结构指课的基本环节及各环节绽开的程序。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二)上好一堂课的详细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表达清楚;5
29、、气氛热情。三、作业检查与批改要求:1、内容符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的要求;2、重量适当、难易适度;3、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规定完成时间,培育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好习惯;4、刚好批改和讲评作业。四、课外辅导(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学习困难学生的帮辅)五、学生成果考查与评定(-)测验与目标(二)试题类型(供答型和选答型)(三)效度、信度、难度和区分度(四)评价其次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老师和学生按肯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 结构。一、个别教学制二、班级授课制又称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以固定班级为组织,把肯定数量的年龄相 仿、水平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级,由老师依据固定的
30、课程表和统一的教学进度进行分科教学的 组织形式。(-)产生与发展:最早萌芽于是16世纪的西欧,兴起于乌克兰兄弟会学校,经过夸美纽斯的理论升华, 初步形成了班级授课制;我国1862年京师同文馆采纳。(二)主要优缺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育人才;2、有利于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4、不足:不利于因材施教。三、分组教学制。是按学生的实力或学习成果把学生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也属集体教学的一 种。(一)分组教学制的主要类型1、外部分组(打破传统年龄分班,按学生的实力水平或学习成果分班教学)2、内部分组(在传统的按年龄编排的班级中,依据学生实力或学习成果等编组
31、教学) (二)分组教学制的优缺点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美国杜威首创)主见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老师不干脆向学生传授学问和技 能,而是指导学生依据自己已有的学问和爱好,自行组成以生活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性学习单 H O(二)道尔顿制1920年柏克赫斯特在马萨诸赛州道尔顿中学创建了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以老师 指导下的学生自学。第三节教学策略一、什么是教学策略(-)对教学策略的基本理解教学策略:专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料效果所实行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即在教学 目标确定以后,依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 教学组织形式、
32、教学方法与技术,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二)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及敏捷性二、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内容型策略(以教学内容为核心的策略)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供应学习内容是教学策略的核心内容。详细讲,有两条途径:(1) 结构化策略(2)问题化策略(二)形式型策略(以教学组织形式为中心的策略)(三)方法型策略(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四)综合型策略第九章德育【评价目标】1、相识德育的重要意义,理解德育的目标和内容;2、理解德育过程的主要规律、原则、方法,并能够分析实际现象,驾驭运用德育规律、 原则和方法的要求。3、了解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第一节德育的意义、目标和
33、内容一、德育的概念是教化者依据肯定社会的要求,运用德育规律有目的、有支配的对受教化者的思想、政 治道德等方面施加主动影响的教化活动。德育包括家庭德育、学校德育、社会德育等形式;包括道德教化、思想教化、政治教化 和心健教化等内容。特点:社会性、阶级性、民族性、历史继承性二、德育的意义(-)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二)德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是实现教化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三、德育目标(一)德育目标的概念: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化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 要求,亦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活动的动身点和归宿,贯 穿于整个活动中)(二)制定
34、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1 .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须要;2 .国家的教化方针和教化目的;3 .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 .受教化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三)我国中学德育目标(自学)四、德育内容(-)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1 .教化目的和德育目标;2 .学生的年龄特征;3 .时代特征和学生品德实际。(二)中学德育内容:1 .政治教化(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化、国家的政策法规教化、爱国主义教化、时事 政治教化);2 .思想教化;3 .道德教化(道德学问、审美情操、传统美德、社会公德、道德思维实力及道德观念、 良好行为习惯等);4 .心理健康教化(学习辅导、生活辅导、择业指导)其次节德育过程一、德育
35、过程的含义(-)德育过程的概念即思想品德德育过程,是教化者和受教化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 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化道德相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 的过程。(二)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三)德育过程的结构和冲突1、结构:教化者、受教化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四个相互制约的因素构成。2、冲突:社会通过老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冲突,这是 德育过程的基本冲突。二、德育过程的规律(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德育过程也就是培育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道德相识(基础)
36、情:道德情感(调整)意:道德意志(动力)行:道德行为(关键)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依次:提高道德相识、陶冶道德情感、熬炼道德和培育品德行为(实践时这种依次也可 适当调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个方面相互作用: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是知情意的深化。(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发展的2、德育过程中的活动和交往的特点(三)学生思想内部冲突转化规律(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第三节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一、德育原则(-)德育原则的概念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必需遵循的基本要求。(二)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1、导向性原
37、则指进行德育时,以正确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为导向,指导学生形成发展 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导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把德育的志向性与现实性结合起来;(3)德育目标必需符合我国现行的方针政策、工作总任务和德育总目标的要求;2、正面教化原则指进行德育时,教化者以说理疏导的方式,来调动受教化者的主动性,以形成良好思想 品德的德育原则。贯彻正面教化原则的基本要求:(1)坚持正面说理,疏导思想,以理服人;(2)树立先进典型,利用榜样教化引导学生进步;(3)以表扬、激励为主,指责、惩罚为协助;(4)正面教化要与纪律约束结合起来。3、知行统一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
38、,把提高道德相识与培育道德实践实力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和谐发展的 德育原则。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2)组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分析、评价、解决实践中的德育问题;(3)教化学生要言行一样、知行统一。4、敬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把敬重、信任、爱惜学生与合理、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德育原则。贯彻敬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1)敬重、信任和爱惜学生;(2)要依据学校德育任务和学生现有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出合理的、明确详细的、序 列化的德育要求。(3)把爱惜学生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时,要从学生的思想相识和品德发展的
39、实际动身,依据其年龄特征和特性特 点,确定德育内容,选用德育方法和形式来进行针对性教化的德育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1)深化了解和驾驭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承认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过程性和差 异性;(3)要依据学生个人特点和品德现实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化,切忌采纳成人化、一 般化的做法;(3)从学生的实际思想状况动身有支配、有步骤地进行德育。6、教化的一样性与连贯性原则指在进行德育时,使各种教化力气相互协作、协调一样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 地教化影响的德育原则。贯彻教化的一样性与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校内各方面的教化影响要协调一样;(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化影响;(3)
40、要加强德育的支配性。二、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1、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2、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劳动、社会公益活动、社会调查);5、校会、周会、晨会和时政学习;6、班主任工作。三、德育的方法(-)劝服法(摆事实、讲道理)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学问性和趣味性;3、留意时机;4、以诚待人。(二)榜样示范法(通过典范、示范和评优等教化)要求:1、树立的榜样要有典型性和示范性;2、选定的榜样要真实牢靠,具有导向性;3、榜样的崇高和宏大要能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4、教化者的形象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1、。(三)情感陶冶法(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包 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要求:1、创设良好的情境;2、教化者的人格感化;3、与启发劝服相结合;4、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四)实际熬炼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肯定的实际活动,以培育他们的良好品德的 方法)要求:1、坚持严格要求;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3、留意检查和评价。(五)品德评价法(表扬嘉奖与指责惩罚)。要求:1、以激励、表扬为主,惩处、指责为辅,切忌体罚、心罚;2、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3、发扬民主,留意实效。第四节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
42、方法、德 育途径的组合方式。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及社会仿照模式等。 一、认知模式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美国 学者科尔伯格进一步发展。(-)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2、道德教化论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1) 了解学生当前道德推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看法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合理的推理方式;(5)激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推断付诸实施。(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探讨1、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道德两难问
43、题的教化意义:首先,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促进儿童的道德推断力的发展;其次,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自觉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冲突和冲突;第三,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选择实力;第四,道德两难问题可用于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相识。2、道德探讨中的引入性提问3、道德探讨中的深化性提问(三)简要评论1、缺陷2、特色及对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启示二、体谅模式(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三、社会仿照模式(美国班杜拉创立)第十章班级管理【评价目标】1、能理解班级管理的意义;2、了解班级管理的儿种模式;3、理解班集体的形成
44、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驾驭班集体的形成与培育的过程;4、驾驭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第一节班级管理的意义一、班级概述(一)班级的概念是一个困难的、缩小的社会体系,是学校行政系中最基层的行政组织。导生制:据学生 年龄和水平划等,形成班级,系统教学。培育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教学与管理。对班级组织发展起推动作用(二)班级组织的发展领先正式运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化家埃拉斯莫斯。17世纪捷克教化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 织的理论基础。19世纪初英国学校出现的“导生制”极大地推动班级组织发展。中国最早采纳班级组织形式始于1 8 6 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45、。二、班级管理概述(-)班级管理概念是老师依据学校的教化目标和要求,采纳适当方法,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 源进行支配、组织、协调、限制,建构良好的班级集体,以实现教化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二)班级管理的功能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熬炼学生实力,学会自治自理。其次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我国中学班级管理主要有四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一、常规管理(制度管理)概念: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班级的规章制度以及实行上级行政部门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去 管理班级的常常性活动。作用:有章可循、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班风不足:缺乏敏捷动性柔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组成:教化行政部门发布的各种制度;学校制定的制度;班级制定的制度。二、平行管理概念: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干脆管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