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66522036 上传时间:2022-1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绪论 1.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 2.。洛克,英国。写了教育漫话 3.。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 4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的教育论出版。(实质学派代表人) 5。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教育学,这种教育学为杜威所创立,其代表著作是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6.现代教育学派的观点:1,学生中心2,活动中心3经验中心 7,传统教育学派的观点1,教师中心2,书本中心3课堂中心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 2,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中介系统 3,古代教育的特点: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2,古代学校的的出现和发展3教育阶段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4,学习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4,未来教育的特点:国际化,民主化,多样化,终身化,现代化 5, 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的原因和条件:1,经济原因:铁制工具的使用,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体脑分工。2,政治原因:体脑分工,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要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专门的培养和训练。3,文化原因: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

3、活经验。 6,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同属古代教育的范畴。师生关系:反映了阶级,等级关系。教学组织形式:一个体化教学。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1,顺序性2,不平衡性3,阶段性4,个别差异性5,整体性 2,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3,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4,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3,环境对

4、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5, 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2,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3,个体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6, 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3,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7,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形态:第一阶段:从18世纪中后期到19世纪中期大约100年的时间(第一次产业革命)第二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大约50年的时间(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第三阶段:从20世纪中期到现在(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特征:教育的世

5、俗化,普及义务教育的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的跨越。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2, 如何理解教育应该保持相对独立性? 所谓的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的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额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起连续性和继承性。主要表现如下:1,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的作用于社会。2,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和原理。3,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

6、3, 教育优先发展的含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意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就必然要求把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 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2,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含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3, 个人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应当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这就是所谓的个人本位论。 4

7、, 社会本位论者认为,教育目的由社会的需要所决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教育应该按照社会对个人的要求来设计。 5,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6, 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7, 人的素质的四个基本要素:智能体能,活动能力,道德品质,情感意志,性格。 第五章 教育制度 1, 教育制度的特点:1,客观性2,规范性3,历史性4 ,强制性 2, 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

8、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终身教育不仅仅是青少年的教育,而且涵盖人的一生 3,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 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4, 现代学校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2,。单轨学制3.分支型学制。原来的西欧学制属双轨学制,美国学制属单轨学制,苏联的学制则是分支型学制 5, 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6,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

9、育的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4.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六章 课程 1.课程的基本类型: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2.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以将课程分为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两类。分科课程的特点:在于使学生获得体系严密,逻辑清晰的学科知识。综合课程的特点是:在于使学生掌握综合性知识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其特点是:是学生获得关于

10、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感受。 4.根据课程计划中对课程实施的要求不同,可以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种类型。必修课程的特点:强制性,它是社会或机构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具有多方面的功能。 5.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如下:第一,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第二,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论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第三,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11、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关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第四,改变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第五,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第六,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课程改革的理念:第一,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第二。增加课程内容的生活化和综合性。(5,6两点涉

12、及分析题) 7,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第七章 教学(上) 1, 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和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简言之,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 2, 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最有效的形式。第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的主要工作。 3, 教学的任务:第一,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13、基本技能和技巧。第二,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第三,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感与态度。 4, 教学过程的性质: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第二,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第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5, 教学过程应该处理好的几种关系:第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第三,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关系。第四,智力活动和非智力活动的关系。第五,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第八章 教学(中), 1,教学原则:第一,科学性和思想统一性原则。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第三,直观性原则。第四,启发性原则。第五,

14、循序渐进原则。第六,巩固性原则。第七,发展性原则。第八,因材施教原则 2,中小学常见的教学方法:第一,讲授法。第二,谈话法。第三,练习法。第四,演示法。第五,读书指导法。第六,实验法。第七,实习作业法。第八,讨论法。第九,研究法。 第九章 教学(下) 1, 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2,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工作。其中上课是中心环节。 3, 教学评价的分类:1,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所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3,根据评价的主体不用可以

15、分为,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第十章 德育 4, 德育过程的发展规律及其如何理解:1,德育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A,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的实现的B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C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A德育要有全面性,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B德育具有多开端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德育要有针对性,对知情意行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3,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A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B,自我教育能力的构成因素。C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5, 德育原则:1,理论和生活

16、相结合原则。2,疏导原则。3,长善救失原则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7,德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6,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奖惩和制度。 7,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8,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方法如何运用) 第十三章 综合实践课程 1, 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十四

17、章 班主任 1,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1,促进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典型。2,做好后进生的思想转变工作 2,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教导学生学好功课。3,组织班会活动4,组织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5,组织学生的劳动。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7,评定学生操行。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与总结 第十五章 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劳动的复杂性,教师劳动的示范性,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