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真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真题及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甲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9分)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随着中国考古学的飞速发展,考古资料得以大量积累,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考古写史”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从考古发现来看,考古学提供了传统历史学不可想象的新发现、新材料,呈现出不同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面貌、古人日常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各地的文明化进程等,以及象征王权、神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从重构上古史体系角度看,20世纪
2、7080年代,夏鼐、苏秉琦等系统地构建了新石器与夏商周三代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时空框架体系。苏秉琦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基础上提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和“古国一方国一帝国”等关于中国上古史的历史叙述体系。严文明提出“重瓣花朵”模式,强调中原文化区“联系各文化区的核心作用”。张光直认为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并通过彼此之间的密切交流而形成一个“中国相互作用圈”。从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到殷墟考古学文化、周代考古学文化,考古学不仅展现了不同于传统文献记载的这一时期文化、科技、礼制等众多方面从发展到成熟的历史脉络,而且填补了诸多传统历史学的空白,等等。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担当重写中
3、国上古史的重任,并且已经初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上古史叙述与解释体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学界一直存在着“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试图将考古学文化体系纳入三皇五帝的古史框架体系之中,似乎中国考古学如果没有发现并证明三皇五帝与夏商周,但研究实践告诉我们:这种传统治史思路影响了中国考古学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限制了考古学在重构中国上古史中的作用。比如,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在东亚地区的文明形成与发展中占据了关键性地位,奠定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传统的基础,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
4、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在学术界仍有争议。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并为此争论不休。(摘编自徐良高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A.考古学者对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B.考古发现可以为有文献记载的历史提供参考、印证和补充,让历史的内涵更丰富。C.考古证明,“证经补史”的传统史学思路,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紧要的是开展更为扎实的研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A.文章开宗明
5、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考古学能担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B.文章在展开论述时,注重将传统历史学作为参照,用以凸显考古学的独特价值。C.第二段和第四段列举诸多考古发现,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D.第三段介绍多种学术观点,展示了考古学在上古史体系构建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出土的精美玉器、陶器、漆器、象牙器等,能为其所属时期的文明化进程提供佐证。B.中国考古学的众多研究成果证明,“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C.在二里头遗址和二里头文化中,已经发现了有关中华文明礼乐文化的信息。D.“考古写史”立足于考古发现,与以文献为本位
6、的“证经补史”研究路径不同。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寻找细微的差别。(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
7、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解答】(1)A.“更侧重发掘能体现古代物质文化面貌的大型遗址”错误,曲解文意、大型公共建筑、水利设施,以及象征王权、军权和复杂礼制出现的精美玉器、漆器,只是说有这些考古发现。C.“很难为中国上古史提供叙述与解释体系”错误。D.“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无关紧要”错误,结合“尽管二里头遗址是否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都所在地。我们对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应该开展扎实的田野工作并展开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并为此争论不休”可知。故选B。(2)C.“是为了证明考古学具有延伸历史轴线的功能”错误,结合“随着中国考古学的
8、飞速发展,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体系基本建立,各种专题研究广泛展开,获得诸多具有突破性和填补空白意义的成绩,尤其是在上古史构建方面展现了广阔前景”可知,要说证明也是这个。故选C。(3)B.“三皇五帝只是神话传说,而非实有其人”错误。结合“这些成果证明考古学完全有能力把当重写中国上古史的重任,超越了传统的具有传说性质的三皇五帝体系和存在争议的夏商周三代古史体系”可知。故选B。答案:(1)B(2)C(3)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2(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根据杜登德语辞典,“语言”是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如此看来,只有我们人类可以说话,这不是很有趣吗?那么树木会如何“说
9、话”呢?我们当然不可能听得见,因为它们肯定是静悄悄的,以及轻风拂面时叶片婆娑的簌簌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过它们确实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在非洲大陆的莽原上,为了摆脱这种草食性的庞然大物,金合欢树短短几分钟内就可以在叶子里散布毒素。长颈鹿便会转移到其他树木那里。是旁边的树吗?不。它们会避开邻近的树木,向邻近的同伴传递不速之客来袭的信息。所有得到警讯的树木会立即分泌毒素来回应。长颈鹿因为知道金合欢树的这个把戏,所以会走远一些,因为气味信息是顺着风向其他树木传送的。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所以早期预警阶段的工作如何协调就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此,树木当然不能只依赖空气,其距离大过树冠宽度的两
10、倍,因此在地底下会与周遭树木的根交错而产生联系。但也有偶然情形,一点也不想与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而导致警示信息被阻断呢?幸好不会。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纤细的菌丝密布在土壤中,借助其网络,真菌可以把从某棵树得到的信号继续传递下去,可能森林里所有的植物都会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但我们若踏入田野,就会发现所有的绿色植物都很沉默。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因此特别容易成为昆虫的猎物。而这自然也是现代农业必须使用这么多农药的原因之一,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虽然我一开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
11、,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一些研究人员想测试地底下是不是可以听到什么声音,不过要想把树木带进实验室里有点不切实际,频率约220赫兹。而且有趣的是没有参与实验的幼苗对它也会起反应在播放着频率约220赫兹声响的环境里,这些幼苗的顶端总会往声源方向生长,或是干脆直接说“听到”这个频率。所以,植物可以通过声波来交换信息?我还没想过这可能代表着什么,那些林间传来的窸窣细响,说不定不只是因为风(摘编自彼得渥雷本树的秘密生命,钟宝珍译)(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A.叶片婆娑的簌簌声以及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都属于植物被动发出的声音,而并非是它们在通过声波交换信息。B.
12、当金合欢树被长颈鹿啃食时,它既会分泌出毒素进行自我防卫,也能够通过施放气体向邻近的其他树木发出警告。C.树木凭借流动的空气可以做到早期的预警,但是这种预警需要的时间较长,因此气味“语言”一般作为一种辅助手段。D.森林中的独行侠由于失去了与其他植物进行沟通的能力,无法意识到步步逼近的灾难,因而终将沦为昆虫的大餐。(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A.作者认为,杜登德语辞典将“语言”定义为“一种人类自我表达的能力”并不全面,其实树木也可以通过特定的语言进行沟通。B.下面的发现可以作为证明第一段中心观点的材料:当昆虫啃噬橡树时,橡树为了自救会把苦涩且具有毒性的单宁酸导入树皮与叶子
13、中。C.第二段中的“多嘴”以及第三段中的“听到”,这两处使用的引号有表示特殊含义的作用,这种用法与第一段中的“语言”具有明显的不同。D.作者在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和地下真菌网络时,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使本文的内容更准确、更科学(3)与野生植物不同,人工栽培的植物要经常喷洒农药,这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说明方法,论据观点的分析判断能力,答题时要结合分析回扣原文,判断是否符合文中所表达的含义。(3)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
14、的应用和延伸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并结合生活经验作答。【解答】(1)A.偷换概念。根据原文第一段“那些强风刮过时枝丫摇摆的嘎嘎声,都是被动发出的”不能推知选项中“谷物幼苗根部发出的轻响,故A错误。B.正确。C.强加因果。原文第二段确实提及到“这样的防卫行为自然需要时间”,可从第二段“一棵树的根可以蔓延得很广,还与树木本身的结构有关。D.于文无据。原文第二段只涉及了“森林里也有独行侠。所以有没有可能因为这些家伙的不合群”,故D错误。故选:B。(2)A.正确。B.第一段的核心观点是树木以另一种方式沟通:通过气味。选项中“当昆虫啃噬橡树时,而没有论及“之间的沟通”。C.第
15、一段中的“语言”也是一种特殊含义,根据原文所谈及他们如何“说话”,是特殊含义。D.“都使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错误。介绍禾本科草类的科学实验时举例说明了金合欢树,介绍地下真菌网络时“其作用就像网络光纤那样”运用了打比方的手法。故D错误。故选:A。(3)结合原文第二段“树木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快速传递,多数情况下都会以真菌为媒介”“但我们若踏入田野。这是因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在育种繁殖的过程中,难以交流,需要喷洒农药。结合原文第二段“或许今后育种专家应该要多多少少再从森林里剽窃一点野性基因,例如把多嘴这个属性加入谷物及马铃薯的品种里,育种专家应该选取优良基因导入人工品种。根据全文内容“虽然我一开
16、始时说过树木是静悄悄的,但这点从最新的发现来看却值得质疑”“因为这一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等内容可知农业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合理喷洒农药。答案:(1)B(2)A(3)人工栽培的植物缺乏交流的媒介,难以交流,需要喷洒农药。为防止人工栽培植物喷洒过多农药,育种专家应该选取优良基因导入人工品种。农业相关研究才刚刚开始,所以人们应当对大自然保持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规律。(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5分)3(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时间很长,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17、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境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我一面走,到了右边。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指挥轮船
18、向前进。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江面很宽。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小方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实他们完全不懂得诗。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
19、我不是诗人,但我却相信真正的诗人一定认识机械的力量,机械工作的灵妙,机械制造的完备。机械是创造的,生产的,有力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机械、指挥轮船、把千百个人、把许多辆列车载过潭江的工人,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一面管理机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他们心里的感觉,如果有人能够真实地写出来我在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打桩的时候,许多人都围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机械从高处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桩打进土地里面去,一下,声音和动作都是有规律的。它们继续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桩完全打进去了。四周的旁观者的脸上都浮出了惊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种喜悦的感情
20、,也就是诗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广州(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CA.作者在写南国的风物时,用了“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语言的节奏感符合火车行进时的动态感。B.作者认为车过潭江的部分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既在于这里风景的优美,更在于工程体现了机械的诗意。C.作者认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类的东西当作写诗的材料,其实是不懂诗,依据是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诗应该散布生命”是作者对诗的认识,也是他认为机械具有诗意的一个重要前提。(2)本文在写“机械的诗
21、”时再写到工人,请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3)这篇随笔的最后段跳转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见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基本能力。考生应准确把握原文内容,遵从文段内容和所学知识综合判断。(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关键内容关系的能力。考生应抓住散文中的核心内容进行分析解释,然后从文本中找到相应关联,整理作答。(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行文思路和情节作用的能力。考生应结合散文的“神”,理解把握作者的思路。【解答】(1)ABD.正确。C.有误。原文说“诗应该给人以创造的喜悦,而作者并未否认这些传统意象缺乏生命力,机械运动的优雅。机械是
22、创造的,完美的。只有机械的诗才能够给人以一种创造的喜悦”这一观点。故选:C。(2)根据“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甲板上铺着铁轨,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有些工人在抬铁链。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指挥轮船向前进”这里的风景是富有机械的美感的,他们是紧密关联的。根据“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我感到了一种诗情”得知作者认为机械的诗包含的就是这些工人的精
23、神力量。根据“当他们站在铁板上面,机械旁边,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他们心里的感觉”“机械完成了奇迹。这种喜悦的感情。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而工人就是最好的媒介。(3)根据原文“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以及人们不相信这一事实,来有力论述“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一思考,就仿佛读一首好诗”有力地收束了全文。根据“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与“旅途随笔之一”遥相呼应,并且使全文充满诗意美与人情味。答案:(1)C(2)这里的风景是富有机械的美感的,而这里的机械的美感的锻造者和操作者正是工人。机械的诗包含的就是这些工人的精神力量,他们的创造与生机实际上是机械的诗的内在体现。机械的诗包
24、含的内在情感需要作家书写,而工人就是最好的媒介。(3)“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迹”以及人们不相信这一事实有力论述了“机械完成了奇迹”“给了每个人以一种喜悦”这一思考。“我每次看见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读一首好诗”有力地收束了全文。“上海常常看见一些大厦的建筑”与“旅途随笔之一”遥相呼应,很好地体现了随笔的文体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题,19分)4(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周尧卿,字子余。其先汝阴人。尧卿警悟强记,七岁善赋诗,积官至太常博士、通判饶州。卒,年五十三。有文集二十卷,忧戚如成人,见母氏则抑情忍哀母异之谓族人曰是儿爱我如此多知孝养我矣。卒能孝养,
25、志如母之言。其于昆弟,尤笃有爱。执母丧,席薪枕块,虽疾病不饮酒食肉。或勉之以礼,曰:“礼老病不止酒肉,意或不胜丧耳。病且未老,躬自负土。有告之曰:“古之贫无以葬者或然,今子何自苦?”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尧卿为人简重不校,有慢己者,必厚为礼以愧之。居官禄虽薄,罄而后已。所至称治,民有去思。尝知汀州宁化县,微伺刺史善否,有被刑而耘苗者,为人直其枉,令不可欺,我又何怨?”纭至邑,不复他察,第以所闻荐之。庆历间,范仲淹举经行可为师表,未及用而卒。尧卿之学,问辨思索,以通为期。其学诗,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以意逆志,是谓得之”。考经指归,曰:“毛之传欲简,或寡于义理蔽之者也。笺欲
26、详,或远于情性,非以意逆志者也。是可以无去取乎?”其学春秋,曰:“左氏记之详,得经之所以书者。”至三传之异同,曰:“圣人之意,岂二致邪?”欧阳修以文表其墓曰:“若周君者,居丧尽哀,而以礼者也。君学长于毛、郑诗(节选自隆平集儒学行义)(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母异A之B谓C族人曰D是儿E爱我F如此G多H知孝养我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DA.席薪枕块,文中指居丧时睡在柴草上,枕在土块上B.何怨,怨恨什么。“多歧路,今安在”中“安在”表示在哪里C.蔽,有涵盖、概括之义。文中“一言以蔽之”意思是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D
27、.逆,意为揣度、预料。与送东阳马生序中“寓逆旅”的“逆”意义相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A.周尧卿从小聪明懂事,十二岁时父亲去世,他虽然年幼,强忍哀痛,唯恐让母亲伤心。B.周尧卿为人简朴持重,不喜计较,对于不如自己的人,让对方产生羞愧之心;虽然俸禄不多,直到用完为止。C.周尧卿为学注重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传注,而以通达文义为目的,学习时应当加以分辨。D.周尧卿学问品行俱佳,得到当世名臣范仲淹和欧阳修嘉许。范仲淹曾举荐他,但未及任用;欧阳修为他的墓碑撰文,对他褒扬有加。(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泫然流涕曰:“过是,虽欲竭力,复可得乎?”纭至邑,不复他察,
28、第以所闻荐之。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知道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分,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明确古文化常识的相关知识及词语含义,再判断选择。(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内容概括分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理解文本的内容,再判断选择。(4)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学生要把握文言句子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1)句意:母亲对此感到奇怪,对族人说:“这孩子爱我这么多。”“之”
29、代词,作“异”的宾语;“曰”为表示说话的动词,故在D处断开,故紧随“爱我”,即G处断开。综上可知,应在BDG三处断开。(2)D.“意义相同”错。“寓逆旅”意思是住在旅馆。逆。故意思不同。故选D。(3)B.“对于不如自己的人”错,由“有慢己者,应是周尧卿对不尊重自己的人。故选B。(4)泫然流涕,泪珠止不住地流下来;是;竭力。译文:(周尧卿)伤心地流着泪说:“不过如此,还有可能吗?”察,考察;第、只;荐,举荐,就不再考察其他方面。答案:(1)BDG(2)D(3)B(4)(周尧卿)伤心地流着泪说:“不过如此,虽然想竭力?”杨纭来到宁化县后,就没有考察其他方面。(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题,9分)5
30、(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晁补之身外闲愁空满眼,就中欢事常稀。明年应赋送君诗。试从今夜数,相会几多时。浅酒欲邀谁共劝,深情唯有君知。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A.这首词真实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B.词人时常感到缺乏快乐,而即将到来的离别又会强化这种愁闷的感受。C.因不忍与朋友分别,词人更珍惜当下,数算还剩下多少时日可以相聚。D.春天即将到来,词人希望与朋友同归东溪游览,共同欣赏春日的美景。(2)词的结尾两句被后代评论家称赞为“绝妙”,请简要分析其妙处。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
31、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充分地表现出词人对朋友的眷恋之情”错,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使欢乐也蒙上一层愁苦的阴影。故选A。(2)“东溪春近好同归。柳垂江上影,春天将尽,可以与你同游。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用十个字总写春景。同
32、时,梅谢雪中枝”句中,“垂”对“谢”,两句对仗工整,增加了诗歌的音乐美。答案:(1)A(2)最后两句“柳垂江上影,梅谢雪中枝”,展现了东溪的美景。两句对仗工整,对偶手法的使用。译文:这世间充满闲愁,所见所闻没有乐事。眼前虽是相聚。从今夜开始细数。浅酒无别人可劝,惟你能劝,也只有你才能知道,东边的溪山风景秀丽,去观赏那江水中倒映柳树的影子和隐在雪中的梅花零落。赏析:诗人多愁善感,对于人生,欢会之际难遣闲愁,悲愁与欢乐,总是此消彼长起伏回旋。这首临江仙词。词的上片写的是与友人在一起的酒筵欢会,却以“就中欢事常稀”来表现。因为聚会稀少;因为珍惜;因为怕它终结。作者真切地表述了细腻的心理活动。下片当以
33、“东溪春近好同归”为核心,表述了作者对生活的取向和希望,就其句式与内涵而论,这种笔法,其间有对比,或为对仗。这两句是说:浅酒无别人可劝;深情无别人可知。这样就把席间欢会的主客双方的亲密关系交代了出来,即东边的溪山,并不是实有的地名,携同归隐共赏春光。最后两句是由“春近”二字引发出来的想象中的东溪美景:“柳垂江上影。”用十个字总写春景。选材欲其美。(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6(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记载,齐王接受邹忌的意见,广开言路。一开始有很多人进谏门庭若市”;过了几个月后,则“时时而间进”。(2)鲍照曾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达内心愤懑
34、,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描写相近动作,抒写近似心情。(3)花和雪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物象,古代诗人常常以雪喻花,或以花喻雪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默写的能力。答题时要熟背相关篇目,并理解语句的含义,准确地选出相关名句。【解答】故答案为:(1)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重点字:庭)(2)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重点字:拔)(3)昔去雪如花 今来花似雪(重点字:昔)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重点字:梨)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重点字:嫌)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重点字:惟)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
35、文字运用(本题共5题,20分)7(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事有凑巧,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方,我听见过三位老师讲“破釜沉舟”这个成语。第一位教师是这样讲的:“破釜沉舟表示坚决的意思。做事一定要坚决。无论做什么,就必须抱定只许前进而不许后退、只许胜利而不许失败的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成功。如果(),那样一定不会成功。当然,前进的目的必须正确。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跟古人相提并论。由于时代的局限,古人,尤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人,下定决心做好事是应当的,如果坚决做坏事第二位教师是另一种讲法,他说:“釜就是锅,舟就是船。破和沉都是动词。破釜是使釜破的意思;沉舟是使舟沉的意思,也就是把船凿沉。这样
36、用法的动词叫作使动词。同是做饭的工具,现代叫锅;同是水上运输工具,现代叫船;这是古今词汇的演变。像古代叫冠,古代叫履,现代叫鞋, ,这里的釜和舟跟破釜沉舟里的釜和舟意思相同。”第三位教师讲得比较简单,话说得比较少。他这样讲:“项羽渡河进攻秦朝的军队,渡河之后,把船凿沉,断了自己的退路,终于把秦军打败了。后来大家就用破釜沉舟这个成语表示下定最大的决心,不顾任何牺牲的意思。”(1)将下列俗语填入文中括号内,恰当的一项是 CA干打雷不下雨B又吃鱼又嫌腥C前怕狼后怕虎D首尾不能兼顾(2)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一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3)请在横线
37、处仿照上句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正确贴切,语意完整连贯。(4)三位教师的讲解各有不同,请任选二人,分别作出评论。要求每条评论不超过25个字(5)星球小学邀请你给学生讲解成语。请从下列三个成语中任选一个,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拟出讲解要点。要求阐释准确,不超过60个字。卧薪尝胆 庖丁解牛 一鼓作气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俗语运用的辨析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积累,要结合语境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2)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修改能力。答题时要熟知常见的病句类型,认真阅读题干中的语句,找出病因,作出正确的修改。(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中的语段,结合句
38、式、内容、修辞、字数等要求进行仿写,正确补写。(4)本题考查学生小评论的微写作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评论内容,有鲜明态度,其次符合评论的说理要求,思路清晰。(5)本题考查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答题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把握阐释成语的方法,其次要语言简洁。【解答】(1)原文语境:“如果(),工作还没开始就准备下失败的退路。”空缺处应表达“顾虑太多”之意。A干打雷不下雨:指空作许诺,不肯给人以实惠,但是不掉眼泪。B又吃鱼又嫌腥:比喻得了好处还不满意。C前怕狼后怕虎:比喻胆小怕事。符合语境。D首尾不能兼顾:指顾头顾不了尾。不合乎语境。故选:C。(2)有语病的句子是句。虽然前文主语是“我们”,所以应改为:古人
39、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3)根据题干要求仿句,语意要连贯,内容上要有“舟”字。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或成语)(4)本题要求选择两位老师的讲解写评论,首先要看出三位老师讲解的不同,这是评论的主体内容。第一位教师: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第二位教师: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第三位教师:知识、道理结合较好,简明扼要。(5)本题要求借鉴第三位教师的讲解方法,讲解成语。要求阐释准确,不超过60个字,第一层介绍故事的内容,第二层说明该成语蕴含的道理。从语言特点上看,话说得比较少”。示例如下:“卧薪尝胆”: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
40、,奋发图强。“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古代击鼓进军,第一通鼓士气高涨。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答案:(1)C(2)语句:。修改为:古人不能跟我们相提并论。(3)示例一:柳宗元江雪里有“孤舟蓑笠翁”的句子示例二:寓言里有“刻舟求剑”的故事(或成语)(4)第一位教师:讲清道理,鼓舞学生前进。第二位教师:讲清词义和变化,增长知识。第三位教师:知识、道理结合较好,简明扼要。(5)“卧薪尝胆”:越王立志报仇,夜里睡柴草,敦促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奋发图强。“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分割牛,运刀准确自如,运用得心应手。“一鼓作气”:古代击鼓进军,第一
41、通鼓士气高涨。后来用以表示趁着刚开始劲头儿大时。四、写作(60分)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是审题的原点,是立意的根基,是观点的依托。这道作文题文字简洁,意蕴丰富,给考生写作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立意时,先去寻找关键词句,“时间”是这道写作试题材料的重要关键词,时间的有限性、不可重复性,构成了探索人生意义的基本前提。人与时间的关系是永恒的主题。如何
42、安排时间、驾驭时间,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彰显。生活中,对时间的计划、安排与体验,就是时间观念的具体表现;这是考生立意行文时感受与思考的起点,也是入手写作一个最直接的切入点。那么,面对时间应该怎么做呢,不同于一般话题作文,比如“谈时间”等,这则材料作文已经提示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即“更好地掌控时间”,不要做“时间的仆人”。“时间的仆人”是个比喻,对于有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要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时间的仆人”指在时间面前没有了自我,本想掌控时间却事与愿违,反倒被时间所左右,失去了身为独立个体的自由性和主动性。如果仅关注这些,这篇作文的立意还是不准确,不深入的,高
43、考作文要求有思辨性,能进行辩证分析,材料中,人们成了时间的仆人是与“技术发展”有联系的。这样,从材料中,考生可以提炼出“技术发展在人与时间的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这样一个论述主题。围绕这个论题,结合个人体验情境,或社会生活情境,或学科认知情境,观察、梳理相应的现象,通过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也可以围绕“技术、时间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思考技术给掌控时间带来的便利与遗憾,还可以就人在时间流逝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以及人掌控时间的方式方法等等进行阐释论证。技术发展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我们合理利用,让它为我所用,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控时间。一旦有些人主动让位于技术发展,让大脑始终处于休眠状态,被
44、解放的双手长时间闲置,就可能沦为技术的附庸,即“时间的仆人”。写作时,务必抓住“技术、掌控时间、时间的仆人”三个词,并写清楚其中的辨证关系,避免只谈技术优劣,只谈时间珍贵等情况的发生。参考立意:1.莫作时间的仆人。2.技术时代,我们做时间的主人,还是仆人?3.科技发展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时间。4.握好技术之剑,争做时间的主人。5.技术需向善,莫让人沦为时间的奴隶【解答】握好技术之剑,争做时间的主人。 君不见,通宵达旦; 君不见、快手的网络世界里无暇他顾,深受其害。 在时间面前我们似奴仆。在我们的身边。与其说是沦为时间的仆人还不如说是沦为了技术的仆人!我们好像开始越来越依赖这些“东西”,它占据了我们
45、的时间,干扰了我们的现实交流,而使用者变成了听命令的“机器人”,是技术对人心和人性的异化,做掌控剑柄的智者,不让刀锋反噬自我。 做紧握剑柄的智者,助我乘风破浪,日新月异,大数据、元宇宙,推动时间的长河滚滚向前,携“天问”火星探秘,是科技,帮助我们改善了生活条件,让我们在新一轮科技浪潮中能勇立潮头。进入数字时代的我们,要永葆好奇世界的初心、裹足不前,与时间共舞。 做紧握剑柄的智者,逃离困顿茧房?我们要善当“主人”、掌握,成为一位懂得爱惜时间的人,也做一个懂得分配自己时间的人,不被诱导、挟制,不让自己陷入毫无意义的怪圈中,莫学龙钟虚叹息”。 技术,助力前行的步伐,偷走我们大好年华,不设限;在技术消遣娱乐的茧房,自律为上,贤人惜日,越是修养高深,往往越懂得珍惜时间。面对技术与时间这道“难题”,就是答案!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3/7/21 10:40:10;用户:18729765585;邮箱:18729765585;学号:478第17页(共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