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doc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4730545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2.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doc(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有关半城市化现象的规划探讨【摘要】在总结近年来中国半城市化研究的相关理论框架基础上,以地处区域经济发展较快、城市化推进迅速的传统经济特区城市汕头为例,首先对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的特征、问题及驱动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然后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指出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破题的核心在于充分根植于自身特征(空间生长脉络、自然山水肌理、本地文化诉求、产业内生动力)的城乡统筹,并提出了一种可能的空间统筹模式基于城乡功能合作的都市组团化发展;最后给出了汕头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三个具体措施建议。1、引言城市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主题。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

2、进,不仅在发达国家,而且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其原乡村地区出现了一种不完全城市化的功能和地域转化现象。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涌现出大量与传统的城乡二元景观截然不同、城乡职能与景观混杂交错的新型地域类型(刘盛和等,2003)。在学术界,这种新型地域类型被称之为“城乡边缘带”,“Desakota”,半城市化地区等。实际上,这反映出来的是传统城乡之间界限的逐步模糊,无论是从空间还是产业,传统城乡二元划分的理论都很难做到恰当地表达。本文主要目的不是去纠结于这类地域概念的界定,而是以这类地区的相关研究理论为基础,在汕头进行一次实证检验。因此,本文将上述新型地域类型姑且称之为半城市化地区

3、,将这种现象界定为半城市化现象。半城市化是个全球现象,尤其是在东南亚、东亚和中国沿海等受全球化影响导致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地区,已经成为国际学者研究的重点地域。近年来,国外学者对半城市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城市化现象的描述;从景观学角度对半城市化的研究;从半城市化的理论与模型进行半城市化的概念、机制与实证研究;半城市化地区的微观研究等。我国对半城市化现象的系统研究起步于200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亚太研究中心合作展开的中国半城市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半城市化的特征与界定,半城市化机制以及半城市化地区类型等几个方面。从2011年12月起,笔者开始参与新一轮的汕头市城市发展战略

4、规划编制工作,有机会较为详细地调研了汕头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现状,深感作为传统经济特区,汕头(特别是南部地区)的半城市化现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关于汕头地区的半城市化现象尚没有进行过实证,另一方面,目前国内半城市化研究还是主要集中在特征和形成机制的讨论(主要为地理现象的描述),而关于如何来破解半城市化现象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本文在对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现象的特征和空间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着重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就半城市化现象的破题提出对策和建议。2、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现象的四个基本特征汕头位于广东省东部,东与海峡西岸城市群接壤,西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相邻,是我国最早开放的经济特区城市

5、,也历来是粤东地区的传统中心和沿海开放城市。汕头目前为广东省辖市,经过历次行政区划的变迁,其管辖范围缩小到目前的六区一县,到2010年底,全市陆域总面积206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41万,统计的城镇化水平达到69.6%,在粤东四市中最高,比广东省城镇化的平均水平高出6.18%。根据诺瑟姆城市化的S型曲线,上述统计数字说明汕头已经进入到城市化进程的中后期阶段,但实际的城乡发展状况却与统计数字存在较大的差异。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是:中心城区定格在十年前的水准,次级城镇规模小、吸引力有限,乡镇建设用地沿国省道全面铺开,山水生态资源逐步被蚕食进一步的调研,我们发现:汕头的城镇化发展和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有着

6、很强的自下而上的动力机制,并且在传统潮汕文化的推波助澜下,整个城乡空间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半城市化特征。2.1城乡用地高度混合,相互粘连,形成大面积网状城乡连绵空间汕头市域城乡建设空间普遍存在高度的城乡混合状态,城镇和乡村、乡村和乡村彼此粘连,难以区分边界,同时各种类型的用地相互混杂,城镇的各种功能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乡镇工业用地等彼此交错。2.2人口和建设用地密度极大我们在汕头南部地区以四个镇(仙城、司马浦、两英、陇田)为中心、2公里为半径,提取出四个圆形样本区域,对其中的行政村数量和城乡建设区面积做统计,并将其和石家庄的平原均质地区(代表传统农业型乡村区)数据对比,结果发现四个样本地区的情况基本

7、相似,平均有行政村4.5个,平均城乡建设用地5.87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占统计区总面积的45.3%。相比之下,石家庄平原均质地区相同面积区域内的行政村个数与汕头南部地区大体相当,为5.2个,但平均城乡建设用地仅1.68平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仅占总面积的13.0%。一是乡村从业人员主要以从事非农产业为主。2010年汕头全市乡镇从业人员共176.1万人,其中非农从业105.4万人,占59.9%,而最典型的潮南和潮阳两区的非农从业比例分别为57.7%和62.5%。二是非农从业的种类十分多样。2.3城乡人口迁移近乎停滞,城市化动力不足且质量偏虚第一,乡村人口已停止大规模向城镇迁移。我们分析汕头近十年

8、的城乡人口数量和增长率,可以发现城乡人口都在极缓慢增长,增长率基本与全市的自然增长率(2009年为8.09)相等。这说明在过去的十年里,都没有发生乡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迁移的现象。而同期全国大部分城市都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汕头的城乡人口迁移已陷于停滞,并且还没有明显的转变趋势,这意味着南部城乡混杂的空间状态在短期不会因为乡村人口城市化而改变。第二,外来人口数量较少,迁入迁出基本持平。2010年全市迁入人口仅2.1万人,同时迁出人口1.8万人,二者基本持平。第三,城市化数量高质量低,动力不足。这是因为自2005年以来汕头的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提高,相比2000年也仅提高了3%。并且

9、,现状的高城市化率是建立在有争议的统计口径上的。虽然部分南部地区的居民被计入城镇人口,但实际上这部分地区城乡混合,发展水平和真正的城镇还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去除这部分人口而只统计中心城区和外围区县的城区,则汕头的城市化率仅有40%左右。3、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现象形成的五个原因3.1密集的人口和农业生产传统汕头的气候条件优越,北回归线横贯全境,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密集地区,更由于人多地少诞生了以精耕细作为基础的潮汕文化。1860年开埠后港口迅速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吞吐量已位居全国第三,工商业的繁荣强化了人口的稠密程度。汕头的农业传统上以水稻种植为主,而水稻种植等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

10、却具有很大的季节变动性,加上近年来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因此在农闲季节必然有大量劳动力需要寻找非农就业岗位。这就为乡村经济的非农化提供了基础。3.2城市工业的扩散和乡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随着汕头主城区和潮阳、潮南城区的发展,城市工业逐渐向外扩散;与此同时,在推崇经商的本地文化影响下,许多乡村居民也瞄准时机经商办厂,使得在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非农业活动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业不再成为居民唯一的收入来源。部门众多的非农产业迅速发展,而同一家庭内的各个成员也可以从事各不相同的产业活动。3.3相对密集的交通网络和很强的流动性汕头半城市化地区相对较密集的交通网使人员和货物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迁移性,使用摩托车

11、、卡车等相对低廉、非高技术的运输手段便可方便地实现运输,形成区域运输网络并不断将其范围扩展,带动半城市化地区沿交通线延伸成网状。这一点从南部地区和北部地区的对比中有所体现,同是经济非农化的乡村区域,南部路网较发达,于是半城市化现象分散蔓延,而北部主要靠一条324国道贯穿南北,于是用地相对集中紧凑。3.4滞后于现实情况的城乡管理体系汕头半城市化现象的形成向原有的城乡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为彼此孤立的城市和农村制定的管理系统已不适用于这一地区,这使得这些半城市化地区在管理上成为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缺失以及非正式部门的普遍存在使半城市化地区成为一种“灰色区域”。3.5潮汕文化的助推作用汕头地

12、区是潮汕文化的代表,潮汕文化主要从三个方面推动了半城市化现象的形成。一是崇商的风气,使得汕头的私营经济蓬勃发展,乡村经济非农化明显,并且“宁当小老板,不当打工仔”的观念使得小企业居多数,客观上造成了产业的分散化,从而导致用地的混合。二是浓厚的乡土和宗族观念,使得乡村居民离土不离乡,甚至人已迁往城镇却仍极力保留祖宅,乡村住宅拆除较困难。三是较强的自组织性,人脉纽带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许多事务在人情、宗法、习俗、惯例的范畴内解决,“非正式部门”普遍存在。4、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现象的破题:根植性的城乡统筹4.1根植性的四个要求一是要充分尊重本地区的空间生长脉络,但这并不等于完全迁就现状,而是要在现状空

13、间发展要素中识别出核心骨架结构;二是充分保护和延续本地区的自然山水肌理;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本地文化的深层次诉求,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化的促进或者阻碍是有差别的;最后要充分结合本地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这是促进半城市化地区发展的核心要素。4.2半城市化地区城乡空间统筹的理想模式:都市组团+都市绿郊基于对汕头地区半城市化现象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的分析,我们认为汕头未来理想的城乡空间统筹模式应该是在充分因地制宜、充分根植本地文化和发展脉络基础上的创新,本文给出一种可能的模式:基于城乡功能合作的都市组团化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对现状城乡互动关系的修正,理顺城乡之间现有的复杂的经济联系和要素关系,合理评估环境资源

14、的承载力,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建设空间进行有机的整合,构建基于功能合作的都市空间结构,提高都市区空间的集约利用程度和发展资源的利用效益,提高区域整体的空间品质。这种模式的实现并不依赖于一般的由城市化推动的大规模撤并。同时,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城乡行政界限和等级体系,以功能区为中心,通过设施配置和政策制定,引导城乡空间建设循序渐进地向不同的功能区集聚,在此基础上配置区域生态空间,最终形成“高品质都市组团+绿色生态网络”的空间结构。高品质都市组团指的是都市区内的城市/镇功能区,以及城市/镇功能区外部的发展区,包括服务中心、产业区等等,是整个区域都市功能的载体。绿色生态网络指未来发展空间整合之后留出了农业用

15、地、公共绿地和生态隔离带等等,是整个区域生态优化的基础和生态品质的保障。4.3分片空间统筹(1)南部半城市化地区南部地区是汕头半城市化特征最明显的地区。这类地区未来以打造专业化的产业园区和高品质的服务中心为目标。和中心城区高品质的区域性综合中心不同,都市组团的中心区除了为周边地区提供区级的公共服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跟周边产业相对应的高品质专业化服务中心。未来产业发展主要向园区集中,增强集聚效应,减少工业污染,依托现状基础,未来产业园区主要分布在潮南、潮阳、贵屿、陈店、两英、司马浦、和平、井都、陇田等地。产业以当地特色的纺织服装为主,也有循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等。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规划保留一部分高

16、品质的生态型居住和村庄,未来村庄在城镇的带动下逐步提升品质,同时控制用地规模。城镇组团之间的生态隔离空间,严格控制其内部的开发建设活动。非建设空间内的乡村严格控制用地规模,原则上不再扩大,待其自然消亡。(2)北部半城市化地区莲花山以东的澄海地区表现出了一些半城市化特征,但其典型性不如汕头南部地区,用地较紧凑,沿324国道呈带状分布。产业以动漫玩具和陶瓷为主,已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未来可能依托现有的紧凑型城市化基础,形成连续的都市化空间,并与中心城区衔接,形成大都市近郊。应重点进行空间重整,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整理混乱的用地,使城镇面貌得到较大改善,城镇的服务功能得到较大提升。4.4

17、建立便捷高效的城乡交通体系,推进城乡公交化汕头有发展城乡公交的条件:相邻两个主城/新城的距离大约在15km(相当于乘公交半小时)左右,相邻两镇的距离大约在5-10km之间;以各个镇为圆心,5km(相当于骑自行车20分钟)为半径的圆,基本能覆盖整个市域。强化各个组团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组团内部形成各自的交通网络,减少不必要的交通压力。结合打造“公交都市”的举措,建立主城新城和新城镇村两级公交体系,形成贯穿所有都市功能区的快速的公共交通网络,交通线路和站台的设置与未来聚落体系协调,保证公交节点的人口覆盖率,部分地区借助自行车和公交车的衔接。将公共交通枢纽同土地利用相结合,以更合理的交通网络实施公交

18、导向的城镇开发模式。4.5基于交通网络,建立高可达性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全域统筹的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各个服务中心的功能,拓展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可达性。实现城乡基本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增加高等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并使其空间分布均衡化。设施的配置结合公交交通体系进行布局,即满足区域配置的效率,有兼顾设施服务覆盖的公平性。将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上日程,以财力可支持的方式向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指导。基础设施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安排,统一调度。5、结论与反思对于半城市化地区,我们是否找到了正确的解决?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半城市化是任何国家和地区在推

19、进城市化进程中都要经历的阶段。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已经迈过了了城市化数量水平快速提升的阶段,当前已经进入到城市化质量水平和内涵提升的阶段,而半城市化地区毫无疑问将是这个阶段政府规划管理调控的重点。然而,在对当前关于半城市化研究的大量文献综述之后,作者越发感觉到,这方面的研究正在走向一个理论的困境重描述、轻解决,做了越来越多相似雷同的研究,最终得到结果不外乎就是那几条,缺少对解决问题的深入思考和研究。我们常常说的理论指导实践,然而从城市规划实践来看,我们得到的指导性建议是比较少的。因此,本文的目的是想做出这样的一个尝试:尽可能多地为我国的半城市化地区找解决方案,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很多解决方案被否定掉了,但通过这样不断的猜想、检验,或许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解决。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