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doc

上传人:鸥鸥 文档编号:94728931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94.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doc(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交互性”之住区与城市的协调路径探讨摘要:住区与城市的发展是两者之间不断磨合、调整适应的过程,两者之间具有高度的“交互性”与“包容性”,并且贯穿于城市发展轨迹之中。然而在开发建设规模大、速度快的今天,不同建设单元间的磨合与适应过程明显缩短,住区与城市的“非关联性”、“非交互性”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基于以上背景,本文以住区与城市的“非关联性”问题域为研究的源点,选取住区与城市整体之间的协调性与整体性作为研究方向,以城市作为住区研究的地域指向,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规划设计控制与引导住区与“城市”的整体和谐发展。文章提倡基于系统学与城市视角下的住区规划设计思路,试图促成住区与城市在物质空间以及功能空间层

2、面的关联性、整体性的和谐发展。其次,本文以住区与城市之间互为拓扑、互为图底的“交互性”关系为研究切入点,深入分析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性”及交互因子,从相关理论溯源、建设实践等方面探索提高住区与城市之间关联性的新思路,提出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是一种从城市到住区方向的尝试,它要求以“非公平”的角度来看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从城市的因素出发,把城市作为交互的主体,住区作为交互的对象,同时注重将使用者的需求与感受及时反馈于设计过程中,促成住区与城市的整体发展。1.何谓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1.1“交互性”与“交互性”设计交互,在汉语字典的字面解释是:

3、“互相、彼此的意思”,泛指事物与事物之间信息交流的过程以及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将它引入到规划设计领域来。在系统与亚系统之间或者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彼此影响的现象可以称其为“交互”,而有意识的“交互”即为“交互性”设计。“交互性”设计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一种整体的与各相关设计综合的、相互关联的设计,强调的是一种系统化的设计方法。“交互性”设计方法强化设计中的整体协作,使设计的成果更加完整与有效。1.2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是一种基于城市整体观、在参阅相关理论文献与调查实践的基础上,以住区规划设计为研究对象,从住区规划设计的角度审视各相关要素与城市

4、隐含的关联要点,寻找思维与意向的突破,针对住区与城市的界面交互因子提出的系统化、整体性、动态化、重复迭代性的设计方法。它强调住区各交互因子与城市的互动设计,同时强调彼此之间的整体协作。其基本目标是促进住区与城市界面的信息交换与共融互动,缓解当前“小区模式”引起的住区与城市在空间与功能层面的脱节,提高住区与城市的运行效益,改善城市整体空间面貌与形象特征。1.3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核心要素交互因子交互因子是住区与城市之间“交互性”设计方法的关键所在,它是还原论方法研究中的重要载体。介于本文是基于系统学与城市规划视角下展开的研究,本文所指的交互因子是促成住区与城市在物质空间与功能空间层面关联性

5、起决定性作用的要素。2.为何提出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2.1国内外“住区归于城市”的规划相关研究仍然不足通过对国内外“住区归于城市”的相关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梳理与总结,可将其概括为两类,一类是在当下小区模式主导的限制情况下,从交互性要素出发,通过对住区的城市界面、开放空间、建筑空间环境等规划设计,在城市空间环境与功能方面实现住区与城市的互动,缓解当前住区与城市过度脱节的现象;另一类,针对当前住区建设单一模式的不足,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及实践,提出系统性的思路与方法,如城市设计的思想、系统性的视角、开放住区模式的探索等,促进居住区与城市的互动,但是相关研究仍然较少,且主要集中在一种总体思路的提出,

6、对具体规划设计内容与方法的研究较少。针对以上研究的不足与缺位,本文基于系统学与城市设计的双重视角下,对住区与城市的物质空间及功能空间协调共生进行了系统性研究,提出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旨在促成与引导当前封闭小区模式向与城市共融或者向城市开放模式的过渡与转变。2.2基于城市观视角下住区建设现存问题较多住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住区与城市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促互进、互为因果的双向度关系。基于城市整体视角下,笔者针对住区与城市交互、共融关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审思与总结:2.2.1非开放式住区模式对城市空间的肢解由于历史及当下种种原因,门禁住区是当前住区规划建设的主导模式,除早期建成住区为完全开

7、放式,其它均为全封闭或者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住区像一个个孤立的细胞散布在城市中并以一种封闭的姿态不断生长,将城市整体空间零散、破碎、无序化,当代都市恰如一个个“规范化封闭体”的群岛集合而成的监禁城,呈现出一种“地方性恐慌生态”。2.2.2非前瞻性规划建设对城市品质提升的滞延住区建设的关注点更多的仍然停留在当下的认识中,对于住区规划建设的前瞻性、长远性与可持续性考虑较少。一方面是因为建设成本是住房开发建设与销售竞争力高低的核心指标;另一方面因为住房购买者在“今天的观念”主导下不愿意以更高的代价去购买“明天的产品”;住区建成后品质一般不高,“流行周期”较短。年久的住区建筑往往会沦落为城市形象的“坏点

8、”,在周围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夹缝中苟延残喘,严重滞延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品质及特色的提升。2.2.3非现实居住空间意向对城市空间意义的侵蚀当“售卖的就是生活方式”成为地产策划与销售的流行口号时,当售楼书中满卷都是抽象的“符号诱惑”与“宏大叙事”而找不到住区建筑时,当在繁杂的城市环境中与一隅异域情调偶遇而出现惊鸿一瞥的恍惚时,人们逐渐的意识到空间的非现实与地域文化的缺位。“似是而非、指鹿为马、浮光掠影、招摇过市。”非现实的住区空间意象误导了社会和城市文化的价值,对于城市整体空间环境特征、城市风貌、城市形象等不是提升而是某种程度的摧残。2.2.4非交往性空间界面对住区与城市运转效益的降低住区边界空间

9、具有交往性的典型特征,但是目前的住区边界空间在城市中出现的姿态并非如此:整齐划一的均质化商业空间、划清空间界限的软质的或者硬质的隔离设施、边界“超”人性尺度下的突兀建筑空间、因人气不足而毫无生机的配套商业娱乐空间。一方面,住区分明的排他性导致住区边缘空间缺乏人气的聚集;另一方面,住区城市界面空间公共意识的淡薄还会降低城市运行效益,破坏城市公共空间的网络性、连续性,影响城市街道界面空间景观的整体效果。3.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系统分析3.1“交互性”设计的构成“交互性”设计的主体与对象是城市与住区(与住区产生关系的环境、设施等广义范畴)。在住区与城市的交互过程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始末,城市

10、是交互的主体,住区是交互的对象。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它要求以“非公平”的角度来看待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更多地从城市的因素出发,更倾向于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和感受,它是一种从城市到住区方向的尝试。3.2“交互性”设计的内涵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内涵在于由外而内与由内而外的设计过程,即城市视角与住区视角的不断转换。在一系列的约束条件下,从交互因子入手,将以提升城市与住区系统总体价值、保证系统总体能量的最大释放为目标,结合相关理论及实践经验,采取相应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解决发展过程中住区与城市脱离以及两者之间不协调的矛盾,探索新的秩序,追求两者之间更为理想和谐的状态。3.3“交互性”设计的基本特

11、征3.3.1动态交互性从太极阴阳双鱼图中可以看到动态交互态势的形象表达交游互回,互生互化。介于住区与城市之间的“交互性”设计是一种基于动态视角下对住区与城市交互因子适应性的关联设计。通过对交互因子单元属性特征以及交互因子之间关联性的研究,在住区与城市之间不停进行角色的转换与信息的动态反馈调整,最终促成住区与城市之间的动态适应与健康发展。3.3.2整体协作性“交互性”设计方法是一种对设计过程的关注,是一种互动设计观的表现。它强调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各关联性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或合作的效应,旨在建立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与互动适应。3.3.3系统递进性城市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12、、递进衔接的特点。在住区规划设计的同时,要遵循城市发展演变的基本规律,以城市前阶段的发展状况与发展可能性为设计框架基础,联系城市区域及周边环境特征,结合基地现状情况,具体深化住区内部空间与功能设计。3.3.4反复迭代性反复迭代性是“交互性”设计的核心思想之一,迭代就是反复进行设计过程中的某些阶段。它建立在“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观念之上,指出事物与事物之间信息交换并非瞬时的“一次性”过程,而是信息交换反馈调整修正信息交换这样一个反复的适应过程。4.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方法4.1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基本思路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基本思路即选取住区与城市的关联域作为研究对象,从系

13、统观与城市设计观出发,提取住区与城市的界面交互因子。本文主要研究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内涵层面的内容,提出促成各交互因子之间“交互性”的设计原则,重点研究从各交互因子切入、从城市到住区的“交互性”设计方法。对于位于城市重要节点位置的住区规划建设,两者的“交互性”设计显得更为重要。4.2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交互因子选取住区与城市交互因子的存在促发了“交互性”设计的产生,涉及内容及范畴较为广泛。本文运用中国学术期刊网进行相关文献的搜集与整理(1997年至2011年9月25日),通过关键词“城市、住区”进行文献搜索,共267条相关记录,笔者从中筛选出基于城市观的住区研究相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

14、同时结合相关问卷的调查结果,选取出现频率较高的元素,综合当前住区开发建设与城市关联性的影响要素以及住区规划设计的流程,本文将以下六个要素确定为交互因子:住区规划设计定位、建筑空间形态、道路交通、景观空间、界面空间、公共服务设施。4.3整体论层面住区与城市交互因子之间的“交互性”设计4.3.1交互因子之间的关系在住区与城市“交互性”设计过程中的交互因子是住区亚系统的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限定与协调。系统的主要属性即层次性、整体性与适应性,而整体性的主要外在表现即“非加和性”或“涌现性”。住区子系统与城市系统亦如所述。4.3.2交互因子之间的“交互性

15、”设计本质各交互因子之间“交互性”设计的本质在于以住区与城市的空间和功能整体性为设计的核心,将交互因子进行六位一体的系统化设计,由传统的分段式设计程序转向信息交互、同步进行,使各要素除了自身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整体性之外,保证各要素之间也是密切关联、相辅相成的。4.4还原论层面以交互因子切入的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4.4.1住区规划设计定位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住区规划设计定位是住区开发建设的发端与基础,是规划设计思路的总结性表达,轮廓性的概括了规划、建筑与景观总体风格及特征并指导后期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住区规划设计定位首先应明确住区在城市中的地位,大部分住区应以低调的姿态出现;其次,在这样

16、一个永恒超越的意志统治的时代,应从城市整体角度出发,明确住区“非特色”区域的“背景”身份,通过“非特色”区域的控制反向烘托地标系统的特征属性;再次,住区规划设计定位应融入城市意识,以城市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前提,具体包括区域意识、反哺城市的意识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4.4.2住区建筑空间形态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1)鼓励住区建筑群空间形态中的景观意识取向住区建筑群可以看成是人们在住区内各种需求(生活、社交、居住、出行)与欲望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集中映射于地面后的纵向三维延伸,住区建筑在承担居住功能的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景观性。住区建筑空间形态设计的景观意识取向主要强调两个方面:从城市层面,协调住

17、区建筑空间形态与周边城市空间环境的关系,将住区整体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建筑景观的一部分,统筹考虑住区与住区之间、住区与周边非住区部分的关系,将住区建筑群与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城市空间环境作为一个整体。从住区层面:规避住区建筑空间形态过于简单化与同一化,近似高度、近似形式建筑群体的叠加放大了建筑实体体量的视觉效果,有悖于住区特色化与生活化空间营造的初衷。(2)遵循住区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城市秩序住区建筑群空间设计综合反映了生活空间组织的住区内部空间,同时也成为一个区域的构图要素,因此建筑群空间设计要经历由内到外和由外向内的双向构思、反馈递进过程。住区建筑群空间设计在经历由内向外的过程之后,还应从住区外部空间

18、环境切入,也就是从区域层面或者城市层面对其进行辩证审视,反过来对建筑群空间进行调整与优化,注重空间的连续性与渗透性,兼顾建筑外部实面与城市环境的对话。4.4.3住区道路交通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住区道路交通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首先应对合理的住区用地开发单元进行探讨,不同规模的封闭式住区对城市路网结构及交通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合理的住区用地开发单元规模不但可以缓解部分城市交通层面的问题,还可以提升住区内部居民出行的便捷性。笔者主要从住区内部交通、城市交通、居民出行以及邻里交往四个层面对住区用地开发单元进行分析与研究,综合各项因素并提出适宜的用地开发单元规模,4-6公顷。基于合理的住区用地开发单元

19、,住区道路交通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方法主要如下:(1)住区道路系统与城市路网的衔接与整合住区道路系统应在不破坏城市路网结构合理性的基础上进行组织与设计,并主动融入与优化城市路网系统。在遵循相关规范的基础之上,细节设计方面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住区出入口位置应尽量设置在交通量较少、车速较慢的城市支路系统上,减少住区交通对城市交通的影响;住区入口的道路应保证“通”与“畅”的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大部分住区在入口部分实行机动车“门禁”管理,应提高其运行效率,缩短耽搁时间;入口处的内部道路应经过一定的缓冲地段再设置道路转向等,避免入口交通情况过于复杂,造成交通拥堵;对于“人车混行”的入口,可通过对

20、道路边缘进行处理,利用高差、材质的不同暗示车行与人行的界限,使人、车分道行驶,或者可以在地面局部设置减速板或者其他设施迫使机动车减速等,解决人车混行的“冲突”。(2)住区规划与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高效结合整个居住片区与交通枢纽联系便捷,一般以公共枢纽作为中心,放射状的路网布局可强化这一趋势;鼓励居民非机动车出行,优化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与公交枢纽系统之间的联系的便捷性并建设相关的必要设施,如停车设施、存包处等,方便日常的换乘及购物休闲活动;提高公交枢纽附近交通环境品质,交通方式以人车混行为主,应设置宽阔的人行道并在机动车与人行道之间设置绿化设施创造缓冲地带;(3)住区道路与城市生活交往空间的延续

21、一方面,从空间效果与空间功能入手,改善“街道积极性”萎缩的局面并重塑“街道”氛围:从空间效果入手,优化道路两侧空间的可审美特质与停留的可能性,如建筑底层外立面的精细化设计、人行道路铺装的趣味性、景观空间的主题性与连续性;从空间功能入手,提升道路两侧建筑功能的复合性,设置具有一定参与性并能够聚集人气的公共设施,如商业步行街、会所、娱乐设施等。另一方面,对道路断面再设计,优化人车混行组织模式。合理的人车混行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通过对道路断面具体线形设计或设置中间岛、突起、阻塞带等,将私人汽车的行驶速度控制在20km/h以下,从而保障行人的安全与环境的质量。4.4.4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的“交互性”

22、设计(1)城市稀缺性资源的强化与适度利用从住区内部环境层面住区景观空间设计应以场地内独特要素作为思考的源点,尽量保护城市稀缺性资源,甚至对其强化,使之成为住区空间环境特色的基调与线索,诸如坡地、水域、植被、场所等。从住区外部环境层面住区外部景观空间环境侧重于对外围城市景观环境的利用与衔接,即所谓的“借景”与“景观网络系统”,提高空间景观的层次感与渗透性,优化视点与环境景观的空间关系,主要要素包括山体、水域、城市标志性建筑或景观节点等,通过景观视野与景观空间的链接,提升住区整体环境品质。(2)住区景观主题与区域特色的呼应住区景观主题定位时首先应结合区域文化、功能特征、居住人群对一定片区内的住区整

23、体景观主题进行初步定位,往往与风貌定位内容相关联,将其凝练为较为简洁与轮廓性的描述。理想的区域景观特色即以一种“有为”的思想意识营造一种“无为”的环境氛围与意义,它既不是某种要素的简单叠加,也不是某个场景、某一个标志的再现。(3)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性构建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关联性构建不仅要求将景观与建筑、外部环境等进行一体化设计,同时重视住区与城市景观之间的互动式对话,使住区景观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从而优化住区与城市景观的整体生态性。视觉层面以城市作为思考的基点,一方面应提升住区景观的绿视率,即要求提升住区内部绿化景观的营造效果,强调绿化的立体化与多层次性,建立在

24、长远机制的基础上客观评价景观环境品质与生态效应,重视景观营造的动态性与生态性而非瞬时性与规定化的终结蓝图式;另一方面应增强住区景观的渗透性,尽量避免建筑的过度围合;同时,对住区边界采用绿篱式、围栏式的“透绿”虚墙作为折衷的理想解决方式,提升人们对住区环境品质的印象,增进住区与城市景观的融合与协调。行动体验层面住区景观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关联性路径构建主要依赖于社区级绿道3建设,加强住区与城市景观一体化建设,优化并完善城市绿道网络系统。住区内景观设计应综合考虑各个因素,设置不同功能的社区级绿道,提供住区居民的休闲活动场所,将社区级绿道与外部公园、广场、水域等城市级绿道网络有效连接起来,注重住

25、区与城市景观系统的渗透与贯通,鼓励可持续的景观以及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4.4.5住区城市界面空间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住区城市界面空间与城市“交互性”设计的核心思路即参照由外向内与由内向外的双向设计思路,主张“城市空间住区化”与“住区空间城市化”。(1)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连续性住区城市界面是经历一定时期、在一定发展条件下,住区空间与外部环境交织、碰撞与冲突的实体耦合关系,呈现出复合与协调的状态。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连续性一方面指功能空间层面的连续性,尽量延续原有城市街道功能,并融入对居住活动预见性的思考;另一方面指物质空间层面的连续性,应注重界面空间的双尺度的基本属性,即“大”的车尺度和

26、“小”的人尺度。(2)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可渗透性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可渗透性主要包括视觉通透性与行动体验层面的可通过性。住区规划设计时应尽量减少建筑“墙化”的视觉压力,在各建筑单体之间留有一定空间的基础上,建筑总体布局应避免前后建筑的叠加形成“建筑墙”,缓解住区建筑群体的视觉冲击力与视线遮挡,促进住区空间与城市空间的互融,减少人们对于住区背后“未知空间”的不安,并有利于对城市空间形成清晰正确的认知。(3)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活力建构住区城市界面是一种既非完全私密,又非完全公共的过渡区,它们常常能起到承转连接作用,衔接私密与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交往的场所和空间。如何培养和强化“边界域”、诱发住区边界

27、空间的边界效应、激活住区城市界面空间的经济、社会与生活活力?笔者认为主要可以从三方面切入:边界空间功能多元化;边界空间设计层次化;边界“围墙”复合化处理。4.4.6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与城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相比,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规模小、项目多、与居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专业化程度低、服务范围及服务对象相对固定的特点。目前,我国相关规范对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存在一定的失控性,与当前的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不相符,部分城市已经针对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指导的前提下,制定了地方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如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等。住区

28、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首先应认清市场经济条件下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出现的问题以及影响因素(政策体制、商业环境、居民结构、交通条件、科技发展等),提高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城市发展的适应性,如对老龄人口的关注、对汽车时代、网络时代的应对等;其次,能够具有一定预见性的合理预测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和需求。最后,基于大的城市环境,回归到人的最佳需求及行为规律为本位,参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住区周边环境及市场需求进行统筹考虑,使“量”“质”兼得,从而提高公共服务设施运行效益。5.结语住区规划设计研究并不是一个陌生的课题,但当前大部分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住区内部各要素的具体设计或者各要素之间的协同设计,对基于城市观、住区与城市关联性设计的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城市观对当前住区规划建设进行审视,以问题为切入点,以住区与城市的交互适应性为基础,提出“交互性”设计的框架及方法,对促成住区与城市的整体性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知识及经验的局限性,文章难免存在不足。对于如何保证住区与城市的交互性设计得以实施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